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ID:9517894

大小:5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2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_第1页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_第2页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_第3页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_第4页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泉州实验中学语文备课组廖木花一、教材分析:此文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自读课文。本单元主要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关心自然、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在前几篇文章精讲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扣住文本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味文章思维的严密,培养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阅读事理说明文要注意目的性,阐释的是什么事理,想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及怎样解决问题,还需要强化训练。二、教学思路:本文是大家手笔,是作者站在科学家的

2、高度,面对世纪之交这个特定历史阶段,分析近二百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提出“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中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强,借本文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常存好奇之心。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地思考。②了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③学习科学家在阐述问题时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默读、讨论,在文中圈点批注完成本文的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创新

3、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四、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及怎样解说事理。2.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深入思考。3.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进入由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世纪之交所做的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同学们,今天你们路过书店,想要为自己买一本书,当你漫步书丛中时,你会被什么深深吸引了?(生:书名、图案等)对了,一本书,书名能够吸引你的眼球。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我们也从题目探个究竟。(二)分析题目,整

4、体把握全文,划分段落及概括段落大意1.走近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题目:文章标题有什么特点?全班深入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表看法。点拨:文题本身就非常大气。从短语类型来说,“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科学随想。而科学随想本身也是偏正短语,随想又是中心词,所以,整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写作者的随想。科学随想,是作者对文章限定的范围。“世纪之交”标明了作者的立足点在整个20世纪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

5、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可以确定的是作者构思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对过去20世纪科学的回顾,对未来21世纪科学的展望。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3.结合文本,整体感知并理清文章结构回顾过去: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一层(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第二层(3~9)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展望未来:第二部分(10~17)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

6、族创新能力。第一层说明“科”和“技”的关系第二层(14~17)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解读第二部分,解析作者的随想之一:科与技之间的关系(10段~13段)。(1)作者如何如何展开随想?其实这个部分作者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第10段,先联系第9段对未来结论性的推断,提出问题对于每个人、每所学校、每个国家来说,都应考虑多用“科”还是多用“技”的问题,再次强调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科:科学指理论研究技:技术指应用研究第11-12

7、段举了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的例子分析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爱因斯坦的观点:理论研究爱迪生的观点:运用研究结论: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名人的例子,更能进一步论证由于着眼点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对于科与技的选择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更具有巨大的说服力。第13段得出结论:“科”和“技”哪个重要没有简单的回答。应该因人、因校、因国情制宜,(2)作者为什么要分析“多用科还是多用技?”,从前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并重点分析。首先从第10段中划出重要的句子:在这种情形之下。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从上文找答案,特别是文章的第9、6自然段,由学生归纳总结第9自然

8、段:作者通过对前面的说明得出的结论是新事物还会继续层出不穷地出现,连续五个“将会”说明这些结论是作者对未来的一种的展望、推断。而且作者“很自信”地推断,是建立在对科学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第6自然段:说明了科学、工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循环、互为依存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生物学家推测2050年人类的寿命增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