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

ID:83479788

大小:1.28 MB

页数:9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6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7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8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9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级高一上期第三学月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D.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2.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3.《周礼》中“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而春秋齐国管仲改革要求“男子二十而婚,女好十五而嫁”。这一改革()A.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B.确立了地主阶级统治C.顺应了小农经济要求D.反映了周王势力衰微4.有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与这些思想对应的学派分别是()A.儒家、道家、法家、墨家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D.儒家、墨家、法家、道家5.“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郡县制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B.其行政区划被沿用至民国时代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6.汉惠帝时期(前195年~前188年),西汉政府“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放手私人经营冶铁、煮盐等工商业,甚至允许自由铸造货币。这体现的国家治理思想是A.黄老无B.独尊儒术C.依法治国D.崇文抑武

17.《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A.“与民休息”政策B.“推恩令”C.郡国并行制D.刺史制8.汉代有一典型案例:一位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的判决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父亲,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血缘亲情观念不断深化9.唐朝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场所,其最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朝设置政事堂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维护君主权威C.削弱丞相职权D.加强中央集权10.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统计,唐代宰相共有九十八姓,其中有十一姓不是汉姓。由此可知,唐代A.彻底打破了士族门阀制度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C.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D.重视对权力的分权制衡11.下表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可推断,宋朝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稻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商品经济繁荣发展B.土地兼并异常严重C.财政困境始终存在D.赋税制度脱离实际12.下表为曹魏到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表认识正确的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

2A.国家统一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最高B.北方地区的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比较低C.九品中正制促使士族子弟入仕比例下降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度有关13.下图为发现于河北的辽代墓葬茶道图,该图展现了从选茶、碾茶到煮茶等一系列过程。据此分析,当时辽()A.完成了封建化进程B.饮茶文化深入民间C.手工业发展较迅速D.深受中原文化影响14.由下图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可知,元朝大运河河道截弯取直,不再经过洛阳。这主要是因为()隋朝大运河图元朝大运河图A.政治中心转移的影响B.经济形态变革的影响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D.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15.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16.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有利于

3A.提高了决策的效率B.完善了中枢机构C.削弱宰相的权力D.推动民主政治发展17.表3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时间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乾隆十八年)1.84约49024.00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86约50712.66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3.34约52602.361851年(咸丰元年)4.32约50421.75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18.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A.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D.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19.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明代手工业者生活困苦C.生产分工更加细密D.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20.下表为中英贸易中几种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对照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货物单位1843年前旧税率(%)1843年后新税率(%)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百分比(%)棉花担24.195.5677.02

4榫纱担13.385.5658.45头等白洋布匹29.936.9576.78二等白样布匹32.536.9578.64本色洋布匹20.745.5673.19A.中国海关管理权的丧失B.大量英国商品运销内地C.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D.英国商品免交内地税21.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这说明A.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22.某同学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个恰当的标题()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太平军北伐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追求财富平均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证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洋人的联合进攻下失败A.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B.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C.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D.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23.《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A.片面最惠国待遇

5B.领事裁判权C.居住及租地权D.使馆驻兵权24.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嗯?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增强了国民民族民主意识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6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简表东北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北方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西北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西南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东南打败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主题,请提炼你的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