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情绪教育现状分析——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的转变

中国学校情绪教育现状分析——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的转变

ID:9671490

大小:5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5

中国学校情绪教育现状分析——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的转变_第1页
中国学校情绪教育现状分析——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的转变_第2页
中国学校情绪教育现状分析——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的转变_第3页
中国学校情绪教育现状分析——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的转变_第4页
中国学校情绪教育现状分析——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的转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学校情绪教育现状分析——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学校情绪教育现状分析——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的转变摘 要:情绪教育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不应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也应当培养学生感受他人情绪、正确表达个人情绪的能力。中国的学校情绪教育体现出一种明显的特点:随个体的成长,教育形式呈现出一种从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的转变。这种情绪教育的方式具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对于中国学校情绪教育现状的分析有利于更好的发展情绪教育。关键词:情绪教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一、前言情绪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活动,戈尔曼认为“情绪是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及行动的倾向性

2、”,如果简单的理解,情绪也可以被认为是对事物关系或态度的一种体验。在心理学界,行为主义的兴起使得情绪暂时离开了人们研究的视野,但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崛起,情绪重新为心理学家们所重视。马斯洛很欣赏基尔凯廓尔主张,即人应当“成为真正的自我”,注重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罗杰斯更是大声疾呼应当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具有民主精神的人本主义教育的新体制。戈尔曼提出带有革命性的概念——情商(EQ)、萨洛维将情商定义为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更是将情绪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情绪教育的看法,也经历了

3、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世纪的经院教育试图将人培养成神权和王权的附庸,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中国的封建教育,其主要目的也是为国家培养官吏,国家通过对教育的把持,使人们忠于封建主。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崇尚个人,以人为中心”成为了人文主义的口号,教育家维多里诺最先指出了情绪在教学中的重要性。20世纪以来,在杜威、凯洛夫、赞可夫等人的努力下,“个性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教育的主要理论,强调教育不应只注重理性知识的传播,也应重视培养学生感受、表达情绪的能力,情绪教育成为教育界热点问题之一。所谓情绪教育,简单而言就是指培养个人体验他人情绪、控制和表达自身情绪

4、的能力。中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情绪教育体现出明显的特点: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的转变。所谓显性教育是指情绪教育以具体的课堂形式、课堂内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的情绪教育带有明显的显性教育特征);隐性教育则是指情绪教育内化甚至淡化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不以具体的课堂形式、课堂内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中学、大学的情绪教育就属于隐性教育)。这种情绪教育方式的转变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这种转变的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更好的开展情绪教育。二、学校情绪教育具体形

5、式(一)小学情绪教育一些研究者认为,几乎所有的情绪在婴儿早期都已出现,随着个体的成长,情绪得到逐步发展。在2-6岁间,儿童的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情绪的调节能力均有很大的提高,此时表征能力、语言和自我概念的发展都对儿童的情绪发展起着推动作用。随着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儿童情绪的表达和自我调节能力获得了迅速发展,到10岁时,大部分儿童已经拥有了一套管理情绪的适应性策略。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儿童阶段对于个体情绪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时期,如果给予儿童一定的教育引导,将有助于儿童发展出合理完善的情绪能力,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长久以来,

6、家长与教师只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往往忽略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然而情绪会影响认知学习与行为表现,这一点毋庸置疑。当教师与父母发现儿童有低成就现象或行为问题时,才会注意到情绪问题,但这时所做的补救性的治疗和教育,显得被动、消极,而且费时费力。教育工作者们已经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且已发展出一系列的情绪教育方法,来指导儿童如何表达并尊重他人的感觉,建设性疏导情绪,做好情绪管理,以避免情绪失控,培养儿童负责任与自我实现的态度。小学的情绪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教师通过具体的课程、活动、游戏来达到教育目的,台湾学者对情绪的课堂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7、均证明了课堂情绪教育的可行性。如吴丽娟(1987)的“让我们更快乐-理性情绪教育课程”,对象为小学生;黄月霞(1987)的“感觉与情绪经验课程”,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结果为儿童态度与学业成绩均有显著的实验效果。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特殊的活动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情绪的教育。但由于儿童认知水平的限制,完全以讲述的方式进行教育,儿童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且比较难以引起共鸣,故研究者们发展出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目的在于使儿童通过体验自己去发现,认识,进而思考改善方法。下面就此列举几种有效的体验活动。1.水杯实验教师请一位学生拿着一水杯

8、,问学生是否感觉沉重。学生起初觉得很轻,于是教师继续上课,请学生继续拿着水杯。十分钟之后,教师请这位学生说说现在的感受,似乎与刚开始拿水杯时的感觉不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