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传染病20151108

新发传染病20151108

ID:82214515

大小:3.41 MB

页数:109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U-145318
新发传染病20151108_第1页
新发传染病20151108_第2页
新发传染病20151108_第3页
新发传染病20151108_第4页
新发传染病20151108_第5页
新发传染病20151108_第6页
新发传染病20151108_第7页
新发传染病20151108_第8页
新发传染病20151108_第9页
新发传染病20151108_第10页
资源描述:

《新发传染病20151108》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新发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内蒙古医科大学附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主要内容新发传染病的概述1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2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3新发传染病的防控策略4 概述新发传染病的概念199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医药研究所发表了《新发传染病:细菌对美国公民健康的威胁》,首次提出新发传染病的概念:“新的、刚出现的或呈现抗药性的传染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生在过去20年中不断增加或者有迹象表明在将来其发病有增加的可能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1994年提出“处理新发现传染病的威胁——美国的预防策略”于1995年创办了《新发传染病》杂志。1999年又进一步提出预防新发传染病——21世纪的策略2002年编写“全球传染病控制策略” 新发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EID)是指近三十年在人群中新认识到的或新发现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新识别的和以往未知的传染病。 再现传染病指发病率已降至低水平,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传染病,多由病原体变异或产生多重耐药性引起。如:结核病、血吸虫病、白喉、疟疾、狂犬病、霍乱、登革热、鼠疫等 新发传染病的特征新发的传染病同样具有传染病的特征:有病原体:新发传染病病原包括新发生的、新变异的和新传入的病原有传染性:不同的传染病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传播有流行病学特征:即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有感染后免疫 新发传染病概述新发传染病因其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而使人们无法及时做出决策、采取特异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造成高病死率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造成传染病蔓延的诸多因素城市人口暴涨,生态环境改变战乱和天灾导致人口流动公共卫生系统差,对疾病缺乏认知航空业和贸易为疾病远距离传播创造条件 霍乱、疟疾和肺结核病等死灰复燃艾滋病、出血热等易传染疾病对人类构成新威胁病原菌出现耐药,疾病防治失效传染病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严重的威胁 新发传染病概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40余种,如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O139型霍乱、口蹄疫、疯牛病、新型克雅氏病、SARS、禽流感等,都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 新发传染病的分类第一类:疾病本身早已为人所知,但未被认为是传染病,近30年来因发现了其病原体才被认为是传染病,如T淋巴细胞瘤白血病、消化性溃疡、手足口病等。第二类:疾病在人间早已或可能早已存在,近30年来才被发现和认识,如莱姆病、戊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第三类:疾病以往在人间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艾滋病等。 年份病原疾病1980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HTLV-I)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1982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198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1983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溶血尿毒综合征1983幽门螺杆菌胃炎、胃癌1988人类疱疹病毒-6幼儿急疹1989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1990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1992霍乱弧菌O139新型霍乱1993庚型肝炎病毒非A-C肝炎1996朊粒(朊毒体)疯牛病(克-雅氏病)1997甲型流感病毒H5N1人禽流感2003SARS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甲流 新传染病不断出现的生物学因素1、生物学因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2、动物在新传染病的发生上起着巨大作用HIV-I和HIV-II与猿免疫缺陷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禽流感病毒存在于鸡、猪、马等动物,不同流感病毒在猪等动物体内进行重组,再以新的病毒感染人类。果子狸体内分离的SARS病毒基因序列与人SARS病毒同源性达99.8%。 新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社会因素1、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动物携带病毒,大多为隐性感染人类捕杀动物,导致个别病毒有机会感染人类。2、新开农田,带病毒节肢动物增多,传染人类。3、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传染病传播。4、世界都市化,人口集中,居住环境差、拥挤、肮脏为传染病传播提供了条件。5、气候变暖,造成新的降雨格局,空气潮湿,微生物的微观生态学改变,诱导新病原体出现。6、再造森林使鹿增加,鹿是莱姆病主要宿主,导致美国、欧洲莱姆病增多。 主要内容新发传染病的概述1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2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3新发传染病的防控策略4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潜伏期长人兽共患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预防和诊治困难传播速度惊人,危害严重病原体具有很强的变异性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人兽共患性新发传染病中有超过四分之三是人兽共患病。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原先仅存在于动物体内,但在与人接触后,发生基因变异,导致人被感染。艾滋病病原是非洲灵长类动物的疾病疯牛病是牛、羊的疾病禽流感是禽类的疾病埃博拉出血热是非洲猎人吃了得病的野兽肉后患上的;尼帕病毒脑炎是在马来西亚由带有尼帕病毒的蝙蝠将病毒传给猪又传给人引起的。 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如西尼罗河出血热是原发于非洲的疾病,鸟类是其储存宿主,由于鸟类的大规模迁徙,将该病毒带至世界各地,1999年美国就发生了西尼罗河出血热的小范围爆发。2003年12月17日,一名病人因输血感染疯牛病而致死,这是世界上第一例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疯牛病。在此之前疯牛病的传播都是经食物链感染,也就是食用了感染病毒动物的肉、脑及内脏等引起,因而,这个全球首例疑似血液感染疯牛病人,打破了人类的常规认识,使人们更加重视新发传染病的传播特点。 预防和诊治困难由于缺乏基线资料,对新发传染病进一步流行的趋势很难预测。新发传染病的病原涉及到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及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但大部分都是病毒感染所致,而病毒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传染性。1981年发现的艾滋病,其病原体可能早在60年前就传染给人类。病毒来源仍不能确定但具有较强传染性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其感染性极强,叫人防不胜防。 传播速度惊人,危害严重人群没有免疫力,而且无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的办法,因此新发传染病比已知传染病具有传播快、危害性大。被人类形容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的艾滋病,自1981年被确诊以来,其在全球范围传播速度极其惊人。2003年春季在全球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疫情。2003年12月中旬后,由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均造成人员的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发达便捷的交通工具和国际间的密切往来也是新发传染病能迅速在全球蔓延的重要因素。 病原体具有较强的变异性病原微生物为了生存会不断变异,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出现新的宿主,可以抵抗人体的免疫系统和抗病毒药物的攻击,使人类在新的病原体面前表现得格外无力。如现在的流感病毒变异的速度之快,甚至使流感疫苗跟不上形势,并逐渐呈现对已有药物的抗药性。 潜伏期长如疯牛病是由朊粒引起的,朊粒对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其在134℃高压蒸汽2h以上才能灭活,从感染到发病平均28年,一旦出现症状,半年到一年内死亡。 新发传染病的表现形式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导致新发传染病原已存在的疾病,因致病病原体的发现而被确认的传染病来自动物的病原体感染人并致病原来极少发生或散发、近来出现流行的传染病发病区域改变或明显扩大的区域性传染病原来临床症状较轻现在变的严重或出现新的症状的传染病曾经得到控制,但出现抗药性或重新流行的传染病出现了慢性病症 主要内容新发传染病的概述1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2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3新发传染病的防控策略4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疯牛病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蜱虫和无形体病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疯牛病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蜱传相关疾病 禽流感禽流感(BirdFlu或AvianInfluenza)是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性疾病,1878年在意大利首先发现,1955年证实其病原国际兽疫局规定为甲类传染病,高致病性,高传染性,通常只感染鸟类,其次是感染猪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不仅是鸡,其它一些鸭、鹅、鸽子等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三种类型:高致病性、低致病性、非致病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但不排除其它禽类或猪成为传染源的可能。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主要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动物的肉、蛋,污染的水和食物等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易感人群(Susceptiblepopulation):人类普遍易感,就现有病例,儿童较为多见从事家禽业或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的人为高危人群 人禽流感的临床特点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主要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部分患者: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可有肺部实变体征。血常规:WBC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WBC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可出现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伴胸腔积液。确诊依靠病原学 人禽流感的治疗一、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进行隔离治疗二、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粘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三、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达菲)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疯牛病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蜱传相关疾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概述目前认为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SARS)。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传播,临床上以起病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少痰和乏力、腹泻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于2002年11月首先在我国广东省发现,其临床表现与其他非典型肺炎相似,但传染性强,故将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的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2)接触传播3、易感性和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儿童较少见。4、流行特征本病本次流行发生于冬末春初。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社区发病以散发为主 临床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有畏寒,体温常超过38℃,呈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稽留热等,热程多为1~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泻,常无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起病3~7天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体征不明显,病情于10~14天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 影像学检查绝大部分患者在起病早期即有胸部X线检查异常,多呈斑片状或网状改变。起病初期常呈单灶病变,短期内病灶迅速增多,常累及双肺或单肺多叶。对于胸片无病变而临床又怀疑为本病的患者,1~2天内要复查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以玻璃样改变最多见。 SARS SARS SARS 治疗1、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和护理2、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2)避免剧烈咳嗽、咳嗽剧烈者给予镇咳;咳痰者给予祛痰药。(3)发热超过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儿童忌用阿司匹林。(4)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作相应的处理。3、氧疗 治疗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1)有严重中毒症状,高热持续3天不退;(2)48h内肺部阴影面积扩大超过50%;(3)有急性肺损伤(ALI)或出现ARDS。5、治疗并发症和(或)继发细菌感染6、早期可试用抗病毒药物7、重症患者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8、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疯牛病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蜱传相关疾病 概述牛海绵状脑病(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BSE)又称疯牛病(madcowdisease),是牛的一种致命性神经系统疾病,克-雅氏病则是由于人食用了患疯牛病的牛肉及其制品以及牛脑、脊髓、扁桃体、胸腺、脾脏和小肠而传染发病。鉴于疯牛病对人、动物感染性强、诊断困难、危害极大的特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已颁布法令,严防疯牛病的传入。 一、病原学:致病原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一朊粒,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可长达20年,发病年龄多见于25-78岁,平均58岁。1、初期:主要表现为乏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抑郁不安,记忆困难等。2、中期:亦称痴呆-肌阵挛期。此期记忆障碍尤为突出,常有患者外出找不到家门,迷路,人格改变,直至痴呆。3、晚期:呈现尿失禁,无动性缄默或去皮质强直。 三、治疗目前,CJD仍属无法治愈的致死性疾病。四、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建议:1、避免食物链被可传染性海绵状脑组织病变的动物污染。2、所有国家必须坚持对疯牛病进行长期监测并建立强制性疫情报告制度。3、药品工业所需原材料应从那些对疯牛病进行长期监测且报告的疯牛病例极少或几乎没有的国家进口。4、政府部门应对感染疯牛病的病源动物进行消除。5、各国应大力支持有关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研究。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疯牛病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蜱传相关疾病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疯牛病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蜱传相关疾病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疯牛病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蜱传相关疾病 一、概述是肠道病毒(以EV71型及CoxA16型较为常见)引起的传染病,2008年5月2日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临床表现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重症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二、流行病学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密切接触(主要途径):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二、流行病学 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10岁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二、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见,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二、流行病学 潜伏期3-7天,多数突然起病普通病例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散在疱疹或溃疡,口腔疼痛、流涎、拒食皮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离心性分布)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三、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疹 重症病例(多见于3岁以下、尤其是7~12个月患儿,病程5天以内)神经系统表现:脑炎、脑脊髓膜炎病变,甚至脑疝形成呼吸系统表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系统表现:循环不良、顽固性休克等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重症病例可明显升高生化检查:肝酶、心肌酶升高,肾功异常,血糖升高血气分析:低氧血症、酸中毒脑脊液检查:可表现病毒性脑炎改变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病毒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 四、辅助检查胸片:疾病早期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或仅有双肺纹理增粗模糊,中、晚期出现双肺大片浸润影及胸腔积液,进一步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时,肺部CT表现为弥漫而无规律的斑片状、团絮状或片状边界模糊的密度增高影。磁共振: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脑电图: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 五、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五、诊断标准确诊病例: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4倍以上的升高。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识别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可疑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EV71感染重症病例甄别的关键是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并及时记录。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口蹄疫疱疹性口炎脓疱疹六、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口蹄疫一般发生于畜牧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经皮肤黏膜感染,成人牧民多见,四季散发。皮疹特征为口、咽、掌等部位出现大而清亮的水疱,疱疹易溃破,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多发于3岁以下。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数目较多成簇、针头大小、壁薄透明的小水疱,常累及齿龈,一般无皮疹,常伴颏下或颌下淋巴结肿痛。脓疱疹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儿童多见。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引起流行。皮疹好发于颜面、颈、四肢等暴露部位;形态初起时为红斑、丘疹或水疱,迅速变成脓疱,疱壁薄易破,瘙痒。重者可伴有高热、淋巴结肿大或引起败血症。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手足口病的处置流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重型病例应住院治疗。危重型病例及时收住ICU救治。收治医院应具备相应的处置能力。 治疗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治疗。(一)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治疗(二)神经系统受累阶段。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静脉注射,必要时加用速尿;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3.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强地松龙1~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分1~2次。4.其他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安定、鲁米那钠、水合氯醛等);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注意严重并发症。 治疗(三)心肺衰竭阶段。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畅通,监测生命体征;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插胃管、导尿(禁止压迫膀胱排尿);6.药物治疗。(降颅压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血管活性药物;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退热药物;镇静药物;防治继发细菌感染等。) 治疗(四)生命体征稳定期。1.做好呼吸道管理,避免并发呼吸道感染2.支持疗法和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的药物3.功能康复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疯牛病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蜱传相关疾病 概述甲型H1N1流感[influezaA(H1N1)]是由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初始WHO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 流行病学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引起感染。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至7天左右,多为1至4天。(一)临床症状。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腋温>=37)、流涕、鼻塞、咳嗽、咽痛、身体疼痛、头痛、乏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二)体征。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湿罗音或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2.血清学诊断:可使用间接ELISA、抗原捕捉ELISA、荧光免疫法等;3.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由于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特点,已用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 4.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吸出物、痰或肺组织)分离流感病毒。常用的方法有鸡胚接种法和细胞培养法。现有的诊断方法中,病毒分离法是较敏感的,但需要2-3周时间。 胸部影像学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影像。严重病例片状影像范围广泛。 诊断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等,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1.发病前7天内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在无有效防护的条件下照顾患者,与患者共同居住、暴露于同一环境,或直接接触患者的气道分泌物或体液),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爆发)的国家和地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3.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存在的亚型。 确诊病例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3.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治疗(一)对症支持。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就地隔离治疗,强调早期治疗。对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目前主要是综合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病初48小时是最佳治疗期,对高热、临床症状明显者,应拍胸片,查血气。 药物治疗1.抗病毒治疗: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可试用奥司他韦(oseltamivir达菲)。达菲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流感病毒可能有抑制作用,剂量75mgBid,疗程5天,儿童慎用。从美国最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中分离出的病毒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zanamivir)是敏感的,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2.抗生素:如出现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疯牛病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蜱传相关疾病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 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严重的有森林脑炎,此外还有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蜱虫所带毒素亦可引起蜱瘫等。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蜱虫相关性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2004年~2005年,华东等省份报道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类似病人。当年共报告10例,死亡1例。2007年,河南报道首例类似病人。 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及江苏省发现病例,大多分布在丘陵、林木区以及山区。该六省共计疑似SFTS住院病患有241例,其中171例确诊,21例(12%)死亡,病患多为山林区的农民。确认病原体为新布尼亚病毒。2013年,日本与韩国亦确诊数例并有死亡发生。^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防治指南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Severefeverw/thrombocytopeniasynd.-Japan,SouthKorea:updateArchiveNumber:20130526.1738022 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流行病学1.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2.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3.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4.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本病由长角血蜱叮咬人而传播病毒,检测病患住所饲养动物身上186只长角血蜱,有10只(5.4%)带有病毒核酸,但病毒核酸序列接近但不完全相同于患者身上的病毒。流行病学证据显示病毒可人传人,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临床表现潜伏期: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二)尿常规检查。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四)病原学检查。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五)血清学检查。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鉴别诊断应当与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1×109/L),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应当慎重使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http://www.moh.gov.cn/mohwsyjbgs/s8348/201010/49272.shtml 主要内容新发传染病的概述1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2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3新发传染病的防控策略4 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策略1、保持自然与人类的生态平衡是控制和减少人兽共患传染病的根本方法2、建立和完善全球联动的防控信息平台3、完善新发传染病的疾病监测网络4、加强基础研究及技术物质人员储备 掌握:1.新发传染病、再发传染病的概念。2.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熟悉:新发感染病的流行因素。了解:新发感染病的防治对策 ThanksForYourAttentionTheEn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