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ID:9656870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1页
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2页
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3页
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姚洁涤陈湘军姚洁辉谢辉【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针刺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加针刺配合埋针进行治疗。结果:两组间总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积分改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范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比常规治疗加针刺效果更佳。【关键词】中风后偏瘫肩痛针刺配合埋针  肩痛是偏瘫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肩痛不仅延缓上肢功能的恢复而且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

2、及康复质量。本科自2004年以来观察常规治疗加针刺、常规治疗加针灸配合埋针治疗偏瘫肩痛78例,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CT或MRI确诊,于2004年起因脑血管意外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意识恢复清楚、无感觉障碍,并有偏瘫肩痛的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平均分为2组,常规治疗加针刺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41~74岁,平均55±1.56岁;病程最短19天,最长115天;脑出血19例,脑梗死20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21例。针刺配合埋针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8~76岁,平均54±1.25岁;病程最短14天

3、,最长111天;脑出血18例,脑梗死31例;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20例。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且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和环转的自主活动范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    按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诊断纳入排除标准:①经CT或MRI诊断为中风的偏瘫患者中有肩痛症状者,既往无卒中死;②病程在15天~4月者;③排除中风前有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者;④排除各种血液病、类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炎、脑底异常血管网、癌脑转移、丘脑病变等所

4、致脑血管病者、上消化道出血者。⑤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精神病患者及痴呆。  1.3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2004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常规处理:合理控制脑水肿、血压、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用脑神经生长素注射营养脑细胞。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配合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并禁服止痛药。  1.3.1对照组  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针刺:主穴:人中、极泉(患侧)、内关、百会、足三里、绝骨、三阴交、太冲,交替使用。局部选穴肩髃、肩髎、肩贞。刺法:穴位常规消毒,取3O号1.5寸毫针,直刺入穴,平补平泻。人中穴刺激强度以患者眼眶含泪为

5、度;极泉、内关、三阴交穴针感以麻或触电感向手指(脚趾)尖传导为度,极泉穴不留针;余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2治疗组  此基础上埋针,取穴:肩髃、肩贞。操作方法将5-0号羊肠线穿入12号穿刺针,于针尖部露出少许,浸泡在75%酒精中备用。穴位常规消毒,注射少量麻醉剂,左手紧绷皮肤,右手持针刺激人穴位,然后将针缓慢退出。如此羊肠线留在穴位内,将露在皮肤或黏膜外的多余的肠线剪掉,10天埋线1次,2次为一疗程,1疗程后作疗效统计。  1.4观察方法及疗效判断  ①总疗效判断标准[2

6、]:依据患者上肢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及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综合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②疼痛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简称VAS)[3],在标尺上面画1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分别分成1cm的10等份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画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③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

7、、外展、旋前、旋后自主活动范围的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所有数据均在spss13.0中处理,以p<0.05为判断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表1两组总疗效比例(略)注:经秩和检验z=2.100,P=0.0357,两组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评分都有改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