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

ID:74417293

大小:24.9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1-29

上传者:青天色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_第1页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_第2页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_第3页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_第4页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_第5页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_第6页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_第7页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_第8页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_第9页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影响论文美国的信息化水平与特点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的发源地,美国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及方向性。我们可以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信息化综合指标体系(注:信息化综合指标体系是由杨培芳等根据波拉特的信息劳动比重方法与小松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方法综合而成。)和信息建设指标体系中得到佐证。人们公认,西方七国1980年的平均信息化综合指标为进入信息化的标准值100%,其他国家与这个标准值相比后,加权平均,就可以得出这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注:杨培芳:《信息网络服务》,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表1是美国的信息化综合指标值和西方七国的标准值,从中可以测度出美国的信息化水平。说明:表中数据因来源不同,有效数字位数不尽一致;标准值为以西方7国1980年平均值为100%。第11页共11页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西方七国1980年的平均信息化综合指标为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基准,那么美国在60年代就基本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根据测算,1965年的综合指标就达到了120%,超出标准值20%。就总体来看,从1965~1999年,美国信息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长近5.36倍)。在信息化综合指标中,信息装备率指数增长最大(约为7.29倍),其中计算机普及率增长最快(约为28.79倍)。可见,信息装备率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总体信息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是当前美国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最主要原因。通信主体水平指标的增长仅次于信息装备率指标,增长约为6.38倍,其中信息劳动者比重增长约为1.56倍,而每百人在校大学生增长高达8.93倍。信息劳动者比重反映了美国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信息产业的发达程度,反映了信息经济发展过程的劳动就业趋势。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比重则直接关系到后备智力资源,关系到社会就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的后备知识人员的保证,是一项关系着未来竞争能力的后备竞争力量。信息建设指数是衡量信息化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信息建设指数是根据与信息相关的社会基础建设、通信建设以及电脑普及率等三大项目进行评分,以此比较各国信息化发展程度。1996年列入评价的国家有55个,1997年一些国家信息建设指数见表2。根据这一指标体系,在1998年和1999年美国的信息化指数均居全球第一。(注: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表21997年一些国家信息建设指数国家综合评分社会建设通讯建设电脑普及美国498754420102433瑞典344248512351727芬兰35915369382177挪威342351810571848第11页共11页 丹麦344049212801668加拿大331957311351611资料来源:《国际经济信息》,1997年第19期,第3页;转引自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总之,无论根据信息化综合指标体系还是根据信息建设指数测算,美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均居世界首位,代表着世界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美国的信息化发展不仅水平居世界领先,而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政府信息产业政策具有明确、清晰的导向性。美国对信息产业明确、清晰的产业导向和大量基础投入,是发展信息产业的先决条件。政府在认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既强调政府的扶持作用又放手让私营信息企业发展,以保证经济体的活力和企业的竞争水平不断提升。第二,信息产业发展最快、辐射性最强。信息产业是美国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仅从就业效应看,例如1996年,在信息技术领域,核心产业就业人数380万,加上相关产业和其他经济部门中的程序员、网络技术员,总就业人数达910万,远远超过汽车、飞机等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总和。从辐射效应看,1991~2001年,美国设备投资年增长10.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计算机和软件,计算机的增长率最高,达到43.6%,而在此期间,计算机和软件的投资金额占全部设备投资的49.5%。可见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强大辐射作用。第11页共11页 第三,信息技术渗透力强。信息技术以其高度的创新性、渗透性、倍增性和带动性,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带动了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信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加速了生物工程与生命科学、新材料与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并促进光学电子、汽车电子、航空电子等“边缘产业”的兴起。同时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传统的服务业等日趋信息化和知识化。第四,信息化投入效益高。对信息产业的高投入带来的高生产率,是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撑。到1998年,美国的信息业投资已高达3881亿美元,而由此形成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攀升,早在1993年,美国工业增长的1/3就来自于信息业发展的拉动。到2001年,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超过制造业、钢铁业与汽车业等三大产业贡献率的总和,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火车头”。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源泉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第11页共11页 第一,信息技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由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美国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自1995~2002年,美国劳动生产率每年均上升2.8%,是1973~1995年年均增长率的2倍,其中信息技术提供了一半以上的贡献。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统计数字,美国于1994年在世界竞争力排行榜上重新夺冠,至2002年仍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领先地位。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美国的产业结构中,信息产业一直是产业发展的重点,并成为各行业的“领跑者”。不仅本身创造的产值逐年增多,而且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结构的升级。如今,信息产业已经取代了汽车、建筑业、钢铁等传统行业成为美国新的最大的支柱产业,并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都在以12%的速度迅速增长,比美国经济增长率要高出四五倍。第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该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领域,改变了制造、加工、运输、信息获取和传递过程,彻底革新的经营方式(如网上购物)使这些领域焕然一新,经济活动节奏加快,生产效率提高,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使它们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第11页共11页 美国信息技术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数字化信息技术还处在创新时期,其产业化规模还相当小,这突出表现为信息产业缺乏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新产品样,这一时期的信息产业处于“蓄势”状况,它虽蕴涵生机,但尚未成长为一个现实的支柱增长点。按美元现值计算,1977~1985年,信息产业在经济总量(GDP)中的份额由4.2%变为4.9%,在这段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只缓慢爬升了0.7个百分点。然而80年代后期以来,经过多年积聚的信息产业勃然而兴、如日中天,它给总体经济带来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很快地上升为对总体经济的主导性作用。信息化改造成为美国传统工业重焕生机的重要途径第11页共11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传统工业开始步入衰退,表现在主要传统工业产品产量总体上呈现下降,所占份额同步降低,逐步丧失了领先地位。传统产业内部技术出现老化,企业科研经费减少,产品销售额中科研经费所占比例减少,传统产业技术已接近极限。尽管传统工业出现了生产萎缩,就业人数减少,国际竞争力下降,但并没有真正进入“衰落”的阶段。传统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是世界工业化和一体化的杠杆,是国计民生的依托。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传统工业品仍然是获取利益的大宗来源。没有传统工业的相应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发展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因此,运用高技术成果,对传统工业实行技术改造,推进其生产的自动化,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传统工业的高技术化,乃是提高传统工业品的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走向新的繁荣的有效途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对传统产业进行了信息化改造。改造的目的在于应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将信息技术推广到各个部门和领域,使传统工业部门再度工业化,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给传统产业带来生机与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向更高的技术层次转化。近年来,美国企业纷纷使用电脑等先进技术进行设备更新,政府实行投资课税减免、加速折旧等措施,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使改造呈现如下特点:就生产手段而言,是要达到机器的智能化、自动化,从而使机器辅助、延长或部分取代人的信息功能;就技术方式而言,是将物质生产过程视为一种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控制的流动过程,从而在人机、机机以及机器与劳动对象之间,建立起自动化系统。生产手段的根本性变化,产生了适宜于这种高效、快速物质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要适宜于信息流动,而不只是物体的置放、位移、人员的层层分工、工序工位的有效安排等管理要素的重新组合。管理主要关注的对象是信息、知识、人才,而不是原料、设备、劳动力。传统产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有:计算机辅助技术与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机器智能化与计算机化产品、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注:张正德:《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美国制造业在全世界的竞争力是很强的,二战以后一度处于绝对优势。然而,不过20年(1945~1965)形势就发生了变化。日本和联邦德国先后在汽车、钢铁、半导体等领域对美国构成极大的威胁,并一度在国际市场份额上超过美国。为此,美国政府与企业从80年代开始行动起来。90年代初,又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契机,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与改造。90年代中期,美国在受威胁最大的三个领域——汽车、钢铁、半导体已经收复了失地,其他各行业的竞争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钢铁工业通过提高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从国外引进转炉炼钢法,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生产的多样化和企业小型化,使钢产量出现了回升势头。第11页共11页 纵观美国传统产业信息化的改造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过程的实现在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广泛采用,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的渗透性、创新性、增值性、竞争性为传统产业改造创造了条件。美国传统工业的复兴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传统工业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对增强美国经济综合竞争能力所做的贡献。在20世纪末的商业周期中,美国经济在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的情况下连续增长117个月,超过20世纪60年代106个月而成为美国自1854年以来最长的经济扩张期。对此,离开传统工业利用信息技术所导致的生产率提高和产业升级,是无法理解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传统工业能够在短期内复兴和快速发展,其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经验发人深省。信息产业成为美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第11页共11页 失业率过高一直是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难题。然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却创造了失业率持续下降的骄人业绩。自1992~2000年失业率从7.4%降低到3.8%,几乎达到了充分就业的程度,即社会上每个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的劳动者都已就业。尽管从“9·11”事件后,失业率略有回升,但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处于较低的程度。据《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所言,在五六十年代,欧洲的失业率只有美国的一半,但由于产业结构落后,从1973年到1994年,欧洲只维持现状,没有扩大就业机会,到1998年4月,欧盟15国平均失业率在10%以上。(注:[美]莱斯特·瑟曼著,周晓钟译:《资本主义的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一直保持低失业率的日本,在90年代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因其产业结构的信息化滞后造成了大量失业,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一度突破5%大关,为5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注:薛敬孝:《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第11页共11页 美国在8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步步升级,信息产业一跃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由于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高,因而拓宽了产业领域,增加了出口,扩大了就业范围,除直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外,还间接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据调查,微软公司每增加一个工作岗位,就可以为其所在的华盛顿州创造6.7个工作岗位。而同在西雅图的波音公司增加一个工作岗位,只能为华盛顿州间接创造3.8个新的工作岗位。(注:杨谷:《信息产业拉动就业新需求》,载《光明日报》,2002年10月9日。)当然这些新的就业机会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求具有更高的知识与信息应用能力。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蓝领”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对知识(白领)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信息技术人员。据商务部统计,美国从事制造业的人数逐步减少,1980年占劳动力的28%,1990年降为18%,2000年降至11%,预计2030年进一步降至3%。然而,1980~1990年间,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却增加了100万,计算机用户职位也增加了100万个。如今在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技术人员仍然是供不应求,现在美国至少缺少34.6万个信息技术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短缺对美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它不但影响信息技术发展壮大的后劲,而且还会影响美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为此,美国政府准备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劳工部决定投资300万美元用于资助学校、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培训计划,另外还将投资800万美元在因特网上建立大型职业信息库以收罗这方面的人才。商务部计划耗资1700万美元用于包括人员培训的技术资源开发,信息技术部门也将出资同学校和企业界结成伙伴,共同开展培训工作。从就业结构的角度看,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就业结构进一步“软化”,表现为从事农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占劳动人数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从事管理、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其结果是蓝领工人越来越少,白领工人越来越多。无疑,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信息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得更多的原来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生产的工人投入到第三产业的服务生产中来。从表3可知,在美国的就业结构中,从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具体看来,1900~1999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从39.6%一直下降到2.5%,降幅达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尽管从1900~1960年呈上升趋势(22.4%~34.5%),但从1960年起,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到1999年已经降到20.1%。而第三产业从1900年起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38.0%一直上升到77.4%,升幅达39.4个百分点。第11页共11页 当前世界各国的失业一般来说是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对于处于产业结构变革期的国家而言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如果产业结构转换顺利,从结构性衰退产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经过职业培训,大部分都能够在其他产业重新就业。从美国来看,伴随着信息化投资,在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尽管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但由于美国IT产业的飞跃发展,不仅是IT产业的“软”领域,如软件开发、信息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大幅增加,而且IT产业的“硬”领域,电气机械、通信机械制造行业的就业也有所增加,新兴服务行业更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所以才创造了失业率逐年下降的骄人业绩。党的十六大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借鉴美国信息化发展的经验,紧紧抓住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快速提高我国经济信息化水平。为此,我们要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两大发展趋势。第11页共11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