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教育目的

第四篇 教育目的

ID:46839743

大小:299.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11-28

第四篇  教育目的_第1页
第四篇  教育目的_第2页
第四篇  教育目的_第3页
第四篇  教育目的_第4页
第四篇  教育目的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四篇 教育目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俄)乌申斯基教育名言读书为什么?湖南省株洲市二中语文教师尹健庭在其撰写的《入学教育课》中写道,“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是为了自己。”第四篇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构成我国

2、的教育目的及其实现对策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层次结构1、概念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教育目的(狭义)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1986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

3、才奠定基础。”体智德美劳创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理想)发展水平社会人生物人教育过程返回2、教育目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引导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制约受教育者的发展进程的作用。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2)、协调作用教育目的具有保持教育作用的统一性与一贯性的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的或教学的目标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或理想家理想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总要求特殊要求具体要求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

4、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文明习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培养实

5、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新知的精神,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发展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我爱故乡的杨梅》(二)、教育目的的结构就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构成:1、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2、对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

6、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1、个人本位论倡导:从个人自身发展是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卢梭,培养“自然人”2、社会本位论倡导: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3、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围绕文化范畴,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代表人物:李特、斯普朗格4、生活本位论强调教育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

7、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斯宾塞:教育生活准备说杜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四)、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我国的教育目的建国初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8、动者。1981年规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1982年: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我国通过立法第一次完整地规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考察(二)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