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

ID:41058425

大小:3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15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_第1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_第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_第3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_第4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考点阐释]《考试说明》中把“探究能力”界定为——“指探究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属于F层级。具体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2、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生必须特别注意强化训练。  应该说,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多年来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分省(市)卷都有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特别是北京市、上海市近几年来的语文高考命题对此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但第一次吃“探究题”螃蟹的,还主要是2007年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省区。我们的视角不能仅仅停留在四省区卷上,应该放大到“立意于探究能力考查”的试题上。这类试题在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是“答案开放、个性解读”,四省区试题还不约而同地表现出答题的可选择性。  [命题角度](一)从疑点(难点)上设题,要求考生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作品意蕴。  (2007年广东

3、卷文学类阅读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思考,这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这就产生了理解的疑点,而疑点往往也是阅读理解的难点。但是从文章的逻辑来看,它又是合乎情理的,这就要从文章不同角度层层深入分析思考解疑,从而发掘作品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在文眼上设题,考查思考领悟、概括分析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一(2007年北京卷第20题)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

4、事常是湿的’?”这篇名为《湿湿的想念》的文章是沈从文的孙女沈红回忆爷爷写的。“湿”是文眼所在,也是理解文章难点之所在。这道题难点在于对“湿”的特定含义的探究,从文章看,“湿”与水相关,与“泪”相关,但水与泪又都有内在与外在、客观与主观之分,这就需要概括出四个要点,才算是全面的理解。这道题对考生探究的精细和概括的准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二(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在关键句上

5、设题,考查多角度探究分析能力。  2007年浙江卷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这份试卷现代文阅读选的是蔡家园的游记散文《泰山之思》,这篇文章借助雾中登泰山的所见、所感、所思,讲述对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和泰山精神的感触,表达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独特反思。阅读难度不大,但命题却非常有特色。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能由作品引发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作深层次、多元化的思考,抓住末句“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来命制试题,让学生从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更深的感悟。理解这个句子应从全

6、文的结构安排、语句艺术手法和文章思想内容等三个角度来探究。  (四)在拓展点上设题,考查联想、推断、创新能力。  读书要“透脱”“人得进去跳得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其实“读活”的过程就是一个拓展的过程,也就是探究的过程。例一(08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例二(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

7、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五)在综合理解上设题,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例:(08江苏卷《侯银匠》)[解题方法]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拓展探究和文本的关系例如(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灯火的温情叶延滨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此题分两问,看似都是开放题,允许考生自由发挥。第一问,表面上看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回答问题,但把题目放回到原文中“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可知,作者对

8、题干的生活态度是否定的,考生如果答成肯定的答案,思想性方面就会受影响,这一题就不能得高分,而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答成: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