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ID:9117439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8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_第1页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_第2页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_第3页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_第4页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孙崇来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

2、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江苏教育》19966孙崇来文)二、课堂提问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2系统性原则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3.启发性原则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

3、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4.趣味性原则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5.民主性原则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小学语文教学》19976孟治荣文)三、课堂提

4、问的要求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的内涵。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

5、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6.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为了达到某此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教学参考》19972赖夫中文)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为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

6、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9.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10.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

7、,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设计的问题,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正确无误,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小学语文教学》19976孟治学文)四、课堂提问的方法1渐进型提问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集散型提问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

8、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3.训练型提问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4.引申型的提问从课文中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