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倚”遍与栏杆“拍”遍.doc

栏杆“倚”遍与栏杆“拍”遍.doc

ID:55943523

大小:2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17

栏杆“倚”遍与栏杆“拍”遍.doc_第1页
栏杆“倚”遍与栏杆“拍”遍.doc_第2页
栏杆“倚”遍与栏杆“拍”遍.doc_第3页
栏杆“倚”遍与栏杆“拍”遍.doc_第4页
栏杆“倚”遍与栏杆“拍”遍.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栏杆“倚”遍与栏杆“拍”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栏杆“倚”遍与栏杆“拍”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清代谭献评此词说:“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裂竹之声”指词作中炽烈浓郁的情感,“潜气内转”指情感的变化之多,幅度之大:由报国无门到自伤身世,由乡关之思到家

2、国之恨,由知音难觅到英雄末路,抱负成空。情感跌宕起伏,沉郁悲壮。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从何处入手才能深入理解词人愤懑不平的情感呢?笔者从“栏杆拍遍”中“拍”字入手,用文本假设法,尝试改为“倚”字作一对比解读,还原词人的真实情感。  一、登高“倚栏”,视通八方心为物役  古人登楼,纵目远眺,每多感慨。登楼是为了打破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里的审美体验。纵观古今,登楼之愁,往往有羁旅行役、风物兴发、怀古咏史之愁,又有济世怀抱之叹、家国沦落之悲、宇宙沧桑之慨;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

3、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情则是一致的。  1.“栏杆”是与人亲密接触的意象。“倚栏杆”、“倚危楼”、“凭阑干”等等,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里巷无名氏,从文人墨客到僧道尼妓,无一没有的动作。玉砌的雕栏、富贵的朱栏、炫目的画栏、断壁的危栏旁,都与“凭栏意”或“登临意”结下不解之缘。  描写“倚栏”,一般表达倚栏独立、愁怨无人能解的哀惋情怀,传达河山沦陷的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志士之痛等。比如,周邦彦《一落索》,以“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抒写伤春恨别、离愁闺情;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之栏杆,抒发“

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之思,同样写出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表达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  2.登楼倚栏,是个性化情感的多重凝结。解读词作,不能“只知眉上愁,不识愁来路”(陆游《生查子》)。辛弃疾的“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之愁。辛词不是遣兴娱宾之作,而是人生遭际的真实写照。  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愁”的是什么?一“愁”大好河山沦陷敌手。他在《菩萨蛮》说“西北望长安,

5、可怜无数山”。无数山遮挡视线,只能用眼前清秋中如此壮阔而秀美的山水泛指中原沦陷的大好河山。为什么不写“雁字回时”而写“断鸿声里”,“雁字”是群雁,“断鸿”是失群的孤雁,用“断鸿”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委婉地写出“江南游子”的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二“愁”南宋朝廷日薄西山。为什么不写“迟日”而写“落日”,“落日”二字,既指俯仰瞻眺时间之久,又暗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恨”的又是什么?一“恨”报国无门。词人非一般的江南游子,词人由行伍出身,却天天面对金瓯缺,山河碎。词人虽有一颗比天大、比火热的收复中原、报效祖国之心,但南归之后,实际

6、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深感壮志难酬;二“恨”心事无人能解。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却无知音,不被南宋当权者理解。  这一切的情愫,都是山水主动“献愁供恨”,移情于物,物我合一。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是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仅存半壁。  3.登临凭栏,在辛弃疾不同词作中反复出现。在《摸鱼儿》说“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依危楼”引发“闲愁最苦”的感慨;在《满江红》有“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吐露倚楼人独的“敲碎离愁”;在《水龙吟》有“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借花的“荣华

7、易消”传达“儒冠曾误,平生官冷”的悲慨;在《鹧鸪天?代人赋》中有“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极写女主人公离别之恨、相思之深;在《念奴娇》有“待上层楼无气力,尘满栏干谁倚”,感叹尝尽了欲说还休的愁滋味,不敢再登楼,或者怕见危栏,谁还敢去登楼倚栏?  综上所述,栏杆作为诗词的独特意象,凝结作者普世化的情思,为作者所喜爱。有了栏杆,就站得高、望得远、想得深、愁得多。同一个栏杆,不同的情怀,栏杆之外,必定有一份牵挂,更多的是百味杂陈,百感交织。可谓壮也栏杆,伤也栏杆,辛氏登楼“倚栏”有何不可?  那么,为什么辛弃疾要用“拍栏”,而且是“把栏杆

8、拍遍”?是妙手偶得还是刻意为之?必须联系背景,结合词句作深入分析。  二、拍栏看剑,动于中而不能抑  “拍栏”中拍出怎样的情感?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言:“盖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