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论1950至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探索

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论1950至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探索

ID:9503773

大小:67.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5-01

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论1950至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探索_第1页
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论1950至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探索_第2页
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论1950至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探索_第3页
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论1950至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探索_第4页
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论1950至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论1950至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论1950至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探索【正文】    一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借鉴戏曲的民族化探索热潮,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舞台实践中;而在剧本创作方面,尽管也有《茶馆》、《关汉卿》等优秀剧作出现,但是从戏剧发展的整体来看,却没能形成那种令人激动的探索阵势。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创建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从早先文明戏简单粗糙的化妆演讲式,到二三十年代的任凭真实情感自然爆发的“情感演剧”和模仿好莱坞电影外形表演的“模拟演技”,到40年代学习斯坦尼体系“重体验”的真实表演,等等,其演剧水平和舞台创造在逐渐提高和完善。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

2、也可以看到话剧演剧与民族戏曲传统关系的变化:从“五四”时期话剧与戏曲的激烈碰撞,到1925年前后南国社促使二者携手的初步尝试,从30年代左翼戏剧大众化走向“旧形式”的艺术自觉,熊佛西等人河北定县“农民话剧”借鉴民间戏剧的艺术创造,到40年代“民族形式”论争中话剧舞台借鉴戏曲艺术的积极探索,等等,融合戏曲传统的演剧创造已经成为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发展趋势。那么,就话剧舞台艺术学习戏曲的民族化创造来看,19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的这次实践,它与以前的探索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个不同主要是:以前,大都是为了克服话剧与中国民众、中国现实的隔膜而去寻求新的发展;而这一次,更多地却是因为

3、外国戏剧家对中国话剧艺术严厉批评的“棒喝”而震惊、反思和探寻新路。1956年春,新中国举办首届全国话剧会演,并邀请当时的苏联、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戏剧家代表前来观看。外国同行在热情肯定中国话剧成就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中国话剧发展的不足。以舞台演剧而论,他们认为中国话剧的导表演艺术在苏联戏剧专家的指导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说,却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和固有传统”。德国戏剧家豪塞直率陈言:“我认为你们在话剧中主要的问题,是把所学到的技术怎样结合自己民族特点和固有传统,这要靠你们自己努力,苏联专家是无能为力的。”①

4、同时,这些戏剧家还告诉中国同行:中国戏曲的西传对欧洲戏剧家影响极大,很多人都在学习、借鉴以探索新的戏剧艺术。因此,他们希望中国戏剧家能在话剧艺术与戏曲艺术之间架起一座“金的桥梁”;就是演出外国戏剧,他们也希望中国戏剧家能用自己特有的解释、风格和表现方法,把它们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外国同行的批评引起中国戏剧家的沉重反思。反思着重是两点:一是对斯坦尼体系,二是对民族戏曲传统。“体系”是斯坦尼在继承前人遗产基础上的杰出创造,“体系”的学习确实提高和丰富了中国话剧的舞台艺术,这些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在学习“体系”的实践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诸如片面追求生活的真实而相对忽视了艺术的真

5、实,片面强调内心体验而相对忽略了外部技巧的训练和舞台的外形体现,等等,至少说明中国戏剧家,第一,学习“体系”还不够透彻;第二,生搬硬套“体系”,而没能结合中国话剧艺术实践去借鉴和发展它;第三,还没弄明白学习“体系”主要是为什么,是移植“体系”还是激发新的戏剧创造?正是外国同行的尖锐批评才使中国戏剧家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斯坦尼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它化成自己的东西,并逐步建立自己的体系,而不要教条主义地硬搬。”②那么,中国话剧如何才能创建自己的演剧体系呢?中国戏剧家还是到“体系”中去汲取经验。斯坦尼之所以能够创建“体系”,是因为他把俄国戏剧的演剧传统、欧洲戏剧的舞台艺术等和

6、他自己的舞台实践很好地综合起来,像他说的“在沙里淘出许多金子”,经过科学的整理将其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因此,田汉说学习斯坦尼,“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他的导演理论,一方面也要学习他的工作方法,通过我们的文献,通过我们留下来的各种艺术的宝藏,通过我们现在的表演艺术家,要去综合,要去做科学的整理工作,要把这些东西同样提高到艺术高度、理论高度,成立我们自己的表演理论体系。”③田汉在这里所说的我们自己的“艺术的宝藏”,主要指民族戏曲的演剧传统。由此,在中国话剧演剧传统的基础上借鉴民族戏曲的演剧艺术,进而强调“我们要有中国的导演学派、表演学派,使话剧更完美地表现我们民族的感情、民族的气派”

7、④,也就成为这时期中国话剧舞台艺术民族化探索的主要途径。话剧舞台于是出现了学习戏曲的热潮。首先,是学习戏曲以加强演员的基本训练,力求在读词、手势、眼神、身段、步法等方面都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展开舞台演剧借鉴戏曲的实践。焦菊隐导演《虎符》的初试锋芒使大家认识到话剧接受戏曲传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茶馆》和《蔡文姬》演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话剧借鉴戏曲在舞台实践中的成熟,更是在人们面前展示了话剧学习戏曲的灿烂前景;其后,金山导演《红色风暴》、欧阳予倩导演《桃花扇》、蔡松龄导演《红旗谱》、朱端钧导演《关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