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艺术.doc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艺术.doc

ID:56301621

大小:27.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1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艺术.doc_第1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艺术.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艺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艺术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而吕叔湘同志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看来,欲将现成的书本知识变成学生“真正的知识”,就必须引导学生“动脑筋”(或“积极的思维”)。而“动脑筋”的根本源头就在于教师“导”的艺术。只有当教师的“导”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时,学生才会找到“东西”。虽然现在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由来已久,余毒犹存,有的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以为

2、这样就能很快提高语文教学的成绩。殊不知越填,学生的脑子越懒的动。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不善于用思考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因此,要想有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导”,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获取真本领。一、直接引导,诱发思维,目的鲜明,层层剥笋无论是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学生当堂发问;无论是针对全体学生,还是针对个别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具有新鲜感,每剥一层,就是一幅新貌,剥到最后,全新的境界就不言而喻了。例如:我校一位老教师讲解《松鼠》一文,正要布置课堂作业,有个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松鼠吃粮食么?”这位老教师首先鼓励那位学生

3、,接着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课堂顿时活跃了:有的说不吃,有的说吃。说不吃很有理:课文中没有写;说吃的也有道理:我们见到的鼠都偷吃粮食。正在争执不下之时,这位教师让同学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松鼠经常在什么地方活动),片刻,提问题的学生突然说道:“松鼠不吃粮食。”“你怎么知道的?”“松鼠是在树上活动,从来不接触人住宅,不遇到树枝被风刮得乱摇晃的时候,它们连地面也不下来,能吃粮食么?”教师满意地点点头,学生们也欣然地笑了。这位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正面回答一个字,却使学生“自解自答”了。再如:我校另一位老教师教学《茶花赋》一课,讲到作者“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一句时,就问学生“这个

4、‘醉’字用得好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再反问:“能用其它字词来替换‘醉’字吗?”有学生说可用“激动”,也有说可用“振奋”。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比较这三个词的作用,使学生领悟到“醉”字更能生动、准确地表达作者因久居异国他乡而眷念祖国,一踏进春城便激动不已的心情。何况这个“醉”字是贯穿全篇的文眼。这样,不仅使学生领会了作者遣词的巧妙,更重要的是,一番精心诱导,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实录。钱老师在导读《驿路梨花》时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钱老师还交

5、代:“大家随便谈,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钱老师话音刚落,整个课堂就沸腾起来了:有的说“这篇文章能引人入胜”;有的说“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梨花来写的,中心非常突出”;有的说“主人公梨花姑娘并没有出现,我读完文章后,梨花姑娘的形象就象在我的面前一样”还有的说“这篇文章含义很深,表面上写‘驿路梨花处处开’,实际上是写雷锋精神之花处处开放”。学生的回答有深有浅,但说的都是自身的理解,谈的都是真实的感受。在这样的氛围下讲课。何愁课堂的活跃呢?当然这样的开局是要担风险的。学生或者不知从何谈起,或者是放野马。钱老师的课没有出现这些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三:1、课文本身具有多方面的特色。即使

6、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二;2、老师给学生松绑,不要学生去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这就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顾忌从而畅所欲言;3、教师适时“收网”,然后因势利导引入正轨。这种直接引导,是问题接问题,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诱发,最后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一、从旁启发,活跃思维,佯装糊涂,水清石现这种诱导方式的特点是:在教学的关键点上,并且在关键的时刻,佯装糊涂而寓有启示,启发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例如:一位名教师子啊教学《第二次考试》时,针对谁是文章的主人公问题,他是如此“导”的。教师在对苏林和陈伊玲两个人物形象的充分解说之后,抛出了疑问:“谁是主人公?为什么?”许多同学立即回答

7、是“苏林教授”,并陈述理由:苏林这个人物是贯穿全文,着墨最多,并且是苏林这个“伯乐”发现了“千里马”陈伊玲。教师不置可否,佯装糊涂地敲击:“也许是吧,初试、复试、家访这三个场面的主戏都是苏林,陈伊玲可能是个无关紧要的陪衬人物了。”同学们的思维围绕着教师的两个重音词活跃起来。一个学生站起来:“不是无关紧要,而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文章既写了她的音乐才能,又歌颂了她的心灵美,是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她的,所以她和苏林同等重要。”大家表示赞同。这时,同学们的思维活动已被引向纵深,教师趁势再提问题:“他的发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