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论文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论文

ID:10704452

大小:54.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7

上传者:U-991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论文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论文提要:本论文旨在经由一旷观而对比的方式,豁显儒家所隐含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指出两者有其不一不二的关系,并由是而阐明其成圣之道。首先经由「终极关怀」一概念的引入,以为宗教界定的起点。再者,指出儒、道两家宗教的特性乃在于「天人不二」。而后再更进一步点明儒、道两家思想的对比乃在于「一气之所化」与「道德之创化」。关联着此「道德之创化」,笔者阐明了儒家的成德之教这样的圣人之路乃是一「肉身成道」之路。至于说「肉身成道」的教养与完成,其理论的根据则在于「体用一如」、「体用不二」。最后笔者又论及于儒教的异化与归复之道.freelateConcern)(注2)什么叫「终极关怀」,这个关怀和一般所谓的关怀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关怀是有确定对象的,那么这里所谓的「终极关怀」,它有没有对象?当然有,但这个对象不是我们一般所采取一个「主体」跟「对象」相对待而成的一个对象。一般我们所以为的「对象」都是「主客对立」所成的一个「对象」,而「终极关怀」的对象是超乎这种主客对立的格局来思考问题的。当然,这里我们先要问什么是以「主客对立」的格局来思考问题。首先,我们要问我们的意识对事物能够有什么样的把握?一般而言,意识是经由一种投向外,而执持着一个对象这样的方式来理解事物的,一般所谓的「关怀」也是通过这样的一个角度所引起的关怀。这样的关怀,其实便含有个人的性好(interest)在里面。我们可以说这样一个关怀乃是在「横面的」意义下的关怀,它仍然停留在我们这里所说的「主客对立」的层次,像这样的关怀就不是「终极」的。那么「终极」的这个意思指的是什么呢?终极(ultimate)这个字眼,就中文讲,什么叫「终」?什么叫「极」?「终」关连着「始」,孟子讲「始条理」、「终条理」,讲「金声而玉振之」,「终」有完成的意思,而「极」代表顶点、完成,代表圆满,而顶点指的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注3)那么这么说,「终极关怀」其实就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不是暂时性的、有所缺的,而是恒久的、圆满的,这样的一种关怀。再者,当我们说到所谓的「绝对」跟「圆满」的时候,到底是在「彼岸」呢?还是在「此岸」呢?所谓的「绝对圆满」,是作为一个「超绝的存有」(TranscendentBeing),还是相对地来讲,作为一个「内在的存有」(Immannent Being)。如果是作为一个「超绝的存有」,那么那样的宗教是怎么样的一个宗教,如果作为「内在的存有」,那么那样的宗教是怎么样的一个宗教。所谓「超绝的存有」与「内在的存有」应该怎么样理解,要进一步慢慢分析它,不然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恰当的掌握到什么叫宗教。二、儒、道两家思想宗教特性的判定──天人不二我们是从终极关怀这个概念来理解什么是宗教,那么我们说所谓的「关怀」,一般说的层次是什么?一般说的是平铺的,是横面的,主客对立下的关怀。这个关怀是先有认知、有一个对象的关怀,而这样的关怀都兼含着利益(interest)在里面,它有一个趋向,而这个趋向是有定点的。那么所谓「终极关怀」,因为它涉及到所谓「绝对」跟「圆满」,所以它就不是平铺的、横面的。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绝对」和「圆满」这两个概念,你是怎么样去理解它,你是把它放在一个「超绝的」领域,还是你把它「内在的」来看,或者根本无所谓分成「超绝」和「内在」,再来进一步谈这个问题。我们且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当然它离不开此经验的世界(empiricalanism)的传统,我个人以为这个巫祝的传统并不是后起的。(注11)中国文化中巫祝的传统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强调人与物、人与天、人与神基本上是同质的,不是异类的,所以它可以转化,它可以变形。(注12)当然,中国并不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因为它从「同质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换)转成「同德的」,本来是「同质而异形」,后来转成「异形而同德」。同质的意思是,我们这个身子(body)可以转,即使水火和人基本上也是可以融合的,人本来跟天地是可以融合为一的,道家有所谓的「物化、气化」即指此。所不同的是,在儒家的传统里面,承认彼此是不同「类」的存在,但是它有它相同的「德」所在,而尤其当它在谈「天」与「人」的时候,强调「人」与「天」是平等的,所以「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都是取其「德」意,这是「天人同德」说。讲「天人合一」,是从「天人同德」或「天人合德」说,是就这个角度去讲。 简言之,就原来中国巫祝这个传统,原强调的是「异形而同质」后逐渐转化成「一气之所化」,这是一个传统;而后来又转化成「异形而同德」,转化成「道德之创化」,这又是另一个传统。我们说「一气之所化」这个传统,后来成为道家之学,而说「道德之创化」成为儒家之学,但是它们基本上不离原先巫祝的视域(Horizon),这是很值得我们去留意的。正因如此,中国人谈到整个宇宙造化的的时候,必定会谈「道德之创化」、「一气之所化」,或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有的偏重在前者,而有的偏在后者。显然地,这样的一个传统,并不是一「言说的传统」,而是一「气化的传统」,或者说是个「道德的创化」传统。如此一来,当你谈到中国人整个宇宙创化的想法的时候,不管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同注5)或者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注13),或者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14)这都不是通过「言说」,而是通过「气化流行」,或者通过「道德创造」。气化流行与道德创造又是合为一体的。但是当你翻开基督教圣经(Bible)《旧约全书》<创世纪>第一章写着「上帝说有光,就有了光」,上帝说「有什么,就有什么」,这「言说」的活动与「气化流行」及「道德创化」的活动不同,与所谓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与所谓的「默运造化」这样的传统不一样!「默」是「超乎言说」,此与「言说」不相同。「言说」是什么,「言说」是你通过一个「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而去说这个世界,形成一个主客对立,形成一个「超绝的」和「经验的」这样的两层世界。在这整个文化传统的基本形态下,它的宗教自然会强调在一个超绝的世界(transcendentpiricalanent)。如玛克斯.韦伯所说,我们可以藉这个词来说,其实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一直很努力在克服这个咒术的传统,而真正走出来。或者,早从「伊甸园神话」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到所谓「解除咒术」的原型。人受了诱惑,吃了智慧之果而堕落,所以上帝把人逐出了伊甸园。因为人被逐出了伊甸园,所以人开启了人的世界,这是很重要的。在中世纪以前,大概人很努力地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回到伊甸园,通过仪式,通过修行,通过各种方式。但是你可以发现到了启蒙时代(Enlinghtment)之后,点燃了人理性的亮光,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开始改变。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的世界(naturalanity),而这个具有人性而活生生的人进到这个世界,西方在这里做了很大很大的翻转。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就没有其它的思想,其它的思想受了它的冲击也就开始转,存在主义的神学跟这个当然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它还是强调上帝就在你心中,上帝就是爱,而爱就在你心中,所以那个超绝的人格神已经开始内在化,成为一个动能,其实那个动能就非常像孔子所说的「仁」的观念,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所以当你去看存在主义哲学的东西,以及诠释学的东西,你会觉得跟中国很接近嘛,这是西方哲学绕一个大圈以后走出来的,但是它们理论的背后还是不大一样,这便牵涉到更复杂的问题,于此暂略不论。 如上所说,可见就「圆教」和「离教」这两个观念来讲的话,西方现在正在转变之中。依中国哲学的传统看来,所谓的「圆教」要如何理解呢?圆与不圆,如何圆,这问题很麻烦。就理论上来说,天人不是断裂的,而是连续的,是通统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的,是一种圆环式的思考(circularthinking)下所构成的,是即历程,即当下,即超越,即内在,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圆教」的特质。(注33)大体说来,若通过整个历史世界具体的实践,而使其为圆满,这样的圆才是真正的圆,这是「道德实践的圆」,而不是「境界形态的圆」;这是「道德实践的圆」,而不是「心灵修养的圆」。我觉得宋明理学家尽管他们很强调道德实践,但整个说来却倾向于境界形态下的道德实践,这是值得注意的。如果我们把「道德实践」跟「心灵修养」作一个对比。道德实践的圆强调的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强不息」,像这样子在一个永恒的努力里头,而说其为圆,它并不是「当下即是」的圆。宋明理学家很多很了不起的,但是这个地方难免是一的未中的。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异化」的存在情境之下。什么是异化?异化也者,西文所谓的「alienation」,根据我的理解简单的讲就是「notathome」,用中国以前的那个老话来说,就叫「亡其宅」,没有了自己的家,成了一个流浪者,你回不到自己的家。(注34)宋明理学家是在一个帝皇专制的高压底下,人做为一个人,其实不能够那么直接的做为一个「活生生的实存而有」进入到这个历史社会里面,谈所谓的「道德实践」。由于有一些地方没有办法谈,所以那个时候的「道德实践」,它往往是比较往内收回去的,比较是境界型态的,比较是属于心灵修养的。那种异化状态所产生的实践,就不是一个所谓朝向圆满的实践,它会把它作成一个境界型态的方式,而境界型态的就变成一种形而上的保存,它不能够具体的、真实的落实在人间世里面,它很多事情不能处理,而且它忘了要处理。譬如说人做为一个人为什么要隶属于别人,主奴的关系早应该去掉了,君臣的关系早该变成是平行的、对列的,不是上下的、隶属的关系。但是宋明理学家这个观念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呢?长久的帝王专制的传统,你何以能冀望他们清楚,你苛求他们清楚的话,是用现代人的标准去要求古人。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他用这种境界型态的方式而完成一种「形而上的保存」,而这个道德实践的动力亦因之有了一个不同的转向。(注35) 如上所说,关联着「断裂」而成就的是一「离教」,关联着「连续」而成就的则是一「圆教」,圆教之为圆,有「道德实践的圆」,有「心性修养的圆」,有「境界型态的圆」,这原本是通而为一的,但后来却有了异化与分隔。截至目前为止,儒教之为儒教,如何去克服此异化与分隔,真正唤醒儒学的实践意识,落实于一不休止的实践历程中,仍然是一刻不容缓的事情。儒教所强调的成圣,亦在此情况下,才能达到一充极而尽的圆满,如此之圣,才能称之为「圆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