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黄脉证并治课件

中医阴黄脉证并治课件

ID:19858712

大小:135.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07

中医阴黄脉证并治课件_第1页
中医阴黄脉证并治课件_第2页
中医阴黄脉证并治课件_第3页
中医阴黄脉证并治课件_第4页
中医阴黄脉证并治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阴黄脉证并治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阴黄脉证并治宿州市中医院肝病科李响一、定义:1、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重要特征的一种病症。2、阴黄:多属慢性,其症状多见皮肤黄色晦暗,低热或无热,伴有神疲身倦,胃纳差,大便不实,小便淡黄,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缓或沉细等见症为重要特征的一种病症。二、分类:1、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2、阳黄(包括急黄)、阴黄。三、鉴别: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1、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2、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四、病因病机:1、寒湿2、素虚脾虚血亏、湿阻胆

2、液,发为阴黄3、久病五、治疗要点:1、黄疸治疗总则:化湿、利小便;2、阴黄治疗:健脾温化、利小便。六、各家观点:1、《伤寒杂病论》:关键词:寒湿发黄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微(发)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发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中焦有寒,胃阳虚弱阳虚无以行血脉迟胃失受纳,脾失健运食难用饱强食则更伤脾胃气机郁闭微烦清阳不升头眩浊阴下降腹满津不下输膀胱小便难不可下下之湿浊不化,熏蒸肝胆正气损伤,谷气不消腹满如故寒湿发黄寒湿发黄治当温中散寒利湿,可选用:茵陈五苓散:茵陈、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若中阳虚较甚者,当温中健脾,利湿退黄,可选用: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

3、、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2、叶天士:关键词:阴黄(1)乃夏暑先伏,秋凉继受,(或)因不慎食物,胃脘气滞,生热内蒸,变现黄疸……溺黄便秘,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恐犯太阴便胀。(2)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薰黄。阴主晦,治在脾。(3)若云寒湿在里之治……盖脾本畏木而喜风燥,制水而恶寒湿。今阴黄一证,外不因于六淫,内不伤于嗜欲,惟寒惟湿,譬以卑监之土,须暴风日之阳;纯阴之病,疗以辛热无疑矣。叶氏认为:(1)阴黄为厥阴肝木太阴脾土二脏交伤之候。实由木亢而不宁,土困而不舒所致。治疗上应“平肝之亢,扶土之虚,兼解郁热以清气道,除湿蒸而和中气。”

4、(2)阴黄不可误下、误汗:即其腹满,亦是中气不行,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若误下之,则脏气空虚,风从内生矣。若误汗之,则阳气外解,湿愈不能行矣。七、转归:酒疸(包括谷疸和女劳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酒疸下之不当湿热内陷入血分,淤滞熏蒸久久为黑疸血淤于内,不荣于外目青面黑,皮肤爪之不仁淤热内积流滞肠腑大便正黑上蒸于心心中如啖蒜齑状湿热有上攻之势,但已伤血分脉浮弱气血两虚面目虽黑微黄八、预后:1、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2、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3、发于阴部,其人必呕

5、;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黄疸为临床常见病,历代医家大部分著作中对其有不少著述,但对于其中阴黄部分论述较少。阴黄之为病,多病势缠绵,易转为重症,甚可危及生命,治疗上,疗程亦较长。我们在医疗工作中遇见阴黄病人,应引起足够重视,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