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发展贡献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发展贡献

ID:22127354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发展贡献_第1页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发展贡献_第2页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发展贡献_第3页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发展贡献_第4页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发展贡献_第5页
资源描述: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发展贡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发展贡献关键词:同情;道德发展;道德教育:B82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2)32-0051-02同情通常的含义是指人们对因各种原因而致处境困难的人的怜悯之情。亚当斯密同情论中的同情含义则不仅限于此,他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开篇就对其理论中同情的含义做了阐释,同情并不仅只局限于怜悯而将同情的含义扩大为任何在理解基础上的同感与共鸣。不单单是与别人情感上的共享,更确切的理解为人们在情感上彼此分享的认识和理解。亚当斯密的同情,不仅指人们对他人苦难的同感,而且还包含对他人幸福欢乐的同感。同情这种情感的发生于当事人所处情景地感同身受,是人们在一

2、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分享他人的感觉和情感,将自己想象成为公正的旁观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而与他人产生的情感共鸣。以斯密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同情感虽然是主观的但并非随意没有标准,它的标准便是移除各种特殊性的普通人的同情。一、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西方经济学之父,他的《国富论》被经济学界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现代经济学大师内森罗森博格曾说:过去的200多年,经济学史的特点就是不断对亚当斯密著作的诠释。在经济学领域有如此影响力的亚当斯密却是一个被遗忘了的道德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巨著《道德情操论》在很长一段时间湮没在《国富论》的阴影里,为道德哲学家们

3、所忽视。直到最近国际学术界所兴起的亚当斯密复兴运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道德哲学理论的宝贵价值。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阐述的基于同情的道德理论才为学术界所重视,并得以不断研究。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认为,同情是指人类借助其联想能力,将自己置身于当事人的处境,进行设身处地的联想而产生的与当事人类似情感的反映。这种能够与他人产生同情共感的能力是一种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它并非源于自爱心,也不是自私的结果。斯密的同情理论还拓展了同情的含义,他认为同情这种情感不仅包含了人类对他人的苦难而产生的怜悯、体恤的情感,还包含对他人幸福快乐感受的同感。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到:同情,也许其原意与他们相同,

4、不过现在都极其恰当地被表示我们对任何激情的同感。他进一步推论,我们借助于想象产生的同情共感,是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的标准,因为人类的行为总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完成的,我们对他人行为是否合宜做判定,总是首先考察支配其行为的情感所产生的原因,而后再对行为是否合宜做判断,如果这种支配行为的情感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是恰当的,它会与处在公正旁观者立场上观察的我们的情感相一致,它能够引起我们的同情,那么在这种情感支配下的行为就会被判断为合宜的。如果这种支配行为的情感同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是不恰当的,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被认定为是不合宜的。斯密认为,人类所有美德都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形成

5、美德的情感则不是人类的原初情感。人类的美德都是在同情这种机制作用下不断抑制过分自我中心的情感,发展关爱他人的情感而形成的。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到:正是这种多同情别人少同情自己的情感,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感情,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唯有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激情协调一致,在这中间存在着人类全部的礼貌。二、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凸显了人类的情感机制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论述美德既知识以来,道德一直被视为理性的产物,情感在道德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几乎被完全忽略。直至今日,我国的道德教育界仍然是以认知模式的道德教

6、育为主,只注重对受教育者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完全忽略受教育者的情感感受,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得道德教育的效果极其不尽如人意。而结合斯密的同情理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我们的道德教育,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可以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多重启示。(一)从培养受教育者的换位思考能力入手,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斯密同情理论认为,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化程度的个人,我们经常会以旁观者的视角来检测自己行为和情感的合宜性,旁观者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面他人之境,使之成为我们自己情感和行为的监督者。正是由于我们不能够从中立的旁观者那里得到过多的同情和安慰,我们才学会了不断地反思和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是否合宜。同情

7、理论所论述的这种以他人视角不断反思和观察自己行为和情感正确与否的过程,也即个体将社会道德要求不断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和动机的过程,也即是个体形成道德自律的过程。当个体能够以旁观者视角认识到旁观者绝不会赞同自己在某种情感支配下将要实施的行为,将会产生自责、痛苦等情绪体验时,便会使个体强烈意识到与当前的行为和情感有关的道德准则并使之更加凸显,并会在将来把它作为判断道德问题的重要依据和将来行动的道德原则。正是凭借这种发达的以公正旁观者视角换位思考的能力,个体能不断体会到遵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