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ID:17961812

大小:439.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9-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_第1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_第2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_第3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_第4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1讲授主要内容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2定义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性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3病因感染:为DIC的主要病因,如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病毒感染如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立克次体感染等。恶性肿瘤:如AML-M3,淋巴瘤、肝癌、肺癌等病理产科:如羊水栓塞,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创伤:如大面积外伤,烧伤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诱发DIC。严重中毒:毒蛇咬伤、输血反应等

2、其他:急性胰腺炎、重症肝炎、血管瘤4发病机制二、发病机制1、组织损伤,TF(组织因子)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2、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3、血小板活化,多部位促进凝血反应4、致病因素致纤溶系统激活,致凝血纤溶进一步失调任何一种因素,只要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就有可能发生DIC。常见病因有:感染、病理产科、创伤及外伤、ABO血型不相容的输血、肝脏疾病、APL及其它肿瘤56临床表现出血:自发性、多发性、全身性或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出血休克:微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栓塞:广泛微血栓,多见于肾、肺、脑等脏器溶血:微血管病性溶血原发病的临床表现7出血8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基础疾病2

3、项以上临床表现(1)多发性出血倾向;(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4)抗凝治疗有效9同时有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1.血小板<100×109/L或者进行性下降2.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或>4g/L3.3P阳性或血浆FDP>20mg/L,或D-D水平升高或阳性4.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肝病>5s);APTT缩短或延长10s以上10疑难或特殊病例,应有下列1项以上异常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AT含量、活性及vWF水平降低(不适用于肝病)血浆因子Ⅷ:C<50%(肝病必备)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或F1+2水平升高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浓度

4、升高血(尿)纤维蛋白肽A水平增高11鉴别诊断重型肝病肝功能严重受损(黄疸明显,红细胞破坏少见)TTP以发热、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肾损害等三联征或五联征为特征。原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12治疗(一)去除病因,治疗基础病是最为关键和根本的治疗措施。(控制感染,治疗肿瘤、外伤,纠正酸中毒、缺氧等)(二)抗凝治疗为目前治疗DIC的主要手段普通肝素(uFH):首选APTT作为监测试验,使APTT测定值维持在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需暂时停药。低分子量肝素(LMWH):较大剂量LMWH也需监测,可选用因子Xa抑制试验(抗因子

5、Xa活性测定),使其维持在0.2~0.5AFXaIU/ml。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需暂时停药。13注意:(1)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的优点。即较少导致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出血并发症较少、生物利用度好、半衰期长等。(2)肝素治疗的禁忌症(3)肝素过量的处理肝素过量的副作用在于出血,临床多见于肾脏及消化道。1mg鱼精蛋白中和100U肝素(4)停用肝素的指征诱发DIC的原发病已控制或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接近或已正常。14(三)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补充适用于明显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减少,已进行病因及抗凝治疗,DIC未控制有明显出血者。新鲜血浆、血小板悬液、纤维蛋白原的补充(四

6、)抗血小板凝集及疏通微循环药物的应用(五)抗纤溶治疗必须慎重考虑。注意抗纤溶治疗绝对不能用于DIC过程尚在继续的病人。只能用于进行了有效的原发病和诱发因素治疗或DIC晚期继发性纤溶已成为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及有明显的纤溶亢进的实验室指标。15本课小结要点1、DI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的中间环节。2、DIC的病理基础是由于促凝物质进入血流或其它各种原因,使人体凝血与抗凝过程出现病理性平衡失调,发生弥散的血管内,特别是毛细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继发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以及纤溶亢进。3、DIC的基本症状有出血、低血压或休克、栓塞和溶血

7、。4、在DIC的演进过程中,虽然有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期之分,但不同的时期分界不清、临床表现多变。5、实验室检查主要分两类:一是消耗性凝血障碍;二是继发性纤溶亢进。6、DIC的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及消除诱因、终止病理性的血管内凝血过程、替代治疗及必要时应用纤溶抑制药物的系列治疗。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