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

ID:8859982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9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_第1页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_第2页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_第3页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_第4页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作品审美教学的探究    /刘远文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古典作品有许多经典名篇,是一个相对而言完整的美学体系,既可让学生从中汲取语言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形成扎实的古文功底,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古典文学;古文;音乐美    一、揭示作品的主题美    主题美是指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炼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着美

2、好的社会思想和崇高的审美观念,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评价。    教师在古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感悟“真善美”的文学审美能力,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独立和陶冶,在审美上得到教育和提高。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谈生死观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使他超越了庸常的“死节”观念,摆脱了传统意义上“舍生取义”的束缚,“所以隐忍苟活”,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道路。课堂让学生联系屈原《渔父》讨论“为什么屈原要慷慨赴死,而司马迁却忍辱苟活

3、?”这样的论辩对高中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生死观是很有帮助的。    又如,《论语》中《君子之风》讲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可探究儒家的精神追求。颜回的物质生活匮乏,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的快乐,因为他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求仁。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很高:“贤哉回也!”以此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苦乐观,理解儒家安贫乐道的价值观。师生共同品味那种超凡脱俗的高雅意趣,在美学意义上有教育学生求真、向善的功用。通过探究作品主题,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完善的意识,恪守道德规范,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这种启发引导学生对作

4、品中主题的探究过程,也是对学生人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二、欣赏古文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对生活的艺术反映,它是由生活水平中的景物和的思想感情熔铸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独特的意境。    如,品读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七组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篇即沉浸在一种凄凉的氛围中,让人感觉到词人内心浓重的悲苦。下阕再以“到黄昏、点点滴滴”加以渲染,使这种凄惨、悲凉更显浓重。眼前好似浮现一位清瘦忧郁、满心凄苦的女词人,中年丧夫无所寄托、孤单寂寞,此时配以《月满西楼》音

5、乐,多媒体展示女词人独自把盏、苦守窗前,看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寂寞孤零。回忆以前和丈夫赵明诚夫妻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趣相投的场景,学生诵读时自然会联想,将词中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画面,感受词人“国破家亡、晚年寡居”、孤独凄惨的生活,体会词人颠沛流离、极度愁苦的凄凉    心境。    再如,李密的《陈情表》,开头写自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年迈苍苍的老妪历尽艰辛,竭力抚养孙子的场景,顿生同情

6、。这样的文字以情动人,后文强调祖母晚景凄凉时说:“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字字泣血,语气强烈,语意凝练,文辞恳切,令人动容泣下,最终也让晋武帝化严为慈!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内心的情感,感受声泪俱下、凄婉哀求的“陈情”。身临其境,才能产生共鸣与情感沟通,欣赏作品的意境。    三、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古典作品的语言大部分音韵和谐,富于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听之悦耳明快,具有音乐美。    比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运用工整的排比句,十条

7、上疏句式整齐划一,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教学时可以此为切入口,重点诵读,教师要尽量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因声求气”,抓住文章外在之“声”与内在之“气”的契合点,让学生先读出感受来,然后组织学生译解、分析上下两句间的关联,将内容概括为“五戒”:戒奢侈、戒骄傲、戒纵欲、戒轻人言和、戒赏罚不公。对课文有感觉,背诵起来也就驾轻驭熟了。    而屈原的《离骚》是用富有地方色彩的歌谣体写成:《离骚》是楚辞体,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带有

8、江淮流域楚地的方言,笔者曾在课堂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四句为例,试着用楚地方言吟唱,那抑扬顿挫、音乐般的吟唱,令学生感觉很新奇,也激发学习课文的极大热情。    有些古典文赋则运用结构整齐的骈偶句,以杜牧《阿房宫赋》为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巧妙运用排比、夸张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