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

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

ID:9493330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1

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_第1页
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_第2页
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_第3页
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探微  医患和谐是医学和医患人伦关系的本质要求。基于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和熟人社会的社会格局,深受儒家仁学经典思想的影响,在父权主义医患关系模式中,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散见于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之中,主要体现在强调医生自身道德修养、自我规范以及医生对患者的责任义务等方面。梳理和探析这些思想,有助于当代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构建。  一、人命至重,济世活人:医患和谐的最高准则  尊重生命和保护生命是一条至上原则,因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始终是人类终极追求的至善目标。  1

2、.医者应做到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和珍爱。医学作为一门充满人性的至仁科学,救人生命、济世活人同样成为医德思想的核心所在,医患和谐的最高准则。《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晋代医学大家王叔和在《脉经》序中写道: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宋朝林逋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医生乃人命生死之所系(《省心灵论医》)。金代刘完素指出: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太平圣惠方卷第一》中则写道:道符济国,志在救人

3、也。  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病家十要》中也说:医道,古称仙道,原为活人;医者,生人之术也。这实际说明了医生对患者生命尊重、珍爱和医患和谐道德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落实到从医实践中,就是要求医生必须做到济世活人,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和以患为本,人命至重。  2.病家的惜生之道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共生。在诊疗过程中,患者与医生合作的自觉程度也是医患和谐的关键所在,患者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情志配合乃至道德修养,理应成为病家应有的生命态度。否则,就可能像扁鹊所指出的轻身重财那样以致疾病难治。所以,明代龚廷贤在《万病

4、回春病家十要》中恳切地对病家说:勿惜费,惜之何谓,请问君家,命财孰贵?可见,病家的惜生之道,自然有利于疾病治愈的配合促进和医患关系的和谐共生。  二、医者慈仁,患不猜鄙:医患和谐的内在要求  关于医患关系,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曾语重心长地说:医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驰,于病何益?由是言之,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非;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惟贤者洞达物情,各就安乐,亦治病之一说(悦)耳。[2]  可见,医者慈仁,患不猜鄙是医患和谐的内在要求。  1.基于慈仁、爱人的仁是从医者最基本的品德要求。中国自古就有儒医同道之说,不

5、为良相,便为良医成为许多读书人的理想追求。历代多有文士跻身医道,以致有儒医之称。早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儒家的仁学就开始向医学道德渗透,无数悬壶济世的苍生大医从中汲取营养,留下了杏林春暖、橘井留香、一针二命等千古佳话。《黄帝内经》即把医学作为普渡众生的美好愿望,其《灵枢师传》曰: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  南齐阳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更是明确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清代潘楫引陆宣公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清代喻昌在

6、《医门法律》中指出:医,仁术也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可见,基于慈仁、爱人的仁实际上就是儒医的精神实质,从医者最基本的品德要求。  2.古代医家也格外重视患者对医生的态度。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对医生是否信任直接影响到诊治的效果。扁鹊就曾提出: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明代医家龚廷贤在《万病回春病家十要》中同样指出:九莫信邪,信之则差,异端进语,惑乱人家。针对患者是否如实相告病情,苏轼也曾首先指出:  士大夫多秘其所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

7、,则巧饰掩非,以全其名至于不救,则曰:是固难治也。(《东坡全集》卷七十《求医诊脉》)。换言之,患者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如实告知病情,并按医嘱服药和调节生活起居,诊疗才会准确有效。如若病家是拘于鬼神者或病不许治者,讳疾忌医、拒绝配合,不信医生,或对治疗失去信心,则不可与言至德、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素问五藏别论》)。  三、至亲之想,普同一等:医患和谐的基本前提  医患关系的指向理应是一种为人之道,而非仅仅是一种为学之器,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战胜疾病、维系健康达成道德共识的伦理共同体。至亲之想,普同一等就是对人之为人的人的尊重,

8、体现为最基本的人道精神和平等意蕴,是医患和谐的基本前提。  1.中国古代医者普同一等的思维模式。在儒家仁学经典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医家在施仁爱、行仁术的诊疗过程中,常常倾向于急病人之所急的推己及人思维模式,实践仁的基本内涵。孙思邈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