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

ID:78048983

大小:129.76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灯火阑珊2019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_第1页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_第2页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_第3页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_第4页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_第5页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_第6页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_第7页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_第8页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_第9页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感谢你的观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如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暨青年委员会第三届青年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印度尼西亚联合肝病峰会会议纪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xxx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印度尼西亚肝病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6年全国肝病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第三届青年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印度尼西亚联合肝病峰会”,于2016年10月20日〜10月22日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本届会议以友谊、协作、成就、挑战”为主题,近200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会。本次大会设置主题报告6个、学组与中国印尼专题]报告58个、青年论坛报告12个、壁报交流219个、书面交流389篇,收到论文641篇。会议内容不仅涉及到肝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发病机制等研究,也涉及到药物性肝病、肝衰竭和人工肝、肝纤维化与肝硬化、肝移植、细胞移植及肝脏营养、肝癌、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诸多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问题。下面按大会议程总结如下。一、2016年10月21日8:30-12:20主会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报告了今后十年中国HBV流行趋势及对策。中国属于乙肝中流行区(HBsAg阳性率为2-8%),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乙肝疫苗接种和母婴阻断干预使得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流行率、慢性乙肝患者人数和HBV相关死亡人数明显降低。2016年5月第六十九届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了《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这项新战略第一次制定了针对病毒性肝炎的全球具体目标,其中包括到2020年将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新病例数减少30%,死亡率降低10%,到2030年分别降低90%和65%。2020年和2030年的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升高至90%。到2030年,乙肝和丙肝的诊断率达90%,有80%患者能够得到治疗。HBV预防和治疗策略包括:增加婴儿的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加强母婴阻断;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慢乙肝患者的大规模治疗;以及治愈慢性乙型肝炎。DavidHandojoMuljono教授报告了印度尼西亚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1997年以前的数据显示,乙肝流行率为4-20.3%,丙肝流行率为1%。1997年后实施了全国乙肝疫苗接种计划,2014年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达到WHO目标。2013年全国健康调查数据显示,印度尼西亚的HBsAg阳性率为7.1%;anti-HBs阳性率为35.6%,其年龄分布具有两极性。与2007年数据相比,印度尼西亚的乙肝流行率有所降低,已经从乙肝高流行区转变为中度流行区。HCV感染率为1.0%,基因1型为主。目前仍有5岁以下新发病例,可能原因为疫苗接种率低和母婴传播。孕妇的HBsAg阳性率为2.76%o乙肝和丙肝的流行病学数据]说明必须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要根据当地的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状态,由政府和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实施,其中包括专业协会,社会的参与和媒体的支持才能实现更良好的防范和治疗。AndriSanityosoSulaiman教授介绍了印度尼西亚的DAA抗HCV感染治疗经验。印度尼西亚有210万HCV感染者,20-25%患者在15-20年内进展为肝硬化,1-4%患者进展为肝癌。当前慢性HCV感染的推荐治疗为以DAA为基础的方案。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程取决于患者的肝硬化状态。台湾肝脏研究协会主席庄万龙教授报告的主题是“GT1bl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大数据时代的临床决策GT1b感染更容易导致肝细胞癌的发生。无干扰素的治疗方案疗效较好、副作用少、耐受性好。奥比帕利+达塞布韦±RBV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治疗GT1b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非肝硬化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好,且真实世界数据亦验证其良好的有效性。奥比帕利+达塞布韦iRBV治疗GT1b非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良好。药物相互作用是所有DAA的共同问题,但是容易管理和解决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来教授报告了实现2030年消灭丙型肝炎目标的挑战及对策。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至2030年实现全面消灭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所造成的健康威胁”。这是WHO首个全球病毒性肝炎战略。具体目标的要求和里程牌是:到2030年,使全球的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人数减少90%,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数减少65%。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实现WHO的2030目标,我们面临如下的挑战:1、对于丙型肝炎感染的认识仍然较低。2、筛查的机制还未实现安全畅通。3、诊断率低。4、治疗率很低。5、新型治疗药物的可及性还不够。为支持各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所确定的全球防治肝炎目标,世卫组织正在以下领域开展如下一些工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1、提高认识,促进建立伙伴关系,调动资源;2、制定基于证据的政策和收集数据,以便采取行动;3、预防传播;4、扩大筛查、护理和治疗服务。欣喜的是,中国政府的关注和决定,以及专业人员的积极参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样的疾病现状下,要达到WHO提出的到2030年消灭病毒性肝炎的目标,庄辉院士曾表示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我国政府已经建立并发展统一协调的病毒性肝炎管理和监控机制。2、加快药物审批程序。3、降低抗肝炎病毒药物的价格,提高治疗的可及性。4、健全法制,消除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歧视。5、加强科研投入,提升病毒性肝炎防控水平。魏来教授还就中国丙型肝炎的治疗做了报告。我国丙肝以GT1b为主要基因型,现阶段HCV现症感染者的主要抗病毒治疗方案为P/R方案。然而,干扰素治疗方案存在疗效低、疗程长及不良反应明显等诸多局限性。DAA药物是HCV治疗史上革命性的创新。全口服DAA治疗方案已经成为全球GT1b型CHC的主流治疗方案。对DCV+ASV联合治疗GT1bHCV患者24周的研究结果显示,91-99%的GT1b型患者治愈。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1%)。DAAs时代仍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DAA在真实世界中治疗慢性HCV获彳导SVR后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DAA药物的相互作用;DAA治疗对预防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和HCC的长期影响;DAA治疗的耐药发生和临床意义等。L.A.Lesmana教授在专题报告中介绍了印尼HCC的情况。2015-2016年来自三家医院的数据显示,HCC患者大多为60岁以下男性,主要病因为HBV和HCV感染,大多数患者属于Child-PughA和B级。治疗包括根治(移植、切除、消融)、姑息(TACE、系统化疗、针对性疗法)、支持三种疗法。在治疗方法上,大多数病人都是在晚期才入院治疗,我们给予姑息或支持性疗法。在印度尼西亚,切除是HCC的唯一根治性疗法,无论是直接切除还是降期(多为TACE)后切除。虽然HCC患者肝移植后的生存率高于切除患者,但肝供体的缺乏仍然是亚洲的主要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叶胜龙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肝细胞癌精准医疗的思考。我国是肝癌高发区,对月f细胞癌(HCC)实施精准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肿瘤的分子遗传特征(以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当前HCC临床研究面临的挑战。HCC发生和多步骤进展的研究是精准医疗的基础。目前对HCC癌变过程的分子机制、肝细胞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肝组织内各种细胞改变的作用、肿瘤血供和血管生成的变化都有较清晰的认识。对HCC的诊断,从传统的生物标记AFP、AFP-L3、DCP到新的生物标记如GPC3、GP73的探索,提高了HCC诊断水平。以microRNA为标志的分子诊断(液体活检)的发展,进一步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HCC复发转移是制约疗效的关键因素。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HCC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发现转移相关基因和蛋白,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分子预测模型,有助于精准评估疗效和判断预后。对HCC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揭示EGFR、VEGFR、RAS/RAF/MAPK、PI3K/AKT/mTOR、Wnt-catenin、Jak/Stat等信号通路异常在HCC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针对相应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是HCC精准治疗的发展方向。HCC精准医疗深入研究的前景令人鼓舞,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期望高通量二代测序(NGS)技术的临床转化和大数据的开发推广将进一步推动HCC精准个体化治疗的发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分享了中成药在肝胆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中成药治疗肝病具有以下优势:1、作用靶点与作用机制基本清晰;2、有效组分基本明确,含量稳定;3、量效关系相对名确;4、临床疗效较易确定;5、便于保存携带;6、临床服务方便;7、适用各型患者;8、治疗依从性较好。传统中药治疗肝胆病大多缺乏科学性证据,针对其治疗效果而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比较少见。陈教授分享了课题组针对片仔潢的保肝、抗炎作用,在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肝癌等患者开展的一系列研究的结果,为应用中成药治疗肝胆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肝病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已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重大课题。中西医优势互补是中医实现辩证论治优化组合的最佳方式。现代中医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运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现代医学的理论精华,开发用中医理论归纳、分析西医病理的能力,丰富辩证论治的内涵,为肝病治疗提供更多支持。二、2016年10月21日13:30-17:30分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分别介绍如下1.分会场一:中国印尼联合肝病会印度尼西亚HeryDjagatPurnomo教授做了印度尼西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报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它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implefattyliver,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过去的20年里,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高脂一|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及多坐少动等),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大概在30%至35.5%之间,常常伴随着糖尿病和肥胖,临床鉴别诊断非常重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印度尼西亚JuferdyKurniawan教授做了印度尼西亚的HCV和HIV共感染”报告。HIV和HCV共感染患者肝硬化进展迅速,HCV高病毒载量常伴随HIV感染的快速进展,CD4+T细胞快速下降。HIV和HCV共感染患者在Peg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之后,其持续性病毒学应答低于单一感染患者。Peg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在基因1型治疗效果最好,其次是基因3型。直接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对于HCV和HIV共感染是较好的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做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研究进展”的报告。乙肝母婴传播(MTCT),母体阳性传递到孩子的过程包括几个关键环节:妊娠过程、生产过程及喂养的过程。母婴阻断采取的措施有出生前的保护和出生后的免疫手段。抗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效果非常好,但是有5-6%的婴儿免疫阻断失败,其失败原因的因素有:1、母亲相关因素:母体大三阳e抗原阳性、HBV-DNA水平高、HBV疫苗逃逸;2、新生儿发育不全;3、其他因素:免疫策略、生产方式、喂养方式。相关研究显示,母体e抗原阴性传播率是0,阳性则是7-10%,HBV-DNA检测不到的话发生母婴阻断失败率很低,因此e抗原和HBV-DNA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另外,没有应用疫苗感染率是70-95%,单独应用免疫球蛋白失败率是50%,若二者合用失败率可控制在5%以下。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韩英教授做了非病毒性肝病的诊治进展”报告。近年慢性肝病的疾病谱逐渐发生变化,表现为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病患者逐渐减少,而酒精性肝病、药耘而后、而f1性脂而,而病等非宿H,而宿比率则呈0f原上升趋势。w=so==WilSO广而吨]传性血色病是常见的肝脏遗传性疾病,自90年代起这两种疾病的致病基因和相关致病模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式陆续被发现;NAFLD诊疗新理论新技术进展迅速,但也无出期临床试验的研究数据来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NAFLD的药物治疗问题仍然是任重道远;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PBC、PSC、AIH以及这三种疾病中任何两者之间的重叠综合征,表现为肝脏的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酒精、药物等导致的肝脏损伤是一类常见的非病毒性肝病,特别是在中草药、保健品等滥用也是导致当前药肝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的重要原因。近年在国内肝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启动的药物性肝损害HepaTox登记管理体系已记录了400余种常见药物的肝损伤信息,这对推进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印度尼西亚的AliDjumhana教授做了肝硬化细菌感染”的报告。继发细菌感染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继发细菌感染的发生率高达32%〜55.3%。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腹腔,无明确腹腔内病变来源(如肠穿孔、肠脓肿等)情况下发生的腹膜炎,即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占所有感染的25%〜67%,其次为泌尿系感染(66.7%)、肺部感染(40%)和皮肤感染(50%)。SBP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SBP患者的病死率高达80%,近年来,SBP患者的1个月和1年病死率仍然分别高达25%和60%,院内SBP患者的30天病死率为58.7%,患者发生肾功能障碍的比例为30%〜40%,与预后密切相关。肝硬化患者存在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网状内皮系统受损,补体减少和功能受损,细胞吞噬作用受损,门体分流,球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自身免疫等情况,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运动减弱,肠黏膜机械屏障破坏,免疫屏障减退,导致肠道微生态屏障破坏,细菌易位,最终导致SBP的发生。SBP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于符合以下任何1条者:」①腹水细菌培养阳性;②腹水WBC升高>250/臼L且无其他原因解释(如:血性腹水、腹J膜肿瘤、胰腺炎、腹膜结核等);③发热伴腹痛,腹部压痛;④PCT>0.5ng/mL和(或)血WBC/PLT>0.25,排除其他部位感染;⑤顽固性腹水或对利尿剂突发无反应;⑥出现无诱因的肝肾功能恶化或肝昏迷或代谢性酸中毒,即可临床诊断为SBPo]新加坡的SengGeeLim教授做了进入HCV清除时代-HCV治疗的发展和未来”的报告。在中国,HCV的基因型主要是1b、2a。HCV患者的诊断率很低,在美国大概50%,欧洲不到io%。主要原因在于hcv感染后长时间处于无症状阶段,并且确诊花费多,需n要的时间长。HCV抗体阳性无法区别是现症感染还是过去感染,确诊HCV需要HCVRNA检测,而HCVRNA检测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花费较多。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2030年清除HCV,现有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分基因型、患者有无肝硬化以及经治还是初治,对于一些难治的患者,如失代偿性肝硬化和严重的肾损害的患者,DAA治疗出现失败病例。HCV不仅是一种月f脏疾病,HCV感染者肝外疾病的死亡率也在增加。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教授做了慢乙肝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的报告。NAs总体耐受性良好。因其线粒体毒性,NAs仍存在肌肉毒性、肾脏毒性以及乳酸酸中毒等少见不良反应。肌肉毒性多见于LdT,乳酸酸中毒多见于ETV,肾毒性方面多见于jADVoTDF安全性历经14年临床实践考验,一般人群、ADV经治、老年及肾功能不全CHB患者用药后肾脏耐受性良好。全球出期注册研究中TDF治疗初治慢乙肝患者8年各项肾脏不良事件均W2.2%TDF治疗中国慢乙肝患者192周仅4例出现肾脏不良事件。Reallife研究发现TDF治疗ADV经治、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保持稳定。2015AASLD指出TDF或ETV治疗CHB患者,肾脏及骨骼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相似。NAs少见不良反应需多层次管理,预防或降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所有患者均需在治疗前评肌病风险。定期检测血清肌酎,CK或LDH等指标,同时观察相应临床表现,如全身情况变]差、肌痛、肌无力等症状。一旦确诊为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或改用其它药物,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干预。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2.分会场二-药物性肝病学组]上海南京军医临床肝病中心陈成伟教授做了中国DILI研究诊治现况与存在问题”的报告。药物性肝损伤(DILI)因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治疗手段,因此倍受医药界、制药业、管理部门及公众重视。由于对新药筛选越来越格,除非收益远大于风险,直接肝细胞毒性药物几乎不能通过审批。陈成伟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DILI研究诊治现况与存在问题进行了介绍:国内外研究与合作方面,2003年美国创立了DILIN,2004年启动前瞻性研究,2012年发布了Liver网站,2014年ACG出台全球首个DILI临床指南。近年来,我国肝病学家也在DILI的诊疗规范上做了大量工作,于2003年和2013年相继出版并再版了中毒与药物性肝病”专著,并于2014年建立了HepaTox网站。就DILI研究现况与治疗推荐,目前临床上将DILI分为:①固有型DILI和特异质型DILI;②急性DILI和慢性DILI;③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DILI。并介绍了DILI的治疗原则以及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所致肝损伤。在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方面,我国DILI领域今后应着力于建立大数据队列并推进与全球的合作、加强基础研究、统一辅助诊断工具,以及保持指南的独立和公正这四方面的工作。其中,基础研究方面可从如下四大方向入手:①药物基因学研究以及对DILI预防的意义;②适应性和固有免疫在DILI发生机制中作用;③氧应激、线粒体损伤在DI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④新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特异,敏感)。上海仁济医院茅益民教授做了促进DILI研究的临床转化一一中国大陆医院住院患者DILI现况的思考茅益民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DILI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情况,中国DILI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并总结了中国医院导致DILI的前十位药物及20种可疑药物。接下来介绍了DILI的临床表现及肝损伤类型以及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特别指出—|DILI是美国急性肝衰竭(ALF)的最主要原因。预测DILI的发生及进展是临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DILI的临床和转化研究充满挑战,全球性的DILI协作网络逐步形成、开展[转化研究探索有效生物标记,将有利于DILI的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茅益民教授还对DILI的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背景、非遗传背景相关的危险因素和RO2模型预测潜在的肝毒性药物等情况进行了阐述。临床上药物诱导的免疫损伤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茅益民教授对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和肿瘤免疫治疗导致DILI的机制、特点及预后进行了讲解。最后介绍了国内DILI工作情况,中国已经构建首个DILI的专业网络平台:HepaTox,已开展全国的回顾性和前瞻性队列研究,遍及31个省市,中国大陆303家医院参与,纳入近3万病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通过高质量研究为DILI指南提供更多依据。复旦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胡锡琪教授做了“DILI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DILI防治指南”报告。胡锡琪教授为大家讲解了不同药物引起的DILI的病理表现,包括单纯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带状坏死、肝窦阻塞综合征、肝硬化、纤维化、肝细胞癌等。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刘成海教授做了中草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中草药的历史。接着从中草药对肝损害的影响、中草药如何导致肝损害、如何诊断评价中草药肝损害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由于我国缺乏基于人口学调查资料,服用人群/药物、判断方法等方法学的困难,故我国中草药肝损害的发病率尚不清楚。刘成海教授介绍了常见肝损害药物与中草药,并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介绍了中国和美国主要肝损害药物与膳食补充剂等。中草药导致肝损害与天然存在于中草药中的毒性物质有关,阐述了常见肝损伤中草药的毒性成分及可能机制;另外患者机体因素也是中草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的原因,如特异质、遗传差异、体质差异等。临床前评价缺陷、临床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药物性肝损害。对于中草药肝损害的诊断评价,可根据DILI国际/内指南判断性质与程度,根据RUCAM诊断DILI。总之应辨证认识对待中药毒性:避减其毒防肝损,善用其效治疾病。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北京地坛医院的谢雯教授做了激素在DILI治疗中的应用:----有效,应鼓励”的报告。谢雯教授首先分享了一例儿童药物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激素治疗的病例,结合此病例患者的病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经过,介绍了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特点,并对糖皮质激素在DILI中的应用进行了文献回顾:糖皮质激素一直被认为可以用来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所引起的急性肝衰竭,但是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进展对此支持;不同于酒精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激素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并没有随机对照实验的支持。故激素在DILI治疗中的应用应做到:选择合适病例、治疗时机得当、最佳药物、最佳剂量斟酌。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刘映霞教授做了激素在DILI治疗中的应用:无证据,应谨慎对待”的报告。关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中的应用目前存在较大争议。刘映霞教授首先通过文献和案例提出目前GC治疗DILI的现状和困惑:糖皮质激素治疗DILI的目的和适应症?糖皮质激素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DILI产生的副作用?怎样权衡利和弊?盲目选择GC治疗DILI的害处:如甲强龙(Methylprednisolone,MP)直接肝细胞毒性作用;MP诱导的免疫抑制后的突发免疫激活或反弹,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MP诱导既往合并存在的HBV/HCV病毒激活。治疗DILI怎样科学选择GC:应根据药物性肝损伤指南中对激素治疗DILI的意见,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如AIH合并DILI、药物诱导的AIH、免疫介导的DILI。糖皮质激素治疗DILI是一把双刃佥U,应谨慎应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陈军教授做了在抗肿瘤、抗结核治疗中预防性应用保肝药降低DILI发生:有效,应常规预防”报告。陈军教授分享了3篇Meta分析文献:抗结核治疗中预防性应用保肝药的疗效--Meta分析,共纳入研究对象7558例,其中试验组4909例、对照组2649例,风险比(Oddsratio=0.391)小于1,表明是降低发生肝损害的风险。Pvalue<0.001,说明预防性使用护肝药降低发生肝损害的风险具有显著性效果;水飞蓟宾预防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效果的Meta分析,7篇文献共纳入研究对象1612例,其中试验组809例、对照组803例。组间异质性低(I2=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肝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肿瘤治疗中预防性应用保肝药的疗效一Meta分析,共纳入研究对象1554例,其中试验组846例、对照组708例,风险比(Oddsratio=0.296)小于1,表明是降低发生肝损害的风险。Pvalue<0.001,说明预防性使用护肝药降低发生肝损害的风险具有显著性效果。初步Meta分析结果提示:在抗结核抗肿瘤治疗中预防性应用保肝药降低DILI发生:有效,应常规预防;需更加规范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鹏教授做了抗结核、抗肿瘤治疗中无需常规预防性应用保肝药物”报告。认为在抗结核、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以药物性肝损伤最为多见,危害性最大,也是我国DILI的常见类型之一。根据文献资料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抗肿瘤治疗还是抗结核治疗,均是少数患者发生DILl;如果所有病人常规预防性使用保肝药物,这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国家医保的负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有针对性的有效预防,并且临床应用的保肝药物,药物副作用发生率随所用药物的数量呈指数型增长,联合药物治疗、辅助治疗用药多,中药和中成药等,药物相互作用抑制肝脏解毒功能导致药效/毒性增加;药物过多增加新的风险,不能预防。荟萃分析也提示:判断疗效和安全性的证据不足,文献质量差,且研究均为阳性结果,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无法判断保肝药物确实有效;预防用药无证据,相反不预防有证据。2.分会场三-重肝及人工肝学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教授做了肝衰竭发病机制新进展”报告。关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在30年前七五”攻关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免疫因素参与发病机制的概念。但当年的慢性重型肝炎内涵与今日的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不一样。目前关于肝衰竭的定义,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在东西方存在着差异,且病因也有不同。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期不同,其机制就有可能不同。综合来说,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因素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a.有些肝毒性药物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对肝细胞及细胞器无选择性。b.毒性代谢产物具有改变各种细胞大分子功能的潜力,可导致组织坏死、细胞凋亡、化学致癌性、超敏性、复制受损及特异质性毒性。2、免疫损伤机制:a.天然免疫:包括巨噬细胞的激活及其作用、NK/NKT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的作用、TLR4、TLR3等。b.获得免疫:宿主CTL反应、Th17和Treg细胞、丫8钿胞、B细胞免疫等。c.细胞因子:随着活化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等进入释放细胞因子,并不断放大、相互作用形成网络,诱导肝细胞凋亡,促进白细胞活化和单核细胞的浸润,并诱导血管粘附分子的改变,包括:TNF-於IFN-卜IL-6、IL-8/IL15。d.死亡受体信号:FAS/FASL配体系统、TNF-a/TNFR1系统等。3、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微循环障碍及门静脉高压,使血液难以进出肝脏,营养供应不足且药物难以进入,代谢废物堆积,均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伤;损伤的肝细胞进一步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和各种细胞因子,形成恶性循环。4、肠道微生态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态失衡、肠道细菌移位容易诱发和促进自发性腹膜炎/败血症及内毒素血症,从而诱发或加重肝衰竭。总的来说,目前认为,免疫细胞动员和细胞因子大量分泌为代表的免疫系统活化(瀑布效应)是肝衰竭发病的中心环节;免疫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肝衰竭病死率高、预后差;预后取决于病因、发病年龄以及病程等多个因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海教授做了东、西(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各自的临床特征但可使用同一诊断标准”的报告。肝硬化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J(ACLF)是近年来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中新发现的一类肝脏疾病,其基本特征是快速进展和短期高死亡率。欧洲29个中心纳入1343例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的前瞻性研究(CANONICSTUDY,Gastroenterology,2013)表明肝脏特异性多脏器衰竭(CLIF-SOFA)评分是酒精性(西方型)和HCV为肝硬化病因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适合诊断标准,并可作为疾病严重度分级的依据。其中一个脏器衰竭合并神经、肾脏中任一损伤或单独的肾衰竭为ACLFI级,两个脏器衰竭为ACLFII级,三个或以上脏器衰竭为ACLFIII级。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肝硬化ACLF患者是一群存在高系统炎症反应、导致疾病快速进展至多脏器衰竭的高死亡率患者。对于HBV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1)肝脏特异性多脏器衰竭评分(CLIF-SOFA)可以有效区分出具有快速恶化(28天内进展至MOF)和高死亡率(90天死亡率50%)特征的ACLF患者。东方型(HBV)肝硬化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以肝及凝血衰竭为主,及西方型(酒精性)ACLF则以肾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为特征。2)以重症肝损伤为特征的APASL诊断标准纳入患者混杂死亡率明显差异的两群患者,只有短期(28天)快速进展至MOF的患者才具有高死亡率,应属于真正的ACLF患者。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韩涛教授做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激素治疗:用还是不用”的报告。重型肝炎(肝衰竭)是否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一直是争论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文献的结论不尽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鉴于重型肝炎(肝衰竭)此类危重症疾病的复杂性,目前多数研究的质量相对较差,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不同文献呈现的研究之间不仅病因、诱发因素、基础疾病、脏器损伤程度等不尽相同,而且对重型肝炎或肝衰竭的定义、分型与分期也存在差异,有关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机、使用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疗程也是多种多样。目前总体上国内外有关重症肝病的指南或共识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推荐意见的级别及强度是比较低的。我国2012年颁布的肝衰竭诊治指南中也明确指出目前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尚存在不同意见,仅建议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原因所致肝衰竭前期或早期,若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者,也可酌情使用。①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急性肝衰竭。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或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共识,目前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急性肝衰竭可先予短期静脉输注甲泼尼松龙治疗,若患者1周内病情无明显改善甚至有恶化者需考虑肝移植等治疗措施。②急性重型酒精性肝炎。对于急性重型酒精性肝炎,MD器32,伴或不伴肝性脑病,如无激素使用禁忌证,可考虑给予4周疗程的泼尼松龙,持续28天,随后2周内逐步撤药。激素治疗1周后进行|Lille模型评估,如Lille评分>0.45提示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答不良,尤其是Lille评分>0.56时应中止糖皮质激素治疗。③药物性肝损伤(DILI)。对于DILI尤其是免疫机制介导的类型,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不是禁忌,但同样强调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DILI相关的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等重症患者,目前仍需考虑肝移植等治疗措施。④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有关糖皮质激素是否能够提高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存在很大争丁议,甚至不少研究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些来自包括我国及日本学者在内的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合并使用核昔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时,可明显提高肝衰竭前期或急性加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该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临床应用时一定要做好充分评估,权衡好利与弊,掌握好激素治疗的最佳人群和时机,才能获得好的治疗结果。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甘建和教授做了肝衰竭并发真菌感染的诊治”报告。肝衰竭现面临救治率低、死亡率高的特点,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各种并发症,其中感染,尤其真菌感染为近年来最突出的治疗难点之一。总体人群中真菌感染的人数基本呈逐年增加趋势。近年来,曲霉菌及接合菌的比例在升高,而念珠菌和白念珠菌的比例则在下降。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抗生素(广谱+长期)及激素等药物的使用、侵入性操作、屏障功能的破坏等。肝衰竭真菌感染常见的发生部位有肺部、泌尿道、消化道、血液及腹腔。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病原体真菌可分为两大类:条件致病性真菌包括念珠菌、曲霉、隐球菌、毛霉(接合菌)等,是人体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致病;病原性真菌(地方性真菌)包括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抱子菌、副球抱子菌(巴西芽生菌)、抱子丝菌、足癣菌等,此类真菌致病性强,在正常人体内部不存在,一旦侵入机体,即可致病,我国少见。真菌感染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G试验、GM试验、PCR核酸检测、质谱分析、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肺部CT等。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和未确定诊断。临床诊断标准要包括至少1项宿主因素、1项临床标准及1项微生物学标准。组织病理学仍是诊断的金标准”。早期诊断的前提是临床医生的警觉性和实验室技术的完善。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特点是高感染率、高死亡率、低临床诊断率、低实验室诊断率及病情进展迅速、变化快。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和免疫治疗。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治疗策略包括预防治疗、经验治疗、抢先(诊断驱动)治疗和目标治疗。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肝衰竭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的风险,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治疗措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做了人工肝治疗:进展一困难一对策”的报告。各种原因所致的重型肝炎、肝脏功能不全和肝脏功能衰竭临床上相当常见,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死亡率居高不下。肝脏移植因为供肝短缺、费用高及技术因素的限制,在我国还远未普及。人工肝就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介于内科与外科治疗之间的一套以血液净化为基础的实用性很强的治疗方法。近年我国人工肝技术发展迅速,在非生物和生物人工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但与其它新型技术发展的过程一样,人工肝也面临一些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与挑战。包括:提高临床疗效又能相对减少治疗风险与成本,是所有非生物人工肝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降低人工肝的治疗费用,减少对血浆用量的需求;人工肝治疗前、后感染的防治;人工肝体外循环抗凝剂的应用;生物人工肝系统的细胞功能不强或数量不足,政策瓶颈等。细胞来源也是生物人工肝另一研究热点领域。动物源性肝细胞虽可大量获得,但有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将动物源性疾病传染给人类、异种蛋白进入人体导致免疫反应等风险。肿瘤来源的肝细胞系虽可大量增殖并规模培养,但肝细胞的功能下降,且有低致瘤的风险。胎肝细胞虽较理想,但受伦理学的限制不易长期大量获得。肝干细胞体外大量增殖并向肝细胞的定向分化等难题还未取得重大突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破,真正应用于生物人工肝尚需时日。如能获得大量的能规模化生产的高分化的人源性肝细胞,无疑将为人工肝的发展带来里程碑式的进步。目前已有研究利用动物肝脏去细胞化形成支架,然后用多潜能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附着在肝脏去细胞化支架上形成生物人工肝,有望在将来成为一种新的生物人工肝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任锋教授做了传统中药治疗肝胆病的实验研究及进展”报告。有基础研究显示一些传统中药在体外具有抗HBV作用,另有一些传统中药具有抗肝脏纤维化作用。片仔痛在保肝护肝、肿瘤治疗与康复、保健养生等诸多领域有一定功效,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我们利用动物模型研究了片仔潢对豚鼠胆汁排泄的影响,结果显示片仔痛的促胆汁分泌效果与熊去氧胆酸相当,而优于对照组。片仔痛对小鼠疼痛扭体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片仔痛和熊去氧胆酸均具有镇痛作用,而片仔痛镇痛效果优于熊去氧胆酸。片仔痛对豚鼠胆囊炎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片仔痛对胆囊炎有显著保护作用;与熊去氧胆酸相比,片仔痛对胆囊炎的保护作用个别方面优势突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丁惠国教授做了新型排水利尿药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作用”报告。肝硬化腹水是慢性肝病进展的重要阶段。半个世纪以来,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没有太大进展。在2011年,有了一个新型排水利尿药——托伐普坦,其作用位点不同于传统利尿药,是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作用于肾脏集合管髓质部,从而在清除自由水的同时不引起钠的丢失。与神利尿剂相比,托伐普坦具有提高血浆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容量及肾血流量、不激活RASS及交感神经等优势。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可有效地增加尿量、降低体重、减少腹水、改善水肿,有效纠正肝硬化低钠血症,减轻脑水肿,安全性良好,且对于血白蛋白水平低的患者仍然有效。印度尼西亚的JasmohanSBajaj教授,做了隐匿性肝性脑病新理念、新进展”的报告。隐匿性肝性脑病者,精神状态正常,特殊测试有损害表现,扑翼样震颤阴性;它涵盖了轻微型肝性脑病和1级肝性脑病。隐匿性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不能通过简单的查体来诊断,需要进行特殊测试。存在隐匿性肝性脑病者更容易发展到显性肝性脑病、需要住院、需要肝移植,生活质量更差,社会-经济状态更差,更容易发生跌倒事件,驾驶技巧更差且更容易出事故。有研究显示隐匿性肝性脑病是影响生存率、发生显性肝性脑病、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隐匿性肝性脑病还会影响就业,尤其是对于蓝领工作而言。隐匿性肝性脑病的检测方法有:神经心理学测试,快速自动化测试,精细神经生理学测试。需要有快速、敏感性好的测试方法来从高危人群中筛查出隐匿性肝性脑病的患者。目前有一款手机软件“StroopTestH以用来测试隐匿性肝性脑病,该款软件的测试结果显示其能有效地识别出患有隐匿性肝性脑病的患者。还有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包括四个问题的问卷,通过年龄、性别及对该问卷问题的回答可获得一个评分,该评分大于0分对于判断隐匿性肝性脑病具有80%以上的敏感性。另外,肠道微生态与肝硬化患者的认知也有联系。针对隐匿性肝性脑病的治疗方法有:乳果糖,利福昔明,适当的营养治疗等。2.分会场四.肝纤维化学组]一河南省人民医院尚佳教授探讨了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和血栓形成倾向并存是肝硬化患者临床诊疗中常遇到的难点问题。对此有学者提出促凝和抗凝因子共存再平衡的观点。从肝硬化患者凝血状态的不同方面分别探讨了其出血和血栓形成因素,认为:肝硬化患者因其凝血机制的特异性,会出现出血或血栓形成,但其凝血因子及不同凝血途径的相互作用又使得其凝血功能达到一种新的微妙的动态平衡,而这种平衡是极不稳定的。早期识别不平衡,采取正确的临床决策,对减少临床不良事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岭漪教授介绍了当前关于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Idiopathicnoncirrhoticportalhypertension,INCPH)的观点。INCPH是指存在肝窦前性门脉高压特征而发病原因不明确的一类症候群,具有食管静脉曲张、良性腹水、门静脉侧枝形成、脾肿大(伴或不彳^脾机能亢进)、脾-门脉轴及肝静脉血流通畅、通常没有肝硬化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的临床和组织学迹象、肝功能代偿、肝静脉压力梯度轻微增高等特征。INCPH仍然是一种罕见疾病。目前存在对INCPH的病因、发病机理、自然病程、预后和管理认识不足问题,因此INCPH发病率可能被低估;需要更多的研究机构加强合作,以探讨隐匿性肝硬化、慢性肝脏功能改变、与INCPH有关的疾病以及治疗药物的途径;肝脏组织活检对临床疑似INCPH的诊断是必需的;病理学家不仅要排除组织学上的肝硬化,而且应该熟悉INCPH的组织学特征。如果临床、病理、实验、影像学医生能够重视对INCPH的研究,则有望突破目前对INCPH认知不足的局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马红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药物导致的肝血管病变。目前,肝血管损伤型药物性肝损伤报道相对较少,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药物作用靶点可为肝窦、肝小静脉和肝静脉主干及门静脉等的内皮细胞,临床类型包括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SOS/VOD)、紫瘢性肝病(PH)、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CS)、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RH)等。病理表现主要为:1、SOS/VOD:肝窦内皮损伤,中央静脉闭塞或消失,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小叶中央出血坏_J死。2、BCS:主要为较大的肝静脉受累。3、PH:肝窦有扩张等改变,伴或不伴轻度小叶炎,肝窦纤维化。4、IPH:汇管区静脉消失等。5、NRH:弥漫性结节形成,伴或不伴轻度炎症或肝窦纤维化。肝血管损伤型的治疗遵循药物性肝损伤治疗原则,即首先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其次根据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山东省立医院任万华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徐有青教授分别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NAFLD)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ALD)的研究进展。随着对NAFLD的认识不断更新,2016欧洲NAFLD诊疗指南对其定义、分级做了新的解释。认NAFL、NASH之后。表明肝细胞癌和肝硬化是NASH患者的不同转归。NAFL与NASH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有资料显示,10-25%的NASH患者可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而且一旦发生肝硬化则可迅速发展至失代偿期。另外,有相关研究显示,NASH所致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可以掩盖其病理表现,失去病理NASH的特点,是隐源性肝硬化的病因之一。NAFLD是今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要加以重视。目前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判断尚缺乏有效手段,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树臣教授介绍了华支睾吸虫病性肝硬化的进展。目前认为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肝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寄生虫的分泌/排泄抗原(ESAs)直接作用于宿主。有学者通过给大鼠腹腔注射华支睾吸虫分泌/排泄抗原(CsESAs),大鼠肝脏发生纤维化且HSC大量增殖及活化。华支睾吸虫成虫的CaM(CsCaM)具有促进肝脏炎症病变及纤维化的作用,同时伴有高滴度的CsCaM多克隆抗体产生,提示其可能通过CsCaM高滴度抗体参与华支睾吸虫病致肝纤维化的作用。病原学治疗方面:口比唾酮为首选,20mg/kg,3次/天,连服2-3天,虫卵转阴率几乎100%。阿苯达陛(肠虫清):10-20mg/kg,分2次口服,7天为1疗程,虫卵转阴率95%以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丁惠国教授探讨了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治困难与对策。肝硬化合并SBP的诊治面临着以下问题和困难:1、发生率高、预后差、难以预防;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病原菌获取率低;抗感染治疗的选择;以及新出现的致病菌普变迁及耐药菌问题。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葡萄糖-氢呼吸试验、腹水细菌DNA及内毒素/内毒素结合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对自发性细菌腹膜炎的早期诊断有价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值。对于怀疑自发性细菌腹膜炎患者,经验性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意大利AngeliP报道三代头抱类抗生素仍是一线选择,而西班牙AcevedoJG报道耐三代头抱类抗生素病原菌增加。以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生素+白蛋白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院内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建议临床医生根据经验选择抗生素,并监测耐药。如何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抗细菌感染能力;如何提高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腹膜炎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寻找早期诊断预测指标,做到科学、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李文刚教授介绍了肝肾综合症的治疗。在我国,肝肾综合征是晚期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内脏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减少,平均动脉压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脏对平均动脉压变化更敏感。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加:CO、血栓素A2、白三烯等。肝肾综合征一旦出现,预后很差,故强调预防,尤其是针对二次打击的预防。慎用利尿剂,放腹水者补充白蛋白,出血患者补充血容量、预防感染等。治疗手段包括内科缩血管药物的应用、肾脏替代疗法、TIPS术等,肝移植也是治疗手段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尤红教授介绍了肝弹性检测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中的意义。肝脏弹性检测包括瞬时弹性检测(TE、LSM))、声脉冲/剪切波弹性成像(ARFI/SWE)和核磁共振弹性成像(MRE)。肝脏弹性检测可用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一断。肝脏弹性还可检测肝硬化并发症及其进展。肝脏弹性检测的动态变化可对纤维化治疗进行评价,包括:纤维化/肝硬化的逆转和终点事件的预测。侯金林教授课题组的5年研究|显示,经Ishak评分的肝纤维化逆转率为52.5%,与利用肝脏弹性检测评价的肝纤维化逆转率一致。发生逆转患者26周的LSM明显降低。LSM评价肝纤维化逆转的敏感性高于肝穿。肝脏弹性与终点事件的发生相关,出现终点事件(失代偿、HCC、死亡)患者的LSM更高。总之,肝脏弹性等无创方法能够提高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准确性,协助决策治疗。定期动态进行肝脏弹性检测,能够帮助判断治疗效果,或预测疾病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探讨了PR+DAA在CHC治疗新时代的价值。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B疗的目标是:清除HCV,获得治愈;阻止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CHC的治疗方案包括三种:PR、PR+DAA和DAA。PR方案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发挥抗HCV作用。PR治疗HCV获得SVR后可降低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及全因死亡风险。PR+DAA方案双管齐下,既有干扰素的免疫调节,同时还有DAA直接抗病毒作用。与PR方案相比,PR+DAA治疗基因1型CHC,SVR提高(>90%),疗程缩短(12-24周),且患者生活质量改善。PR+SMV与PR+SOF为我国指南所推荐的治疗基因1型CHC的两种PR+DAA治疗方案。DAAs方案需不同靶点的DAA组合应用,以降低耐药风险。DAAs全口服治疗基因1型CHC患者,SVR12达90%以上。然而,HCV初治患者DAAs天然耐药相关变异较高。另外,DAAs全口服治疗方案面临着肝癌复发和进展的风险。总的来说,中国CHC患者应用PR+DAA方案既保留了PR治疗丙肝的价值,也发挥了DAA的强效抗病毒优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阎明教授介绍了轻微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是指各种慢性肝病患者无明显脑病症状和生化异常,但用精细的智力试验或神经电生理等技术发现心理运动速度、执行能力、神经心理学异常而诊断的脑病。如不进行有效治疗,部分MHE患者将在1年内智力进一步衰退,发展为临床型肝性脑病。MHE的诊断方法包括:智能及神经心理学测验、神经电生理和脑部影像学检查。MHE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神经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和影像学三类方法建立的角度和神经学基础不同,相互之间不能代替。治疗方法的选择应在努力改善肝脏状况的同时,以去除诱因,饮食调节,预防和阻断血氨升高为主。MHE是肝损伤到临床肝性脑病的前期,早期发现对于逆转肝性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脑病尤为重要。MHE的存在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疗需要动态的客观指标评估和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及调整。因此,医生与MHE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与指导是必要且重要的。三、2016年10月22日8:30-12:00分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分别介绍如下]1.分会场一:肝炎学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教授报告了乙型肝炎能治愈吗?”从队列研究看抗病毒治疗对肝炎终点临床事件白影响,发现分别接受Peg-interferon和Entecavir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随访其终点临床事件的发生有差异,特别是肝硬化的发生。Peg-interferon降低长期终点临床事件的效果略优于Entecavir。APRI值、血小板计数和治疗方案可能是影响肝炎终点临床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停药后持久应答SVR被推荐为CHB治疗的更高追求目标。PEG-IFN治疗和强效低耐药Nuc:TDF,ETV被推荐为一线治疗用药。但追求SVR:PEG-IFN初始联合与序贯联合具有前景。SVR+HBsAgLoss/Seroconversion等于功能性治愈。未来抗病毒研究的发展方向:(1)HBsAg有抑制免疫系统反应的作用,从而可能导致慢性持续性HBV感染。REP9AC(HBsAg释放抑制剂)可作用于与病毒进出细胞相关的病毒糖蛋白,抑制被感染的肝细胞释放HBsAg,使慢性乙肝患者很快产生对HBV感染的免疫控制。在亚临床研究中显示,在应用该药物治疗2周或4周后,可发生HBsAg血清学清除,55%的受试动物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目前REP9AC的疗效正在通过临床试验进行评估。(2)激活APOBEC蛋白,诱导cccDNA脱氨基及其后续降解激活淋巴毒素-3受体(LT3R)h调APOBEC3B,IFN-alpha上调APOBEC3A体内和体外激活LT3R都显示,在停止治疗后仍能发挥作用,持续抑制cccDNA水平。鉴于长期活化作用可能导致HCC,因此期待LT3R激动剂的长期人体实验数据。在LT3R激活后使用NA可能在有效疗程内实现清除cccDNA库。北京大学医学部鲁凤民教授做了“HBVRNA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报告。通过体内和体外的一系列实验,证实血清中的HBVRNA为包裹在核衣壳内的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pgRNA)。其来源为位于细胞质中核衣壳内的pgRNA,未经逆转录或逆转录不完全的情况下直接获得外包膜并分泌至细胞外,形成具有潜在感染性的HBVRNA病毒样颗粒。由于核甘(酸)类似物(NUCs)仅作用于HBV复制的逆转录过程,所以其对血清HBVRNA的产生无直接的抑制作用。此外,由于HBV基因组全长仅有3.2kb,3.5kb长的pgRNA不能由整合的HBV片段转录产生,只能由共价闭合环状的cccDNA直接转录产生,故血清中HBVRNA的水平直接反应了肝细胞内cccDNA的水平和转录活跃状态。血清HBVRNA的这一特性提示我们,其持续的检出阴性(低于检测下限)可作为经NUCs治疗的CHB患者的安全停药指标。由于低水平的血清HBsAg可能来源于整合的HBVDNA片段,这样,以持续的血清HBVRNA检出阴性作为判断慢乙肝患者阶段性功能性治愈的标志物,似乎更为合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陈智教授做了“HMGB1及MIP-2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报告。肝炎时体内对内毒素灭活功能降低,导致内毒素水平急剧升高,出现内毒素血症;同时引起免疫细胞的趋化和激活,导致促炎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组织坏死和肝脏炎症。研究证实巨噬细胞可释放中性粒细胞(PMN)趋化因子,如MIP-2,激活并趋化中性粒细胞到炎症部位,释放多种蛋白水解酶直接损伤肝脏组织。HMGB1是一种DNA结合蛋白,炎症条件下,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晚期炎性介质,可由免疫细胞主动分泌,也可以从损伤细胞中被动释放,激活巨噬细胞并上调促炎细胞因子IL-1b、IL-6、TNF-a和NO的分泌。研究结果表明HMGB1和MIP-2对LPS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具有很大影响,从而在肝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做了如何评价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与核昔(酸)类似物的联合抗病毒治疗?”报告。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CHB的方法主要有干扰素]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interferon,IFN)和核甘(酸)类似物(nucleosideanalogs,NA)。两种治疗方案单药使用均可使一部分患者获HBe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NA类药物可达12%〜23%,而Peg-IFN则可达到32%。NA抑制HBVDNA作用强,但获得HBeAg清除或血清学转换的比例低,疗程不定,停药后容易复发,不可避免存在病毒变异和耐药等问题,对于HBsAg清除和血清学转换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干扰素兼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疗程明确、不存在病毒变异以及耐药,但仍有诸多不良反应。Peg-IFN治疗HBeAg阳性的患者48或52周,可获彳导3%HBsAg清除,随访3年HBsAg清除上升至11%。联合治疗需要面临患者的合理选择、何种联合方式以及哪种药物联合等问题。2015年亚太肝病学会慢乙肝指南和2015年中国指南对关于联合治疗指出:PEG-IFN与NA包才LAM、ETV和TDF的同时联合是安全的,但其有效性在被推荐前有待于在更大样本的研究中去证实;通过NA抑制病毒以及获得病毒学应答后序贯或加用PEG-IFN的联合应用被证明是安全的且与NA单药相比血j清学转换率明显提高,但仍有待于更大样本的研究中证实。由于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其治疗已成为世界性难题,通过联合治疗让更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到理想终点或临床治愈,临床医生仍需要耐心”和耐力”,相信在肝病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做了“如何选择不同DAAs组合”的报告。根据现有研究,靶向不同靶点的DAA药物显示出不同的特点。NS3/4A蛋白酶抑制剂显示出高效价强度、适用多基因型和中高耐药屏障的特点。相比之下,NS5A抑制剂也有高效价强度、适用多基因型的特点,但其耐药屏障较低,发生耐药的风险高于NS3/4A蛋白酶抑制剂。此外,NS5B抑制剂根据药物结构可分为核昔类和非核甘类。它们在作用强度、适用基因型以及耐药屏障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临床情况而选用适宜的用药方案。此外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也是DAA临床应用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已经提到,DAA用药方案较为复杂,需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既往用药史以及合并症用药等情况。DAA药物已经因临床治疗时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导致患者死亡,被FDA发出警告。这起患者致死事件是sofosbuvir与胺碘酮合用引起患者心率减慢,但对于其它DAA药物与其它疾病药物,包括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有哪些会发生DDI,严重程度如何,在我国临床实践中仍然较为陌生,没有深入认识,这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此外,DAA药物可为部分特殊患者群体提供治疗机[会。这些特殊患者群体包括不宜进行含干扰素方案或不耐受干扰素方案的患者。如重度肝硬化,肾功能障碍,HIV合并感染等患者。DAA药物的出现为这里患者提供了更多以及优化的治疗选择。例如有研究显示,在G1型丙肝伴慢性肾病患者中,GZR/EBR治疗SVR12可达99%,在伴严重合并症的丙肝患者中显示出高效安全的特性,而历史性对照仅有45%。我国新版指南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指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DAA药物研究方向,总体来说,应可覆盖全基因型患者,长期高效并安全,改善肝硬化患者疾病及预后,预防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等。期间进行了两场学术争鸣讨论。其一,围绕着HCV治愈是否等于CHC治愈,以李军教授为代表的正方和尚佳教授为代表的反方进行了辩论。其二,NAs长期治疗的CHB是否会发生HCC。以孙剑教授为代表的正方和胡鹏教授为代表的反方进行了辩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做了理想与现实: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策略及长期获益”的报告。慢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此外,对于部分合适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慢性乙肝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ALT复常和肝脏组织学的改变。治疗策略-NAs治疗的推荐疗程:对于HBeAg+患者,总疗程建议至少4年,在达到HBVDNA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对于HBeAg-患者,治疗建议达到HBsAg消失且HBVDNA检测不到,再巩固治疗1年半,巩固治疗期间HBeAg-,anti-HBe+,HBVDNA-且ALT正常。NAs长期抗病毒治疗带来组织学改善,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脏相关临床终点事件,长期抗病毒治疗可改善疾病进展,长期抗病毒治疗安全有效。长期应用TDF或ADF的患者应警惕肾功能不全,对于已经存在肾脏疾患及其他高危风险的CHB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应用ADV或TDF。对于存在肾损害风险的CHB患者,推荐使用ETV或LdT治疗。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万谟彬教授做了伴有肾脏损伤及其高危风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简介”报告。我国2015年发表的《慢乙肝防治指南》中,首次对肾损害慢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进行了推荐。已经存在肾脏疾病及其高危风险的慢乙肝患者尽可能的避免应用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酯;存在肾损害风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推J荐使用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CHB患者发生肾脏损伤的风险较普通患者高,存在肾脏损伤及高危风险的CHB患者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部分患者最终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CHB患者治疗前应进行肾功能的评估,GFR是评估肾功能的敏感和实用指标,eGFR和蛋白尿是普通人群死亡危险的独立预测因素。肝/肾移植患者,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易出现HBV再激活,HBV再激活可能引起严重肝炎,重者可为暴发型肝衰竭,导致死亡。肝或肾移植术前,HBsAg阳性,未检测到HBVDNA的CHB患者,术后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应接受ETV或LdT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以防止HBV再激活及减小肾损伤,同时应密切监测HBVDNA水平。HCC患者:推荐接受ETV或LdT治疗,并定期检测患者HBVDNA水平,年龄》50岁的HCC患者:推荐单药或者联合ETV或LdT治疗,并定期检测HBVDNA水平。CHB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至少每3个月对肾功能进行复查和随访,尤其是既往接受过核甘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伴肾脏损伤慢乙肝患者人口众多,CHB患者治疗前应进行肾功能的评估,GFR是评估肾功能的敏感和实用指标。1.分会场二:肝移植、细胞移植及营养学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继业教授做了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历程与挑战”报告。2014年全球器官移植统计数据:大器官移植119678例,其中活体肾移植占41.4%,活体肝移植占19.7%。我国器官移植始于1977年,当时存活率很低,例数也很少。1999年我国经历了一个肝移植高潮,例数明显增多。2000年至2005年是一个快速发展期但存在着无序竞争。2006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164家医院获得了不同器官的器官移植资质,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迈入规范化管理阶段。因为既往我国肝移植的供肝多来源于死刑犯,国际上一直对我国的肝移植在学术地位上采取不承认的态2007年我国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同时开始严格控制死刑,肝移植例数开始下降,随之开始了活体肝移植。但随着活体肝移植的逐渐增多,出现了器官买卖问题。2010年我国将活体肝移植限定于直系亲属和姻亲之间进行,限制了非亲属之间的肝脏捐献,并禁止了外国人作为肝移植受体,大大降低了器官买卖行为的发生,但同时因为供肝来源减少,也出现了肝移植例数的明显下降。目前我国肝移植肝源的主要来源为公民身后捐献(DCD)。随着肝源来源的改变,国际上对于我国肝移植工作也逐渐认可。从肝移植治疗的肝病病种来看,肝癌是一个主要的适应症。我国对于肝癌患者接受肝移植的标准没有严格限定于米兰标准。从接受肝移植的患者MELD评分来看,近年来接受肝移植患者当中病情较轻者越来越多。近年来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生存率也在逐步提高。存在HBV感染的肝移植受体,其乙肝的复发率很低。我国器官移植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器官严重短缺,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大力开展了活体器官移植工作。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死亡判定、器官功能保存(既往都是将血液灌洗出去,用保存液保存器官;现在提倡常温保存器官,保持器官内血液流动,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莹教授做了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内科处理”报告。肝移植手术外科处理方式的革新与围手术期内科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使得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时间大大延长。术前内科处理的总体目标为:全面评估、重要脏器功能维护、减少预后影响因素。术中及监护期目标为:稳定生命体征,诊治并发症、收集资料。术后内科处理总体目标可以总结为:并发症防治、原发病的继续治疗、随访收集资料。总之,肝移植各个环节充分配合才能带来患者长期优质生存。首都医科大学肝病转化医学研究所许中伟教授报告了肝癌的免疫细胞治疗肝脏存在先天和适应性免疫耐受,免疫治疗存在难处。世界上第一个接受CAR-TCD19治疗的患儿3年无复发,标志着肿瘤免疫治疗的重新兴起。免疫细胞治疗在肝癌的应用包括:1.非转基因性治疗:CIK,NK,DC-CIK,TIL,mDC-CTL;2.转基因治疗:CAR-T,TCR-T,antigen-MHC-CAR-T;3.靶点:GPC-3,AFP-MHC,CEA(美国、中国、欧洲);4.我们团队的anti-GPC-3CAR-T研发:与北大医学部鲁凤民教授合作,目前处于临床前阶段。已有研究报道CIK治疗可提高肝癌病人的生存期。CAR-T的新一代设计理念为仿照自然体内NK及NKT细胞到达肿瘤的方式,设计新结构来突破肿瘤微环境,将原来的串联结构改为并联结构。总的来说,免疫细胞治疗是肝癌的治疗选项,其地位会越来越高;免疫细胞治疗要因人而异,不同病人有不同方法;要遵循系统和综合治疗原则:手术+免疫治疗+其它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做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肝衰竭的理论依据为:肝细胞再生不是由于肝脏本身所致,新生的肝细胞来源于骨髓。BMSC的作用有:可直接分化为肝细胞,补充肝细胞数量,改善肝功能;可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如IL-10等,通过复杂的旁分泌等方式,改变植入部位的微环境,从而达到减轻炎症、启动肝细胞的内源性再生,从而使其功能得以恢复;可抑制星状细胞增殖,促进星状细胞凋亡。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经门静脉移植的BMSCs在肝内停留时间较长,至21d仍能在肝脏部位有发光现象。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移植组与对照组在最短3个月,最长48个月的随访]观察中,移植组肝癌发生率、生存率均较好,但未见显著差异(P=0.107,0.715);移植组中肝硬化亚组与非肝硬化亚组的肝癌发生率、生存率无显著差异。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移植组24周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26)。病例体外PBMC与MSCS共培养时,显示TH1/TH2趋向于平衡。卫生部北京医院韦军民教授做了肝胆疾病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新理念”报告。肝功能障碍时可出现复杂的营养素代谢改变和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不足),营养不良与肝脏损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原发病的临床结局。临床上,应遵循筛查-评定-干预-监测的基本步骤,避免盲目不规范的营养疗法。在营养支持适应症的患者,干预途径首选肠内,在肠内不能或达不到目标量时则选用肠外营养。鉴于肝胆外科患者的代谢变化,氮源应选用富含支链氨基酸的制剂;在较长时间实施肠外营养支持时,脂肪乳应选用中长链或结构脂肪乳。临床实践表明,可通过添加特殊营养底物-药理营养素改善患者的预后,如已广泛用于临床的鱼油脂肪乳、谷氨酰胺等。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在肝胆外科患者很普遍,应常规给予补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做了重症肝病的营养诊断及营养治疗技]术”报告。对于慢性肝病尤其是终末期肝病(ESLD),中外治疗的最显著不同在于心理治疗与社会支持、基础护理和基础治疗两大方面。其中基础护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营养护理与治疗。如在美国可以见到很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他们面色红润,一般情况良好,不需要反复住院;反观我国的肝硬化患者,则经常可以见到反复住院者,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消瘦,出院时体重明显下降,营养状态差,这类患者很容易短期内因为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各种并发症而再次住院。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肝病患者的营养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研究,营养干预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负氮平衡明显改善,整体预后也有明显改善。慢性重型肝炎者静息能量消耗低于正常预计值,处于低能量代谢状态,存在糖类代谢障碍,只能通过加强脂肪动员供能。重症肝病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指标包括实验室指标、人体测量学指标、SGA、代谢车、人体成分测定等。营养风险评估方法推荐NRS-2002。重症肝病患者相当大一部分都存在营养风险。营养治疗的概念=营养+药物治疗。重症肝病患者营养治疗的要点有:1、关注营养状态及能量消耗;2、注意蛋白/氨基酸补充;3、少量多餐与晚间加餐;4、补充新型肝脏营养制剂;5、肠粘膜免疫+肠内营养;6、组成医师+护士+营养师工作小组,协同合作。肝癌、肝衰竭、肝硬化等重症肝病患者的营养问题很重要,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抗病毒、抗感染、保肝等药物治疗,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卢光诱教授做了遗传性肝病的诊断与生殖干预”的报告。目前中心进行生殖干预的遗传性肝病主要包括肝多囊性病与纤维化、肝豆状核变性、糖原累积病、进行性家族性胆汁淤积症、Gilbert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生殖干预过程为:1、单精子胞浆内注射;2、囊胚活检;3、单基因诊断+胚胎冷冻;4、正常胚胎解冻;5、正常胚胎移植。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人胚胎干细胞库,库存了具有不同组织相容性抗原的450株人胚胎干细胞系,对于细胞产品的临床应用配型有较大的优势。可考虑利用人胚胎干细胞(hESCs)诱导的肝脏细胞(HPLCs)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在已建立的中国人胚胎干细胞库的基础上,建立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肝脏细胞库,对于终末肝脏疾病的细胞治疗、生物人工肝等领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3.分会场三:肝癌学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叶胜龙教授做了“2016ILCA肝癌研究热点和进展”学术报告。叶胜龙教授介绍,ILCA是全球唯一专门致力于肝癌研究和治疗的多学科、国际性学术组织,第10届ILCA年会已于2016年9月9日~11日在加拿大温哥华成功举办。ILCA年会主要包括四部分:State-of-the-ArtLecture、Symposium、GeneralSession、IndustrySymposium和SIGWorkshop。TimGreten做了肝癌免疫及免疫治疗报告,目前各种免疫治疗包括CAR-T治疗、CIK细胞治疗、PD-1单抗治疗、肿瘤疫苗治疗等都是研究热点;MorrisSherman做了肝癌风险评估报告。在肝癌治疗新靶点部分,PeterR.Galle介绍了SIRT6在肝脏分化及癌变中的表观遗传学作用,Satdarshan(Paul)S.Monga做了&Catenin突变在HCC中的作用:生物学及治疗意义报告,IreneNg做了肝细胞癌-肝癌干细胞的报告,DanielaSia做了针对IGF2的肝癌治疗。在肝癌治疗辩论(正反方论坛)部分,就Y90vs.TACE、索拉非尼之后还可以期待什么?超米兰标准的肝移植、肿瘤疗效评估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在腺瘤领域新进展部分,专家在临床实践中肝细胞腺瘤的分子分型、肝细胞腺瘤形态学类型研究进展、小腺瘤的手术、切除及消融治疗、肝细胞腺瘤影像学与病理学的相关性等方面做了大会报告。GeneralSessio陪B分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发病机制、分子病理学、流行病学与诊断、临床分期与治疗、新靶点和临床试验等。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陈永鸿教授做了乙肝并发脂肪肝-祸不单行为肝癌的风险”的报告。陈永鸿教授的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乙肝患者中常见吗?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会增加乙肝患者患肝癌风险吗?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乙肝肝癌患者常见吗?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乙肝肝癌独特吗?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世界最常见代谢性肝病,影响10-45%的亚裔人口,在中国城市,患病率为15%,在香港,患病率为27.3%,没有显着饮酒的乙肝患者并发脂肪肝是一个常的问题。全球2-12%的肝癌,由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致,肝硬化是肝癌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研究表明在乙肝患者中,并发脂肪肝是肝癌的独立风险因素。脂肪性肝炎肝癌是一种新的肝癌组织学变异,在2010年由Salomao等人所述,与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代谢风险因素相关,肝细胞癌的脂肪变性已经被认识到几十年,常见于细小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和高分化的肝细胞癌。有关脂肪性肝癌和预后,尽管更有利的基线肿瘤特征,它不与更好预后相关,脂肪性肝癌是延迟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脂肪性和脂肪性肝炎肝癌病理机制与肝细胞腺瘤的亚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具有明显的肿瘤内脂肪变性,含有HNF1z失活和FABP1表达缺失。北京大学医学部鲁凤民教授做了肝癌新老血清学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报告。慢性肝损害及其导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肝癌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全世界每年因其导致的死亡人数可达150万之多。引起慢性肝损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酒精性、非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等。在这些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可导致以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为病理特征的肝纤维化。鲁凤民教授实验室发现:与肝癌诊断相比,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不同病因慢性肝病所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有更好的诊断价值,这一发现或将改变无创诊断模型并非尽善尽美的现状。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张惠茅教授做了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报告。AASLD和EASL主要依据影像表现,根据病灶大小进行诊断;APASL不考虑大小和AFP,仅根据血供特点进行诊断;JSH(JapaneseSocietyofHepatology,日本肝病学会)则会结合AFP和影像表现,然后根据病灶的血供特点进行诊断。张惠茅教授分析了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及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肝癌的能力,并进一步对于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进行了阐述,如超声造影可观察病灶微血流灌注状态,帮助治疗指导与疗效评价;另外也介绍了CT、MRI近年的诊断新进展以及这些新进展的优点。影像学技术进展为肝癌研究带来了机遇,促使肝癌诊断更精准,治疗更合理。吉林大学牛俊奇教授做了内科医生在肝癌的多学科诊治中的作用”报告。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约11万人,占全世界肝癌总死亡人数的45%,每年全球新增71万名肝癌病人,55%新发现的肝癌在中国。那么肝癌内科医生能做什么呢?牛俊奇教授给大家介绍了肝癌的三级预防中内科医生应扮演重要角色、选择治疗方式——多学科会诊、肝癌全身治疗手段的出现给内科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内科医生积极参与三级预防工作,可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韩国宏教授做了肝癌的非手术治疗---TACE治疗肝癌进展”报告。韩国宏教授介绍了TACE技术和治疗方法的改进。肿瘤越小,数目越少,TACE治疗影像学反应率越高,生存越好。我们国家和欧美及韩日TACE治疗肝癌病人基线肿瘤负荷的不同,欧美肿瘤直径小,我们肿瘤直径大,单纯TACE可能效果差,推荐我们中国的进行联合治疗。目前TACE是最常用的治疗肝癌的方法,随机对照和meta分析的结果提供了一级证据,按需治疗中位生存可达到26个月;应该超选择插管行肝段或亚段TACE治疗,即使是多发病灶亦是,以最大程度提高效果和减少毒性,重复治疗直至治疗失败或不耐受;药物缓释微球可能优于常规碘油TACE,但生存获益还没有被证实,减少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和肝脏毒性,提高更晚期患者的治疗反应率;TACE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是研究的热点,但有待对试验设计再评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家骥教授做了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的抗病毒治疗一现状与挑战”报告。江家骥教授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HBV/HCV在HCC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抗病毒治疗在肝炎病毒相关性HCC预防中的作用、抗病毒治疗在肝炎病毒相关性HCC角色与局限。肝炎病毒相关性HCC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疾患,近年有下降趋势,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抗病毒可以降低HCC发生率,但仅有抗病毒是不够的,抗病毒可以降低HCC复发率,但抗病毒方案尚未优化统一,治疗目标尚不确定;抗病毒治疗是肝炎病毒相关性HCC个体化方案的一个重要组分,需要根据生物学标识物、遗传背景、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来设计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香港大学的ThomasYau教授报告了肝癌的生物学治疗"。ThomasYau教授首先介绍了香港肝癌分期系统、肝癌的系统化疗、索拉菲尼三期临床试验以及Nivolumab在进展期肝癌的一期二期临床试验。在CheckMate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040研究中,在Nivolumab剂量递增和扩大的过程中,对肝癌患者持续安全和有效。Nivolumab单用治疗肝癌证明了:即使有HCV/HBV病毒感染,患者仍然能耐受治疗;在剂量扩大队列9个月生存率达到71%,优于索拉菲尼治疗;其在治疗肝癌中的安全性与治疗其他肿瘤相似;肿瘤PD-L1的表达并不影响药物的反应。以上结果均支持Nivolumab在进展期肝癌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报告了乙肝的临床治愈目标如何实现?中国HBV感染者人群的规模非常庞大,WHO近期分析提示:中国HBsAg阳性人数超7000万,占全球总数的30%。HBV感染是一个预后严重的公共健康威胁,HBV是亚洲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HBsAg阳性患者发病风险增加10-30倍。慢乙肝更高的治疗终点降低HCC的发生率,2015年中国指南首次提出临床治愈的概念。HBsAg水平是cccDNA转录活性的反映指标,HBsAg的清除可以预测更低的肝硬化和HCC风险,多种靶点及新药可能为Peg-IFN的治愈策略带来补充,IFN可降解cccDNA,为临床治愈带来希望,现有治疗方案中,Peg-IFN更有希望帮助患者实现治愈,Peg-IFN的免疫控制指标显著优于NA。Peg-IFN应答良好患者在停药后HBsAg清除率可长期维持。慢性乙肝在感染源头的控制上取得长足进步,但目前仍是一个患者群庞大的公共健康威胁。在丙肝治愈进展额带动下,慢性乙肝也将治疗的下一个里程碑设定为临床治愈,其中有限疗程后的HBsAg清除是一个重要的指标。Peg-IFN是目前实现临床治愈和停药应答的核心药物。通过与NA序贯、联合的优化治疗手段,在部分患者中的HBsAg清除率可到三分之一左右。3.分会场四:脂肪肝/酒精性肝病专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徐有青教授分别对近年来国内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进行了解读。解放军第302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赵景民教授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诊断。NAFLD疾病进程多呈隐匿,在临床中不易被发现或发现时已进展为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肝穿刺活检作为NASH/NAFLD临床诊断的金标准”,能够明确直观地观测肝细胞脂肪样变、炎症、坏死等病理损伤情况,较为准确的对患者肝脏损伤进行评估。NAFLD具有脂变、气球样变、脂性肉芽肿、窦周/肝细胞周纤维化等病理学特点。NAFLD/NASH临床病理诊断评价主要采用Brunt评价系统,临床试验研究等建议采用NASH-CRN评价系统,儿童NAFLD/NASH病理评价建议采用PediatricNAFLDHistologicScore系统。我国NAFLD人群自然史、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有待深入探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陆伦根教授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无创诊断和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它的疾病谱涵盖单纯性肝脏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仍然是金标准,可以判断肝脏脂肪变程度、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但其有创性及很难动态观察限制了临床使用。新兴的诊断的标志物不断被发现,新的无创性诊断组合也被新近报道,而影像学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发展、瞬时弹性超声和受控衰减指数不断发展都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非创伤性诊断提供了新方法。然而,无创性诊断研究用于临床尚有不少差距,需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玉兰教授报告了微生态在脂肪肝发病中的意义。如今微生物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可通过高通量测序解析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以此寻找不同疾病变化的靶菌群”,并对靶菌群进行功能验证,明确靶菌群的致病性。最新研究发现,部分细菌的代谢产物一内源性乙醇是导致脂肪性肝炎重要的肠源性因素。这提示我们除肠道菌群外,还需关注其代谢产物对肝病的影响。这也是目前微生态研究的瓶颈。刘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课题组在微生态与NAFLD相关研究中获得的成果,认为肠道微生态对NAFLD的影响包括肠道通透性增加、能量代谢障碍、胆汁酸代谢障碍、微生物有毒代谢产物以及胆碱代谢障碍等。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报告的主题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内炎症与免疫调控”。肝内炎症和免疫调控异常是单纯脂肪肝向NASH和肝纤维化进展的关键事件。天然免疫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M1/M2转化)在肠-肝对话中发挥重要作用。适应性免疫应答失衡(Treg/Th17细胞,CD4/CD8细胞等)导致肝内炎症级联反应。调控肝内免疫应答可缓解肝内炎症反应、减轻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发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茅益民教授介绍了NASH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解读。茅教授指出:对NAFLD/NASH药物临床试验而言,研究者应报告样本大小的计算方法、探讨有价值的替代终点、确定与NASH进展或转归相关的主要终点、加强对混杂因素的控制。此外,我们需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解读能力,规范临床试验过程,这样,研究的成果最终才可能转化为对患者更好的治疗效果。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施军平教授报告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饮酒问题。在诸多影响NAFLD进展的因素中,NAFLD病人合并饮酒的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NAFLD病人长期小量饮酒或狂饮的饮酒模式对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结论。此外,不同类型的酒或含酒精饮料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我们的研究初步发现,NAFLD大鼠给予长期中等剂量饮酒(而不是酒精)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NAFLD的炎症和纤维化,而酒精却能加重NAFLD的炎症和纤维化。对于NAFLD病人合并饮酒的问题,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更接近人类饮酒模式的动物模型进行系统阐述。三、2016年10月22日1:00-17:15青年论坛、教学查房1.青年论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谢兴旺教授做了去泛素化酶PPPDE1调控MDM2-p53通路促进原发性肝细胞癌进展”报告。认为PPPDE1在HCC中拷贝数扩增并过表达并与H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是一个新的HCC驱动基因,能够促进HCC的进展;PPPDE1是全新去泛素化酶,能通过去泛素化RPS7蛋白和25kd的MDM2N端蛋白片段(MDM2p25),促进其在HCC细胞中的稳定,进而促进p53蛋白的降解;敲减HCC细胞中的PPPDE1,能够显著降低MDM2p25的水平,上调p53及BAX蛋白的水平,并显著地抑制HCC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李君教授做了慢乙肝相关ACLF临床特征研究”报告。ACLF病因的东西方差异,CANONIC-ACLF适用于酒精肝等非HBV病因的肝衰竭患者。CHB患者有其临床特殊性,有否肝硬化基础均有较高短期死亡率,临床上应给予足够关注。新CHB-ACLF诊断标准,将单一肝功能衰竭合并INR>1刚入ACLF(1级),填补了CANONIC-ACLF标准不适于乙肝人群的不足,使约20%重症患者有望得到及时诊治;本研究结果为建立国际统一的ACLF诊断标准与预后评分系统提供循证医学基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传龙教授做了延伸因子结合蛋白2通过RIG-I-IRF3信号通路抑制HBV复制”报告。HepG2.2.15和pHBV1.3-Huh7细胞模型证实EFTUD2抑制乙肝病毒蛋白的表达。EFTUD2上调RIG-ImaturemRNA和蛋白的表达。EFTUD2诱导的抗HBV作用依赖于RIG-I-IRF-3通路。以上研究结果说明,EFTUD2通过激活RIG-I-IRF-3通路抑制乙肝病毒感染。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李海教授报告了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指标比较研究”,认为CHB患者中各种计算eGFR公式都难以真实反映其tGFR。肾功能早期损伤指标如尿NAG及血视黄醇结合蛋白与CHB患者mGFR更加相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荣宽教授报告了部分脾栓塞术(PSE)对乙型肝炎肝硬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认为部分脾栓塞术(PSE)在一定时间内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尤其是Child-PughB级患者,能够延缓其肝功能的恶化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北京大学医学部向宽辉教授报告了新发现的“航原决定簇之外的乙肝表面蛋白突变影响病毒复制及表面抗原水平作者在未经治疗的e抗原阳性C基因型的慢乙肝患者的标本中,鉴定出了一些新的突变位点可硬影响HBV表面蛋白水平,他们有的是影响病毒的复制,有的影响病毒的分泌,还有的影响表面抗原的抗原性来影响表面抗原最终的检测结果。此结果发表在JOH上。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在分析HBsAg水平的临床意义及研究新的HBsAg检测试剂盒时,可以考虑这些突变可能带来的影响。另外,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病毒突变对病毒的影响及对宿主及疾病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刘志红教授报告了“ALT正常HBV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认为ALT正常的慢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可以获得临床结局的改善。有条件的患者建议选择高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宋广军教授报告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现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吸烟、饮酒、婚姻状况不稳定、未受高等教育、收入水平低是危险因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王民教授认为:对存在神经精神症状伴高氨血症,伴低体重合并脂肪肝,考虑到citrin缺陷病可能;Citrin缺陷病确诊需血尿瓜氨酸测定及基因检测;Citrin缺陷病治疗缺乏充分的临床研究数据,疗效仍需进一步评估。解放军302医院肝移植内科张达利教授介绍了肝移植术后HPVB19感染所致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移植术后HPVB19感染导致PRCA的病例较少,但症状重,早期及时对症处理可以缩短病程,预后良好;丙种球蛋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均能恢复;器官移植术后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血红蛋白明显下降,应注意排除HPVB19感染。来自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聪报告了AEG1促进自噬抑制细胞失巢凋亡在肝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北京大学医学部王麟报告了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相关肾损伤的临床案例及动物实验研究”。其结论为,通过动物实验结果分析肾脏病理学显示肾损伤;在肾脏中检测到HEV正负链RNA;HEVORF3蛋白阳性;且尿液中存在感染性病毒。HEV引起的肾损伤是由于HEV直接在肾脏中复制导致的。报告者收集到一例单纯戊肝患者同时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尿?HEVRNA阳性,基因4d型。HEV-4感染非免疫抑制患者,同样可能出现相关肾功能损伤或肾脏疾病。1.教学查房随后,分别就同济协和医院提供的遗传代谢性肝病、中国人民解放军西京医院提供的肝包虫病病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提供的母婴阻断病例进行了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本次大会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规模大,注册1800多人,实际参会人数达到2000多人;第二,内容新水平高,包括乙肝、丙肝、肝癌等临床、科研等最新进展;第三,学术氛围浓厚,会场内秩序井然有序;第四,形式新收获多。通过主题报告、病例讨论、电子壁报等丰富的方式与一线专家交流;第五,与中华医学会总会增强了交流,达到了增强切磋、展示成就、迎接挑战的目标。感谢你的观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