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舌象、脉象特点分析

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舌象、脉象特点分析

ID:10166735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2

上传者:U-3335
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舌象、脉象特点分析_第1页
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舌象、脉象特点分析_第2页
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舌象、脉象特点分析_第3页
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舌象、脉象特点分析_第4页
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舌象、脉象特点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舌象、脉象特点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舌象、脉象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布氏菌病的中医舌象及脉象变化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观察140例急性期布氏菌病的舌象及脉象进行频数分析观察临床常见舌脉特点,并结合其证候特征以了解其变化规律。结论舌质以舌质淡、舌质红等为主,舌苔以厚腻苔为主;脉象以濡、缓为主。二者共同反映急性期布氏菌病患者病因以湿热病邪为主。关键词:布氏菌病;舌象;脉象布氏菌病又称波浪热,或马耳他热、地中海弛张热等,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曾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广泛流行,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该病疫情又开始回升,现已有40~50个国家和地区人、畜问疫情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及畜牧业的发展[1]。西医单纯抗菌治疗布氏菌病存在疗程长,慢性化,反复发作等困难,而目前应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布氏菌病可提高该病的治愈率[2]。临床多通过临床症状收集进行其证候特征的分析,本文对该病急性期患者舌象及脉象的进行收集,并进行频数分析等以进一步进行病因病机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 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舌象、脉象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布氏菌病的中医舌象及脉象变化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观察140例急性期布氏菌病的舌象及脉象进行频数分析观察临床常见舌脉特点,并结合其证候特征以了解其变化规律。结论舌质以舌质淡、舌质红等为主,舌苔以厚腻苔为主;脉象以濡、缓为主。二者共同反映急性期布氏菌病患者病因以湿热病邪为主。关键词:布氏菌病;舌象;脉象布氏菌病又称波浪热,或马耳他热、地中海弛张热等,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曾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广泛流行,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该病疫情又开始回升,现已有40~50个国家和地区人、畜问疫情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及畜牧业的发展[1]。西医单纯抗菌治疗布氏菌病存在疗程长,慢性化,反复发作等困难,而目前应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布氏菌病可提高该病的治愈率[2]。临床多通过临床症状收集进行其证候特征的分析,本文对该病急性期患者舌象及脉象的进行收集,并进行频数分析等以进一步进行病因病机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 2011年5月~2013年3月就诊于天津市传染病医院住院布氏菌病患者共140例,男104例,女36例,年龄20~60岁,平均(43.88±11.65)岁。1.2纳入标准2007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3]。1.3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肾、肺、内分泌、血液、代谢及胃肠道严重原发病者;或精神病患者;②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或多种药过敏的患者;④年龄:小于18岁,大于65岁者;⑤发病6个月以内。1.4方法按中医四诊收集临床资料,舌诊脉诊判断依据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所论述的内容进行,对晨起患者进行舌象、脉象收集并进行记录。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2结果3讨论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一种中医诊察方法。三千多年的中医舌诊历史表明,舌在五官九窍中反映内在脏腑病变最为全面、灵敏,《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中也说6 ”……舌赤者,心之正色也。深赤者为太过,淡红者为不及,深而紫者血分热,淡而白者气分寒,深青者瘀血疼痛,淡黑者气血虚寒,深赤而黑者热极,淡白而青者寒深。诸色浅者正虚,诸色深者邪实。”说明望舌对于诊断疾病的邪气性质、正气盛衰等有重要意义,因而舌诊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4]。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而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清晨时间患者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本研究是对舌象、脉象临床观察研究进行聚类分析,从中归纳出舌脉类别。研究中纳入了包括舌脉及体格检查检相关的中医四诊症状的变量,更可能因纳入了过多的无关信息而影响结果的分析。因此考虑将原始变量进行聚类之后再进行分析。聚类分析有利于发现疾病调查群体中各体征组合及变化规律,有利于进行分类及特征性表现的提取。从而使得分析更加易于解释,并且临床上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检查[5]。6 本研究发现,急性期布鲁氏菌病的舌象特点:舌色以淡舌(57.1%)、红舌(40%)为主;病态舌形以淡胖舌为主;苔色上多表现为厚腻苔,出现112次(80%);苔质上可有燥苔、润苔表现。由上述所见舌色以淡舌、红舌为主,舌形以淡胖为主,舌苔以厚腻苔为主,可见该病的病因应以湿浊、湿热为主。从脉象上看多以濡脉(74.3%)、缓脉(60%)多见,但多以复脉形式,临床可见濡缓脉、沉缓脉、滑数脉、沉细脉。濡脉多主诸虚证、主湿;缓脉多主湿、主脾虚;沉脉主里证;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细脉主虚证;通过舌象及脉象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该病急性期以湿热病邪为患,结合本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文献研究可将本病归属”温病”,就此对其病因病机进行简单分析如下:湿热毒邪侵犯人体,与机体正气斗争,而随着邪气侵犯部位及正邪双方斗争的消长变化,则表现为不同的病变阶段和证候类型。而针对急性期布氏菌病者,病初湿热之邪可直接从肌表、口鼻侵人,或邪犯莫原;亦可按卫气营血传变。湿热病邪犯于肌表、侵入口鼻者湿遏卫气;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者,阻遏阳气。而针对其治疗则简单推理如下:在疾病进展中,随着舌苔由白到黄甚至再转黑,清热法的使用率逐步上升,祛湿法的使用率逐渐降低。表明舌苔颜色的变化可以为临床选择清热法和湿热法孰轻孰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祛湿治法始终贯穿于整个病情发展的全过程。厚、腻苔是使用祛湿法的有力指征[6-8]。本文所观察的病例中多以厚腻苔为主,甚至苔如积粉,结合临床认为急性期者以湿热病邪郁伏膜原者居多,在治疗上多遵《温疫论》,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以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用药多以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宣透伏邪;石菖蒲,藿香,白蔻仁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黄芩清热解毒;热邪伤津,故以知母清热滋阴;羌活、独活胜湿止痛,利关节,邪祛夜寐自安。并在此基础之上辨证施治,疗效为佳。参考文献:[1]宋晓佳,靳峰,胡兴中,等.2004-2009年宁夏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1,30(1):92-95.[2]李华,周向梅,赵德明.布氏菌病的诊断及防治[J].2010年学术年会:363-366.[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4]余兴龙,谭耀麟,竺子民,等.中医舌诊自动识别方法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13(4):336-343.[5]张艳丽,孙长青.聚类分析在艾滋病中医望诊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7,7(10):1780-1783.[6]伍凌.明清时期温疫医案、医论、医话的舌诊与辨治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7]陈涛,陈茂华,梁嵘.6 4400例当代名中医医案的脉象分布频数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36-1239.[8]宫爱民,许朝霞,燕海霞,等.布鲁氏杆菌病的临床中医证候特征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1,11(6)678-680.编辑/哈涛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