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表达技法

高考作文素材表达技法

ID:9808410

大小:76.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5-10

上传者:U-3183
高考作文素材表达技法_第1页
高考作文素材表达技法_第2页
高考作文素材表达技法_第3页
高考作文素材表达技法_第4页
高考作文素材表达技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素材表达技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高考作文素材表达技法(系列论文四)——深圳石岩公学余卫兵【摘要】针对高三考生拥有课本写作素材却不知如何使用和表达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探讨高考作文素材的使用和表达技法:仿写素材、扩写素材、压缩素材、化用素材、横向铺排、细节重现、正反对接。并通过具体技法运用展示,让学生明白作文素材的具体表达和呈现方式,学会在考场上具体使用课本素材,写出精彩的考场作文。【关键词】作文素材表达技法拥有一定量的课本素材,并且对相关素材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并且能够对素材进行一定的思维链接,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素材表达技巧,要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对素材进行相关的处理、剪裁和整合,最后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具体作文写作中,只有把课本素材巧妙而得当地用到具体作文写作中,才算是学以致用,下面借助范文展示,介绍几种课本素材的表达技法。【技法一】仿写整合素材我们已经掌握的课本写作素材,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如何把这些素材勾连起来,我们就可以对已有的素材,按照作文要写作的主题进行整合仿写。例如我们掌握了如下的文段——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素材分析:上述文段中前四句都是人物及其各自拥有的特征,他们又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有关,按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运用课本素材,进行如下仿写:※素材仿写例1、没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没有举杯望明月的李太白,没有慨叹民生困苦的杜甫,没有畅游赤壁纵怀大笑的苏轼,中国古代的诗坛必定苍白得多了。【素材运用说明】根据诗人们的特质和诗句,按照例句的形式,把他们统一在“中国诗坛”的主题下,形成一个完成的句群,表达的时候,运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例2、 没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没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搞乃翁”的陆游,没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没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爱国的天空必定黯淡多了。【素材运用说明】围绕着“爱国”这一主题,筛选我们课本上学会的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寻找他们对于爱国的有关认识,然后运用这些素材,进行写作,语言表达中使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技法二】扩写想象素材我们平时对课本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与写作的具体要求有差别,这就需要具体运用时,对课本素材进行重新加工,其中有一个技巧就是扩写素材。所谓扩写想象,就是把原来一个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例如苏轼,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经典素材,下面是其相关的素材:※素材展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号称“三苏”。有“一门三父子,峨嵋共比高”之美誉。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赴京赶考,收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和,被迫离京,后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符三年大赦,归途中,卒于常州。苏轼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其中许多经典名句可以成为写作扩展的素材。对于苏轼这个人物素材,许多同学时常使用,然而常常缺乏思考和挖掘,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令人看后味同嚼蜡。其实,苏轼的素材内涵丰富,传递出许多的文化和人文内涵,如果可以根据写作话题进行创造性想象,并结合其基本素材,进行想象扩展,就会使素材的内涵得到更全面、更丰富、具有新意的展示。※素材运用文1、词人·酒徒·钓客在我的眼中,苏轼是一个词人,一名酒徒,一个钓客。我这里所说的钓客,是指他的风度气质精神而言的,而不是指他湖边垂钓。苏轼是否钓过鱼,我不得而知。词人 苏轼是一个词人,一个豪放派兼婉约派的词人。宋代是一个不幸的年代,宋代的词人也都是不幸的词人。其实填词对大多数词人来说,未必是他们的一种爱好,也不能全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他们填词,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是自我心理平衡的一种需要,因为所有的词人都寂寞并且痛苦着。在苏轼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到或多或少这样的痕迹。苏轼也涉足政治,与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但从苏轼的诗文词作和他的气度风貌人生观来看,单从文人的角度揣摩,他比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都要更纯粹些。宋代是一个脂粉气息很浓的时代,生活在花花世界里的男人们是非常不容易的,于是世俗所说的堕落和沉沦便不免成为一种必然。如柳永,如周邦彦。但苏轼并未堕落沉沦,苏轼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卓然独立,洁而不染。尽管也曾风花雪月、歌妓侑酒、红袖添香,但苏轼是规矩不乱的。从这点看,苏轼是个入世的儒家的文人。酒徒苏轼是一个酒徒,精神陶醉的一种表象。现代的一位作家说“酒是文人的情人”,这话恐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品品,看酒气浓不浓。试想没有酒,我们今天还能读到这样的句子吗?一个在现实世界苦恼惆怅、伤感落寞的人,寻找快乐只能去他的精神世界了。苏轼的现实世界是不如意的、苦恼的,但他的精神世界是感性的;苏轼的现实世界是儒家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又是道家的。清醒时是儒家,迷醉后是道家;入世是儒家,出世是道家。我敢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带有醉意的作品。出世的情怀留给后人一种永远的豪迈和激情。钓客从政是入世,入世带来了千般烦恼万般惆怅。于是苏轼便寻找出世的解脱,从精神上寻求心灵的慰藉。于是便游山、便玩水;便赏鹤、便垂钓;便参禅、便礼佛。苏轼从山水中看到了自己的迷性,求得了自在和安静。苏轼垂钓是在寻找一种心情,感觉一种氛围。而这是他在庙堂之上、明镜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也是想不来,想不出的。从佛偈禅语、公案故事中,苏轼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尾 声 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成为一个政客已是不幸,又不幸成为一个文人,这需要多大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但在一个不幸的时代,能成为像苏轼这样的酒徒钓客式的文人,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2004年福建省高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说明】文本运用素材扩写想象的手法,作者以自己积累的苏轼的相关素材,通过深刻的思考和认知,将要写作的对象——苏轼,定位为“词人”、“酒徒”、“钓客”,这样就把苏轼具体化了。通过对苏轼一生的经历进行回顾,然后从“词人孑然独立”、“酒徒神志清醒”、“钓客超凡脱俗”单个不同角度,刻画了一个自己眼中的苏轼,使苏轼这一人物形象立体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血肉丰满。这都是想象扩写的功劳。文2、把苏东坡“养”在心里自古,君子皆主张“养性修内”。择一楷模,观其文,察其人,撮其旨要,取其精髓,精心培育自身。为何要把苏东坡“养”在心里呢?因为苏子确有超凡脱俗之处。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他却能超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抱定“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可以由大家“所共适”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哲学虽有浓重的“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色彩,却是他超然物外的精神支柱。处变不惊,旷达怡然,正是我们要向苏东坡学习之处吧。然而,仅从一篇《赤壁赋》就得出东坡超乎万物之外、不食人间烟火的结论,可就未免太武断了。如果东坡与陶渊明一般只爱自然,与林和靖一般厌弃尘世,那倒不必将其“养”于凡夫俗子的心中了。因为,真正的隐士看破扰红尘,皆怀遗世独立的境界,凡人是无法企及的。换言之,东坡亦乃一凡人,吾等方可师之。在《赤壁赋》之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里,他毫不掩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傲和“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东坡虽官运不佳,但他入世之趣从未衰减;虽屡遭贬逐,仍不忘朝廷。然而,适逢政局变幻无常之时,即使是善为政者,亦多束手无策,何况东坡本非公卿之材呢?既非合格的隐逸清高者,又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手,养他一心又做什么呢?仕途不畅而在文学上有成就者大有人在。柳宗元体弱多病,一贬至永州,即绝意仕途,其文字多寓意幽深隐晦。而东坡性情乐观,经波折不忘转机,其文字浅近通达明朗。东坡不是屈子,一旦失势,只能行吟泽畔,投水而终; 东坡不是柳子,遭遇逆境,一筹莫展;东坡不是林和靖,恨人世恨到宁愿自闭西湖只与梅鹤为伴。东坡就是东坡,一个有血有肉,有潇洒亦有困窘的人,一个心情矛盾但善于应对事变的人。在狱中,他睡得熟吃得香;在流放中,他长途步行,能吃粗饭;他随时开导自己,可以作画为文,访僧参禅;他研究饮食,自得其乐;流放海南,他还不忘培养青年作家,繁荣文艺事业……这样一个人,难道不让人觉得亲切,觉得可爱吗?把苏东坡“养”在心里吧,让他时时提醒你,不要一味随波逐流地丢失自我,更不要在困顿时产生憎恨。乐观方能豁达,豁达才可从容。【素材运用说明】又是一篇以苏轼为素材的佳作,作者通过对苏轼素材的想象扩写,写出了自己对苏东坡的与众不同的认识,通过联系苏轼的作品,写出了苏轼与众不同的非凡的一生,特别是将苏轼和其他的一些失意文人相比,折射出苏轼虽屡遭打击,却不气馁,依然从容淡定、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中许多内容是作者的想象。例如“在狱中”一段就是作者大胆的想象的成果,这是作者根据对苏轼经历的理解,所想象出来的内容,这就是对素材的扩写想象。【技法三】压缩概括素材有时候,面对一则内容较多的素材,直接引用进作文显然不适合,但又必须用这一素材,怎么办呢?压缩概括!即把内容较复杂、文字比较长的素材进行压缩概括,保留其主要内容,限制字数,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对原意必须保留,即主题不变;尽量不要打破原素材的内容顺序;只留下主要内容,去掉修饰词;明确主题,删掉与主题没关系的内容。例如粤教版必修一《留取担心照汗青》一文中,作者把“文天祥誓死不降元”这一素材进行了详细的扩写,但是在高考作文中,无法对课本素材进行全部引用,于是我们可以进行剪裁和压缩。※精彩文段展示:面对着汹涌的零丁洋,被捕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收复失地,可是自己亦被捕,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是啊,如投降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是宋朝人,为了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为的不就是那浩然正气而活吗?今天就是我血染零丁洋之时……【素材运用说明】压缩后的素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在压缩表达时,注重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但同时也忠实于原素材主题。 再比如粤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是“新闻单元”,包括了《东方风来满眼春》、《“神五”载人航天飞机新闻两篇》之《英雄潇洒走苍穹》、《喜看稻菽千重浪》、《访李政道博士》、《甘地被刺》等课文,内容都很长,如果对这些课文内容进行压缩呢?这就需要对课文涉及的人物和主要内容进行疏理,然后根据一定的写作题目进行整合,运用聚合思维的手法,对课本素材进行压缩:《东风分来满眼春》——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支持深圳大胆改革,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神五”载人航天飞机新闻两篇》之《英雄潇洒走苍穹》——杨利伟——中国飞天第一人——实现中国人千年飞天的梦想;《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让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访李政道博士》——李政道——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让人类在科学的领域里走得更加遥远;《甘地被刺》——甘地——圣雄——让原本为殖民地的印度走向了自由独立稳定的新生活。※素材分析:以上素材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压缩的结果,他们之间彼此分离,没有想通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写作的话题,再次进行概括压缩,把他们变成具体的写作论据,下面就是一段以“探索”为话题的具体运用压缩素材的精彩片段:※精彩文段展示:生命是一个存在的过程,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需要探索东西很多,但最需要探索的是生命的意义。要探索生命的意义,就需要我们坚持、勇敢、付出牺牲,需要我们付出汗水,甚至是付出生命去进行探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用高屋建瓴的智慧,探索出一条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富强的小康之路;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用超出常人的的汗水,探索出一条中国走向太空、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的的成功之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专注于田畴的执着,探索出一条让世人远离饥饿的阴影、解决温饱问题的富裕之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李政道,用大胆创新的举动,探索出一条通向科学殿堂、摘取物理学王冠上明珠的金光大道; 印度人民的“圣雄”甘地,用付出生命的代价,探索出一条让印度摆脱殖民地、走向自由独立的幸福之路;他们都用自己一生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探索,向世人展示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素材运用说明】对于语文教材上的课文中的许多素材,都需要进行概括压缩,在此基础上,要找到一个思维聚合的点,这个点就是将压缩的素材串连起来的红线,然后利用陈述性的语句,借助排比的手段,把原本没有关系的素材整合在一起,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而且从语言的表达的角度看,句式整齐,很有气势。【技法四】丰满人物形象对于一些人物素材,可以通过一定的合理想象,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具体环境之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的独特风采,从而达到表达作文题目和写作话题的目的。※精彩片段展示“力拔山兮气盖世……”拔剑,低沉的怒吼中寒光闪闪,剑刃如此锋利,却没能斩断愁思,斩断寒冷。营外的乌鸦在绝望地嘶鸣着,伴着喘息,楚霸王奋力挥剑大吼:“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营内所有的人都哭了,发自心底的哭声在营内蔓延,所有的悲伤一拥而上,化作晶莹的泪水,落到冰冷的地上,如同他们的心一般,碎了……看着对面正走向凋零的美人,无尽的伤感冲上心头,随着宝剑落地铿锵的撞击声,霸王仰天长叹:“虞兮虞兮奈若何……”所有的人都低低沉吟着,泪水的痕迹在脸上纵横。大家心里哼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楚歌,军营里弥漫着一种沉郁的乡愁。一会儿,虞姬如同翩翩的蝴蝶般跃起,夺过项羽的剑,寒光一闪,就那么一瞬,火红的花朵大片大片地绽放在虞姬洁白如玉的脖子上,洁白的长裙立刻显得斑驳刺眼,鲜血舔着剑刃,模糊了所有人的眼睛……乌江水咆哮着,怒吼着,魔鬼一般,张牙舞爪,肆虐疯狂,想要吞噬掉所有的生命。站在乌江边,冷冷的风凄凄从脸上刮过,留下丝丝的痛。不远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一切都惊心动魄。眼看自己的军队在顷刻间淹灭,楚霸王放声大哭。桀骜不训的笑容,夹着撕心裂肺的哭泣,在秋风中破碎、飘散。剔透的泪水跃入滔滔江水中,立刻被吞没。 八千子弟已去,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又是一瞬,冰冷的剑刃在项羽脖子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滚烫的红黑色迸出,细碎的血珠在秋风中做最后一次飞翔,一滴一滴没入水中,立刻扩散,转眼消失。喉咙破裂的声音响起,清晰地听到其中透出沉沉的叹息。霸王的宝剑静静地躺在江边,剑刃上触目惊心的红色已没有了温度。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亘古不变的自然定律,让楚霸王永远、永远定格,成为历史,成为经典,成为永恒。没有商纣的沉沦女色,没有秦王的横敛暴政,没有李煜的懦弱无为,楚霸王有着男子汉顶天立地的精神,有着成吉思汗称霸中国的野心。他“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虽然“胜败兵家事不期”,但他是男儿,于是不能“包羞忍耻”,更“不肯过江东”。其实,他大可过回到江东,重新为王,更可卧薪尝胆,东山再起,可他却在生与死的分水岭上,举起了死亡的旗帜,选择了自刎。于是这种宁愿站着死的勇气,成就了楚霸王这个名字,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畅想和感动。——《剑刃下的感动》【素材运用说明】这一段文字就很好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使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显得生动具体。特别是把项羽在临死前的具体行为演绎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很有感染力。当然,要使人物素材从干瘪变得形象丰满,一定要仔细分析素材的内涵,找到人物身上的一些突出点闪光点,才能诠释话题需要的内容,进行重点加工,切不可对人物的生平进行“流水帐”式的叙述。【技法五】化用写意素材化用即不是直接引用诗人的作品,而是根据需要进行描述性的刻画;写意,就是通过简练概括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重在物象与人物内心情感的神似。对于一些课文素材,为了将其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对已有素材进行具体加工,把作者与作品以及作品的内涵联系起来,通过化用相关的诗词素材,把其意蕴适用于具体的写作中,让读者体味到文章独有的文化底蕴。※素材展示:李清照身份:宋代著名女词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多次出现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性格:天资颖悟,嗜书如饴,志存高远,倔强好胜,调悦风流,才华横溢。特长:工诗词文赋、善金石文物、晓书法绘画音律、通医药博戏教育,集多种文化素养于一身。 作品:留存后世的作品有千古绝唱的词、正气浩然的诗、回肠荡气的文赋,其《词论》首开中国词学批评史之先河。成就: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的女词人。她的艺术成就在历代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人曾以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称赞她是词家一大宗师。后人以“词魂”来赞誉她,一方面凸现了其在词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更因为她是宋代婉约词派的担纲人物和领军人物。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主要突出一个“乐”字。其词中“愁”的渲染、“红”字的巧用、“瘦”字的美学意蕴、迭字的探胜等写作风格,成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晚年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更为深沉感人。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李清照是中国文学世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经典词句:句1、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评:写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愁”收束全篇,都用反问句,含无穷之意于意外,更见“愁”意之哀。句2、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评:英雄与英雄惺惺相息的英雄情节。句3、常记溪亭日暮,沉睡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点评: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归途的焦灼心情。句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评:难道看不出那红的见少,绿的见多吗?风雨葬花,如葬美人,如葬芳春,一切芳华,均在此痛惜情怀中。句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点评:相思的苦痛决非一个“闲愁”了得,消失在脸上,却积淀在心头。句6、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点评:采取化无形为有形夸张手法,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生动自然。句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点评:好一个“人比黄花瘦”,运用比较之法,把人与物摆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人之瘦,可谓“人工天巧,实乃绝唱”。※素材运用文1、纪念远逝的曼妙红颜广东一考生我以心的纬度仰视李清照清丽瘦削的背影,倾听她渐行渐远的跫音,俯身捧起历史长河中那块耀眼的瑰宝,以此纪念我心中的李清照,纪念那远逝的曼妙红颜。我追寻易安的足迹,追寻那个天真矜持的宦门少女的身影,追寻那个才情过人、婉约清丽的闺阁女子的倩影,追寻那个终日凝眸、柔肠愁结的思妇的背影,追寻那个颠沛流离、晚境凄凉的落魄红颜。我走进那个书香飘逸的庭院,探头窥视正值豆蔻年华的易安。她来了,踩着小碎步,拈着香汗巾,顾盼生姿,眉间自有一种风采.她看见庭院中伫立着一位陌生人,不禁心慌,未语脸先红,急急和羞走,倚着门慢慢回首,却装着把青梅来嗅。我站在她身后,目送她消失在宅门拐角处的背影,目送这位天真矜持的宦门少女,我头望天高云淡处,雁过无痕。我流连在露浓花瘦的塘边,看尽塘中的绿肥红瘦,看见一位婉约清丽的妙龄女子泛舟湖上,误入藕花深处,浆声泠泠,惊起一滩鸥鹭飞起,是易安。此时的她双颊微红,高唱“兴尽晚回舟”,双浆轻摇,向莲花更深处慢溯。我站在她身后,目送这位沉醉不知归路,薄汗轻衣透的女子。我远眺,藕荷连天,江月星辉。我伫立在烟波浩渺的江边,望江楼上,那个终日凝眸,柔肠愁结的思妇,还是易安。多少次,她送夫千里;多少次,欲说还休.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神伤,有谁会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愁,有谁体会?那连舴艋舟都 载不动的许多愁,有谁分担?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怎能不欲语泪先流?纵有横世才情,身为女子,易安却更加希望与丈夫朝夕相对,比翼双飞,无奈不如意事太多太繁,红颜渐老的易安,多少次独坐幽落冷清的院落,看尽西风卷帘的无情,失落在人比黄花瘦的伤感中,也由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我站在她身后,目送她消失在满地黄花堆积的深院中,目送这个千古丽人。此时,我徜徉在衰草连天的野外,看尽征鸿,怎耐梧桐更兼细雨,心中易安的形象愈加明显。风中的梧桐颤抖着深深的寒意,低泣着岁月的沧桑。我似乎听见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低吟,看见晚来风急中,易安斟上三杯两盏淡酒独酌。哎,我能拂去匍匐枝干上的落叶,拂不去你心中荡起的尘埃;我能抚平黄土上朔风奔过的浪迹,抚不平人事变迁,韶华飞逝在你额上刻下的印记呵。心中的易安渐行渐远,我想留住这位宋朝走来的曼妙红颜,却无法挽留。聊作此篇,以纪念我心中的李易安,纪念远逝的词魂。【素材运用说明】文章最大亮点就是运用化用写意的技法,将李清照一生及其创作的作品内容,作为写作素材,一方面行文内容由李清照生平经历和其不同阶段的词句构成;另一方面作者对李清照的词句通过写意手法加以发散和解读,从自己写作需要的角度,裁剪平时积累的课本素材,体现出良好运用语言的基本功。整篇文章就是一种用实际行动对李清照的最好纪念。文章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很好的演绎了对写作对象李清照的认识,便于直接抒情,表达看法。文2、成长处,处处在变余逸菲书页变黄了,走出的文字变绿了;故事变浅了,感悟的道理变深了;冥想变多了,心中的浮尘变少了;记忆变淡了,跳跃的思想变浓了;心灯变亮了,过往的杂念变暗了……生活正是这样瞬息万变,正如苏格拉底云:“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成长就是在不断变化发展,逐步走向成熟。我俯身捧起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瑰宝,抬头仰视易安成长处不断变化的身影,感受到一个普通女子变为一代词魂的艰难苦恨。 在那书香四溢的庭院,易安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变成天真矜持、情窦初开的宦门少女,在陌生人前,她会“急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易安在不停地变化,因为她在成长。在门前的绿肥红瘦时,在山间的露浓叶落中,她泛舟湖上,此时已是日暮,易安却“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兴尽晚回舟”。她变得更加婉丽清新,更加才情动人。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在家庭的突变中,在国家的骤变中,易安的内心也在变,由脆弱变得坚强,由贪玩变得明志,由娇气的大家闺秀变成终日凝眸、柔肠百结的多情思妇,由多愁善感的小女子,变成胸中装得下整个宋朝的一代词魂。多少次送夫千里,“欲说还休”,抹不去心中的泪痕;也曾有过“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伤神;还有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吟唱;偶尔也会仰天长啸:“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多的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无限伤感。易安继续在变,尽管变成落魄红颜,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她依然如坚强的菊花,傲然独放。时间的流逝洗去了她脸上的红润,岁月的无情也在额头留下深深的烙印,曾经的花容月貌禁不起风雨的侵蚀,变得憔悴沧桑,变得人老珠黄,但永远不变的,是心中的追求,是一代词魂的旷世奇才,是对丈夫的执著,对祖国的赤诚。在凄迷的风雨中,在昏暗的烛光下,在清冷的梧桐旁,易安永远熠熠闪光,绽放生命的辉煌。此时的易安已变成永恒,永恒得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此时的易安已变成丰碑,一座永远流动在人们心中的丰碑!【素材运用说明】这是一篇以“李清照”个人经历、思想变化、个人创作诗词作为写作素材的成功之作。作者以“李清照”作为载体,把一个抽象的话题“变”与一个具体可感的人物结合起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运用化用写意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变”的独特感受。行文中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写易安从小到大,从外到内的变化,把一个普通女子易安到一代词魂的变化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揭示出这种变的深刻内涵:“变”让易安从一个普通女子成为一代词魂,成为一种永恒,成为一座丰碑。很有个人思考和感悟,反映出思考的深刻。【技法六】简笔勾勒素材为加大作文内容的容量,在对于人物素材的使用时,可以抓住人物最精彩的行为举动,通过简笔勾勒的形式,对人物事迹进行描绘,这样使用素材,既可以增大文章内容的容量,也可以在表达上形成排比,使表达富有气势。※精彩片段展示例1、 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叼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扣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着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素材运用说明】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开头,作者运用最精练简洁的语言,选取了古今中外四位历史人物作为写作的素材,作为写作的引子,具体而生动的写出他们的各自不同的表现,给人的直观印象,为下文提出本文的话题“生命的绝响”蓄势,作铺垫,告诉读者——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样高亢有力,为下文提出中心奠定基础。这种运用素材的手法,就是简笔勾勒,抓住人物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描绘,既使文章内涵丰富,又使语言形成铺排,富有视觉冲击力。例2、荆轲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西楚霸王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气盖士,时不利兮骓不逝”自刎于乌江边;文天祥奋笔疾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捐躯报国;谭嗣同临终愤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踏上刑场……他们慷慨就义,为各自的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他们富有中华民族的牺牲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他们有着中国魂,他们用英勇和牺牲铸造了令后人敬仰的中国魂。——《中国魂》【素材运用说明】文章从古到今引用了四个历史人物,通过将历史人物与他们的语言勾连起来,写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献出了生命,他们身上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中国魂。作者使用素材时用的方法就是简笔勾勒的技法,这种方法最大益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扩大容量,构建排比,富有气势。【技法七】运用文化因子写作素材中有一类素材,是具有文化因子富含文化底蕴的素材。这一类素材把古典的意境、闪烁的古诗词、熟悉的历史名人、精致的文言句式集中在一起,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音律中,直奔一个主题,那就是让他们的组合,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文化氛围,让文化的芳香蒸腾成一种绚丽斑斓的祥云,成为与个人思想结合的有机载体,成为考生写作作文的一种鲜明特色。 何为文化因子?文化因子其实就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包含人物、典故、俗语、地点、景物、官职、事件、意象、诗词等多个方面,这些词语,因为本身具有某种文化意蕴或文化特质,能够激活读者的想象,引发相关内容的触动,提示并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因子素材的和谐巧妙组合,就成为荡漾在考场作文里的文化氛围。运用富含文化因子的素材,语言就能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所以行文中够熟练和谐巧妙运用含有文化因子的素材,文章就会呈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如果我们要用有关陶渊明的相关素材进行作文,就可以将与人物有关的文化因子作为写作素材,点缀在语言之中,这样文章就会呈现出一种厚重的文化感。※精彩片段展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充满是非的官场,他迷茫,他辨别不了前进的方向,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自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死故渊”,于是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后,他回到了南山,在东篱之下,与菊为伴,保留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气,让菊香来熏陶自己受污已久的心灵,让自己更清楚的辨别是非,最后成就了一代南山隐士之名,得到了快乐的人生。菊香中的明辨是非,成就了陶潜的快乐。——《美酒·南山·明月》※精彩片段展示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雅人,是那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三次出仕的痛苦,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那阵风吹过》【素材运用说明】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都很好利用了与陶渊明这一历史人物素材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巧妙运用了与陶渊明相关的文化因子——南山隐士、东篱、不为五斗米折腰、菊香、隐士、五柳先生、三次出仕、桃花源,并且大量引用了陶渊明写作的诗句,作为写作素材,作者借陶渊明这一个历史名人身上具备的文化因子,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为文章中心服务,显示出很强的文化底蕴,因为能谈论名人是一种学识丰厚的表现,能谈出自己的观点,那是文化积淀的体现,是具有厚实底蕴的外化。【技法八】古今名人串连 历史总是把舞台留给创造历史的人,站在历史潮头的永远是那些不朽的名人,名人有历史名人,也有当今名人;有中国名人,也有外国名人。名人之所以有名,也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正如历史名人有分为历史伟人和历史小人,他们之所以有名:一是美名,流传后世,流芳百世;一种臭名,臭名远扬,遗臭万年。他们都是写作的绝好素材,把他们运用到作为写作中,与他们相关的文化因子,就在字里行间闪烁着光芒,于是屈原的忠诚、庄子的超脱、陶渊明的大隐、岳飞中的忠贞、秦桧的卑劣、曹操的奸诈……都成为照亮后人的座标,让我们从他们身上,认清生命的方向。在行文中,把众多名人一锅煮,着实是一种使用素材的好技法。因为东北菜里的“猪肉炖粉条”是一道很好吃的江湖名菜。把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众名人集中在一个作文题目的大旗下,很刺激,也很新鲜,征服人心的力量很强大,显示出的底蕴很丰厚。※精彩片段展示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今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谈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话题刚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因为他写过著名的《过秦论》,于是他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都遍史书,得到秦亡地原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才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此观之,秦在无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受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之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受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吗?几千年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中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只缘身在此山中》【素材运用说明】上述文段就是古今名人素材大串连的最好写作范本。在行文中,利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或中心,最好是作文题目或话题,然后把古今中外的名人们,聚会在一起,对此问题进行解读,让他们纷纷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个人的观点见解。这种运用素材的技法, 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分年代先后,让孔子、贾谊、苏洵、杜牧、陈希同、王宝森、王怀中等人其聚一堂,共同讨论一个文体,发表见解,让人觉得新鲜亮眼。名人是文化底蕴的基础,没有名人们的参与,没有与之相关的情景再现,就没有作文的精彩,也谈不上文化底蕴的流淌了。采用这种素材运用手法,大大加强了表达的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