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doc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doc

ID:57673033

大小:3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31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doc_第1页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doc_第2页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doc_第3页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doc_第4页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在机体外周与中枢免疫耐受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以多种机制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且具有极强可塑性,因此近年来成为移植免疫耐受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移植免疫;移植耐受自1973年steinman首次报道树突状细胞以来,树突状细胞的研究一直受到免疫学界的关注。由于树突状细胞在组织中的含量极微,细胞来源的困难限制了对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1992年steiman实验室首次建立了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2、M-CSF)从小鼠的骨髓中大规模培养制备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此后很快成功的用GM-CSF加TNF-a从CD34+造血干细胞中扩增到大量的树突状细胞,使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获得突飞猛进的进展,成为当今免疫学及相关学科的一大热点。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树突状细胞是steinman和cohn于1973年首先报道的,因其成熟时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它源于造血干细胞,广泛分布淋巴组织和非淋巴组织,是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DC与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而

3、其他抗原呈递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因此D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免疫反应应答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目前认为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并且具有一些相对特异的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方能称之为DC。所以要鉴定是否是DC往往通过形态学,组合型表面标志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能力3个方面加以综合判断。2.DC与免疫耐受2.1DC活化T细胞及诱导耐受的基本过程T细胞应答是机体对抗原产生免疫反应或耐受的关键环节,而DC是唯一能活化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呈递

4、细胞,因DC在诱导T细胞活化或耐受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外周组织作为一种专职性APC,未成熟DC拥有较强的抗原摄取能力和很弱的免疫刺激功能:能摄取自体或异体抗原,加工处理为抗原多肽并装配至MHC-Ⅱ类分子和MHC-Ⅰ类分子形成复合物,并表达于细胞表面;与此相伴的是DC在多种因素包括抗原异物,炎性因子及一些自体分子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功能改变,成为成熟DC,其抗原摄取能力下降而免疫刺激功能增强。要活化T细胞,DC还需要从外周组织迁移至二级淋巴器官。参与DC迁移的有多种分子。包括趋化因子,黏附分子,以及DC表达

5、的这些分子的受体等。在此过程中,DC表现两方面明显的特征:一是在遇到病原微生物即通常所指的危险信号时,其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的能力较正常情况下明显增强,成为功能十分强大而且是唯一能活化幼稚T细胞的APC;二是不同的DC亚群以及处于不同成熟阶段的DC所表达特征性表面分子或分泌的不同的细胞因子决定了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类型,包括诱导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2.2不同DC亚群在T细胞相关的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DC是一个异质性的细胞群体,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细胞亚群组成,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而且对此争论较多。steinm

6、an将小鼠DC细胞分成淋巴系DC与髓系DC两大类,以往认为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前体细胞分化发育而来,但是最进发现这两类细胞的前体均能分化发育产生这两类细胞。而且,有学者还发现,脾脏CD8α+DC和CD8α-DC在体外或者静脉注射到体内后。刺激CD8α+NaiveT细胞的能力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他们呈递抗原的方式不同,CD8α+CD11b-DC能有效的依赖MHC-1类途径呈递抗原,而CD8α-CD11b+DC则主要通过MHC-2类途径呈递。他们之间之所以存在差距,可能是因为他们处理抗原的方式不同,也可能是他们摄取的抗

7、原不一样。抗原致敏的CD8α+DC皮下注射至体内后主要诱导Th1反应,CD8α-DC则主要诱导Th2反应,CD8α+DC和CD8α-DC之所以引起不同的T细胞反应,和它们分泌的不同的细胞因子有关,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是IL12CD8α+DC分泌的IL-12明显较CD8-α多。但最近有学者对于CD8α+DC和CD8α-DC诱导不同的T细胞反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甚至有学者对CD8α-DC剔除体内CD4+T细胞,但是它们并不能有效迁移至引流淋巴结。除以往研究的单核细胞来源的DC以及CD34+干细胞来源的DC,最近也有学者发

8、现了一些新的人DC,如Grouard等在人扁桃体T细胞区一种超微结构与浆细胞类似DC,其表型特征是CD4+CD11c-,该细胞对GM-CSF不产生反应,却能受IL-3的刺激增殖分化。此外,Liu等提出的DC1和DC2的概念也进一步得到发展和确认,目前在胸腺、外周血等均发现了DC2的存在,而且这些细胞很可能是淋巴系来源的。2.3DC的成熟状态对T细胞相关的免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