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清代陕甘地区仓储制度及其流变

浅论清代陕甘地区仓储制度及其流变

ID:32988754

大小:416.7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8

浅论清代陕甘地区仓储制度及其流变_第1页
浅论清代陕甘地区仓储制度及其流变_第2页
浅论清代陕甘地区仓储制度及其流变_第3页
浅论清代陕甘地区仓储制度及其流变_第4页
浅论清代陕甘地区仓储制度及其流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清代陕甘地区仓储制度及其流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08年6月第30卷第3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Jun.2008VoL30No.3浅论清代陕甘地区仓储制度及其流变刘永刚,饶赘(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清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总结时期,其赈灾救荒形式呈多样化、社会化的趋势。清代陕甘地区的仓储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运作机帝】。它最大的特点是社仓由政府出资设立并经营管理的,其他的社会救助形式大多处于初创阶段,许多运作方法效法中国东南地区,社会救助功能相对有限,但这也反映了陕甘地

2、区在这一时期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相适应。关键词:仓储制度;陕西;甘肃;清代中图分类号:K2491文献标识码:A重农贵粟是中国的传统观念。社会稳定、抵御灾荒的根本是粮食。如何在平时储备粮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备灾的主要问题,备灾思想与备灾制度相应地比较完善。备灾,就是对突发性灾荒的防御与准备。传统社会的备灾御灾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国家主要围绕推行完善常平仓等官仓性质的积储形式;集体主要是推行乡里积储的社仓、宗族积储的义仓等形式;家庭则是讲求合理安排家庭产品的收入与消费,注意平时节约,积谷以备荒歉。任何社会的备灾御灾制度及运行是关系

3、救灾效果以及灾荒危害程度的关键因素。清代基于对历代制度的继承、发展与完善,建立了中国传统社会最为完备、发达的仓储制度。对灾荒的救助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清代减灾的效能与灾害的程度。这里我们仅讨论国家与集体积储两种形式,因家庭积储不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不再赘述。仓储制度历代皆有,清代尤为重视,也最为发达。清代庞大的仓储体系由常平仓、社仓、义仓、旗仓、营仓、灶仓、盐义仓、内仓、水次仓、京仓、通仓等仓储类型构成。而在整个仓储体系中以常平仓、社仓、义仓最为重要,设置也最为普遍。一、常平仓常平仓最早建于汉代,作用如其

4、名,在于丰年平籴,荒年平粜。到唐宋以后常平仓逐渐赈粜兼备。清代,常平仓仍然继续发挥着赈贷与平粜两大功能,并且建立了遍及全国各州县的常平仓储御赈灾体系。据李向军研究认为清代常平仓优于前代最大特点是谷本充足。L11其谷本来源大概有官绅富民捐助、贡监捐纳、按亩摊征、截漕增补、拨帑银采买等形式,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库银采买。[2】卷”9由于国家直接干涉与参与,以及采买银两的充足,有效地保证了常平仓仓谷的充裕,使得常平仓可随时平粜、及时赈贷。常平仓自清顺治时建立,不断完善,至咸丰朝以后渐被破坏,到光绪、宣统年间,全国仓储量已极其有限,对

5、于赈灾已无多少实效。表1可说明清代常平仓的变化情况。表1清代全国常平仓总额变化情况I单位:万石)(本表出自张岩《试论清代的常平仓制度》,《清史研究》1993年第4期一文绘制。)常平仓的分布特点是“点面结合、广泛配置”,其分布重点是边疆重镇、偏远山区、商业繁荣地、产粮区及政治文化中心o[3]149鉴于统治区域广大,各地区间差异明显的状况,清代对于常平仓额的数量依照因地制宜、因省而异的原则确定。考虑到中国北方气候干燥益于储粮的特点,北方各州县的贮谷数量略高于南收稿日期:2008珈l_28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

6、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CET—04—0188)作者简介:刘永刚(1977一),男,甘肃兰州人,红河学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万方数据方。如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规定大州县存万石,中州县八千石,小州县六千石。而陕西的咸宁、长安二县储谷却达到七万五千石。至乾隆年间经过对常平仓额的调整后,各省仓储最多者为甘肃达三百万石,而最少者为广西仅三十万石。【2]卷l拇陕西、甘肃两省地居黄河上游,是西北旱灾的主要成灾区,且当时两省辖区(新疆独立建省前)约占清朝疆域的三分之一强,对于全国的稳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7、所以清政府对于西北的常平仓建设尤为重视。陕西常平仓仓粮来源是省城东西两道仓向同、汉、商、乾各属二十三厅州县屯更正耗粮,所存粮谷逐年推陈储新。乾隆三年(1738年),各地储量增加,乾隆下令将“捐纳生移归本省本地收捐纳谷”,并且明令陕西的“榆林府属及定边县均俟捐足定额十万石之数再行停止”。【4胂陕西常平仓的储额初建时并无定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部议人口众多之州县增储米三千石,次二千石,又次一千石。同年动用库兵饷银14万两,以10万两照时价买米增储,以4万两盖造藏廒。次年又于近汴、洛州县储存米谷235682石,专备山陕两

8、省赈济灾民。至乾隆九年(1744年)以各州县共积谷273.3001万石为常平仓的定额。[4]89各地方险要之地与提镇驻扎地彼此互相协济,储量也有增加。至陈宏谋抚陕时,陕西常平仓的储量是330万石以上,是陕西常平仓的最高储量。但之后日久弊生,储量逐渐减少。至嘉庆年陕西白莲教两次起事,陕西常平各仓被焚毁殆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