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案例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案例分析

ID:42204994

大小:3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0

三角形边的关系案例分析_第1页
三角形边的关系案例分析_第2页
三角形边的关系案例分析_第3页
三角形边的关系案例分析_第4页
三角形边的关系案例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角形边的关系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合作交流的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案例分析泉州市新隅小学赖晨15880701963【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关键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下面就结合本人

2、教学中的几个片段,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些体会。片段一: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说明操作要求:拿出学具和实验报告单,动手操作,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圉成的用丿表示,不能圉成的用X表示,看看那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好。汇报交流。师:下面就请小组代表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生:不同小组的学生展示并汇报数据和结果。片段二: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1)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课件演示:当三

3、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2)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3)师:3厘米也不能圉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说出:3+3二6,所以不能围。(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

4、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板书:两边之和W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角形边的性质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两边之和大于笫三边)板书: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9”■初步验证猜想: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课件

5、演示。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得出:5+3>6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67+3>68+3>69+3>6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

6、9的和与3比)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集体汇报。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片段二:讨论: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小棒如果要摆成一个三角形,第三条边选用小棒的长度范

7、围应是什么?想一想,再摆一摆。一、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丰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

8、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教学片段中,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做的又快又好”,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