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的火花在指尖上碰撞

让思维的火花在指尖上碰撞

ID:9077248

大小:4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6

让思维的火花在指尖上碰撞_第1页
让思维的火花在指尖上碰撞_第2页
让思维的火花在指尖上碰撞_第3页
让思维的火花在指尖上碰撞_第4页
让思维的火花在指尖上碰撞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思维的火花在指尖上碰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让思维的火花在指尖上碰撞——谈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学具江门市蓬江区农林小学梁丽宝【案例】这是教学《认识人民币》中学生将学具人民币分类的片段:在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后,出示课件:第五套人民币。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第五套的人民币,这些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吗?”先随便点击人民币,让学生辨认;接着点击国徽并指出它们的作用和意义;再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区别纸币和硬币;最后揭示样币。这一过程孩子们学习兴趣很高。师:“同学们表现真不错,咱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下面请孩子们拿出老师为你们每桌准备的小礼包,打开来看看,是什么呀?”(每种面值的人民币都有,并且数量很多)

2、生:“哇,这么多钱!......”孩子们看到这么一大堆学具人民币,显得很好奇。教室顿时乱哄哄的。有的在一张张数,有的在一张张念面值的大小......结果老师想了好多办法,才使教室安静下来。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左下角的斜线,揭示“样币”,然后又导演下去。师:“这么多人民币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孩子们按规律分一分,好吗?”生:“好!”5学生开始活动。从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孩子都在好奇地拿着一张张人民币,念呀念,左瞧瞧,右照照,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孩子们根本没有分类的意思。看到这一情景,老师急了,赶忙提示:刚才咱们不是学了人民币的单位吗?还知道人民

3、币有纸币和硬币,......根据这些知识分一分吧!到最后有几个孩子,按照老师的意思分出来了。有的孩子好像没听懂老师的意思,还在一张一张辨认着。怎么才能回到设计好的程序呢?老师给了自己一个台下阶:同学们分好了吗?谁来汇报一下?听到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停止了手中的活动。结果出现了两类情况:一类元币、角币、分币;另一类纸币、硬币。分好了的孩子也没有出现预期的“兴奋”,没分好的孩子更是显得很平淡。原因在于他们根本没兴趣考虑怎么去分类,而仅对这么多学具人民币感到好奇和新鲜。【反思】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4、,细维就得不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智慧在手指上”,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手始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正因如此,学具以其不可替代的手段经常在课堂中高调亮相。但在实际教学中,学具的使用真的能如此完美地发挥“灵丹妙药”的功效,达到我们美好的初衷吗?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运用不当,学具反而会成为课堂学习中的“绊脚

5、石”,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催化剂”。那么,如何有效地使用学具,让思维的火花在指尖上碰撞?我认为是否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学具使用前注意选择,让思维成为点燃的火把。使用学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否选用学具,选择怎样的学具应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实现的需求而定。例如:教学第一册《统计》一课,为帮助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实物图片(如:花片、水果、动物图片等)供学生粘贴;教学第三册《统计》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方块统计图”,则需为学生准备水彩笔、方块统计图纸以作涂色之用。再如

6、:教学《乘法竖式》一课,只需组织学生利用加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类推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而不需使用学具。如果盲目地使用一些不必要的数卡学具来尝试摆放竖式,则不仅没有发挥数卡的真正功用,而且对教学也谈不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可以直白的说,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学具操作是必要的、有效的、可选的;无益于教学的、分散学生注意力和妨碍学生思维的学具操作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应杜绝的,因此学具使用前应注意选择。二、学具使用中巧妙引导,让思维变得有序和高效。5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儿童“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进行编写的。

7、为了避免学生操作的盲目和无序,保证操作的效果,在指导学生学具操作时,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学具操作程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前,明确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要求,知道操作的顺序和注意的问题。过去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是把操作的最终目的交给学生,结果操作活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操作活动的最终目的分解成几个分目的,按操作的顺序分别提出来,这样操作下来,学生思路清晰,通过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水到渠成。例如:教学第二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

8、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