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ID:8946745

大小:5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3

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_第1页
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_第2页
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_第3页
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_第4页
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方周明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陶行知先生离开我们己半个世纪了,但他丰富而宝贵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己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尤为重要。本文从陶行知创造增长率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谈几点看法。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构建及其现实意义。

2、陶行知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支奇葩。他的一生有丰富的创造思想,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令人惊服。他的创造,他的开拓,体现在一个“新”字。他自新,立新,创新,提倡新教育,构想新蓝图,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形他国”。但什么是创造?什么是开拓呢?所谓“创造”,就是要求人们提供以往不同的新的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比如,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理论、新发明、新的优质产品等。所谓“开拓”,就是要求人们富有奋发进取、勇敢拓荒的精神,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按民族,按国家,按人民的需要,不畏艰险,不盲目迷信,不因循守旧,不因袭旧搬,敢想敢说敢干,干出扎

3、扎实实的事业来为强国富民作贡献。陶行知先生历来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他认为,要担当起改造中国的重任,必须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必须是创造型的人才。只有发扬创造性精神,民族才能解放,国家才独立,人民才能幸福。他把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为此,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是创造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要求受教育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承担培养人才的教育,因此除了平时谈到的一般意义上的对原来知识的保持、发展、继承外,尤为重要的是,推陈出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意识。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不但要讲

4、知识的结论,还要讲人们发现或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而且要讲知识应该怎么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它不完备之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行知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思考”,意味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建设”,意味着能承担起改造,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

5、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语)当我们回顾文明的历程时,就会发现,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几乎一无所有,可谓“赤条条地来”,可是今天人类却在地球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为地球上当之无愧的主人。追溯其原因,就是一项又一项富于创造精神的发明支撑了人类文明的建立与进步,使人类走提更远,其生存空间也获得了拓展。这其中,创造教

6、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使得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下的知识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创造教育则使人类的个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经验和智慧得到不断的创新,实现链式反应,生出新的知识,所以人类总是一代比一代强。如果人类仅仅停留在机械的继承上而缺乏创新,那么整个人类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刀耕大种的蛮荒的时代。由此可见,进行创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已经初露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

7、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远见卓识,这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创造教育是一致的,这正是伟大人物的伟大所在。这也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创造性人才研究的缘由。创造性的智慧劳动,包括创造性的经济管理,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乃至文化艺术创造等待成为人类社会创造性劳动的主体,社会将全面知识化。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普遍开展“创造教育”,并在创造型学校环境、教育和学生问题、创造性的培养途径问题、创造素质和创造人才、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上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