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赏析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赏析

ID:8971553

大小:42.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4-13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赏析_第1页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赏析_第2页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赏析_第3页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赏析_第4页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语》《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记述孔子的言谈行事的一部书,但它以记言为主。虽然这部书也记载了孔子的某些活动,但他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所以它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孔子,名丘,宇仲尼,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她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生活在所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度的末期,曾经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来挽救所谓天下的危亡。孔子学说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同时也讲“礼”。他对“仁”字

2、曾经作过许多解释,但是“仁”的基本的意思就是“爱人”的意思。在《论语》的《颜渊》这一篇里面,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他还说过:“仁者,人也。”这句话不见子《论语》里面,而是在《礼记·中庸》篇。就是说,“仁”,也就是人的意思,人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同情人,要爱人。因此,他主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讲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说我自己不愿别人怎样来对待我,我也就不要用来对待别人。他还要统治者能够,“

3、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他主张让统治者能够节约用度,要爱惜财力,而且同时也要爱人、爱护劳动力’、爱护人力。“使民以时”,意思是说役使人民的时候,要按一定的时候。古代是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15,就是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去役使老百姓,实际意思就是说,让他们能够顺利地生产,让他们衣与食有所保证。同时,他还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就是沉重的剥削、残酷的政令害人比猛兽老虎还要厉害,这是谴责暴政。他还反对奴奴隶殉葬的制度。他曾经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也不见于《论语》,是《孟子》的《梁惠

4、王上》弓I的。“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1’”仲尼就是孔子。“始作俑者”,第一个作俑的人。俑,是用木头或者用陶、用石头做的假人,做的偶像。孔子说用这个东西来殉葬的人,“其无后乎”,是没有后代的,实际上是说断子绝孙的。他是很恨这种人的。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用奴隶殉葬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后来,,这种殉葬制度渐渐少一些了,就开始用俑来代替活人埋在地下,象征殉葬。但是孔子也是不赞成的,所以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由此可知,他所主张的”仁“的思想,是包含着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

5、。因为奴隶社会是把奴隶看作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是可以任意出卖甚至任意杀害的,是不把人当作人看待的。从孔子的一些话来看,他是要求把人当作人。由此出发,孔子就要求对当时的奴隶制度政治作某些改良。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关于“仁”的思想,在当时说来,还是有开明的一面,具有进步性的。但是,孔子除了主张“仁”的思想以外,他也提倡“礼”。“礼”的基本作用就是要维护1日有的等级制度。他不想彻底破坏旧有的奴隶制度,当他把“仁”的思想具体化到君臣人伦关系上去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孔子既讲“仁”,但是同时又讲“礼”。在

6、≤论语·颜渊》篇里面,有一句话是很有名的,这就是“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已”,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意思。“复礼”,是说把不合于礼制的言行纳入礼的觌范。因此,他讲“仁”、“仁者爱人”15,但他也并不是讲人人平等的意思,而是要在维护1日的等级等级制度种大前提下,要统治者能够行一点“仁政”。也就是说,反对苛政,反对过分的横征暴敛,反对草菅人命。任意杀害百姓。但是人民也要守礼,人民也不能犯上作乱。所以他要求“臣事君以忠”,在下的人对于君主还是要忠的。所以说穿了,这个“礼”也就是要各守本分。我们说,他这样的思想,实

7、际上是想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改良色彩,但也有保守的一面。但是,孔子的这种思想和主张,主张“仁”,主张“礼”,在当时是行不通的。腐朽透顶的奴隶制,在当时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历史要前进,就要摧毁奴隶制度。可是孔子却认识不到到这一点,因此他就周游列国,但是又到处碰壁。他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伺》篇);就是他采取的态度,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他明明知道他的学说很难被人接受,但是他还是要“为之”,还是要去宣传,还是要去推行。他的态度是很积极的,而且应该说还是很感动人的。但是

8、他在政治遭遇上确实是个失败者,他一生除了仅仅在鲁国做丁几个月的司寇(管司法的官)以外,一辈子都是以讲学授徒来度其一生。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完全施展他的抱负,他的主张并没有被当时的诸侯国家所接受。但是,孔子在当时文化的发展上,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首先,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曾经提出“有教无类”,就是说凡是到他这里来跟他学习的,他就一律教,无论是什么人,不管是贵族还是非贵族,只要你肯学,他就教。他是第一个以学者的身份来聚徒办学的人,这样就使从前掌握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