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注射瑞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颈动脉注射瑞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ID:9555375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颈动脉注射瑞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_第1页
颈动脉注射瑞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_第2页
颈动脉注射瑞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_第3页
颈动脉注射瑞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颈动脉注射瑞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颈动脉注射瑞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颈内动脉注射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瑞替普酶10×106U,进行患侧颈动脉推注溶栓治疗。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前后2组总有效率、显效率。结果两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小剂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关键词】颈动脉;瑞替普酶;溶栓;急性脑梗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

2、患者越来越多,全国大约有550万例,其中3/4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即脑梗死。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且易复发,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1]。溶栓疗法是目前国内外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由于病例选取、用药时机以及给药方法不同,疗效各有差异。为探讨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笔者做以下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收集本院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替普酶动脉灌注治疗组和静脉常规溶栓治疗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年龄42~75岁,颅脑CT排

3、除脑出血,无明显新鲜梗死灶,临床确诊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无血液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颈部血管彩超提示颈动脉无明显狭窄,签手术同意协议书。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3岁,平均(65.6±7.0)岁。高血压病史28例,糖尿病病史9例,冠心病病史9例,卒中病史8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参照CSS标准):中度(16~30分)24例,重度(31~45分)6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64.2±6.4)岁。高血压病史27例,糖尿病病史11例,冠心病病史8例,卒中病史9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度23例,重度7例。  1.2方法  1.2.1给药方法应用瑞

4、替普酶10×106U溶于20ml生理盐水,置注射器内,接5.5号头皮针头;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肩下垫枕,充分暴露颈部,取病灶侧的颈动脉胸锁乳突肌平甲状软骨下方1.0c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戴手套,以5.5号输液器针头直接垂直刺入,见有血液喷出即示成功。然后将瑞替普酶注入,拔出针头,局部按压20min,同时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瑞替普酶10×106U静脉推注(时间不少于2min),30min后重复上述剂量。两组患者同时给予扩张血管、抗凝、改善微循环或活血化淤中药、对症治疗等。  1.2.2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进行评定。疗效

5、评定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恶化:治疗后评分>治疗前;死亡;②实验室指标: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d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测定值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数据。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评治疗组用药后1d评分有明显下降(P<0.05),以后逐渐下降。而对照组在用药1~3d内评分仍有增高趋势,至第14天仍

6、无显著性差异。而第14天2组评分下降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85.35%和45.65%,总有效分别为92.52%和73.33%,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  2.2实验室指标用药后治疗组FIB下降,PT、APTT时间明显延长;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见表1。治疗组血常规、血小板、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    2.3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颈部穿刺处局部瘀斑,余两组均无出血倾向。  3讨论    脑组织对缺血非常敏感,阻断脑血流30s脑代谢即发生改变,1min后神经元细胞功能活动停止,脑动脉闭塞超过5min导致脑组织发生脑梗死,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具

7、有选择性,轻度缺血时仅有某些神经元丧失,完全缺血后缺血区的各种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均坏死。1981年,Astrup根据大脑中动脉堵塞局灶模型提出中心坏死区和缺血周边半暗带(半影)的概念,后来经多个实验验证,缺血中心区为不可逆性损害,而组织半暗带区为可挽救区,因为在缺血半暗带内仍有侧支循环存在,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在此期内血流恢复,神经细胞仍可继续存活并恢复功能。其溶栓再通的目的在于挽救这部分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