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ID:5578513

大小:145.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7-12-19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_第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_第2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_第3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_第4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9故乡教师寄语:只要顺着河流走,就可以到达大海!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一.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揣摩作者运用对比突出人、景、情的变化的写作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2.难点领悟并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三.学具准备和学法指导1.教

2、师提前制作多媒体课件。2.充分预习,熟读文本不少于三遍,对精彩片断的圈点批注不少于五处。3.熟记字音、辨清字形、解词释义;熟记小说的有关知识。4.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预习课文,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3、再读小说《故乡》全文,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完成如下问题:(1)想一想,本文的叙事线

3、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修饰性性的词语,把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二、合作探究1、小说是通过塑造人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2、“我”和闰土谁是主人公呢?在书中找理由。3、判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是取决于他在小说中占篇幅的多少,还是看人物对表现中心的作用呢?三、展示提升1、朗读课文展示2、选择预习中的内容展示四、达标测评1、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原名,字豫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小说集)。(

4、《百草园》选自散文集《》2、小说以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一():二():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三(从到结束):五、自主反思1.知识盘点:2.心得感悟:六.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写闰土的句子,完成下边的表格。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2、从表中的填出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比写法,从外貌、动作、语态、对我态度、对生活态度等方面写出了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请同学们说说,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3、闰土的出

5、身和“我”的出身一样不一样?4、一个是少年,一个是短工的孩子,身份差别很大,为什么当年他们却相处得那么融洽?5、正如大家所说那样,虽然“我”和闰土的身份不同,“我”闰土还是建立起了纯洁无瑕的兄弟般的友谊。这次“我”回故乡,见到兄弟般的闰土时,他对“我”的感情却产生了隔膜。大家想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6、为什么从他挑香炉和烛台这件事中,可以得出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了,对现实失望了的结论呢?7、是什么原因使“我”和闰土这对小时候的兄弟般的朋友已经产生了感情的隔膜,又是什么原因使的精神变得麻木了?8、曾说过闰土这个形象起到表现主题的

6、作用,那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二.合作探究三.展示提升1、朗读课文展示2、选择自主学习中的内容展示四.达标测评1、给画线字注音。隐晦()惘然()颧骨()嗤笑()鄙夷()恣睢()2、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阅读56—75文段,回答问题。(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C.因为他很懂礼貌D.因

7、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A.生性沉默寡言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5)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

8、来了深重灾难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______,这是用的_______修辞。(7)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