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伯格操作说明

安伯格操作说明

ID:69412461

大小:2.06 MB

页数:29页

时间:2021-11-03

上传者:pyhnxz63
安伯格操作说明_第1页
安伯格操作说明_第2页
安伯格操作说明_第3页
安伯格操作说明_第4页
安伯格操作说明_第5页
安伯格操作说明_第6页
安伯格操作说明_第7页
安伯格操作说明_第8页
安伯格操作说明_第9页
安伯格操作说明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伯格操作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伯格操作说明一、安伯格使用围及配套软件:1、适用围〔1〕无砟轨道长轨精调;〔2〕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3〕有砟轨道指导捣固机作业;2、配套软件包括:〔1〕GRPwin数据采集系统〔2〕GRPSlabRep无砟轨道专用数据处理软件〔3〕DTS平顺性分析与调整量模拟试算软件〔4〕GRPFidelity系统校准软件二、轨道静态几何参数测量方法1、无砟轨道几何参数〔1〕绝对几何参数:轨道实测中线坐标、轨面高程及其与设计坐标和高程的偏差;偏差越小,精度越高。-.word.zl .-〔2〕相对几何参数:轨距、水平〔超高〕及其偏差和变化率,轨向和上下偏差及长短波不平顺等;数值越小轨道越平顺。2、精细测量三要素:〔1〕高精度控制网〔2〕精细测量仪器:徕卡全站仪+GRP轨检小车〔3〕熟练的测量人员:测量技能+轨道知识+软件操作3、GRP操作说明:〔1〕GRP1000数据采集-.word.zl .--.word.zl .-(2)GRPwin软件:工程资料-.word.zl .-①Cp3和cp4/GRP点三维坐标及编号规那么;②左右线独立设计中线;③平曲线设计参数:起点里程,交点坐标和偏角,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和长短链等,平换算ZH、HY、YH、HZ点坐标;④坡度表:里程、变坡点高程和竖曲线半径;⑤曲线设计超高值;⑥轨枕编码方法;〔3〕GRPwin软件:平曲线①首先输入起点里程,然后选择曲线要素类型,并输入每一曲线要素的起点坐标、缓和曲线长度或圆曲线半径〔右转曲线半径为正值〕;长短链处需分为两段设计中线。②路径:工程属性→测量文件→设计中线→平曲线-.word.zl .-〔4〕GRPwin软件:竖曲线①竖曲线通过切线交点定义,输入交点里程、高程和竖曲线半径。下凹曲线半径未负;上凸半径为正;②如果变坡点处设置了竖曲线,那么圆类型选择“圆〞;如果没有设置竖曲线〔坡度代数差不大〕那么选择“顶点〞;竖曲线起点和终点必须选择“顶点〞。③路径:工程属性→测量文件→设计中线→竖曲线-.word.zl .-④工作区间前后各两个变坡点〔5〕GRPwin软件:超高①输入ZH、HY、YH、HZ点的超高值,与平曲线一致;②左转曲线超高为负,右转曲线超高为正,单位为米;-.word.zl .-③路径:工程属性→测量文件→设计中线→平曲线〔6〕GRPwin软件:控制点①可导入文件类型:txt格式文本GSI格式文本-.word.zl .-②数据格式:点号、东坐标、北坐标、高程;字段之间用空格隔开;③路径:工程属性→测量文件→效劳文件→控制点〔7〕GRPwin软件:工程属性①工程属性→平面和高程基准-.word.zl .-②工程属性→轨向上下基准-.word.zl .-〔8〕GRPwin软件:软件选项①软件选项→常规②GRPwin软件:软件选项→通讯-.word.zl .-③GRPwin软件:软件选项→限差④GRPwin软件:软件选项→数据测量⑤GRPwin软件:软件选项→全站仪-.word.zl .-〔9〕GRPwin软件:测量文件设置①新建测量文件后需读取小车校准参数,选择名称中含1.435m的配置;②每个测量文件只能对应一台小车;③测量文件为XML格式-.word.zl .-〔10〕GRPwin软件:数据采集①数据采集界面②数据采集工具栏-.word.zl .-〔11〕GRPwin软件:传感器与全站仪操作-.word.zl .-4、数据采集:现场工作①检查钢轨外表状态,检查扣件锁定状态;②正倒镜检查全站仪水平角和竖角偏差,如果超过3秒,在气象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进展组合校准及水平轴倾斜误差〔α〕校准;检查全站仪ATR照准是否准确,有无ATR的偏差也应少于3秒;③使用至少8个控制点自由设站,其中前后至少各使用一个60米以上的控制点。根据天气条件确定最大目标距离,状态良好时控制在70m以,状态不佳时将距离缩短;④设站的同时组装轨检小车,将双轮局部靠近低轨;⑤在稳固的轨道上校准超高传感器在一般每天开场测量前校准一次,如气温变化迅速,可再次校准;校准后可在同一点进展正反两次测量,测量值之和应在0.3mm以⑥将全站仪对准轨检小车棱镜,初始化通信,并锁定棱镜。⑦放样60米以上的一个控制点对设站进展检核;-.word.zl .-⑧进入施工模式,看平面和高程偏差数据是否稳定,如不稳定〔变化围超过0.7mm〕,将小车向前推,找到数据相对稳定的距离,根据此距离再次重新设站;⑨按指定距离,在设站区间逐点采集数据;⑩检核全站仪设站,看与上次检核结果的偏差;全站仪搬站并重新设站,检核设站后,重新测量上一次设站已测量过的5-10个点,如果偏差大于2mm,需重新建站。5、数据采集:业质量控制①使用最新版本的软件:GRPwin5.4.2,GRPSlabrep1.0.10.4;②业仔细核对设计数据〔平曲线、竖曲线、超高、控制点〕;③缓和曲线类型选择盘旋曲线④进展正确的工程属性设置⑤东北坐标不要误输入6、数据采集:外业质量控制①-.word.zl .-选用高精度全站仪,并定期检定;全站仪工作之前要适应环境温度;每天开场测量之前检查全站仪测量精度,测量过程中如对测量结果有疑问,必须及时检查,必要时进展校准;测量时棱镜要对准全站仪;采集数据时小车要停稳;全站仪应采用准确模式;恶劣天气条件下制止作业②每天测量之前都要在稳固的轨道上对超高传感器进展校准,校准后可在同一点进展正反两次测量,测量值偏差应在0.3mm以;如发生颠簸、碰撞或气温变化迅速,可再次校准;测量时应尽量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轨检小车应由远及近靠近全站仪的方向进展测量;因为随着时间的增加,全站仪的设站的精度在降低,而测距的精度随着距离的缩短在增加;测量时要实时关注偏差值,如果存在明显异常,需要重复采集数据,覆盖之前采集的结果,如依然存在突变,要及时分析原因;设站后要使用控制点检核全站仪设站,搬站前也要再次检核,以证实此次设站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如测量条件不佳,测量期间可增加检核次数。③无砟轨道测量时目标距离控制在70米以,测量条件较差时,可缩短目标距离〔建议30-50m〕;距离全站仪7米不进展数据采集。-.word.zl .-④全站仪设站的位置应靠近线路中心,而不是在两侧控制点的外侧;设站位置首先要考虑目标距离,其次是与近处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应超过15m〕7、数据采集:全站仪设站-.word.zl .-①全站仪采用前方交会的方法进展设站,为了确保全站仪得设站精度,建议使用8个后视点,如果现场条件不满足,至少使用6个控制点;设站中误差:东坐标/北坐标/高程:1mm;方向:2″;②下一区间设站时至少要包括4个上一区间精调中用到的控制点,以保证轨道线性的平顺性;③与轨检小车同向的控制点自由设站计算时弃用要慎重;④将一个CP3点当作水准点用水准仪复核轨面高程时,应使用自由设站时高程残差最小的CP3点。三、数据分析与调整量模拟试算1、数据分析:预处理①如果某段数据导向轨/基准轨不一致,那么应在导向轨切换处〔一般为缓直点〕将原始测量文件断开;②原始测量数据检查,剔除异常值;③测量顺序检查,确保一个测站一个顺序;④剔除测量值少于3个点的测站;⑤每个轨枕最多只能重叠测量2次,多余的测量值要删除;⑥文件追加或重排列;-.word.zl .-⑦生成“普遍〞的文件之前,检查属性设置是否正确,设计线性是否正确,控制点是否启用;⑧确认SlabRep软件中,配置文件设置正确;2、数据分析:搬站补偿由于搬站后重复测量5-10根轨枕,交叠补偿可修正设站误差对平顺性分析的影响;如因控制点精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交叠段两次测站测量数据偏差较大〔2mm以上〕,在证实交叠段及前后一段围〔前后各多测一段距离〕相对较为平顺的情况下,交叠时应采用“扩展模式〞3、数据分析:GRPSlabRep①GRPSlabRep设置-.word.zl .-②GRPSlabRep报表:-.word.zl .-③GRPSlabRep轨枕编码:④轨道几何参数符号法那么:-.word.zl .-⑤偏差和调整量符号法那么偏差和调整量符号相反;以面向大里程方向定义左右;平面位置:实际位置位于设计位置右侧时,偏差为正,调整量为负;轨面高程:实际位置位于设计位置上方时,偏差为正,调整量为负;超高〔水平〕:外轨〔名义外轨〕过超高时,偏差为正,欠超高时偏差为负,调整量相反;轨距:以大为正,实测轨距大于设计轨距时,偏差为正,调整量为负。4、模拟调整根本原那么①明确基准轨:Slabrep报表中,导向轨为“-1〞表示右转曲线,平面位置以左轨〔高轨〕为基准,高程以右轨〔低轨〕为基准轨;导向轨为“1〞表示左转曲线,平面位置以右轨〔高轨〕为基准轨,高程以左轨〔低轨〕为基准轨;②“先整体,后局部〞:可首先基于整体曲线图,大致标出期望的线路或起伏状态,先整体上分析区间调整量,再局部精调;③“先轨向,后轨距〞:轨向的优化通过调整高轨〔基准轨〕的平面位置来实现,低轨的平面位置利用轨距及轨距变化率来控制;④“先上下,后水平〞:上下的优化通过调整低轨〔基准轨〕的高程来实现,高轨的高程利用超高和超高变化率来控制;-.word.zl .-⑤在DTS轨道精调软件中,平顺性指标可通过对主要参数〔平面位置、轨距、高程、水平〕偏差曲线图的“削峰填谷〞原那么来实现,目的:直线顺直,曲线圆顺。5、模拟调整①模拟调整:长波不平顺,在大区间围整体“削峰填谷〞;②模拟调整轨向:平面基准轨偏差导致轨向不平顺:首先通过调整基准轨使轨向满足要求,然后通过调整非基准轨使轨距和轨距变化率满足要求;-.word.zl .-③模拟调整轨距:平面非基准轨偏差导致轨距不平顺,在轨向良好的情况下,直接调整非基准轨使轨距和轨距变化率满足要求;④模拟调整上下:高程基准轨偏差导致上下不平顺:首先通过调整基准轨股使上下满足要求,然后通过调整非基准轨使超高和超高变化率满足要求;-.word.zl .-⑤模拟调整水平/超高:高程非基准轨偏差导致超高不平顺:在高程良好的情况下,直接调整非基准轨使超高和超高变化率满足要求;⑥模拟调整量报表:-.word.zl .-6、模拟调整的经历与建议①在制定调整方案时,不可一味的关注短波不平顺,中长波不平顺〔波长30米以上〕将可导致严重晃车,影响列车舒适性;②钢轨和扣件系统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轨向连续多波不平顺、轨向与三角坑的复合不平顺是导致横向加速度超限的主要原因,要重点控制;③钢轨和扣件系统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上下连续多波不平顺是导致垂直加速度超限的主要原因,要重点控制;-.word.zl .-④轨距、超高、平面、高程四大参数邻枕变化率不得超过0.7mm;5米〔8倍枕距〕任意两点相对偏差不能超过2mm;按技术标准合格率100%;同时根据动检状况控制或提高优良率;⑤动态精调阶段分析调整方案时,宜结合动检车波形图和TQI指标,首先处理2级及以上超限点,其次优化TQI指数并减少1级超限点。-.word.z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