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ID:26339733

大小:253.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26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_第1页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_第2页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_第3页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_第4页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摘要目前,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长期激励制度,成为推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股权激励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其次简要介绍了股权激励的概念及模式等,结合目前我国股权激励的现状,然后以156家样本公司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实施股权激励的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司绩效目录第一章研究背景11.1研究目的11.2研究方法11.2.1委托——代理理论11.2.

2、2人力资本理论21.3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概念21.3.1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21.3.2公司绩效的相关概念2第二章文献回顾32.1国外相关文献回顾32.2国内相关文献回顾4第三章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53.1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探究53.1.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53.1.2研究假设53.1.3变量指标的确定53.1.4回归分析模型建立73.1.5统计结果分析73.2回归分析93.2.1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相关关系103.2.2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区间效应11第四章分析与结论144.1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144.2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对策14第五章研究

3、的不足15参考文献16第一章研究背景1.1研究目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产生了股权激励的思想萌芽,但由于受到工业化进程中传统的“资本至上”观念的束缚,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拥有绝对的“占优权”,人力资本的作用被长期忽视,直到50年代,股权激励制度出现在了美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股权激励开始在西方盛行,并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高管薪酬中股票期权收益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股权激励成为长期激励高级管理层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研究的总目标是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将从股权激励的基本理论和对国内外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文献的综述入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运用SPS

4、S17.0软件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与其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针对实证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最终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1.2研究方法本文研究的方法将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来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其公司绩效的关系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检验。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能够极大地促进股东和公司高管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并且激励高管最大限度地为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股权激励制度主要是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2.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20年中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就一直受到理论界

5、学者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为了研究公司治理与管理者激励的主流。这一理论是研究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最优契约安排。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存在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委托人对于代理人采取或者应该采取什么行动的信息并不完全,于是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被詹森(Jenson)和默克林(Meckling)(1976)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他们在提出了现代的代理理论中,把委托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所有者作为委托人,雇佣经营者作为他们的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契约的基本内容是规定代理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要相

6、应的向代理人支付何种报酬。委托——17代理问题的实质是委托人不得不为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承担风险,而所承担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代理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私人信息,从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不一定会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的目的即是对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解决委托——代理双方之间形成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从而最终实现“剩余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之间的最大对应。因此,企业管理层将尽最大努力去提高企业价值,以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个人利益最大化。1.2.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概念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创

7、始人亚当·斯密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马歇尔那里。他们认为,在各种资本投入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最有价值[1]。人力资本作为财产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存在着产权问题,而由于其本身的显著特征(即人力资本是人体自身的一部分),表明其所有权只能属于个人,具有可激励但不能压榨的特点。人力资本产权在实质上与企业构成了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即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其实质是承认企业家凭借其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取得剩余索取权,企业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