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ID:15644277

大小:1.72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8-04

上传者:jjuclb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_第1页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_第2页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_第3页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_第4页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林木病理学ForestPathology二、植物病理学的概念病斑:症状真菌、细菌:病原致病原因:机制病害的扩展蔓延:发生发展规律治疗:防治措施植物病理学的定义:研究经济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科学。三、病害对农业、林业的危害爱尔兰饥荒: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导致150万人饿死,迫使100万人逃离本土。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行,约200万人饿死。1870-1880年,原产咖啡的斯里兰卡,咖啡锈病严重危害,咖啡产业被全部摧毁,后改种茶叶。1881-1888年,法国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酿酒业几乎全部停顿。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5%,约165亿Kg,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松材线虫病从日本传入,自1982年以来危害面积达7万hm2,因该病危害已累计致死松树3500多万株。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桉树青枯病成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桉树发展的严重障碍,1982年以来发病累计面积已达10万hm2。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枯梢病(北方)如辽宁,这两种病害每年发病面积达9.5万hm2。四、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RobertHartig(德国人)1882年出版了《树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林木病理学教材,标志着林木病理学的诞生,他本人被推崇为林木病理学的创始人。1934年苏联的C.И.瓦宁出版了《森林植物病理学》教科书。我国的林木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萌生时期(1917~1953)1952年后,森林植物病理学正式列入高、中等林业院(学)校的教学计划。创建时期(1954~1978)1958年到1960年间,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和中南林学院等设立了森保专业或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发展时期(1979~1997)辉煌岁月。调整时期(1997~现在)1997年国家教育部对我国本科专业做了压缩和调整,森林保护专业改为“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第一章林木病害基本概念第1节林木病害的定义1.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正确理解林木病害概念,需注意两个要点: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一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害虫和动物咬伤、机械损伤、风折、雪压和火灾等伤害没有引起林木发生病理过程,不能称为病害。病害的定义是从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33 的,对于那些不引起经济损失,反而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异性变化,也不能称为病害。如林木菌根菌在侵染根部后形成的菌套,豆科植物的根瘤。2.林木病害分类侵染性病害:由侵染性生物引起的病害。具有侵染性。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如不适于植物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不具传染性,又称之为生理病害。二、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寄主: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感病寄主抗病寄主免疫寄主病原: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物。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非生物性病原诱因: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生产活动:种苗调运耕作抚育施肥等三、发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类在认识植物病害及其流行原因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自然发生说、唯病原说的漫长历史。直到1933年,林克(Link)指出:如果认为病原物是引起病害的原因,将妨碍考虑病害的性质和引起病害的原因和机制。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病害三角(Thediseasetriangle)。病害三角学说(DiseaseTriangle)Link(1933)提出病害三角学说(DiseaseTriangle):感病的寄主植物、具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杰格等(Geoge,1992)设计的下图有异曲同工之效。图中三个圆环分别代表感病寄主、致病的病原物和利于发病的环境。重叠部分(黑色)代表病害。重叠可理解为满足三个要素的空间范围和时段的重叠。惠勒(HWheeler,1975)认为:发病过程可以看作以环境为裁判员的一场植物和病原物的战斗。病害锥体(diseaseconeordiseasepyramid)“流行”的概念离不开速度,而速度又包含着时间,我们必须再增加一个要素,即时间(Stevens,1960;Zadoks,1972;VandelPlank,1975)这样就形成一个病害锥体植病四面体学说Robinson(1976)提出植病四面体学说: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四面体学说。第2节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一、侵染性病害(infectiousdisease)定义: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特点:1.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2.能够传染蔓延;3.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原种类:以植物为取食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生物。真菌80%细菌5%病毒5%植物菌原体、类细菌、类病毒5%线虫、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锈藻5%二、非侵染性病害定义: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特点: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2.不能够传染蔓延;3.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病原种类: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或营养物质等因素。第3节林木病害的症状1.定义33 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白粉病类煤污病类斑点病类溃疡病类(枝干)流脂或流胶肿瘤病类萎蔫病类变色:林木感病后,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或破坏而使叶片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如杨树花叶病。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如杉木黄化病。花叶病类坏死: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死亡。ü斑点(spot):叶片、果实或种子局部坏死。如松苗叶枯病、松针锈病和杨黑斑病等。ü腐烂(rot):组织受病菌的酶和毒素的作用,果胶质和细胞壁被分解,细胞被破坏,使组织解体。如板栗疫病和苹果树腐烂病等。ü溃疡(canker):果实或枝干皮层受害后,形成凹陷病斑,周围常开裂,并有愈伤组织产生。如杨树溃疡病和猕猴桃溃疡病。斑点病类果实腐烂苹果树腐烂病萎蔫或枯萎(wilt):病原物侵入林木后,根部或茎部维管束组织坏死,使水分输导受阻,地上部枝叶出现萎垂的现象。如桉树青枯病,榆树枯萎病。畸形(malformation):林木局部组织受病原物激素类物质的刺激作用而表现的异常生长。ü癌肿(tumor):如杨树根癌病和松瘤锈病。ü丛枝(witches’broom):林木顶芽生长被抑制,侧芽大量增生成簇状,节间缩短,叶片变小。如竹丛枝病、泡桐丛枝病和枣疯病。ü变形(deformation):如桃缩叶病和油茶叶肿病。ü疮痂(scaborscall):林木叶片或果实上局部组织增生形木栓化突起,表面粗糙。如柑桔疮痂病。流脂或流胶(resinosis):针阔叶树被害后,树干或枝条流出树脂或胶液。如松树脂病和桃(李)树流胶病。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第1节非侵染性病原1.定义非侵染性病原又称为非生物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2.种类营养条件不适宜:缺素症。使植物产生失绿、变色或组织坏死。土壤中缺P可使松苗产生紫叶病。缺Fe引起植物黄化病。土壤水分失调ü水分过多引起植物根部窒息,久之发生根腐。ü土壤湿度过低引起植物叶尖、叶缘或叶脉间组织枯黄,严重时导致植物凋萎、死亡。温度不适宜ü高温引起日灼伤ü低温引起霜害或冻害毒物ü工厂排出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ü不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造成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第2节林木病原真菌33 一、什么是真菌?n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n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n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分枝的结构;n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n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的生物群。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n有益真菌ü分解者:在生态系物质循环中起“清洁工”的作用,把生物尸体分解成绿色植物所必需的无机养分。ü形成菌根:扩大了植物根的吸收面积,还产生拮抗物质,抑制某些病害。ü生防菌:有些真菌对其他病原物有拮抗作用或者寄生在其他病原物或昆虫上,可作为生物防治的材料。如木霉、白僵菌、拟青霉菌等;ü食品工业:面包、馒头、酒类、酱油、食醋、豆腐乳等。ü发酵工业:甘油、柠檬酸、乳酸、葡萄糖酸、延胡索酸。n有害真菌ü对植物的危害:侵染引起植物病害,是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物。可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真菌,已记载的有8000种以上,真菌病害占植物传染性病菌的70%-80%。ü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手癣、脚癣。三、真菌的一般性状(一)真菌的营养体1.营养体基本类型n菌丝(Hypha):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ü无隔菌丝:菌丝内无横隔膜,整个菌丝体为一个无隔多核的细胞。低等真菌的菌丝。ü有隔菌丝:菌丝内有横隔膜,将菌丝隔成多个长圆筒型的小细胞。高等真菌的菌丝。n菌丝体(Mycelium):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n菌落(Colony):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n假菌丝:酵母菌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互连接呈链状,与菌丝相似。2.菌丝的变态真菌的菌丝体为了适应某些特殊功能,产生特殊的变态类型。n吸器(haustorium):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长出的吸收营养的小突起。n附着胞(appressorium):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n假根(Rhizoid):菌丝体长出的根状菌丝,可以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如根霉等。n菌环(hyphaetrap)n菌网(networkloops)3.菌丝体的变态(组织体)n菌核(sclerotium):由菌丝紧密交织而形成的颗粒状物,萌发后直接产生菌丝体或长出产生孢子的结构。是真菌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n子座(stroma):菌丝或菌丝与部分寄主组织紧密结合形成的垫状组织,不经过休眠直接产生1至多个子实体。n菌索(rhizomorph):一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相互缠绕形成的绳索状物,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系相似,也称为根状菌索。33 n菌丝膜(Myceliummembranes):由真菌的菌丝体在病部表面形成的膜状物。n根状菌索n蜜环菌根状菌索n子实体及菌丝膜(二)真菌的繁殖体(Reproductivebody)n繁殖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及形成的孢子。n子实体(fruitbody):真菌产生孢子的特殊结构。n真菌繁殖方式:无性和有性两种,分别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1.无性孢子的类型n游动孢子(zoospore):鞭毛菌。n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接合菌。n分生孢子(conidiumorconidiospore):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n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休眠孢子。厚壁,由菌丝或部分孢子的一个细胞内原生质浓缩形成。2.有性孢子的类型n卵孢子(oospore):鞭毛菌。n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n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n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三)真菌的生活史(lifecycle)n概念: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n真菌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n特点ü无性繁殖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产生多次,形成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很大。ü有性繁殖在整个生活史中通常仅出现一次。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n梨桧锈病为例:n性孢子和锈孢子:4-6月,梨树叶片;n锈孢子:成熟后侵染桧柏;n冬孢子:第二年3-4月在桧柏上产生;n担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的叶片、叶柄或幼果等;4-6月梨树上再次出现性孢子和锈孢子。四、真菌的分类和命名(一)生物分类系统两界系统(Linnaeusl753):植物界、动物界。五界系统(Whittakerl96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八界系统(Cavalier-smith,1988-1989):细菌总界(EmpireBacteria):【真细菌界(KingdomEubacteria)古细菌界(KingdomArchaebacteria)】真核总界(EmpireEukaryota)古菌界?(KingdomArchezoa)原生动物界(KindomProtozoa)植物界(KingdomPlantae)动物界(KingdomAnimalia)真菌界(KingdomFungi)藻界(KingdomChromista)(二)真菌的分类系统Ainsworth1973分类系统:菌物界下分粘菌门和真菌门。33 粘菌门:粘菌。营养体是原质团或变形体。营养方式是吞食。繁殖产生游动孢子。腐生,与植物病害关系不大。真菌门:营养体是菌丝体,营养方式是吸收。繁殖产生各种类型孢子。生活方式是腐生和寄生。分为5个亚门、18个纲,68个目。真菌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三)真菌分类术语种(species):真菌种的建立主要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种与种之间在主要形态上应具有显著而稳定的差异,具有生物学意义。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race):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生物型(Biotype):在遗传上完全一致的个体叫生物型。(四)真菌的命名真菌命名与植物一样,采用林奈的双名法。属名+种名+(最初定名人)最终定名人在文献中,属名和种加词通常为斜体。五、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一)鞭毛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鞭毛菌亚门卵菌纲与林木病害关系比较密切。卵菌纲真菌的主要特征:ü营养体是发达的无隔多核菌丝体;ü无性繁殖形成游动孢子囊,其内产生双鞭毛的游动孢子;ü有性生殖以异形配子囊结合产生卵孢子,所以称为卵菌。引致林木病害的主要类群:1.腐霉属(Pythium)n常存在于潮湿肥沃的土壤中。n我国分布最广的是引起苗木猝倒病的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危害极为严重。2.疫霉属危害林木的有樟疫霉,引起多种针阔叶树的根部腐烂.马铃薯晚疫病3.霜霉A包括9个属,全部是植物的专性寄生菌。B在寄主表面常形成白色霜状霉层。C危害木本植物的有葡萄霜霉病菌。(二)接合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n习性:陆生。多腐生,少数寄生于昆虫。有些可为害植物,引起果实贮藏期病害。n营养体:菌丝繁茂,无隔,有的具假根,匍匐枝。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n无性生殖:产生孢囊孢子。n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表面粗糙,壁厚,可抵御不良环境,萌发产生芽菅。n分类:2个纲、7个目。Ø毛菌纲:昆虫寄生菌。Ø接合菌纲:ü虫霉目:昆虫寄生菌。ü捕虫霉目:寄生原生动物和线虫。  ü毛霉目:少数引起植物采后病害。4.根霉属Rhizopus33 n有假根和匍匐丝;孢囊梗与假根对生。黑根霉引起甘薯软腐病和果实霉烂。5.毛霉属MucorA无假根,无匐伏枝,孢囊梗直立,分枝或不分枝。B贮藏果实腐烂病;C制作腐乳的菌种。(三)子囊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n子囊菌特征1.菌丝体发达,有隔膜,细胞一般是单核的;2.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孢子;3.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4.子囊菌的有性子实体亦称子囊果。子囊果根据不同形态分为4种。6.外囊菌属n无子囊果;n子囊裸生,在寄主组织表面呈栅栏状排列,产生一层白粉;n子囊内有8个孢子。n畸形外囊菌(T.deformans)引起桃缩叶病。7.白粉菌n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以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吸取养料。n子囊果为无孔口的闭囊壳,外部长有不同形状的附属丝。n无性阶段在寄主体表呈白粉状。n根据闭囊壳内子囊数目和附属丝形态分属。n白粉菌属(Erysiphe)和单丝壳属(Sphaerotheca):多半寄生于草本植物。n榛球针壳菌(Phyllactiniacorylea):寄生板栗、榛、香椿、核桃、杨树、柿树和猕猴桃等;n白叉丝单囊壳菌(Podosphaeraleucotricha):寄生于苹果、梨和花红等。8.小煤炱属(Meliola)n引起植物的煤污病。如油茶煤污病菌(M.camelliae)。9.小丛壳属(Glomerella)n围小丛壳菌(G.cingulata)危害苹果、杉木、茶、油桐、板栗、葡萄、柿、枇杷等木本植物的叶片、果实和枝条,引起炭疽病。n无性阶段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10.黑腐皮壳属(Valsa)n子囊孢子单胞,腊肠形。n杨树腐烂病菌(V.sordida)苹果腐烂病菌(V.mali)梨腐烂病菌(V.ambiens)11.内座壳属(Endothia)n子座发达,黄色至桔红色。n子囊孢子椭圆形,双细胞,分隔处常缢缩。n寄生内座壳菌(E.parasitica)引起板栗疫病,现已更名为Cryphonectriaparasitica。12.喙球壳属(Ceratosphearia)n子囊壳单生或聚生在寄主组织内。n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具一个圆筒形的喙状孔口。n子囊孢子多细胞,只有横隔膜。n竹喙球菌(C.phyllostachydis)寄生在毛竹上引起毛竹枯梢病。(四)担子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n最高级的一类真菌。包括食用和药用真菌,如蘑菇、木耳、银耳、茯苓等。33 主要特征1.菌丝体发达,有隔,细胞一般双核,有些双核菌丝产生“锁状联合”。2.除锈菌外,无性繁殖很少产生无性孢子;3.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n分类:根据担子果有或无、裸果型或被果型、以及担子有隔或无隔等性状进行分类。ü冬孢菌纲:无担子果,黑粉菌和锈菌。ü层菌纲:大型真菌。担子果为裸果型或半被果型。ü腹菌纲:大型真菌。担子果为被果型。马勃,地星等。12.锈菌n锈菌的特点:ü专性寄生:只能生活在活的寄主体内才能完成生活史。ü多型性:生活史中可产生多种孢子类型。典型的锈菌具有5种类型的孢子,即性孢子(0)、锈孢子(Ⅰ)、夏孢子(Ⅱ)、冬孢子(Ⅲ)和担孢子(Ⅳ)。ü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13.栅锈菌属(Melampsora)引起落叶松杨锈病。14.层锈菌属(Phakopsora)引起枣锈病。15.柱锈菌属(Cronartium)引起松瘤锈病和五针松枝干疱锈病。1.五针松干锈病2.二、三针松疱锈病3.松瘤锈病16.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引起苹果锈病和梨锈病。(五)半知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在自然界中经常只出现无性阶段,命名时尚未发现有性阶段,所以称为半知菌或不完全菌。大多数属于子囊菌,极少数属于担子菌。主要特征:a菌丝体发达,有隔膜。b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或不产生孢子。c繁殖方式:芽殖或裂殖。从菌丝体上分化出分生孢子梗,其上产生分生孢子。d分生孢子梗着生在营养菌丝上或聚生在一定结构的子实体上。n分类:Ainsworth(1973)根据真菌形态和产孢方式将半知菌亚门分3个纲:ü芽孢纲(Blastomycetes):营养体单细胞或发育程度不同的菌丝体,产生芽孢子繁殖。包括酵母菌和类似酵母的真菌。ü丝孢纲(Hyphomycetes):发达的菌丝体,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座或分生孢子梗束上。ü腔孢纲(Coelomycetes):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n分生孢子梗束:一束基部排列较紧密、顶部分散的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n分生孢子盘(acervulus):由菌丝构成的垫状或浅盘状、上面着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产孢机构。n分生孢子器(pycnidium):由菌丝构成的、一般有固定孔口的球形结构,其内产生分生孢子。生在基质的表面、部分或整个埋生在基质或子座内。17.丝核菌属(Rhizoctonia)引起苗木猝到病,如茄丝核菌(R.solani)。18.小核菌属(Sclerotium)齐整小核菌(S.rolfsii)引起苗木白绢病。19.葡萄孢属(Botrytis)灰葡萄孢菌(B.cinerea)引起松树、柿、桉树等多种林木幼苗灰霉病。20.曲霉属(Aspergillus)赭曲霉(A.ochraceus)引起果实腐烂(苹果和梨)。21.青霉属(Penicillium)n意大利青霉(P.italicum)和指状青霉(P.digitatum)引起柑桔果实青(绿)霉病。22.镰刀菌属(Fusari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引起苗木猝倒病。33 23.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n分生孢子盘,其内着生黑褐色刚毛,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分生孢子单胞,长椭圆形。n胶胞炭疽菌(C.glocosporioides)引起炭疽病。24.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枯斑盘多毛孢(P.funerea)引起松针赤枯病25.大茎点属(Macrophoma)n分生孢子长度大于15µm。轮纹大茎点菌(M.kawatsukai)引起梨和苹果轮纹病。26.茎点霉属(Phoma)分生孢子长度小于15µm。草茎点霉引起叶斑点病。27.拟茎点属(Phomopsis)a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卵圆形,单胞,能萌发;另一种为线形,一端弯曲成钩状,不能萌发。b针叶树干腐病菌(Phomopsisjuniperivora)28.壳囊孢属(Cytospora)A.金黄壳囊孢:引起杨树腐烂病B.梨壳囊孢:引起梨树腐烂病第3节林木病原细菌n原核生物,单细胞,多数可以人工培养。n林木细菌病害种类较少,但危害相当严重。n原核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1.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n多数为杆状,长1-3μm,宽0.5-0.8μm。n大多数有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称为极毛;生在菌体四周,称为周毛。n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G-)。n培养基上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30℃。n细菌鞭毛的着生方式2.细菌分类n根据五界生物分类系统,细菌属原核生物界。n原核生物形态简单、差异较小,内部的分类系统还不完善。n目前公认的是《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994分类系统。3.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1)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A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阳性。B.引起植物萎蔫。C.密执安棒形杆菌:引起马铃薯、番茄、辣椒、苜蓿、玉米等植物萎蔫病。(2)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n菌落乳白色,菌体杆状。n1-6根周鞭,1根鞭毛的多是侧生。n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n引起林木根癌病或冠瘿病。n根癌农杆菌(A.tumefaciens)引起桃、樱桃、苹果、梨、杨树等林木根癌病或冠瘿病。n野杆菌属中多数细菌都带有质粒,控制着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药性等。n引起肿瘤症状的质粒称为“致瘤质粒”(tomorinducingplasmid,Ti质粒);n引起寄主产生不定根的“致发根质粒”(rhizogeninducingplasmid,Ri质粒)(3)欧氏杆菌属(Erwinia)A菌落乳白色,菌体杆状。B多根周鞭。C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D引起枝枯萎蔫。n梨树火疫病菌(E.amylovora)。(4)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A.菌落乳白色,菌体杆状。B.有1至几根极鞭。C.没有荚膜。33 D.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E.丁香假单胞杆菌引起叶斑病、溃疡病。(5)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na菌落黄色,细菌杆状。b极生1根鞭毛。nc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d黑腐病菌引起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4.细菌病害的特点和防治(1)症状n坏死:核桃细菌黑斑病。n溃疡:柑桔溃疡病和猕猴桃细菌溃疡病等。n畸形: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根癌病。n萎蔫:如桉树、油橄榄和木麻黄青枯病。n与真菌病害的症状有明显区别。细菌病害的病部在湿度较大时,常可见细菌溢出(溢脓)。(2)越冬、侵染和传播n越冬:在病株和未分解的病组织中,有的可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n传播:主要通过雨水和昆虫。n侵入:自然孔口或伤口。(3)防治n严格做好检疫工作;n清除侵染来源,防止各种伤口产生,或施用抗菌素进行治疗;n对于青枯病等维管束病害,细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因此,需要选育抗病树种(品种)或选用抗病砧木嫁接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第4节林木病原病毒和植原体(一)林木病原病毒1.一般性状n分布极广的非细胞结构的生物。n专性寄生物,体积比细菌小,约为10-30nm,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n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真菌、细菌等都可能遭受病毒的侵染。n高等植物病毒的粒体主要有杆状、线条状和球状三种类型。n植物病毒的粒子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核酸链组成。n每种病毒只有1种核酸和蛋白质,核酸一般占5%~40%,蛋白质占60%~95%。n植物病毒的核酸大部分为核糖核酸(RNA)。2.病毒的增殖n增殖方式为复制,主要依靠核酸,与蛋白质衣壳无关。n病毒复制的全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吸附、侵入、脱衣、复制和装配。3.命名及分类n命名:使用通俗名称,以寄主和症状命名。如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杨树花叶病毒(PoplarmosaicvirusPMV)。n分类:根据核酸性状、病毒粒体形态、寄主种类和传播介体等特性。n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提出用病毒隐码表示各种病毒的特征,隐码用四对符号来表示:ü核酸类型/核酸的股ü核酸分子量(以百万计)/核酸在病毒粒体中所占有百分数ü病毒粒体的外形/核壳体的外形ü寄主种类/介体种类33 4.病毒的侵染与传播n侵染:病毒为专性寄生物,只能从轻微的伤口侵入。n传播:ü昆虫是传播病毒的重要媒介。传毒昆虫包括叶蝉、蚜虫和飞虱等。ü嫁接或病健接触,如苹果花叶病毒。ü螨类和线虫传播。5.病毒病害的症状及诊断n变色:花叶、黄化、碎锦花n坏死:枯斑-过敏反应n畸形ü器官变小、植株矮小。ü叶片畸形:卷叶、皱叶、缩叶、线形叶、蕨叶。n内含体:受侵染植物内常产生内含体。ü结晶体ü非结晶体--X-体n病毒病害的症状有时并不是单一的。n系统侵染:绝大多数是系统侵染。病毒由侵染点在植物体内扩展至全株。n带毒现象:植物受到某种病毒侵染以后,病毒在体内繁殖,但寄主不表现症状。n隐症现象:由于环境条件的关系,使病植物暂时不表现明显的症状,甚至原来已表现的症状也会暂时消失。6.植物病毒病害的诊断n症状诊断:植物病毒病害症状特点。病毒病害分布多为分散的,而非侵染性病害分布成片,同土壤、地形有关。n内含体:只是一种依据,不含内含体不能证明不是病毒病,含内含体则一定是病毒病。n证明传染性:通过嫁接接种、菟丝子侵染等。n血清反应7.病毒病害的防治a严格检疫,选用无病的繁殖材料;b控制传毒介体;c选育抗病毒品种;d施用抗病毒药物。第5节寄生性种子植物概念:没有真正的根,以吸根自寄主植物的枝干或根中吸取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营养物质。两种类型:根据对寄主依赖程度ü半寄生: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但必须从寄主体中获得部分营养物质,主要是水分和矿物质。寄生物的导管同寄主植物导管相连,如桑寄生。ü全寄生:无叶或叶退化成鳞片状,茎中没有足够的叶绿素,不能光合。导管和筛管与寄主都相连,如菟丝子。1.槲寄生(Viscumalbum)n形态:整齐的二叉分枝,叶对生,倒卵形至长椭圆形;花顶生。n传播:鸟类取食传播。果实颜色鲜艳,招引鸟类啄食。种子自鸟口中吐出或混在粪便中排出,紧紧粘附在树皮上。n危害:树木提早落叶,延迟抽芽。受害树叶形变小,顶枝枯死。延迟开花或不开花。落果或不结果。寄生植物着生处形成肿瘤,木质部中吸根老死后形成辐射状孔洞,易受风雪摧折,受害严重树木,全株枯死。n防治33 :砍除被害枝条。冬季为防治最佳时期,此时寄生植物果实尚未成熟,寄主又多落叶,使寄生植物更为显眼。2.日本菟丝子n形态:茎黄白色,直径可达2mm,具突起的紫色斑,尖端及其下面3个节上具退化成鳞片状的叶。n为害:木本植物。我国80多种植物受害。n越冬:土中,或混杂于作物种子中。n防治;1减少侵染来源。2汰除作物种子中的菟丝子种子。3冬季深耕,使种子深埋,不能发芽。4发现菟丝子立即清除。5生防:鲁保1号。第6节林木寄生线虫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引起松树枯萎病。n60年代末在日本首先发现。除北海道、青山外都发生过此病。为害黑松、赤松和硫球松。以后美国、加拿大也发现该病。受害最重的是欧洲赤松(防风林、城市绿化、圣诞树),城市的松树和苗圃受害较重。1982年我国首次发现,为害黑松、马尾松。松材线虫病现已危及到各游览区——如黄山。n传播:由松褐天牛传播。n防治1砍除病树,消除侵染源。2防治松褐天牛。3培育抗病树种。第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和侵染循环n林木侵染性病害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轻者零星发病,重者则会造成大面积流行。n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和控制方法,需要了解病原物的特性、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以及环境条件对二者的影响。第一节病原物的寄生性1.寄生性的定义n寄生性: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n寄生物:从活的有机体上获得养分的生物。n腐生物:从死的有机体或土壤腐殖质中获得养分的生物。2.林木病原生物寄生性的类型林木病原生物按寄生性的强弱分四种类型:n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营养进行生长发育。很难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n强寄生(兼性腐生):以寄生方式为主,兼具腐生能力。n弱寄生(兼性寄生):以腐生生活为主,兼营寄生生活。n纯腐生:只能在各种死的有机体上生长。3.寄生性的专化n病原物对寄主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选择性,有的可以危害不同科的植物,有的却只能危害某一种或品种的植物。n寄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现象,称为寄生性的专化。n表示专化程度的:Ø寄主范围:病原生物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Ø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Ø专化型和生理小种ü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科、属和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ü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对寄主植物的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了解病原物的寄生性和专化性对病害防治的意义:33 1对于寄生性和专化性较弱的病原物,对林木应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抵御病原物侵害;2对于寄生性和专化性较强的病原物,选育抗病树种则是根本的防治措施。第二节病原物的致病性n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在:1病菌分泌各种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质素酶等)降解寄主细胞和组织;2病菌产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刺激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形成肿瘤和丛枝等畸形症状;3病菌产生毒素毒害寄主植物。n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病原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后者则指对寄主的破坏性寄生性与致病性存在三种关系:1寄生性强,致病性强。如霜霉菌和锈菌。2寄生性强,致病性弱。如林木白粉病菌。3寄生性弱,致病性强。如苗木猝倒病菌、枝干腐烂病菌。第三节林木的抗病性1.林木抗病性的类型n抗病性:林木抵抗病原物侵害的能力。ü免疫:完全不感病或观察不到任何可见症状。ü高抗:只表现轻微的症状,对林木收获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微。ü中抗:病情发展缓慢,发病程度较轻,引起少量的损失。ü低抗(感病):病情发展较快,部分林木甚至死亡,损失较大。2.林木抗病的机制n林木叶和果表面的角质层、枝干的木栓层对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起重要作用。n林木体内的抗生物质,如单宁、生物碱和酚类对病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n植物保卫素,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体内产生的能够限制或杀死病原物的物质。第四节病害的侵染过程n林木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从病原物接触侵入寄主开始,到寄主表现肉眼可见的症状的过程,称为病害的侵染过程,又叫病程。n包括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一)侵入期n从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到建立寄生关系。n病原物侵入寄主途径:ü自然孔口。寄生性较强的真菌和细菌。ü伤口。寄生性较弱的真菌和细菌。ü直接侵入。尽管植物体表有保护层,但是部分真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线虫,仍可直接侵入寄主。(二)潜育期n从病原物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症状为止。n病原物扩展繁殖---寄主的抵抗=结果???。n潜育期愈短,再侵染的次数就可能愈多,病害发展更加迅速。(三)发病期n从寄主表现症状到发病增长停滞的时期。n在发病期,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营养体或繁殖体;细菌病害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常产生菌脓。第五节病害的侵染循环33 (一)定义n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n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二)病原物的越冬n进入冬季后,气温降低,林木上的各种病原物处于休眠状态,称为越冬。越冬的场所:1病株;2病株残体;3种子、果实、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4土壤和未腐熟的肥料;5传毒媒介。部分病毒和植物菌原体可以在蚜虫、叶蝉体内越冬。n土壤寄居菌:只能在未腐烂的病株残体生活的真菌或细菌。n土壤习居菌:除了在病残体上生存外,还可以在土壤中的其它有机物上腐生和繁殖的真菌或细菌。(三)病原物的传播n病原物从越冬场所或病部转移到新的侵染部位的过程。n病原物除自身近距离扩散传播外,远距离传播方式主要有:风力或气流。雨水。昆虫和其它动物。人为传播。近距离传播和远距离传播(修剪、嫁接等,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调运)。(四)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n初次侵染:越冬的病原物对林木进行的第一轮侵染。n再次侵染: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如此反复发生的多次侵染。第六节病害的流行1.定义n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造成灾害性影响,给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流行。n流行性病害按发生特点分为两类:暴发性流行病周期性流行病暴发性流行病:由于新的病原物或新的感病植物引入某一地区而突然暴发的病害,称为暴发性流行病。【[松材线虫传入我国引发的松材线虫枯萎病;巨桉和尾叶桉等感病桉树在我国南方大面积栽培后暴发的青枯病]】n防治:加强植物检疫(新的病原物)和引种试验(新的感病植物)。周期性流行病:在某一地区每隔一定时间发生的流行病,称为周期性流行病。【毛竹枯梢病,在5~6月多雨,日照少,7~8月高温干旱的年份,容易流行】。n防治:找出其流行的主要条件,采取措施及时防治。2.病害流行的条件:a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积累;b存在大面积连片栽培的易感病林木;c.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第四章林木病害的综合管理第一节林木病害综合管理的概念一、定义: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基础,根据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有计划、协调地运用预防性措施,将危害和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二.林木病害综合管理的内容种群水平管理。对单病菌种群进行综合管理,通过防治技术的协调实施来控制病害。生态水平管理。对多种病菌与森林生态系统的治理,通过监测、预测、决策、组织实施、效益评估等,使综合防治得以实现。智能决策管理。在前二者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某一区域病害实施智能综合管理,包括预测预报、检疫、防治技术、药械供应一系列工作的管理。33 三.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原则1975年制定并实施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1989年12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森林病害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四.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措施控制病原物。通过检疫、营林、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增强林木的抗病性。选育抗病树种或品种,以及适当的营林管理措施,抵御病原物的侵害。改善环境条件。通过营林措施,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适合病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第二节林木检疫1.定义:由政府颁布法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在国内、国际间流通的植物及其产品,采取一系列预防危险性病害传播和定殖的措施,称为林木检疫。2.林木检疫的任务禁止危险性病害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输出。对国内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害进行封锁,使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疫区把它消灭。当危险性病害侵入到新的地区时,及时采取彻底消灭的措施。3.林木病害检疫的种类对外检疫:防止危险性病害输入和输出国境。保护本国林业生产,维护对外贸易信誉,履行国际义务。工作由林业、外贸和交通等单位配合执行。对外检疫以口岸检疫为主。国内检疫:把某些区域性的危险性病害封锁在疫区内。国内检疫和出口物品的检疫以产地检疫为主。4.林木病害检疫对象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A危害严重,传入以后可能给农林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病害;B可随种苗、原木、加工产品或包装物传播的病害;C国内尚未发生的或局部发生的病害。最新制定的国内林木病害的检疫对象(7个)ü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松疱锈病Cronartiumribicolaü冠瘿病Agrobacteriumtumefaciens杨树花叶病毒病Poplarmosaicvirusü落叶松枯梢病Botryosphaerialaricina草坪草褐斑病Rhizoctoniasolaniü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Pseudomonassyringaepv.actinidiae5.林木病害检疫的方法A直接检验:对可疑的带病材料,按规定抽取样本,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病害的症状,镜检病害的病原。B过筛检验:根据健康种子与菌核、菌瘿等个体大小的差异,利用不同孔径的筛网,通过筛选的办法将其分离出来进行检查。C比重检验:D染色检查:利用不同种类的化学药剂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染色,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植物体是否感染病菌。E洗涤检验:把依附于植物及其产品表面的病原物用无菌水浸泡、振荡,收集洗涤液于3000-5000rpm离心5-8min,取沉淀物进行镜检。F浅盘或漏斗分离检验:对怀疑被线虫危害的样品,将受检样品切碎,用纱布或筛网包好后置于浅盘或带止水夹的漏斗中,加水于20~25℃或室温条件下浸泡5~10h,收集浸泡液进行显微镜观察。如线虫的数量较少,可以离心后检查。G分离培养检验:利用许多病原物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特性,把病菌分离出来,根据培养物的特征,检查鉴定病原物的种类。33 H萌芽检验:将种子置于培养皿或播种在花盆的土壤里,在温箱或温室里进行培养,根据幼苗表现出来的病害症状进行判断。I接种检验:将从繁殖材料上直接或通过其它检验方法获得的病菌,接种到健康植株或指示植物上,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观察被接种植株的症状。J血清学检验:对于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病害,可以利用已知的抗血清进行血清学反应试验,检测植物材料中是否有相对应的抗原(病原)存在来进行病害的诊断和病原物的鉴定。第三节栽培防病措施1.育苗防病措施苗圃地选择:选择土壤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圃地育苗;了解土壤中病原物的积累程度以及周围绿篱、行道树等现有的树木种类。合理轮作ü方式:水旱轮作、针阔叶树轮作。ü目的:调节地力,提高苗木的抗病性。ü防治对象:苗木根部病害发生严重的圃地。如苗木猝倒病、根癌病和根结线虫病等均可以得到控制。适当施肥ü偏施氮肥,引起苗木徒长,降低抗病力,常诱发多毛孢菌、灰霉菌和白粉菌所致的病害。ü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可促进苗木生长,提高抗病力,同时能促进土内病原菌的拮抗微生物的生长繁殖。ü整地时施用适量的腐熟粪肥、棉子饼或豆饼。环境卫生:清除圃中的杂草、病苗、死苗和病苗残体,并集中烧毁。2.造林防病措施树种或品种选择ü合理选择造林树种,是造林工作成败的关键。ü在拟订计划时,必须了解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出现的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ü结合造林地的气象、地形、坡向、坡度及土壤等因素,综合加以分析。营造混交林Ø合理利用地力,促使林木生长健壮,提高林木的抗病力;Ø阻止病菌传播。混交树种的配置需要注意:ü1在锈病流行的地区应避免栽植其转主寄主;2混交树种不被同一种病原危害。3.抚育防病措施清除发病中心ü许多病害在暴发流行之前,病原物的数量有一个积累的过程。ü只要及时发现,清除病株,并配合其它防治措施,就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间伐:在过密的林分中,通风、透光差,环境阴湿,林木生长衰弱,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修枝:林内适当修枝,可收到与间伐相似的效果。清除枯枝、病枝和下枝,能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第四节林木抗病育种抗病育种是一项较稳妥的措施,但需要投入较长的时间、财力和物力。选育抗病品种包括选种和育种。1.选种:树种选择和个体选择。33 在自然界,在某一病害的流行地区,常常看到抗病力强的植物种或品种,如亚洲板栗比美洲板栗抗板栗疫病。2.育种:育种是较复杂的方法,所需时间长。使植物的遗传基因重组或发生突变,来培育抗病林木品种。ü杂交:品种间杂交、种间杂交、远缘杂交或无性杂交。物理方法化学方法3.抗病性鉴定自然抗病性调查:在病害流行季节和地区,调查不同物种、品种或单株抗病性的差异。林间人工接种抗病性测定:根据病菌的侵染规律,在发病期人为接种病菌,测定初选植株及其子代的抗病性。室内接种抗病性测定:在温室和条件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要用易感病的树种或品种作对照。4.抗病性鉴定的指标:A发病程度:发病率和病情指数。B潜育期长短:抗病性强,潜育期较长。C过敏反应:抗病力强,过敏反应出现得快。D病斑扩展的速度:用于寄主对枝干(茎)腐烂病或叶斑病抗性的鉴定。抗病力弱的寄主,病斑扩展速度快,范围大。第五节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在林木病害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广义:指利用一切生物手段防治病害。狭义:指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杀死或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发育来防治林木病害。1.生物防治在林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在林木病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成功例子较多,效果亦佳。有些生物防治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多数还处在田间和实验室研究阶段。(1)野杆菌放射菌株84(Agrobacteriumradiobacterstrain84)防治细菌性根癌病(A.tumefaciens)世界上有名的生物防治成功的事例能防治12属植物中的上千种植物的根癌病(2)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防治香石竹茎腐病(Fusariumgraminearum)。枯草杆菌还可用来防治下列病菌引起的病害: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ü齐整小菌核菌(Sclerotiniarolfsii)腐霉属(Pythium)(3)大隔孢伏革菌(Peniophoragigantea)防治松白腐病(Heterobasidionannosum)世界闻名的生物防治实例。2.生物防治的机制应用微生物防治林木病害,其机制主要包括:ü竞争作用抗生分泌物的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反应A竞争作用:指益菌和病原物在养分及空间上的竞争。由于益菌的优先占领,使病原物得不到立足的空间和营养源。【大隔孢伏革菌的防治机理野杆菌放射菌株84的防治机理】B抗生物质的作用:一些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抗生素杀死或抑制病原物。【荧光假单胞杆菌分泌的2,4-二乙酰间苯三酚(DAPG)或吩嗪羧酸(PCA)抗生素能杀死、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C寄生作用:指有益微生物寄生在病原物上,从而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发育,达到防病的目的。ü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等病原菌常被木霉属真菌所寄生。D捕食作用:一些真菌、食肉线虫、原生动物能捕杀病原线虫。某些线虫也可以捕食植物病原真菌。E交互保护:在自然界中,许多病原物有强毒菌株和弱毒菌株33 存在。接种弱毒菌株后,寄主可抵抗强毒菌株的侵染,从而减轻危害。【板栗在接种了板栗疫病菌的弱毒菌株(hypovirulentstrain)后,可以抵御毒性菌株(virulentstrain)的侵袭。】第六节物理防治物理防治:通过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射线、机械阻隔等方法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1.种苗、土壤的热处理干热处理法:种子处理。对种传病毒、细菌和真菌都有防治效果。热蒸汽:ü种子、苗木处理。ü土壤处理。90℃-100℃蒸汽处理土壤30-60min,可杀死绝大多数病原菌。ü蒸汽处理可降低香石竹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2.机械阻隔作用覆盖薄膜: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在病残体上越冬,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减少叶病的发生。核辐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灭菌作用。ü钴60-射线辐照装置较简单,成本较低,射线穿透力强,多用于处理储藏的种子或果实的防霉保鲜。ü微波是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微波加热适于少量种子进行快速杀菌处理。第七节化学防治应用化学药剂预防和控制林木病害的方法。ü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方法简单,见效快。ü容易污染环境,使生态平衡受破坏,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ü施用化学药剂要慎重。ü避免长期施用单一菌剂。1.杀菌剂的作用按化学农药的作用方式把杀菌剂分为保护剂和治疗剂(内吸剂)。保护作用:植物感病前,将保护剂喷洒在植物表面,抑制或杀死寄主体外的病原物,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治疗作用:药剂能渗透到寄主体内,杀死或抑制林木体内的病菌,达到防治效果。2.农药的使用方法种苗消毒:用农药处理种苗可以杀死种苗内外的病原物。ü浸种拌种闷种喷洒菌剂包衣浸根处理土壤处理:应用化学药剂杀死或抑制土壤中的病原物,或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使之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长。ü撒毒土淋灌喷洒熏蒸喷雾:在植物生长季节防治病害常用喷雾法。ü喷雾要均匀,以使叶面充分湿润为宜。主要用于防治空气和雨水传播的病害。撒施:将颗粒剂或毒土直接施撒在地面植株周围。ü防治根部和茎基部病害。淋灌或注射:ü将药液施于根的周围,使药剂从根部吸收。在树干基部注射后由木质部向上传导。杀死林木体内的病原物。适于系统侵染性病害。3.林木上常用杀菌剂(1)无机杀菌剂波尔多液:天蓝色的胶状悬液。33 ü优良保护剂,杀菌谱广,残效期15d左右。ü由硫酸铜和石灰乳配制而成。ü杀菌主要成分是碱性硫酸铜。ü不能贮存,随配随用。ü阴天或露水未干前不宜喷药,喷药后遇雨须重喷。ü不能与松脂合剂、石硫合剂、敌敌畏和乐果混用。石硫合剂:红褐色液体。ü生石灰:硫磺粉:水=1:2:10,熬煮50min。ü强碱性,有强烈的臭鸡蛋气味,遇酸易分解。ü杀菌有效成分是多硫化钙(CaS.Sx)。ü溶于水,性质不稳定。ü质量由波美比重计测量。ü母液一般为波美20~30度,使用时加水稀释。生石灰:ü对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中和土壤酸性。ü施用量为500kg/hm2时,对苗木立枯病、菌核性根腐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ü配制涂白剂,预防果树、园林树木的病害、日灼和冻伤。常用涂白剂的配方防病害:生石灰5kg+硫磺0.5kg+水20kg防日灼:生石灰5kg+石硫合剂原液0.5kg+食盐0.5kg+动物油100g+水20kg防冻害:生石灰2.5kg+硫磺0.75kg+食盐1.25kg+动物油100g+水20kg(2)常用有机杀菌剂代森锌ü对多种霜霉病菌、炭疽病菌等有较强的触杀作用。ü药效期较短,残效期约7d。ü对人、畜无毒,对植物安全。ü不能与碱性药剂混用。ü不能与含铜制剂混用。多菌灵ü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杀菌剂。ü容易被植物根吸收,可向上转运。ü残效期7d。ü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ü对温血动物、鱼、蜜蜂的毒性低、安全。甲基托布津ü广谱性内吸杀菌剂。ü对多种植物病害有预防和治疗作用。ü残效期5-7d。ü低毒杀菌剂,对人、畜、鱼安全。ü常见剂型——70%可湿性粉剂。粉锈宁ü高效内吸杀菌剂。ü广谱、残效期长、用量低。ü被植物各部位吸收,能在植物体内传导。33 ü对锈病、白粉病具预防、铲除、治疗作用。ü对鱼类、鸟类安全,对蜜蜂和天敌无害。敌克松ü有一定的内吸渗透作用。ü较好的种子和土壤处理剂。ü对腐霉属真菌引起的病害有特效。ü对丝核菌属真菌的防治效果较差。(3)农用抗菌素抗菌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ü高效、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ü选择性强,大部分都具有内吸性,有治疗和保护作用。土霉素ü四环素族抗生素(本族还包括四环素、金霉素等药物)。ü易溶于水,性质稳定。ü抗菌谱广。ü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均有防治效果。链霉素:防治多种植物细菌病害。ü根癌病ü柑桔溃疡病春雷霉素井岗霉素(4)杀线虫制剂涕灭威ü杀虫、杀螨、杀线虫制剂。ü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ü穴施或沟施能有效防治根结线虫。施用量为2550~3000g/hm2。ü剧毒农药。ü不能用手接触药剂,只能在地下水位低的地方使用。二溴氯丙烷ü土壤杀线虫剂。ü80%乳油用药量30~45kg/hm2,兑水75kg,种植前10~15d处理。棉隆ü广谱熏蒸性杀线虫剂。ü兼治土壤真菌、地下害虫及杂草。第七章林木种子和苗木病害及其防治第五章种子和苗木病害概说种子病害:主要是种子霉烂问题。ü多发生于贮藏期、催芽期和播种至出芽期间。ü防治着重于贮藏库中温度湿度的控制、种子消毒和保持种子适当的生命活动。苗木病害ü苗木猝倒病是目前发生最普遍且危害最大的病害。ü防治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执行育苗技术措施。种实霉烂、33 一、分布及危害n分布:有种子的地方均有霉烂现象发生。ü林地下/储藏期/催芽处理时/种子播入土中n对种子的影响:ü破坏种子萌发力。ü萌芽后,芽或叶被霉烂菌侵害而烂掉。ü种皮霉烂,子叶也受害。二、症状n具霉味n种皮:生长各种颜色的霉层或丝状物,少数为白色或黄色的蜡油状菌落。n内部:3种情况ü变成糊状,呈褐色湿腐。ü保持原形,只有胚乳部分有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纹。ü形状和颜色不变。三、病原菌n80多种霉烂菌。多为腐生性的。按危害大小:ü青霉菌(Penicillium)ü曲霉菌(Aspergillus)ü交链孢菌(Alternaria)ü镰刀菌(Fusarium)ü根霉(Rhizopus)1.青霉菌类(Penicillium)n霉层中心部呈蓝绿色或灰绿色,边缘是白色菌丝。n分生孢子梗直立,扫帚状分支。n分支顶端产生瓶状小梗。n小梗顶端产生成串、无色圆形的分生孢子。2.曲霉菌类(Aspergillus)n菌丝层稀疏,上生大头针状褐色或黑褐色子实体。n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膨大成圆形或椭圆形。n瓶状小梗1-2层放射状分布。n分生孢子聚集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呈头状。3.交链孢菌(Alternaria)n霉层毛绒状,褐色中显绿色,边缘白色。n分生孢子梗深色。n顶端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砖隔状分生孢子。n分生孢子从产孢孔内长出,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有喙状细胞。4.匍枝根霉(Rhizopusstolonifer)n种皮上生有细长白色菌丝、老熟后菌丝上生出黑色孢子囊。n菌丝分化出匍匐枝和假根。n孢囊梗单生或丛生、与假根对称,顶端着生球状孢子囊。n孢子囊内有许多孢囊孢子。5.镰刀菌(Fusarium)n种皮上生出白色霉层,中心部逐渐变为红色或蓝色。n菌丝无色分隔,具有大、小两种孢子。33 n大型分生孢子多细胞,镰刀型。n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至卵圆形。四、发病规律n病菌多是腐生性的,存在范围广,种子和这类病接触的机会很多。n成熟种实在某种条件下会为病菌的侵染创造有利条件,造成病害的迅速蔓延。n在贮藏库里,湿度的适宜与否才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子。n与湿度的关系:多数种子保存的含水量(除壳斗科<40%)不能>12%。ü含水量>12%,种子容易内呼吸而产生热能,促进种子进一步发酵。ü环境要求干爽,但不能过于干燥。ü东北地区不必考虑环境湿度。n与温度的关系:病原菌属中温菌类,生长最适温度20~25℃。ü若湿度适合,10℃以上就霉烂。ü保存种子合理温度界限<5℃。n陈旧种子携带的菌(种类、数量)都很多。带果翅的种子更容易带菌,应在无氧的条件下或去翅后保存。n霉烂首先从带伤或有虫口的种子开始,所以保存种子时应汰除这样的种子。五、防治措施及时采收,采收时要避免损伤。n贮藏时种子要干燥,剔除坏种、病种和虫种。n保持库内卫生,进行消毒处理,温度保持在0-4℃为宜,保持通风。n沙藏种子催芽时,要注意消毒。幼苗立枯病二、分布及危害二、症状n种芽腐烂型茎叶腐烂型幼苗猝倒型苗木立枯型三、病原n非侵染性n侵染性:腐霉菌、丝核菌、镰刀菌(土壤中的习居菌,以卵孢子、菌核和厚垣孢子越冬)4、发病规律n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侵染来源。n病菌借雨水灌溉水传播,适宜条件下再侵染。n病害的发展与以下因素相关:ü前作感病雨天操作圃地粗糙肥料未腐熟播种不及时五、防治方法n以栽培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n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ü选好圃地土壤消毒合理施肥细致整地及时播种药剂防治:五氯硝基苯杨冠瘿病(根癌病)分布及危害:杨柳科、蔷薇科受害最重。二、症状n主要发生于根颈部,以及主根、侧根、主干、枝条上。n受害处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瘤。n当瘤环树干一周时,表皮龟裂变褐色时,植株上部死亡。33 三、病原n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ü杆状,1-4根周生短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发育适温:22℃。üTi质粒肿瘤诱导质粒。T-DNA:携带编码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成的酶的基因。四、发病规律n越冬:根部土壤;癌瘤组织表面。n传播:灌溉水、雨水、嫁接工具、地下害虫等;苗木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n侵入:伤口。潜育期几周至一年以上。n湿度大、微碱性、疏松土壤有助于病害发生。n芽接比切接发病轻。n根部伤口数量与发病率成正相关。n毛白杨比加杨、钻天杨发病重,沙兰杨、大关杨很少发病。五、防治方法1严格苗木检疫。2选用未感染根癌病的地区建立苗圃。3嫁接时,选用健康的苗木;嫁接刀消毒(高锰酸钾或75%酒精)。4发现病苗及时除去。5防止苗木产生各种伤口。6生物防治:放射形土壤杆菌K84。根结线虫病一、分布及危害二、症状n根部虫瘿:主根、侧根上大小不等的根结。n感病根比健康根短。n侧根少、根毛少。n地上部分:生长衰弱、黄、矮;严重时当年死亡。三、病原n根结线虫属(Meloidonygespp.)线虫纲。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n常见种:北方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四、发病规律n越冬:卵或二龄幼虫在土壤中;未成熟的雌虫在寄主根内。n传播:种苗、农具、肥料、水流;线虫本身的移动。n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成虫n影响发病的因素:土壤温度、湿度。砂性土壤发病重。发育快慢和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2龄幼虫有无适宜侵染条件的存在。五、防治原则n实行严格检疫,防止病害蔓延。n选好圃地和轮作。n土壤处理:ü化学:溴甲烷、氯化苦、甲醛水、D.D混剂、呋喃丹等;ü物理:温室土壤或病苗用45℃蒸汽处理30-60min。杨黑斑病一、分布及危害n凡有杨树栽培的地方均有发生。多发生于苗圃。二、症状n病原菌种类不同或在不同杨树种类上,其危害状有一定的差异。n病叶上病斑细小,黑褐色或褐色。33 n中央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分生孢子器。n小点常汇成较大的黑色斑块或全叶变黑枯死。三、病原n盘二孢属(Marssonia)真菌。ü半知菌亚门。ü分生孢子盘位于病叶角质层下,后突破外露。ü分生孢梗短、不分枝;ü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上面细胞大且钝圆,下面细胞小但略尖。四、发病规律n1以菌丝体在落叶或病斑中越冬。2风雨传播。3气孔侵入。4潜育期2-8天。5有再侵染。6.7月初至8月上旬高温多雨、地势低洼、种植密度过大,发病重。五、防治措施na注意圃地选择。b及时清扫处理病落叶,减少病原。c合理密植,改善苗木的通风透光条件。d选育和栽培抗病速生品种。e药剂防治:波尔多液1:1:20085%代森锌250倍液落叶松—杨锈病一、分布及为害二、症状n落叶松:黄绿色病斑,肿起小疱,其上生黑褐色小点。下表面产生疮斑,破裂后露出黄粉堆。n杨树:叶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后出现橘黄色小疱,破裂后散出黄粉。叶正面:秋初出现褐色至深褐色斑。三、病原n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populina)n落叶松上:性孢子:很小,圆形。锈孢子:球形,黄色,表面有刺。n杨树上:夏孢子:椭圆形,表面有刺。冬孢子:长筒形,棕褐色。n担孢子:单孢球形。四、发病规律n发病过程:n潮湿环境是各类孢子萌发侵染的先决条件。n林分密度大,树木徒长利于病害发生。五、防治措施n选育抗病品种n不营造落叶松与杨树的混交林。n合理密植、合理施肥。n药剂防治:落叶松:4月末喷洒1%波尔多液。杨树:夏季用25%粉锈宁1000×或1%波尔多液等喷洒苗木。松落针病一、分布及危害二、症状:n初期症状:黄色斑点或段斑,晚秋变黄脱落。n后期症状ü黑线:翌春落叶上产生纤细黑色或褐色横线,将针叶分成若干段。ü分生孢子器:在二横线间产生长椭圆形或圆形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33 ü子囊果:此后产生较大黑色或灰色椭圆形的突起粒点,有油漆光泽,中间有一条纵裂缝,即子囊果。三、病原n散斑壳菌(Lophodermium)ü子囊菌亚门ü子囊盘椭圆形,表面灰色,周边线明显,顶端开口处有一唇状结构。ü子囊圆筒形。ü子囊孢子线形。ü分生孢子短杆状,无色,单胞。四、侵染循环n越冬:菌丝体或子囊盘在落地针叶上。n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子囊盘:翌年3-4月。n初侵染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和子囊盘吸水膨胀,放出孢子。n传播:气流和雨水溅洒。n侵入:气孔或微伤口。n潜育期:30-60天以上。n再侵染:无。五、发病规律n病菌孢子成熟、飞散和侵染与湿度密切相关,降雨量大,湿度高,病害严重。n苗木长势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六、防治方法n清除初侵染源,清除并烧毁病株残体。n苗期移栽,并及时灌溉,缩短缓苗期,提高抗病力。n化学防治: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n作业:苗木病害的防治关键在于执行正确的育苗技术措施,根据所讲几种病害,总结出在育苗过程中,我们应着重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苗木病害。第六章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一、概述n特点ü发生普遍。ü病叶每年随落叶落地,成为第二年侵染源。ü易防治。二、症状和病原特点n病原广泛ü非侵染性病原ü侵染性病原n症状类型复杂多样ü病症明显:白粉病、锈病、煤污病;ü病状明显:变色、毛毡病、叶畸形、叶斑病。三、侵染循环特点n侵染来源ü初侵染源:病落叶、先年被害枝条、被侵害冬芽、转主寄主、昆虫等。ü再侵染源:初侵染形成的有病植物。n病原物的传播:气流、风雨、昆虫和人等。33 n侵入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伤口。四、防治原则n集中清除侵染来源:清除落叶落果清除转主寄主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n喷药保护:清除越冬病菌喷药保护落叶松落叶病needlecastoflarch一、分布及为害二、症状;先在叶尖端或中部出现2~3个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红褐色段斑。三、病原;日本落叶松球腔菌五、发病规律n气温低、湿度大、降雨多的年份发病早且严重。n纯林发病重;n密度大的林分发病重;n衰弱木、林内被压小径木发病重。六、防治措施n加强抚育管理幼林郁闭后及时抚育间伐。适度修剪,控制林分密度,通风透光。n烟剂防治:百菌清、五氯酚钠烟剂n培育抗病品种:日本落叶松较其它种落叶松抗病。阔叶树白粉病PowderyMildew一、分布及危害二、症状n白粉状物;黑色小粒点;叶片变黄,提早落叶。三、病原n球针壳菌属(Phyllactinia)ü桑里白粉病菌(P.corylea)为害桑、梨、柿、核桃n钩丝壳菌属(Uncinula)ü漆树钩丝壳(U.vericiferae)引起黄栌白粉病n叉丝壳菌属(Microsphaera)ü丁香叉丝壳(M.syringae)引起丁香白粉病。n叉丝单囊壳菌属(Podosphaera)ü山楂叉丝单囊壳(P.oxyacanthae)四、侵染循环n越冬:ü闭囊壳在病枯落叶上越冬ü菌丝在枝条上越冬n传播:风雨n侵入:直接n潜育期:10-15dn再侵染:多次五、发病规律n日均温度22-27℃、空气相对湿度84%以上利于白粉菌的侵入。n该病自下而上发生。n植株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重。n生长衰弱和植株发病重。n纯林发病重。33 六、防治方法n清除侵染来源:n加强管理:提高树势、适当疏伐、提倡混交林等。n化学防治:ü休眠期: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等。ü生长季节:粉锈宁等。松红斑病Redbandneedleblight一、分布及危害:又称红带状斑病;世界上多见的松树叶部病害;主要危害云杉、樟子松二、症状n多发生于叶的尖端。n初期病斑中心褐色,渐变红至红褐色,短条状。n病重时病斑布满全叶,针叶枯黄,提早落叶。n下部枝条的针叶先发病,逐渐向树冠上方发展。三、病原n松穴褥盘孢菌(Dothistromapini)ü子座黄褐色,分生孢子盘黑色,单生或并生在一个子座上。ü分生孢子无色,线形,多数为3个隔膜。四、侵染循环n越冬:ü菌丝和不成熟的分生孢子盘在病叶内越冬。n初侵染源:5月上旬至6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n传播:雨水溅散作用n侵入:气孔或伤口n潜育期:60天以上n再侵染:多次五、发病规律n分生孢子放散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雨后湿度大,放散孢子量较多。n在5~9月上旬均可捕捉到孢子,以5~7月放散量最多。n苗圃周围有感病的樟子松做防风林,苗木受害严重。n非感病树种混交林病害轻。n适当修枝的幼林比未修枝的病害轻。六、防治方法n加强检疫:n减少侵染来源:修剪病针叶。  n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浇水,增施肥料,提高树木抗病力。  n药剂防治:树木长出新叶后、病菌孢子放散前以及在孢子放散盛期,喷施75%百菌清600-1000倍液。松针锈病Needlerustofpine一、分布及危害二、症状n丘疹对侧产生黄白色至桔黄色疱囊。n疱囊成熟后破裂散出黄色粉状物,留下白色膜片。n病叶逐渐枯黄脱落。n年年发病主枝变短,严重时枝干枯或全株干死。33 三、病原菌n鞘锈菌Coleosporiumspp.ü担子菌亚门真菌。ü锈孢子器有舌状包被,锈孢子浅黄色串生,近球形或椭圆形。ü转主寄主叶背生桔黄色夏孢子堆,群生或散生。夏孢子黄色,球形或近球形,孢壁上小疣密布。ü后生冬孢子堆,产生圆柱形无柄的冬孢子。四、侵染循环n病菌冬孢子于秋后侵入针叶后越冬。n翌年4月锈孢子器成熟后散出锈孢子,借风雨传到转主寄主叶上并进行为害。n5、6月份产生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进行再侵染。n进入秋季形成冬孢子堆。五、防治方法n清除转主寄主,切除其侵染源。n必要时药剂防治。喷洒波美0.5°石硫合剂。苹果炭疽病Appleanthrax一、分布及危害二、症状n果实ü病斑凹陷,具同心轮纹;ü病斑上生出小小粒点,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遇湿溢出绯红色粘质团。ü烂部圆锥状,不深入果心,果肉褐色,较硬、味苦。ü秋末果实感病,常干缩失水为黑色僵果。n枝条ü卵圆形褐色溃疡ü病部略凹陷ü树皮多开裂,露出木质部,上部枝条干枯。三、病原n无性型:ü盘长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ü半知菌亚门n有性型:ü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ü子囊菌亚门四、侵染循环n越冬: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枯枝、果台、僵果等部位越冬。n传播:雨水冲溅及某些昆虫。n侵入:直接侵入、伤口或皮孔侵入。n潜育期:3-13天。五、发病规律n高温、高湿、多雨是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n加大果园或树冠内湿度有利于发病。n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六、防治方法33 n清除侵染源。n加强栽培管理。n喷药保护。杨树花叶病毒病Poplarmosaicvirusdisease一、分布及危害n世界性病害。n危害1-4年苗木和幼树。n植株矮小,分支增多,严重影响生长。n生长量、材质受到影响。二、症状n受害叶片出现块状褪绿;n进而为黄绿花斑;n沿叶脉分布,叶脉透明;n生长后期整个叶片变为黄绿色;n某些特殊感病无性系,枝条变形。三、病原n杨花叶病毒属香石竹潜隐病毒组。n粒子线状,略弯曲。各国报道的长度:四、侵染循环n公认插条带毒传播,插条浸出液同样传病。n嫁接、根接和修枝,都能扩散病害。n迄今尚不明确昆虫能否传病。n已知下列蚜虫不传毒:桃蚜、豆卫矛蚜、扁豆蚜、马铃薯长管蚜及杨纹翅大蚜。五、发展规律n杨树体内系统感染,所有组织都受侵染。n病害多发生于春季和秋季。n树木年龄不同,发病状况不同,一年生苗木发病重,大树发病轻。n不同杨树品种、无性系发病程度不同。六、防治方法n培育抗病品种:采用茎尖脱毒组培法培育无病种条,用于育苗和造林。n减少侵染源:清除病株。n严格检疫。n讨论:n林木叶、花、果病害的防治原则是什么?n在实际应用中,应怎样做?第七章林木枝干病害概说一、枝干病害特点病害种类:皮病(锈病、溃疡病)、导管病、丛枝病、寄生性种子植物病。症状:肿瘤/枯萎/溃疡和腐烂/枝枯/丛枝等。病原:子囊菌/半知菌/锈菌。防治:ü锈菌——修枝ü溃疡——消除诱因33 二、侵染循环的特点越冬场所(初侵染源):ü已感病的活立木ü枯死的树木或枝条ü转主寄主等传播:ü风雨、气流;ü昆虫介体;ü土壤,鸟;ü带病植株和苗木、种条等繁殖材料。侵入途径:各种伤口、自然孔口。潜育期:潜伏侵染:病菌侵入寄主后,因种种原因受抑制而潜伏于树体内,当因某种原因造成树势衰弱,抗病能力降低时,潜伏状态的病菌开始活动,出现症状。杨树烂皮病PoplarCanker二、症状干腐型ü水漬状病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酒糟味;ü失水下陷,龟裂,黑色小突起;ü潮湿或雨后挤出橘红色胶质丝状物;ü皮层糟烂,纤维分离如麻状,与木质部剥离;ü枯死或生愈伤组织。枝枯型三、病原菌污黑腐皮壳菌(Valsasordida)ü有性型ü子囊菌亚门ü子囊壳金黃壳囊孢菌(Cytosporachrysosperma)ü无性型ü半知菌亚门ü分生孢子器四、侵染循环越冬: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组织中越冬。传播:风、雨、昆虫等侵入:伤口或死亡组织潜育期:6-10天再侵染:有五、发病规律各地气温不同,发病迟早和侵染次数不同。弱寄生菌,只能侵害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发生。病害发生与树种、气候、土壤、造林及管理状况、树龄、林分结构、方位、密度和病虫危害等密切相关。33 六、防治措施选用抗病良种培育健康壮苗造林后加强管理改善林地及周围卫生状况ü下陷溃疡部的对侧隆起肿大,使病部枝干呈歪梭形;ü凹陷部常有病菌子实体。主干发病与粗枝症状相似,并更加显著。ü病部周围不断增生使病部深陷,并形成空洞,大量树脂,日久变为暗褐色。ü病树极度衰弱,常形成球形干或偏心干。ü树干上的栓皮过厚,病后很少产生子实体。ü病部常留有死枝、死芽。ü病后常招引次期害虫蛀食,加速流脂、死亡。ü病部常受木腐菌侵染,形成木腐菌子实体。三、病原菌韦氏毛盘菌(Lachnellulawillkommii)ü子囊菌亚门ü子囊盘四、发病规律过熟林和老龄树因长势极衰,发病率很高。在天然老龄树附近的人工林内,发病率最高。与树木霜冻和日灼伤的关系密切。病树多集中在寒冷地区的山下洼地,发病部位多数发生在西南侧。死枝死芽和伤口,是病菌的主要侵染途径。五、防治措施严格执行检疫,防止病菌随幼苗、幼树、小杆及原木向外流传。因地制宜种植抗病树种。加强林区管理。营造混交林,造林时避开霜洼地、沼泽地和易生日灼伤的地段,适当加大初植密度,增强树木的抗冻能力。成林后适树修枝,防止病菌的繁殖与积累。松疱锈病PineBlisterRust一、分布及危害五针松疱锈病Five-needlesPineBlisterRust二针松疱锈病Two-needlesPineBlisterRust松瘤锈病PineGallRust二、症状产生5种孢子:ü性孢子、锈孢子生松枝干皮层;ü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生转主寄主叶背。松树上:ü蜜滴及血迹状斑:8-9月性孢子出现在罹病松树枝干皮层,呈泪滴状,有甜味。初期白色,2-3天后渐变为黄色或黄褐色,6-8天后干枯,留下血迹状斑。ü黄色疱囊:3~5月在上一年产生“蜜滴”33 的松树病部产生具疱膜的黄色囊状锈孢子器。转主寄主上:ü橘黄(红)色丘疹状突起:5~7月在植物叶背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中产生橘黄色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ü黄褐色至红褐色毛刺状物:7~9月从夏孢子堆中(旁)生出冬孢子柱。ü产生担子:冬孢子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子,每个担子可产生4个无色的担孢子。松瘤锈病PineGallRust三、病原菌茶藨生柱锈菌(Cronartiumribicola)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flaccidum)松栎柱锈菌(Cronartiumquercuum)担子菌亚门,锈菌四、侵染循环担孢子侵染:7月下旬至9月,冬孢子成熟后即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接触到松针后即萌发产生芽管,自针叶气孔(少数从韧皮部直接)侵入松针。初生菌丝越冬:侵入后15天左右即在针叶上出现很小的褪色斑点,在叶肉中产生初生菌丝并越冬。初生菌丝生长蔓延:翌年春天随气温升高初生菌丝生长蔓延,从针叶逐步扩展到细枝、侧枝直至主干皮层,一般需要3~7年,甚至更长。产生蜜滴:病菌侵入2~3年后,在枝干上出现病斑,产生裂缝,在秋季(8月下旬至9月)渗出蜜滴。产生锈孢子器:次年春季(3~5月份)在病部产生具孢膜的黄色锈孢子器,含大量锈孢子。转主寄主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柱:锈孢子借风力传播到转主寄主叶上,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叶片,经过15天左右潜伏期产生夏孢子堆(5~7月),夏孢子堆中生出冬孢子柱。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再侵染:冬孢子柱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或雨水传播到松针上再进行侵染。五、发病规律5种孢子中,决定病害传播扩散的孢子为担孢子和锈孢子;自然传播主要靠气流和雨水溅散;远距离传播主要靠感病松苗、幼树及新鲜带皮原木的调运。六、防治措施修枝:秋季对感病幼林进行人工修除树干下部2~3轮枝可明显降低疱锈病的发病率。产地检疫中发现的染疫苗木就地拔除销毁。病级2级以下:修除病枝或刮除病部皮层后涂刷柴油或柴油加粉锈宁混合液(含粉锈宁有效成分1.5%~2.5%)。发病3级以上植株应予伐除。  人工清除转主寄主。落叶松枯梢病LarchShootBlight(TwigDiebackofLarch)一、分布与危害1970年在黑龙江首次发现。危害幼苗、幼树,6-15年生幼树危害最重。亦危害30年生大树。枝梢枯死、针叶脱落,连年发病枯枝成丛,生长停止,不能成材,甚至死亡。二、症状三、病原菌33 落叶松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laricina)子囊菌亚门四、发病规律自然传播:雨水飞溅和风传,有效传播距离不超过300m。远距离传播:调运带病植株。ü苗木、接穗、枝桠是直接带菌者;ü带有小枝梢的原木和小径木也能带菌。五、防治措施严格检疫,禁止从疫区向非疫区调运苗木。培养无病苗木,建立苗圃时远离大树。在孢子飞散和病害扩展月份,喷药保护苗木不受感染。对新出现的疫点要彻底砍除,集中烧毁。松枯梢病PineShootBlight第七节松枯梢病病原Sphaeropsissapinea3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