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5例疗效观察

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5例疗效观察

ID:9673640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5

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5例疗效观察_第1页
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5例疗效观察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5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5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清里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表寒里热型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清里退热汤灌肠,对照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5.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清里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显著。【关键词】清里退热汤;外感发热;中医药疗法  清里退热汤是我科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拟定的经验方。我科用清里退热汤在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期间灌肠治疗表寒里热型外感发热共45例,

2、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资料共77例,均为我院儿科的门诊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2岁及以下18例,3岁~6岁17例,7岁~12岁10例;病程3h~72h;病情轻15例,中20例,重10例。观察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岁及2岁以下13例,3岁~6岁13例,7岁~12岁6例;病程3h~68h;病情轻11例,中15例,重6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中医诊断标准、辩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

3、导原则(试行)》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实用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制定。西医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年龄在1岁~12岁,总病程短于5d者纳入观察病例。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无汗或身痛;咽红、口渴、或唇干;鼻塞、流涕;小便黄或大便干;舌质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数,指纹红或紫。血Rt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凡符

4、合诊断标准者,均用小儿清里退热汤直肠灌注法给药。处方:柴胡15g、荆芥9g、蝉蜕9g、薄荷9g、栀子9g、郁金6g、生地9g、黄芩6g、连翘9g、大黄3g等(以上为7岁方举例)。由本院制剂室煎成药液,并根据小儿年龄适当浓缩为合适的药量。具体灌肠方法如下:患儿采用侧卧位,使用前将药液加热到28℃~32℃,连接导尿管(前端涂用液体石蜡),轻轻插入肛门内约8cm~12cm,40滴/min~50滴/min,滴注后继续侧卧10min左右。用量:<1岁,每次灌20ml;1岁~3岁,每次灌40ml;4岁~7岁,每次灌60ml;>7岁,每次灌80ml,2次/d。

5、  1.3.2对照组按照说明服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疗程3d。另对治疗组与观察组体温≥38.5℃的患儿,均配合口服退热剂。对血象异常者,治疗3 d后复查血常规。  2结果  2.1两组总疗效的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总疗效比较 略  2.2两组退热时间比较见表2、表3。  表2两组退热时间比较(略)  表3两组平均退热时间比较 略  3典型病例    患儿王某,男,3岁,因“发热2d”来诊,体温最高39℃。在家服用再林、臣功再欣等药,未见好转,现患儿仍有发热、鼻塞、流清涕、饮食精神差、大便稍干、小便正常。自发病以来,偶有轻咳,无头痛、恶心呕吐、腹痛

6、腹泻等。查体:体温38.7℃,口唇红干,咽部充血,双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1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心音有力,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不大。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血常规示,].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026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