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94313

大小:108.2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2-07

上传者:用户名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广元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中华文明起源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A.具有多元一体特点B.深受外来文明的影响C.呈现家国一体形态D.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材料,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发展以中原为核心,在中原以外的地区形成多个文化圈,也即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具有多元一体特点,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来文明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相似性,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排除C项;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始终领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史,是稻、粟、黍等作物的发源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裁培水稻的遗迹。这一代表性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史,是稻、粟、黍等作物的发源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裁培水稻的遗迹。”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人工裁培水稻的遗迹,C项正确;元谋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种植粟的遗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3.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4.《百家姓》里的上古八大姓有姬、姜、姒、赢、妘、妫、姥等,这些姓氏的起源共同折射出当时()A.母系氏族的特点B.权贵阶层的出现C.早期国家的产生D.血缘关系的传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百家姓》里的上古八大姓有姬、姜、姒、赢、妘、妫、姥等”可知,反映了《百家姓》中上古八大姓有女字旁的信息,说明这些姓氏与母系氏族社会有关,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权贵阶层出现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早期国家产生的信息,材料体现不出血缘关系的传承,排除D项。故选A项。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A.禅让制取代了世袭制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部落取代了氏族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B项正确;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而不是禅让制取代了世袭制,排除A项;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而不是部落取代了氏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铁器取代了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B项。6.据考证,商王经常对农业生产、军事征伐、迁都等诸多事情亲自进行占卜,并对在龟、骨表面的裂纹走向作出吉凶的判断和解释。这反映了商朝 A.决策方式过于随意B.尚未形成高度集权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占卜决定军政要务【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商王经常对农业生产、军事征伐、迁都等诸多事情亲自进行占卜”可知,在商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是否形成集权,故B项排除;材料“对在龟、骨表面的裂纹走向作出吉凶的判断和解释”可以看出,商王依据“裂纹”来做出自己的判断,故AD项错误。7.商朝末年,帝辛(纣王)率军征伐东夷,其间经过商丘并进行了占卜,卜辞上说:“壬寅王卜在商贞于亳。”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东征行进的顺序和需要到达的时间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A.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B.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C.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答案】B【解析】【详解】关于商纣王东征的记载,考古出土的甲骨卜辞和传世文献记载完全相符,这说明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B项正确;甲骨文是对国家事务占卜之后形成的文字,这不能证明甲骨文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排除A项;C项错在“全面而详细”,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甲骨文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8.据《管子·轻重甲》记载,夏桀不允许百姓冬天在河上架桥,夏天在河里渡筏,以观赏人们受冻和受淹的情况。而“至汤而不然……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这一记载论证了()A.君主专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敬天保民思想在夏商开始出现C.民心向背是夏商更替重要原因D.商汤推崇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桀不允许百姓冬天在河上架桥,夏天在河里渡筏,以便观赏人们受冻和受淹的情况”;而商汤则不同,他对饥饿的人给饭吃,对挨冻的人给衣穿,对贫困的人给予救济,天下百姓归附商汤如流水,这就是夏桀丧失天下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敬天保民”,排除A、B两项;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晚期,晚于商汤生活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9.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禅让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分封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的礼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祭祀祖先和祖先崇拜体现的是对血缘传承的重视,这和宗法制紧密相连,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并不是禅让制,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众建诸侯,拱卫王室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姬姓宗亲内,周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稳定,C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了政治权力的继承规则和贵族等级秩序,“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不是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D项;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故选C项。11.西周建国之初,周王室并未能实际掌握四方蛮夷之地,但在推行分封制后,周王室基本上控制了华夏文化周边的蛮夷之地。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实现了中央集权统治B.加强了西周的君主专制C.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D.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推行分封制后,周王室基本上控制了华夏文化周边的蛮夷之地”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扩大了周王室的统治范围,从而有利于传播中原文化,D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排除AB项;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12.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B.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C.可以自由买卖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A项正确;井田制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下,受封奴隶主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农具以及少量青铜农具,排除D项。故选A项。13.《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据此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货币C.食具D.礼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祭祀是国家重大的时期,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知青铜器是作为礼器在使用,D项正确;根据所学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数量很少,所以青铜器主要作用不是农具,排除A项;材料中青铜器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所以通过材料看不出青铜器有货币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青铜器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所以通过材料看不出青铜器有食具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4.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矛盾激化,便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社会等级秩序森严【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但题干中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发生军事冲突且周桓王被打败,这体现了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两周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不能表述为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血缘纽带体现宗法制,且根据所学知识东周时期宗法制也遭到破坏,排除B项;题干中诸侯国与周天子发生战争,社会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15.中原各国认为自己比周边民族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被称为“夷”,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种现象始于()A.夏朝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三国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中原各国认为自己比周边民族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被称为‘夷’,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民族融合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B项正确;夏朝时期没有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秦汉时期、三国时期都晚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D项。故选B项。16.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后形成了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下列诸侯国均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的是()A.齐、楚、燕、晋B.韩、赵、楚、秦C.齐、鲁、楚、秦D.韩、赵、燕、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后形成了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B项正确;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逐步不复存在,排除A项;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鲁逐步不复存在,排除C项;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逐步不复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17.战国时期,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郑国渠C.大运河D.都江堰【答案】D【解析】【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D项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排除A项;郑国渠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排除B项;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8.下表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先秦时期()春秋《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汉书·食货志》:“秦则不然……除井田,民得卖买”A.土地所有制变化B.农业技术进步C.民族交融的发展D.小农生活富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知是井田制,“秦则不然……除井田,民得卖买”是土地私有制,材料直接反映了土地所有制变化,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生产技术无关,排除B项;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生活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9.《周礼》中“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而春秋齐国管仲改革要求“男子二十而婚,女十五而嫁”。这一改革()A.促进了井田制的形成B.不利于地主阶级统治C.顺应了小农经济要求D.反映了周王势力衰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和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周礼》”“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管仲改革要求‘男子二十而婚,女好十五而嫁’”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男子、女子的可婚年龄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代,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提倡早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最终通过变法推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确立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但材料中管仲改革要求可婚年龄降低无关,排除B项;周王室势力衰微与管仲改革要求可婚年龄降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下列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是()选项人物观点A.孟子人性恶,民资君轻,杜稷次之B.庄子提倡节俭,反对厚葬C.墨子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D.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加强君主专制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加强君主专制,D项正确;孟子主张人性善,排除A项;提倡节俭,反对厚葬是墨子的主张,排除B项;“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2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与世无争的无为退隐者”,“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墨、儒、道、法B.儒、法、道、儒C.墨、法、儒、道D.道、法、儒、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可知其代表的下层民众的利益,其为墨家思想,根据“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可知其为核心思想是仁和强调出仕的儒家学派,根据“与世无争的无为退隐者”可知其为强调出仕的道家学派,根据“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可知其为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法家学派,题干中学派的顺序为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A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2.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两者思想都A.主张无为而治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答案】C【解析】 【详解】老子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思想都蕴含着和谐理念,故C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荀子倡导战胜自然,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故ABD错误。23.据考证,曾侯乙编钟上的一句铭文为“临有江夏”,提到了“夏水”,这与《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后“王沿夏,将欲入鄢”中的“夏”一致,都是汉水别名。这表明()A.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曾国建国于春秋中晚期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曾楚两国有过正面交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曾侯乙编钟上的一句铭文……《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可知,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左传》属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既有利于史料证伪,也有利于还原历史事实,C项正确;文物与文献是否可靠要经过考证,排除A项;曾国建国于何时材料未提到,排除B项;题干信息中唯一提到的战争“乾溪之役”属于楚国内乱,排除D项。故选C项。24.先秦时期,称人的籍贯往往表述为“齐人”“鲁人”“楚人”……,后来逐渐以行政区划来表述人的籍贯,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的实行B.宗法制的延续C.郡县制的推广D.三省制的沿袭【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知,“齐人”“鲁人”“楚人”是受分封制的影响,而“以行政区划来表述人的籍贯”则是受到郡县制的影响,C项正确,排除A;材料与宗法制、三省制无关,排除BD。25.有人评价秦始皇“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主要是基于他()A.奠定了后世2000多年国家制度框架B.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C.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D.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答案】A【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因此“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A项正确;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推行的,排除B项;军功爵制是商鞅变法时期推行的,排除C项;郡县制并非是秦始皇首创,排除D项。故选A项。26.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称为“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凸显皇帝独尊B.保证皇帝独裁C.重建礼乐文化D.宣扬皇帝功业【答案】A【解析】【详解】朕、诏、玺为皇帝专用,避讳皇帝的名字,这些规定主要是凸显皇帝独尊,A项正确;材料这些规定无法体现保证皇帝独裁,排除B项;材料这些规定与重建礼乐文化无关,排除C项;朕、诏、玺为皇帝专用,避讳皇帝的名字,无法体现宣扬皇帝功业,排除D项。故选A项。27.如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豪强、整顿风俗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是秦朝统治的中央政治制度,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是维护统一所采取的措施,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是加强对百姓控制的措施,迁徙豪强、整顿风俗是加强对地方控制、巩固统一的举措,综上所述,这些措施都是秦朝在建立后为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A项正确;题干中都是建章立制的举措,与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无关,排除B项;统一车轨和文字是秦朝秦始皇时期的统治措施,不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题干信息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而不是体现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8.秦代设一官职“掌副丞相”“掌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事纠察之任”。该官职是()A.太尉B.御史大夫C.廷尉D.郡守【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代设一官职‘掌副丞相’、‘掌监察......”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秦中央官制中掌监察之职为御史大夫,B项正确;秦朝太尉掌军事,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秦朝廷尉为九卿中掌司法之职,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秦朝郡守为地方行政长官,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9.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C.秦朝实行暴政政策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贾谊认为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也即实行暴政政策,C项正确;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在当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有其积极作用,并非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衰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30.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D.内外服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秦时期的中国。根据“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和所学可知,这一大变局指的是从周朝时期的贵族政治向秦朝时期的君主专制转变,秦朝时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了官僚政治,B项正确;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和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是在夏朝,排除AC项;内外服制度实行于商朝,这一制度是转向了分封制,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31.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农民流离失所,甚至自卖为奴;投机商乘机哄抬物价,民不聊生。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严刑峻法B.休养生息C.焚书坑儒D.独尊儒术【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初期。根据材料“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农民流离失所,甚至自卖为奴;投机商乘机哄抬物价,民不聊生。”及所学可知,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B项正确;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减轻刑罚的措施,排除A项;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排除C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32.周行分封制,国祚延续800年,但周末中央太弱;秦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加强,但仅历二世而亡。汉高祖有鉴于此,兼采两代政治体制之长。这表明在西汉初年()A.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郡国并行制得到实施C.郡县制不利于维护皇权D.郡县制开始全面推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B项正确;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是在秦朝彻底废除分封制,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3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34.西汉以来,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他们能参与制定国家重要政令、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又能督察中央百官和地方郡守、王国相。为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推行了()A.中外朝制B.刺史制度C.推恩令D.尊崇儒术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通过中外朝制度,使宰相的决策权转移到以皇帝为首的中朝手中,强化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刺史制度、推恩令均属于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BC项;尊崇儒术属于思想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35.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派人在御史中丞领导下对所辖郡国按“六条”标准进行监察,并直接听命于皇帝。与此相关的官职是()A.丞相B.太尉C.中朝D.刺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中国)。据题意可知;此官职的职责是代表中央按“六条”标准监察地方,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将全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所辖郡国进行巡视监察,D项正确;丞相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A项;太尉管理军务,排除B项;中朝是决策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36.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两层意思,分别从积极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对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进行了全面评价,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对汉末分裂割据没有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C项没有全面地体现该学者对察举制的认识,排除;D项过于绝对,察举制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排除。故选B项。37.西汉高祖至武帝初年,朝廷官员中师从法家的居多数,从汉武帝初年到宣帝末年,朝廷官员出身于师从法家、道家的人数急剧减少,而师从儒家的人数不断攀升。这一变化表明A.官员晋升渠道的拓宽B.治国方略的转变C.社会阶层流动的削弱D.中央集权的强化【答案】B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从汉武帝初年到宣帝末年,朝廷官员出身于师从法家、道家的人数急剧减少,而师从儒家的人数不断攀升”,结合所学知识,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在这一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意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晋升渠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阶层流动,排除C项;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材料体现的是思想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38.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他们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欧亚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把我国东部农耕文明集中发达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西各邦国联系起来。它也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丁途”的盛况。材料表明“丝绸之路”()A.为东西方丝绸交易的专用通道B.拓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C.密切了东西方地区之间的联系D.是东西方贸易唯一通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千多年前(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两端的交通大动脉,具有非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补的战略意义,成为古代中国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早期丝绸之路上交易的物资种类广泛,并不仅仅是丝绸交易的专用通道,排除A项;丝绸之路属于商路,材料与“统治区域”无关,排除B项;“唯一”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39.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名位崇高,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这反映出()A.中央决策机构臃肿B.君主权力得到加强C.封建官僚体系完备D.外戚专权受到遏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东汉时期三公权力被架空,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B项正确;“中央决策机构臃肿”不合题意,材料只提及了三公、尚书令等机构,排除A项;“体系完备”不合逻辑,封建官僚体系应包括中央、地方官僚机构等,排除C项;“外戚专权”不合题意,三公并非一定为外戚担任,排除D项。故选B项。40.如表所示的内容显示了东汉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皇帝 和帝殇帝顺帝冲帝质帝继位年龄1011128卒年2723039A.“七国之乱”的爆发B.“焚书坑儒”的结局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中朝”制度的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东汉皇帝大多年幼早逝,皇帝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外戚掌握,皇帝长大后,为了亲自行使君权就要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就又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如此反复循环,致使东汉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C项正确;“七国之乱”出现在西汉,排除A项;“焚书坑儒”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中朝”制度出现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41.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A.藩镇割据造成社会动荡B.自然灾害严重导致民不聊生C.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D.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暴政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黄巾起义,C项正确;藩镇割据不符合秦朝,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阶级矛盾激化,陈胜吴广起义与自然灾害严重无关,排除B项;黄巾起义没有建立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42.我国发行的一套《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纪念邮票,其中有一张纪念蔡伦的邮票,人们纪念蔡伦,是因为他()A.造出了千里船B.发明了指南针C.改进了造纸术D.创编了五禽戏【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人类的书写材料有了质的飞跃,因此他得到人们的纪念,C项正确;造出千里船的是祖冲之,排除A项;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非发明指南针,排除B项;创编五禽戏的是华佗,排除D项。故选C项。43.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A.放眼全球的世界视野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C.追根究底的史家风采D.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突出的是汉代昂扬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这主要和汉朝国力的强盛有关,D项正确;受生产力的影响,汉代不可能有放眼全球的世界视野,排除A项;武力安天下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B项;追根究底的史家风采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44.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频繁B.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中绘制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反映了该阶段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仅通过政权更迭和朝代变化,不能得出中国境内人类活动散乱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是在先秦时期,排除B项;在材料展示的历史阶段之前,即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得以建立和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45.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立国之初,王导、王敦兄弟势力颇大,以致有“王与(司)马,共天下”谚称之。这反映了()A.士族门阀势力强大B.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琅琊王氏家族的支持是东晋政权得以建立的重要支柱,根据材料“王与(司)马,共天下”反映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已经威胁到皇权,A项正确;“王与(司)马,共天下”反映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无法推知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排除B项;“王与(司)马,共天下”与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排除C项;“王与(司)马,共天下”是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并非政治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A项。46.魏晋时期,麦、菽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该现象()A.有利于南方统一北方B.反映出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消除了区域间的差异D.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土地得到开发,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北民南迁的结果,北民南迁,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工具,促进江南的开发,D项正确;魏晋时期并未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排除A项;魏晋时期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4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形。其产生的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难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末年(中国)。通过阅读李白的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动乱,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民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D项正确;北民南迁促进而非破坏了南方农业发展,排除A项;人口南迁有利于南方开发,缩小南北差距,题干并未强调南北矛盾的激化与割据分裂,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尚未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48.魏晋以来,源自汉代乐府的清乐发展开来。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清乐的发展说明()A.中原文化的消亡B.民族文化的互动C.礼乐制度的强化D.西域文化的发展【答案】B【解析】 【详解】清乐源自汉乐府,但是魏晋时期的清乐却大量融合了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这说明当时民族文化互动性强,B项正确;A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就崩坏了,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旨不是西域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49.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在广大北方地区形成了各民族错处杂居的局面。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统思想,以华夏正统自居。由此可知当时()A.西晋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B.华夏认同感的加强C.皇位的宗法传承得到维护D.汉代制度受到追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末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统思想,以华夏正统自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人刘渊自称汉王,追尊蜀汉后主刘禅,目的是打起复兴汉室正统的大旗,争取中原地区汉族的支持,体现了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的加强,B项正确;仅根据刘渊起兵反西晋,不能断定西晋的统治分崩离析,排除A项;刘渊自称汉室子孙,实际上他是匈奴人,不能体现宗法传承得到维护,排除C项;刘渊追尊蜀汉后主刘禅,目的是显示自己的政权是汉朝宗室的延续,并非单纯出于认同汉代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50.“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通婚。”这反映了()A.秦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司马氏代魏D.王安石变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等,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符合材料中的描述,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司马氏代魏、王安石变法均没有“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通婚”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51.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官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看法,出现了百家争鸣。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说明商鞅变法分别通过哪些措施做到“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的。【答案】(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确立土地私有制;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阶级:士阶层的崛起;文化:私学的兴起;各诸侯国招揽人才。(2)措施:富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强兵: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君主集权: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铁制农具,牛尊”得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确立土地私有制;根据材料“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得出私学兴起;根据材料“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得出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宗法制和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士阶层的崛起,各国招揽人才。【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首先看富国,从农业政策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从土地制度上,“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再看强兵,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最后看君主集权,实行什伍连坐制,推行县制。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引自《前汉书》卷六十四上材料二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引自《汉书》卷二十四下(1)概括两则材料汉武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指出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2)若进一步探究“汉武帝与西汉强盛”这一历史主题,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两例。【答案】(1)颁布“推恩令”;铸币权收归中央作用:限制和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2)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材料;尊崇儒术的材料;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设立河西四郡等材料。【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举措:据材料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举措颁布推恩令,据材料二“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铸币权收归中央。作用:据材料一“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材料二“令郡国无铸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限制和削弱了地方诸侯国的势力和财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可以分别从军事上张骞出使西域,想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等;思想上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行政管理上设立河西四郡等等方面补充材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