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免疫中药的药动学研究

抗炎免疫中药的药动学研究

ID:9573120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抗炎免疫中药的药动学研究_第1页
抗炎免疫中药的药动学研究_第2页
抗炎免疫中药的药动学研究_第3页
抗炎免疫中药的药动学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抗炎免疫中药的药动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抗炎免疫中药的药动学研究【关键词】抗炎免疫;,,中药;,,药动学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抗炎免疫中药药动学的研究近况,为进一步开发抗炎免疫中药和天然药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炎免疫;中药;药动学  AdvancesintheResearchofPharmacoki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fAntiinflammatory-immunity   Keymatory-immunit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harmacokiics  中药和天然药物因其药效较好、不良反应少以及来源丰富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研究和开发新的具有抗炎免疫作用的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已逐渐成为热点。同时,中药药动学这一新兴学科也正在形成[1]。本文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些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分为苷类、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其他五类,就其药动学做一简要综述。  1苷类  1.1雷公藤总苷(多苷)从雷公藤中提取的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ultiglycoside,T)由于具有较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多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2]。T中分离出5个三萜化合物;T1雷公藤内酯甲,T2雷公藤三萜酸B,T3雷公藤酸A,T6orthosphenicacid和T28雷公藤三萜酸C[3]

3、。有报道[4]用小鼠急性死亡率法测定T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T在小鼠体内动态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呈二室开放模型,其表观药动学参数如下:α=0.328h1,t1/2α=2.110h;β=0.070h1,t1/2β=9.947h;A=20.255mg・kg1,B=35.002mg・kg1;K12=0.066h1,K21=0.233h1;K10=0.098h1;Vc=1.556ml・kg1;AUC=563.963mg・kg1・h;CL=0.132ml・kg1・h1。还有报道[5]采用RP

4、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酮的浓度。大鼠iv0.7,1.4,2.8mg・kg1雷公藤内酯酮后,血浓数据用PKBPNI程序拟合,药动学模型为二室开放模型,t1/2α为0.167~0.195h,t1/2β为4.95~6.49h,AUC与剂量成正比,清除率(clearance,CL)与剂量无关。非房室模型统计矩计算的结果表明,3剂量平均驻留时间(meanresidencetime,MRT)为3.26~5.14h。大鼠iv雷公藤内酯酮后,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其中以肺和肝药物浓度最高,心、肾、脾和肌肉次之,睾丸、胃肠道和脑中最低。iv雷公藤内酯酮后,经

5、尿和胆汁排泄的原型药物较少。雷公藤内酯酮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75%。  1.2柴胡皂苷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根,主要药用部位柴胡根含挥发油、柴胡皂苷(saikosaponins,SS)a、c、d、s及多糖,茎叶含黄酮类。有报道[6]研究五灵胶囊中SSd在小鼠体内药动学特征。小鼠ig五灵胶囊,在不同时间点采血,经RPHPLC测定血浆中SSd的浓度,SIP7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小鼠ig五灵胶囊(5.5g/kg),五灵胶囊中SSd符合一级吸收单室模型,其药动学参数在第1吸收峰Ka=2.34h1,Ke=0.08h1,Tmax=1.45h,Cmax=83.81μg・

6、ml1,T1/2Ke=7.76h;在第2吸收峰Ka=1.32h1,Ke=0.08h1,Tmax=6.48h,T1/2Ke=7.76h。可见,五灵胶囊中SSd在小鼠体内生物药剂学特征是吸收慢,清除也慢。也有人按  3黄酮类  3.1槲皮素槲皮素(quercetin)及其衍生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类黄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研究表明槲皮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和抗突变等多种功能。槲皮素在人体的生物半衰期t1/2β为(8.8±1.2)min(静脉滴注)、(2.4±0.4)h(口服),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8%;表观分布容积(0.34±0.03)L・kg1;总体血浆清除率

7、571ml・min1。放射同位素13C标记的槲皮素体内分布:肠道50%,肺15%,血浆1%。槲皮素口服约25%由消化道吸收。槲皮素口服后由肠道细菌作用使糖苷断裂而成槲皮素,再吸收代谢[29]。槲皮素苷类口服后大多在肠道内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槲皮素和糖类。小肠尤其是结肠内富含β葡萄糖酶[30],槲皮素苷类也可在此酶作用下分解[31]。体外实验证明,槲皮素可经易化扩散被肠上皮细胞吸收,而其苷类则不易被吸收[32]。槲皮素吸收后主要分布于肠道,其次是肺和血浆,其血浆蛋白结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