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83507836

大小:46.6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材料二:“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1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B.西方有“罪感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D.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D.“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3.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4分)5.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你对其中最能体现的“乐感文化”内涵的认识。(6分)①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②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③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二)现代文阅读II(本体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捉弄【俄】契诃夫一个晴朗冬日的中午……天气严寒,冻得树木咯咯作响。娜坚卡挽着我的胳膊,两鬓的卷发上,嘴上的茸毛上,已经蒙着薄薄的银霜。我们站在一座高山上。“让我们一块儿滑下去,娜杰日达·彼得罗夫娜!”我央求道,“只滑一次!我向您保证:我们将完整无缺,不伤一根毫毛。”可是娜坚卡害怕。当我刚邀她坐上雪橇时,她往下一看,不禁倒抽一口冷气,连呼吸都停止了。“求求您!”我又说,“用不着害怕!”娜坚卡最后让步了,不过看她的脸色我知道,她是冒着生命危险作出让步的。我扶她坐到小雪橇上,一手搂着这个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姑娘,跟她一道跌进深渊。雪橇飞去,像出膛的子弹。风在耳畔怒吼呼啸,凶狠地撕扯着我们的衣帽,刀割般刺痛我们的脸颊,咆哮着要把我们拖进地狱里去。周围的景物汇成一条长长的忽闪而过的带子……“我爱你,娜佳!”我小声说。雪橇滑得越来越平缓,我们终于滑到了山脚下。娜坚卡已经半死不活。她脸色煞白,奄奄一息……我帮地站起身来。“下一回说什么也不滑了,”她睁大一双布满恐惧的眼睛望着我说,“我一辈子也不滑了!差点没把我吓死!”过了一会儿,她回过神来,已经怀疑地探察我的眼神:那句话是我说的,或者仅仅是在旋风的呼啸声中她的幻听?我呢,站在她身旁,抽着烟,专心致志地检查我的手套。那个谜显然搅得她心绪不宁。那句话是说了吗?说了还是没说?这可是一个有关她的自尊心、名誉、生命和幸福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世界上头等重要的问题。娜坚卡不耐烦地、忧郁地、用那种有穿透力的目光打量我的脸,胡乱地回答我的问话,等着我会不会再说出那句话。“让我们再……再滑一次雪橇。”

3于是我们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我再一次扶着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娜坚卡坐上雪橇,我们再一次飞向恐怖的深渊,再一次听到风的呼啸,滑木的沙沙声,而且在雪橇飞得最快、风声最大的当儿,我再一次小声说:“我爱你,娜佳!”雪橇终于停住,娜坚卡立即回头观看我们刚刚滑下来的山坡,随后久久地审视着我的脸,倾听着我那无动于衷、毫无热情的声音,于是她整个人,浑身上下,连她的皮手笼和围巾、帽子在内,无不流露出极度的困惑。她的脸上分明写着:“怎么回事?那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是他,还是我听错了?”这个疑团弄得地心神不定,失去了耐心。可怜的姑娘不回答我的问话,愁眉苦脸,眼看着就要哭出来了。“我们是不是该回家了?”我问她。“可是我……我喜欢这样滑雪,”她涨红着脸说,“我们再滑一次好吗?”虽说她“喜欢”这样滑雪,可是,当她坐上雪橇时,跟前两次一样,她依旧脸色苍白,吓得透不过气来,浑身直打哆嗦。我们第三次飞身滑下,我看到,她一直盯着我的脸,注视着我的嘴唇。可是我用围巾挡住嘴,咳嗽一声,正当我们滑到半山腰时,我又小声说了一句:“我爱你,娜佳!”结果谜依旧是谜!娜坚卡默默不语,想着心事……我从冰场把她送回家,她尽量不出声地走着,放慢脚步,一直期待着我会不会对她再说那句话:“我爱你,娜佳!”很快娜坚卡对这句话就听上瘾了,现在缺了这句话她就没法生活了。当然,从山顶上飞身滑下依旧令人胆战心惊,可是此刻的恐惧和危险,反给那句表白爱情的话平添一种特殊的魅力,尽管这句话依旧是个谜,依旧折磨着她的心。受到怀疑的依旧是我和风……这二者中究竟谁向她诉说爱情,她不知道,但后来她显然已经不在乎了-只要喝醉了就成,管它用什么样的杯子喝的呢!一天中午,我独自一人去了冰场。我突然发现娜坚卡畏畏缩缩地顺着阶梯往上走……她显然打定主意,最后要试一试,身边没有我的时候,还能不能听到那句美妙而甜蜜的话?我不知道娜坚卡是否听到了那句话,我只看到,她从雪橇上站起来时已经摇摇晃晃、有气无力了。看她的脸色可知,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听到什么没有,她一人滑时的恐惧夺走了她辨别声音和理解的能力……眼看着早春三月已经来临……阳光变得暖和起来。我们也不再去滑雪。可怜的娜坚卡再也听不到那句话,而我正要动身去彼得堡-要去很久,也许一去不复返了。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娜坚卡已经出嫁。究竟是出于父母之命,还是她本人的意愿-这无关紧要,她嫁给了贵族监护会的一名秘书,现在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想当年,我们一块儿滑雪,那风送到她耳畔一句话:“我爱你,娜佳!”-这段回忆是永生难忘的。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如今我也上了年纪,已经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我说了那句话,为什么要捉弄她……(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A.“我”对娜坚卡有三个称呼,故事叙述、对话、耳语三种状态下各不相同,反映了“我”对女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微妙。B.“让我们再......再滑一次雪橇”,表现的是娜坚卡对滑雪的惧怕,以及对“我爱你,娜佳!”爱语的期待与确定。C.“只要喝醉了就成......”这个比喻,表明娜坚卡已不在乎“我”是否向她诉说爱情,全心陶醉于那句表白的“美妙而甜蜜”。D.“我”总在“风在耳畔怒吼呼啸”之际才说出爱情表白的话,固然是捉弄,但也难说“我”对娜坚卡就完全出于玩弄感情。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多次刻画娜坚卡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细节,反复渲染其有滑雪的恐惧以衬托其对爱情的渴望。B.小说采用“当年”和“如今”双重时间的讲述方式及对回忆进行审视,营造出一种造化弄人的命运感。C.捉弄者不知为何捉弄而困惑,被捉弄者因不知是捉弄而有美好回忆,最终成谜,小说有了艺术张力。D.小说主题丰富,有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也有人生命运的感喟,以及俄罗斯文学中典型的忏悔与救赎。8.“我”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9.小说是以顺叙的方式讲述的,若将小说倒数第二段作为开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踟科头①,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跌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③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贵、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5(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注】①跬踟科头:趺踟,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裎: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B.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指的是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不相同。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2)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14.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小题。金陵怀古(其四)王安石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6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陵怀古》首联以回顾往事起笔,写赵宋王者之师的摧枯拉朽之势,“将军谈笑士争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B.《金陵怀古》颈联笔触从怀古幽思中回到现实,将眼前残破的城楼、废旧的宫殿与新生的草木形成对比,对赵宋王朝的衰败发出无限感慨。C.《桂枝香·金陵怀古》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词人凭栏远眺,一片磅礴壮美的秋色映入眼帘。这样起笔,让这篇登高怀古之作顿显不凡气势。D.《桂枝香·金陵怀古》“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诗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16.王安石《金陵怀古(其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同为怀古,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不同情感?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词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进一步抒发了积郁于胸的堂堂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和课内知识考查(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①

7)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②)”,则是人生一快。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乡土的都深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③)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_,18.根据上下文语境,在①③处的括号中填写恰当的成语,在②处括号中填入一句五言诗。(3分)①②③19.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要求内容贴切,表达和谐一致。(2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也可以改为:“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育他的乡土。乡土的山水虫鸟,丝缕饮啜,寒暑时俗,草木星月,都深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①,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②,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异军突起,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③,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美裔侨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B.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C.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D.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没什么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①②③(三)课内知识考查(4分)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8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B.批大郤,导大窾(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C.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朝济而夕设版焉(成功)D.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24.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与“长于臣”相同的一项是()(2分)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夫子之谓也B.大王来何操D.具告以事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位归国科学家在谈到他回国效力的梦想时,先说了自己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根植”,即拼命吸纳知识、充实自己;第二阶段是“成长”,即勤奋工作获得认可、证明自己;第三阶段是“绽放”,即将自己的所学所感输出与帮扶更多人。而后他又认为,回国效力,也会重启新一轮“根植、成长与绽放”的过程,这既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日常。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C2.C3.B4.①立足此世间,不涉及哲学和宗教层面;②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体”;③体现一种“文化--心理”结构;④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每点1分)5.①抗战期间,“民众纷纷举起旗帜”体现出的是群体的力量,相互依靠彼此团结,这是“乐群”的生存智慧;②面对疫情的威胁,“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这是疫情威胁下的乐观生活态度,坚信能够战胜疫情,对未来抱有希望,体现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③“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面对疫情,韧性奋斗,不屈不挠,体现的是“乐生”的生命精神。(每点2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C.“······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错误,原文是“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以及“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并非指所有的“孔颜乐处”“曾点气象”均为“乐感文化”的表现。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错误,原文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选项少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前提。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提到“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的人性追寻。B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体现的是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的生命精神,体现“乐生”的生命精神,能体现“乐感文化”内涵。ACD三项所谈均与“乐感文化”无关。

10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概括“乐感文化”的特点。由原文““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此世间”即现实社会,可见“乐感文化”立足此世间,不涉及哲学和宗教层面;由原文“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可以概括出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体”;由原文““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可以概括出体现一种“文化-心理”结构;由原文“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可以概括出它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由第一则材料“1938年抗战期间······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意思是民众认为,我们团结起来,中华不死!结合材料“乐感文化······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可见是体现了“乐群”思想。第二则材料“疫情暴发之时·····呼喊“武汉加油!””,与原文“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内涵相同,故可概括为体现了“乐观”的态度。第三则材料中“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是说人要有一种精神,然后才可以解决困难,这与文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可见第三则材料体现的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C7.D8.①文章先写“我”对娜坚卡的多次捉弄,表现出“我”捉弄成功后心理上的满足。②后来“我”在冰场窥察到娜坚卡求证失败,觉其可怜,且自己将离开娜坚卡远行,对自己捉弄过头的行为有了遗憾后悔。③了解娜坚卡的现实婚姻后,想到自己当年的提弄可能给其留下美好的回忆,又感到庆幸与释然。④最后“我”对自己当年为何要捉弄娜竖卡产生了不解与困惑。9.①艺术张力不同。运用顺叙张力更大,从回忆过去写到现在,更有利于表现情节的突转,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引发读者唏嘘之感;而运用倒叙,由现实写起,转到回忆过去,设置悬念,更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主题有侧重。顺叙更有利于将虚幻的爱情与现实的婚姻对比起来,表现造化弄人的主题;而倒叙则将重心转移到回忆过去,更加突出爱情的美好,以及爱情消逝的怅惘。

11【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C.“已不在乎”“全心陶醉于”错,娜坚卡不在乎只是她一时不知道答案,并不等于她真不在乎,故而也并非全心陶醉,从后文看,她也曾独自去求证过。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忏悔与救赎”错误。小说结尾说“想当年,我们一块儿滑雪,那风送到她耳畔一句话:“我爱你,娜佳!'-这段回忆是永生难忘的。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写了“我”内心的庆幸与释然,所以文章虽写到“我”困惑自己为何要捉弄她,但并没有“忏悔与救赎”的主题。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她回过神来,已经怀疑地探察我的眼神:那句话是我说的,或者仅仅是在旋风的呼啸声中她的幻听?我呢,站在她身旁,抽着烟,专心致志地检查我的手套”“雪橇终于停住,娜坚卡立即回头观看我们刚刚滑下来的山坡,随后久久地审视着我的脸,倾听着我那无动于衷、毫无热情的声音,于是她整个人,浑身上下,连她的皮手笼和围巾、帽子在内,无不流露出极度的困惑”“我看到,她一直盯着我的脸,注视着我的嘴唇。可是我用围巾挡住嘴,咳嗽一声,正当我们滑到半山腰时,我又小声说了一句:“我爱你,娜佳!”,文章先写“我”对娜坚卡的多次捉弄,表现出“我”捉弄成功后心理上的满足。“一天中午,我独自一人去了冰场。我突然发现娜坚卡畏畏缩缩地顺着阶梯往上走......我不知道娜坚卡是否听到了那句话,我只看到,她从雪橇上站起来时已经摇摇晃晃、有气无力了。看她的脸色可知,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听到什么没有,她一人滑时的恐惧夺走了她辨别声音和理解的能力......眼看着早春三月已经来临......阳光变得暖和起来。我们也不再去滑雪。可怜的娜坚卡再也听不到那句话,而我正要动身去彼得堡-要去很久,也许一去不复返了”,后来“我”在冰场窥察到娜坚卡求证失败,觉其可怜,且自己将离开娜坚卡远行,对自己捉弄过头的行为有了遗憾后悔。“想当年,我们一块儿滑雪,那风送到她耳畔一句话:“我爱你,娜佳!'-这段回忆是永生难忘的。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了解娜坚卡的现实婚姻后,想到自己当年的提弄可能给其留下美好的回忆,又感到庆幸与释然。“如今我也上了年纪,已经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我说了那句话,为什么要捉弄她......”,最后“我”对自己当年为何要捉弄娜竖卡产生了不解与困惑。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进行个性化解答的能力。①艺术张力不同。运用顺叙,直接将读者带入情景,先写“我”和娜坚卡曾有过这样一段滑雪的经历,再写我们各自的现状,这样会使得小说前后的突转更加明显,读者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了解故事的结局,会给读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冲击。所以顺叙,小说的艺术张力更大。而运用倒叙,由现实写起,转到回忆过去,会设置悬念:“我们一块儿滑雪”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我爱你,娜佳!”是谁说的?“我们”当年是什么关系?这样更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主题有侧重。

12顺叙先讲述爱情故事,在虚幻又美好的爱情中迎来结尾的突转,更有利于将虚幻的爱情与现实的婚姻对比起来,表现造化弄人的主题。而倒叙则将重心转移到回忆过去,“这段回忆是永生难忘的。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这会吸引读者了解曾经发生了怎样美好的爱情故事,然后沉浸在浪漫的故事情节中。这样就更加突出爱情的美好,以及对现实中爱情消逝的遗憾与怅惘。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11.D12.B13.(1)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私”,占有;“说”,通“悦”,使······悦;“便”,有利,适宜。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2)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爱,吝惜;觳觫,战栗害怕的样子;易,替换。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14.①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抗秦;②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③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山居”指“生活在山野之中”独立成句;“五谷所生”作主语,与“非麦而豆”形成判断句,中间断开,排除AC;“豆饭藿羹”并列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句意: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含义相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3B.“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错误。原文“听从人之甘言好辞”“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是说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私”,占有;“说”,通“悦”,使······悦。(2)爱,吝惜;觳觫,战栗害怕的样子;易,替换。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可知,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抗秦。结合“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可知,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结合“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可知,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参考译文:张仪替秦国组织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估计大王手下的军队,全部加上不足三十万,而且其中还要包括杂役人员。除去守卫边界亭堡的兵士外现成的可供调动的最多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穿着盔甲的军队有一百多万,战车有千辆,战马有万匹,勇猛的士兵,赤脚不戴头盔踊跃奔杀,弯弓射敌持戟冲锋的,多得数不清。秦军战马精良,士兵众多,马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同样不可胜数。

14崤山东面的六国军队,披盔戴甲参与会战,秦军脱掉盔甲袒臂赤足来迎敌,个个能左手提人头,右手挟俘虏。秦兵与崤山东面的六国兵士相比好比勇士孟贲与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盂贵、乌获一样的勇士作战,去攻打不服的弱小国家,与把千钓重力直接压在鸟卵上面没有什么不同,肯定没有能够幸免的了。各国的诸侯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缺乏,却去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勾结在一起相互吹嘘,个个都说:“听了我的主意便可以在天下称强称霸。”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向东夺取成皋、宜阳,那么鸿台宫、桑林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断了上党地区,那么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侍奉秦国就安全,不侍奉奉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而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即使想要国家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替大王着想,还不如侍奉秦国。秦最大的希望没有比得上使楚国削弱了,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国的地势决定的。现在大王面向西侍奉秦国来进攻楚国,做秦国的城邑,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因而秦王派使臣向大王的传命小臣献上书信,敬待大王决定。”韩王说:“幸亏您教导我,我们韩国愿做秦国的一个郡县,为秦王筑行宫,春秋供奉祭品做秦国东边的属国,并且把宜阳献给秦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A16.①《金陵怀古(其四)》表达历史更替具有必然性,无须伤感和惆怅的达观之情。尾联直抒胸臆,写到用不着为历史搔首惆怅,还是开怀畅饮这美酒吧,隐含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独特感受。②《桂枝香·金陵怀古》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告诫。下片借古讽今,化用典故,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感情各1分,手法各1分,阐释各1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对赵宋王朝的衰败发出无限感慨”理解错误。此处的“破堞”和“废宫”都是前朝敌国的,并非指赵宋王朝的衰败。诗人用对比手法只是更加突出其衰败,以此来警醒赵宋王朝的当政者。C.“一片磅礴壮美的秋色映入眼帘”错,词人凭栏远眺,一片明净肃杀的秋色映入眼帘,气势不凡。D.“虚实相生”错。“虚实相生”错,“星河鹭起”,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云淡”“鹭起”应为动静相生。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在理解两首词内容,抓住传情达意的字词句比较抒发情感和抒情方式的不同。(1)《金陵怀古(其四)》尾联“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是说用不着为这些旧事搔首惆怅,还是开怀畅饮这玉杯中的美酒吧。尾联直抒胸臆,写到用不着为历史搔首惆怅,还是开怀畅饮这美酒吧,隐含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独特感受,隐含着诗人对历史兴衰的独特感受:千百年来,历史朝代的兴亡更替具有必然性,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也无需为此伤感惆怅。表达了作者认为历史更替具有必然性,无须伤感惆怅的达观之情。(2)《桂枝香·金陵怀古》,此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告诫。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接连化用典故,“千古凭高”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下阙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17.(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三、语言文字运用和课内知识考查(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8分)

1518.①魂牵梦萦②他乡遇故知③千丝万缕19.示例:身上的胎记,一辈子附在身上。20.①原句使用了第一人称,使读者更有代入感;②从句式上看,原文数词的固定句式,形成排比,有如数家珍之感,更能表达对乡土的细腻浓烈的热爱;③在语序上,原文列举乡土之物,暗含从自然到人文到生活的顺序,改句显得逻辑混乱。【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和诗句的能力。①结合“随时随地想到它”可知,此处是说思念深切,可填“魂牵梦萦”。魂牵梦萦:是形容思念情切。②此处是针对“异乡人”说的可堪快慰之事,可填“他乡遇故知”。他乡遇故知: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③结合前文“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可知此处说一个人和乡亲的关系密切,可填“千丝万缕”。千丝万缕:有千条丝万条线连着。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复杂,难以割断。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此处内容是说童年的烙印深刻,影响一生。分析例句“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句子用了比喻修辞,把童年的烙印喻为春蚕作的茧。仿句也许用比喻修辞,可以是“身上的胎记”之类,能表达烙印之深之久即可。注意句子结构和字数的一致。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内容看,原句中“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使用了第一人称,读来亲切而充满深情,使读者更有代入感;从句式上看,原文中“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的句式为“-......-......”,是数词的固定句式,形成排比,娓娓道来,有如数家珍之感,更能表达对乡土的细腻浓烈的热爱;在语序上,原文列举乡土之物,从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到时俗再到饮啜的具体生活,暗含从自然到人文到生活的顺序,改句显得逻辑混乱。(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6分)21.D22.①实际上却是地道的舶来品②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③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美裔侨民”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引用。C.表示讽刺、否定。D.表示特殊含义,和文中“美裔侨民”的引号作用相同。故选D。

16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①处空缺,与下句用分号隔开,句式一致,皆为“有的似乎......实际上却......”,补写处也应为相同句式,根据下句反推,故此处可填写“实际生却是地道的舶来品”或“实际上却来自异域”等;第②处,结合上文“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分析可知,苹果与西方文化联系密切,故此处可填写“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第③处,结合下文“翻山越岭、远渡重洋......在全球范围内圈地”分析,可推断此处是“走出原来的环境”,同时须补充与“而且”搭配的关联词“不仅”,故此处可填写“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等。(三)课内知识考查(4分)23.C24.D四、写作(60分)例文:根植自我,积而成长,终继绽放成长的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且循环往复的圆,一位归国科学家在谈及他回国效力的梦想时,认为自己的日常是“根植、成长、绽放”的不断重启,窃以为人生应如此重复,寄梦想于日常点滴,进而才能实现梦想,丰富人生。于成长,根植是实现人生梦想的第一级阶梯。常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量变无法达成质变,“根植”意为不断吸收知识、充盈自我,为即将上场的战士磨刀利剑,无需寄望邈远未来,只须保持不断充实自我、吸纳知识的脚步,方可在充满不确定的荆棘丛中成长。武亦姝用时间积沉与根植,才可将千万首唐诗宋词信手拈来;卖油翁经过多个年月的积累,千百次的练习后方可“惟手熟尔”。因此,根植是成长的关键与基础,是成长第一步。如果说实现梦想的第一站是根植自我,那么接着便是厚积薄发的成长。“成长”意为获得认可、证明自己,是掌握充足本领后的厚积薄发,也是对自我实力的认可与接纳。人在根植自我后通常会产生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心态--齐白石临摹古人诗画数十载,终而打磨出自己的画技,向世人崭露非凡的头角;樊锦诗立志修复古迹,在吸纳知识、根植自我后从绿草茵茵的校园奔赴风沙肆虐的敦煌,终而将修复好的敦煌展示给世人,证明了自己,收获了成长。成长是根植背后的闪耀,是自我实现梦想不可或缺的一步。发现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倘若根植与成长的过程是“成为光”,那实现梦想的最高境界便是“散发光”,即“绽放”。“绽放”意为把自己的所学所感输出,将其惠及到更多的人。这是实现梦想的终极目标。马克思曾言:“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而动,那就永远不能成为人类工作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一个人的梦想应与国家紧密联系,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屠呦呦用四十年岁月根植与成长,即研究青蒿素;终而绽放,用青蒿素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钱学森用青春根植自我与成长,终而绽放,用他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一花”从来不囿于个人,而当为国家伟业绽放。于我们青年,不能囿于眼前的苟且,应心怀国家与民族,不断去深耕,继而将硕果汇聚于祖国大地。在实现梦想的日常点滴中,我们应不断根植自我,积而成长、终继绽放,循环往复,将个人之小流汇入时代之大河,这本该是实现梦想的意义。【审题】

17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讲述一位归国科学家以“根植、成长与绽放”的过程实现回国效力的梦想;第二部分是说回国效力会重启新一轮“根植、成长与绽放”的过程,这将会不断重启循环,并成为他的日常。由此可知,“根植”“成长”“绽放”这三个概念是本次作文的核心词,这三个阶段是依次进行,“植根”是吸纳知识、充实自己,只有“植根”方能“成长”,“成长”是不断吸纳知识后的厚积薄发,是努力付出后的拔节生长,“植根”是“成长”的基础;“绽放”是把自己的所学所感输出与帮扶更多人,也就是以我之力温暖他人,回馈社会,这是实现梦想的终极目标。由此可知,人生不断重复根植、成长和绽放三个阶段,但并非完全一样,每一轮都有质的不同,而人生也因此更加延展丰富、绚烂多彩。通过这三个阶段实现梦想,再将梦想落实到平凡的日常,这就是人生的价值。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根植”“成长”“绽放”这三个核心词;接着阐释三者的内涵和关系,然后分别从“根植”“成长”“绽放”的角度阐释其价值,可以列举王羲之、齐白石、秦玥飞、陈冬等事例;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应不断成长,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展现人生奋发昂扬的姿态。立意:1.根植成长,梦想绽放。2.厚积薄发,绽放青春芳华。3.根植自我,积而成长,终继绽放。

1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