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重点(1)

医学影像学重点(1)

ID:9986816

大小:10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19

医学影像学重点(1)_第1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1)_第2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1)_第3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1)_第4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1)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重点(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64、胃癌的表现:(1)胃壁增厚:局限性或弥漫性,粘膜面凹凸不平,浆膜面可光滑或不光滑,密度-多呈等密度、粘液腺癌-弥漫性低密度、印戒细胞癌-弥漫性点状钙化。(2)胃腔肿块:局部隆起,表面不光滑,呈分叶、结节、菜花状,表面可有小溃疡。(3)溃疡:胃壁明显增厚、向腔内突出,突出肿块,边缘不规则、凹陷,底部不光滑。环堤:为环绕溃疡周围的堤状隆起,扫描层面与其垂直时显示清楚,三维重建能较好显示溃疡、环堤。(4)胃腔狭窄:多呈非对称性,伴有局部胃壁增厚或环形增厚,局部胃壁僵硬、不规则显示胃腔狭窄程度。(5)粘膜皱襞改变:病变局部粘膜肥大、集

2、中、中断、破坏增强扫描肥大的粘膜呈明显强化,伴有局部胃壁增厚。(6)胃壁异常强化:病变胃壁较正常胃壁明显强化并延迟强化早期癌-粘膜面于35-45s明显强化,晚期侵犯肌层-病变于50-60s明显强化。(7)肿瘤转移:直径小于1.5mm淋巴结无转移离肿瘤最近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最高淋巴结呈囊状、中心低密度、蚕蚀状、相对高密(CT值增高)、花斑状、呈串珠状排列、对血管有压迫、肿块状增大等提示有转移存在腹膜转移,主要是癌肿穿破浆膜形成的种植转移。腹膜转移表现:胃壁浆膜面粗糙、不光滑胃周脂肪层密度增高,有所条、毛刺影与邻近脏器间脂肪层消失、接触

3、面凹凸不平。6、肠套叠CT表现:肠壁增厚呈层状-靶样分层肿块或三个同心圆环。7、硬膜外血肿CT:(1)平扫示颅骨内板下边界清楚,梭形高密度影。(2)血肿多在骨折部位下方,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3)血肿较大时可产生占位效应。8、硬膜下血肿CT:(1)平扫:急性期(3天以内):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血肿范围广泛,不受颅缝限制,常合并脑挫裂伤,占位效应显著。亚急性期(3天~3周),慢性期(3周以上):血肿呈高、等、低或混合密度。(2)增强:用于亚急性和慢性血肿,可见远离颅板的皮层和静脉强化,及连续或断续血肿包膜强化,可显示出血肿轮廓。9

4、、脑挫裂伤CT:(1)局部低密度灶、大小、形态不一,边缘模糊。(2)低密度灶中出现散在点状高密度出血灶。(3)合并蛛网膜下隙出血,表现为脑沟,脑池高密度。(4)急性期出血占位征象,后期出现脑萎缩征象。(5)可合并脑内血肿,脑外血肿,颅骨骨折,颅内积气等。10、蛛网膜下腔出血CT:(1)急性期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量大时呈铸型。(2)一周后显示正常。11、脑梗死CT:(1)24小时内多无异常发现,24小时后出现与梗塞血管供血范围相一致的低密度影。2-3周为等密度,晚期为囊性低密度。(2)占位效应,2-15天为高峰期,晚期呈负占位效应

5、。(3)晚期梗死区呈局限性脑萎缩改变。(4)增强扫描,梗死区呈脑回样强化,3~4天即可出现,2~4周出现率最高。12、脑梗死MRI:(1)病变早期(6小时内)病变区无血管流空信号,皮髓质界面消失,脑沟变浅消失。(2)病变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SE系列可在6小时后出现,弥散成像在2-4小时内出现。(3)增强扫描梗死区呈脑回状强化。(4)晚期出现局限性脑萎缩及软化形成呈显著长T1,T2信号改变。(5)MR灌注(PWI)和弥散(DWI)可早于普通MRI显示梗死灶。(<6小时)13、腔隙性脑梗死(1)平扫示基底节区或丘脑类圆形低

6、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10~15mm,无明显占位效应,可多发。(2)4周左右形成脑脊液样低密度灶。(3)增强扫描,梗死3天~1个月可发生均一或不规则强化,第2~3周最明显,形成软化灶后不再强化。14、腔隙性脑梗死MRI:(1)病灶呈长T1,T2信号。(2)没有占位效应。(3)弥散加权成像可敏感检出早期梗死灶。(4)水抑制成像可区分病灶是新鲜、抑或陈旧。15、脑出血CT:(1)急性期高密度血肿影,多位于基底节区,吸收期变为等密度,囊变期变为低密度。(2)急性期多有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36)血液可破入脑室形成脑室铸型,或进入蛛网膜下腔

7、使脑池、脑沟表面为等或高密度。(4)可压迫或阻塞脑脊液通道引起脑积水。16、 脑出血MRI:(1)超急性期(<6小时):T1WI混杂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中心低信号表明中心部已有脱氧血红蛋白形成)。(2)急性期(7小时~3天):T1WI等或稍低,T2WI极低信号。(3)亚急性期(3天~4周):早期:T1WI周边高信号中心等或低信号,T2WI低信号中期:T1WI、T2WI均为周边高,中心低信号。晚期:T1WI,T2WI均为高信号。(4)慢性期(≥4周)血肿期:T1WI,T2WI高信号,边缘出现环形低信号影。血肿吸收期:T1W

8、I,T2WI均为斑片状不均匀略低或低信号。囊肿形成期: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低信号环绕。17、蛛网膜下腔出血CT:(1)急性期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量大时呈铸型。(2)一周后显示正常。18、蛛网膜下腔出血MRI:(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