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钠多治疗59例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

金钠多治疗59例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

ID:9555073

大小:5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2

金钠多治疗59例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_第1页
金钠多治疗59例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_第2页
金钠多治疗59例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金钠多治疗59例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金钠多治疗59例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作者:王凤莲,窦金兰,闵月红【摘要】目的观察金钠多对治疗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心肌酶学的影响。方法把诊断符合早产儿HIE诊断标准的59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用10%葡萄糖液30ml+金钠多6mg/kg静脉点滴。7天为1个疗程,共2~3个疗程。观察指标:临床疗效、新生儿行为评分(NBNA)、脑CT改变及血清酶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6%,显效率为44.82%,两组间疗效比较t=0.632,差异有显

2、著性(P<0.05),且治疗后心肌酶及NBNA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5.961(P<0.01)。结论金钠多治疗早产儿HIE,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为中药治疗本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关键词】金钠多;治疗;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自从CT及MRI技术在新生儿领域广泛应用以来,发现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率已明显增多[1],如何控制其发生发展,减少后遗症及致残率一直是临床儿科医师渴望早日解决的课题。为此我科自2002年4月~2005年4月对收治的59例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金钠多(银杏叶制剂提取物)治疗,并结合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的体

3、征、新生儿行为评分(NBNA)观察心肌酶变化、疗程及预后,研究中药制剂金钠多对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59例病例均为2002年4月~2005年4月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儿内科住院患儿,随机分成金钠多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对照组)29例。1.2诊断标准符合陈绪文编著《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2];并参考新生儿学组杨于嘉整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简称标准)[3]。1.3纳入标准(1)患儿胎龄在30~36周,体重在1800~2500g之间,患儿家属签署知情通知书。(2)临床表现:①要有围产期缺氧病史;②生后要有

4、神经系统症状;③影像学诊断。1.4排除标准(1)胎龄<30周,体重<1500g;(2)肺炎、先心病、颅内出血、宫内感染、电解质紊乱、产伤、黄疸、溶血等原因引起的脑损伤。1.5治疗方法对照组主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供氧、纠酸,维持60~80ml/(kg·d)液体量,维持血糖在5.4mmol/L,控制抽搐,降颅压,给予能量合剂等。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金钠多6mg/kg(17.5mg/5ml1支,生产批号BX20010117)+10%葡萄糖液30ml,每日1次,7天1个疗程,用2~3个疗程。1.6观察指标(1)临床观察指标: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头颅CT、NBNA、病程

5、及预后。(2)实验室指标:受试者于入院第1~12天,早晨抽取静脉血3ml,查LDH、CK-MB、GOT、CK、TnI。1.7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常规查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1.8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客观指标(意识、原始反射、肌张力)、脑CT、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部分客观指标恢复正常;有效:部分主要症状、体征好转,客观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变化,客观指标变化不明显或加重或死亡。1.9统计学方法所有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随机

6、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结果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入院后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两组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每2h记录1次,计算每例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该患儿的每天观察值和对计算指标的日变异率。计算方法是:(当日最大值-当日最小值)/当日最大值×100%。用于反映该指标一天内的波动和日平均变异率。2.2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2.3两组血清酶学测定结果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金钠多对心肌有保护作用,见表3。2.4从两组治疗有效的病例中各选10例作新生儿行为评分见表4。2.5两组临床疗效分析见表5。2.6两组颅脑CT结果比较见表6。表1两组一

7、般资料比较(x±s,例)注:*代表日平均变异率表2两组临床症状比较(x±s,天)表3血清心肌酶测定结果比较(x±s,u/L)表4两组各10项NBNA评分比较(x±s)表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注:经卡方检验:总显效率χ2=4.97,P<0.05,总有效率χ2=4.28,P<0.05表6两组颅脑CT结果比较(例)本文59例患儿在入院后5天内全部行颅脑CT扫描,CT分度标准参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