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定标准

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定标准

ID:1242673

大小:230.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7-11-09

上传者:U-2494
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定标准_第1页
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定标准_第2页
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定标准_第3页
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定标准_第4页
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定标准_第5页
资源描述:

《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定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判定标准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62.901060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1、发病前数日、数周可有受凉、上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2、肢体呈急性、对称性、进行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常自下肢开始。3、可同时侵及颅神经,如面、舌咽、迷走神经。4、可因肋间肌、膈肌受侵而呼吸无力,甚至骤停。5、早期可有肢体麻木、酸痛等感觉障碍,可有套式感觉减退。6、脑脊液常有“蛋白~细胞分离”和免疫功能异常。7、大便空肠弯曲菌培养阳性。8、肌电图检查可见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征象,运动传导速度变慢。1、一般检查常规。2、血M蛋白。3、脑脊液检查:压力、常规、生化。4、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检测。5、肌电图。1、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2)鼻饲、气管切开。(3)对症、预防感染。2、药物治疗:(1)激素。(2)B族维生素。(3)细胞活化药。3、血浆交换疗法。4、大量丙种球蛋白。5、中药治疗。21~281、呼吸和吞咽困难症状消失。2、肢体功能恢复较好,可留有轻度神经损害。3、生活能自理。1、肢体、呼吸、吞咽功能改善。2、留有其他神经功能的损害。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62.902060多发性末梢神经炎1、可有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躯体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癌症等病史。2、发病可急可缓,多表现为肢体末端对称性套式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3、腱反射多减弱,少数可亢进。4、可有原发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所见。5、肌电图检查可见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征及运动感觉传导速度慢。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3、肌电图检查。4、周围神经活检。1、病因治疗:病因明确者应及时病因治疗。如因药物、化学药品、中毒等。2、药物治疗:(1)大量B族维生素。(2)神经营养药。(3)改善微循环。3、理疗:急性期可紫外线局部照射,石蜡疗法。4、针灸、体育疗法。14~281、肢体肌力、感觉功能基本恢复。2、植物神经障碍消失或明显减轻。症状改善,遗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G57.101060股外侧皮神经炎1、一侧或双侧大腿前外侧皮肤有蚁走感,麻木或疼痛,站立或步行过久可加重。2、局部皮肤感觉减退或过敏,无肌萎缩或运动功能障碍。1、一般检查常规。2、病因检查。1、病因治疗。2、药物治疗:止痛、维生素B族、神经营养药。3、封闭治疗:通常封闭髂前上嵴内侧的痛处。17症状消失,感觉恢复。症状好转,可遗有感觉减退。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M54.123113麻痹性臂丛神经炎1、病前可有受凉、感冒、手术、疫苗接种史。2、突发的肩胛、上肢剧痛。3、渐进的肩胛肌无力、萎缩,但远端无损害或损害较轻。4、肩、上臂外侧、前臂桡侧感觉减退。5、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6、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1、药物治疗:同周围神经炎的一般原则治疗。2、封闭治疗。3、脉冲电流臂丛神经干刺激疗法。4、针灸、体疗。9~101、疼痛消失、肌力基本恢复。2、可留有肌萎缩。1、疼痛消失或减轻。2、肌力改善。3、遗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G04.906061脊神经根炎1、多有受潮、感染、外伤等病史。2、神经根性疼痛、麻木感,常有放散痛。3、可有肌力减退,肌肉萎缩,感觉减退或过敏,腱反射减弱或消失。4、可有致病原因的相关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所见。5、可有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1、一般检查常规。2、脊柱X线平片。3、必要时MR检查。1、病因治疗:如控制感染等。2、药物治疗:(1)神经营养药。(2)细胞活化药。(3)改善微循环药。(4)激素治疗。3、腰骶蛛网膜下腔或硬脊膜外腔药物注射。4、针灸、理疗、按摩。14~211、疼痛消失,感觉障碍、肌力基本恢复。2、留有肌萎缩、反射减弱。1、疼痛减轻,肌力改善。2、仍有运动、感觉、反射障碍。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M54.381113坐骨神经痛1、坐骨神经分布区的放射性痛、咳嗽、喷嚏等常使疼痛加重。2、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有压痛点。3、坐骨神经牵扯征常阳性。4、坐骨神经支配区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自主神经障碍,如踇趾背屈力弱,小腿外侧感觉减退,跟腱反射消失等。5、可有相应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所见。1、一般检查常规。2、血沉。3、脑脊液常规、生化。4、X线平片。5、必要时MR。1、病因治疗。2、卧硬板床3~4周。3、药物治疗。4、针灸、理疗。5、骶管内硬脊膜外封闭。9~141、症状消失。2、可遗有轻微神经体征。1、疼痛减轻。2、体征改善。G51.802060面神经炎1、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咽炎史。2、少数有耳后、耳内疼痛、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3、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耳部泡疹等。4、可除外其他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1、一般检查常规。2、血沉。1、急性期(2周内):(1)激素治疗。(2)B族维生素等。(3)短波透热、红外线照射、离子透入等。(4)抗病毒。2、恢复期:(1)B族维生素。(2)红外线照射。(3)针灸、按摩。3、后遗症期(2年后):可手术治疗:(1)面~副神经吻合术。(2)面~膈神经吻合术。(3)行神经移植术。10~141、眼睑闭合良好。2、其他面肌功能基本恢复。1、症状改善。2、可留有面肌功能障碍。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50.002060三叉神经痛1、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发作性剧痛,多为单侧,发作和消失均较突然,中老年人多见。2、面、鼻、口腔前面可有“板击点”此点可诱发疼痛发生。3、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等。4、试验治疗“板击点”、三叉神经干、半月节阻滞可阻止发作。1、一般检查常规。2、颅底、内听道X线平片。3、脑脊液常规、生化。4、颅脑CT。1、药物治疗。2、封闭疗法:(1)周围支封闭。(2)三叉神经半月节封闭。(3)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电凝疗法。3、手术治疗:(1)周围支切断术。(2)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3)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14~21疼痛发作消失。发作次数减少,疼痛减轻。G52.102060舌咽神经痛1、一侧舌咽部的发作性短暂性剧痛,常因舌咽动作诱发。2、咽部、外耳道可有“板击点”。3、发作时可伴有心动过缓、心脏停跳、晕厥、抽搐等。4、无鼻咽部、神经系统损害征。1、一般检查常规。2、头颅CT。1、药物治疗。2、封闭疗法:通常行咽后壁、扁桃体隐窝等板击点封闭。3、手术治疗:可行病侧舌咽神经根切断。4、对症治疗。7~14疼痛发作消失。发作次数减少,疼痛减轻。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50.001060眶上神经痛1、多在受凉、感冒后出现一侧或双侧眶上缘及其前额部的剌痛或麻痛。2、病侧眶上切迹处压痛。3、病侧眶上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或过敏。一般检查常规。1、药物治疗。2、电、磁疗法:如间动电疗法、旋磁疗法。3、封闭疗法。7疼痛消失,感觉障碍恢复。疼痛减轻,遗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G58.802060枕大神经痛1、病前常有受凉、感染或“落枕”史。2、急性亚急性发作,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枕颈部疼痛、钻痛、跳痛。3、枕大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减退、枕大神经出颅处压痛,并向同侧头顶部放散。4、少数有颈椎病、颈胸神经根炎症状。一般检查常规。1、同眶上神经痛治疗。2、枕大神经松解术。5~7疼痛消失,感觉障碍恢复。疼痛减轻有轻微感觉障碍。G95.001060脊髓空洞症1、发症隐袭,缓慢进展,中青年多见。2、脊髓受损节段呈现一侧或双侧的浅感觉分离现象。3、可有霍纳氏征、夏科关节、皮肤营养性溃疡等。4、常有脊柱等处畸形。5、MR可明确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MR。1、放射治疗。2、中药治疗。3、手术治疗:(1)脊髓空洞引流术。(2)合并枕大孔畸形时行颅后凹减压松解术。14~211、自觉症状改善。2、体征无变化。自觉症状一定改善。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04.903061急性脊髓炎1、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消化道、出疹性疾病、中毒、疫苗接种史。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多见青壮年。3、呈对称性截瘫,以胸髓损害截瘫多见。急性期出现脊髓休克为软瘫,数周后转为痉挛性硬瘫。4、脊髓横贯性感觉障碍,膀胱等括约肌功能障碍。5、脑脊液白细胞数及蛋白多有异常。6、MR检查有助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血沉。3、脑脊液常规、生化。4、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5、胸部X线平片。6、病变部脊椎X线平片。7、MR。1、病因治疗。2、对症治疗:(1)药物治疗。(2)中药治疗。(3)针灸治疗。(4)理疗、体疗。(5)有上行性麻痹、呼吸障碍者,可考虑气管切开或人工呼吸机。21~281、肢体肌力、感觉、尿便障碍基本恢复。2、生活能自理。1、肢体肌力、感觉、尿便障碍改善。2、并发症基本控制。G03.902061脊髓蛛网膜炎1、有感染、脊髓外伤、椎管内注射药物、原发疾病等病史。2、症状多较弥散,常有广泛而散在的多发性。3、病程中常有复发和缓解。4、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可轻度增多。5、除外其他脊髓病变。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常规、生化。3、MR。1、非手术治疗:(1)病因治疗:抗结核或抗感染等。(2)一般治疗: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等。(3)激素治疗。(4)中药治疗。2、必要时可手术松解粘连。21~281、肢体肌力、感觉、尿便障碍基本恢复。2、生活能自理。肢体肌力、感觉、尿便障碍改善。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12.210060运动神经元病1、青中年男性多见。2、慢性发病,进展缓慢。3、可有双下肢或四肢的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症状,进行性球麻痹。4、可有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瘫、两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并伴有假性球麻痹。5、肌电图可见自发电位,如纤颤电位、束颤电位等。6、MR可协助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3、肌电图。4、病变肌肉病理。1、综合治疗:如多种维生素、激素、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等。2、胰岛素低血糖疗法。3、中药。21~28无治愈。自觉症状改善,体征可无变化脊髓肿瘤1、发病缓慢,少数急性肢瘫发病。2、可有或无根痛。病变以下可出现脊髓不全或完全性半横贯(Brown-Sequard综合征)或横贯性损害的症状、体征。3、髓内肿瘤早期出现尿便障碍。4、腰穿多有蛛网膜下腔梗阻现象,脑脊液检查常有细胞、蛋白分离现象。5、X线平片可有椎弓根间距宽、椎间孔扩大或骨破坏。1、一般检查常规。2、腰穿测压、压颈、压腹试验。3、脑脊液常规、生化。4、X线平片。5、MR。1、手术切除肿瘤。2、脊髓血管畸形可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28~351、症状好转。2、肢瘫恢复或明显恢复。3、肿瘤切除。1、症状、好转。2、肢瘫有恢复。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95.102060脊髓出血1、突发性腰、背痛,沿神经根放散,随即出现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2、发病前常有用力、剧烈咳嗽等诱因。3、多见血管畸形、肿瘤或出血性疾病。4、腰穿蛛网膜下腔有梗阻,脑脊液呈血性。5、MR可有助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腰穿压颈、压腹试验、脑脊液常规。3、MR。1、绝对卧床。2、止血、脱水、细胞活化药等治疗。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或人工呼吸机。4、出血多者可手术清除血肿。5、蛛网膜下腔冲洗。6、病因治疗。14~281、肢体肌力、感觉、尿便障碍基本恢复。2、生活能自理。1、肢体肌力、感觉、尿便障碍有一定恢复。2、留有一定脊髓损害症状。3、生活部分自理。G95.102060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1、发病突然,早期出现腰背痛、脑脊膜刺激征。2、发病前多有用力、咳嗽等诱因。3、脑脊液为血性,可查到巨噬细胞。4、MR有助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3、MR。1、绝对卧床。2、止血、脱水、细胞活化药等治疗。3、蛛网膜下腔冲洗。4、病因治疗。5、对症治疗。7~211、疼痛、脑脊膜刺激征消失。2、脑脊液正常。1、疼痛、脑脊膜刺激征好转。2、可留有脊髓功能损害征。G95.105060脊髓前动脉闭塞1、发病突然、剧烈根痛、肢体瘫痪。2、休克期后,病变区呈周围神经瘫,病变区下呈中枢性瘫。3、早期尿便障碍,出现深~浅感觉分离现象。4、脑脊液清亮,可有蛋白增高,红、白细胞增多。5、常见于动脉硬化、血管畸形、脊髓外伤等,并有相应的病史症状、体征和试验室检查所见。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1、解痉、扩血管治疗。2、静脉抗凝、溶栓治疗。3、早期微导管介入溶栓治疗。4、抗血小板聚集药,B族维生素,细胞活化药等治疗。5、病因治疗。9~211、肢体肌力、感觉、尿便障碍基本恢复。2、并发症消失。3、生活能自理。1、肢体肌力、感觉、尿便障碍改善。2、并发症基本控制。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45.901060短暂性脑缺血1、常见一过性眩晕、语言不清、肢体麻木和局灶性神经症状。2、中老年多见,常有动脉硬化、高粘度血症、高血脂、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病史。3、可反复发作、间歇期可完全正常。1、一般检查常规。2、必要时全脑血管造成影。1、扩血管,解除血管痉挛。2、抗凝治疗。3、中药治疗。9~141、症状、体征消失。2、短期不再发作。I66.904084脑血栓形成1、常在静态下发病。2、依梗塞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脑局灶体征。3、发病可急可缓,常在病后数小时至2~3天内达高峰。4、多有动脉硬化、高血脂等病史,中老年多见。5、MRA多见明确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血脂。3、颅脑MRA。1、急性期应尽快改善缺血区供血、供氧,降低脑代谢,减少细胞死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治疗原则:(1)降颅压、缓解脑水肿。(2)适当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3)静脉溶栓。(4)适当用抗凝药、扩血管药、细胞活化药等。(5)早期微导管介入溶栓和外科手术治疗。2、康复期主要是功能练习。14~211、神清、肢体、语言功能恢复。2、可留有轻度神经功能损害。3、生活能自理。1、神清。2、肢体、语言功能有改善。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I66.903084脑栓塞1、发病突然,几分钟达高峰。2、以偏瘫、失语、癫痫发作最常见,可伴有皮肤、粘膜、内脏栓塞。3、多见于有风心病、心房纤颤史的中、青年人,也可见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患者,偶有气体、脂肪栓塞者。4、脑脊液外观多正常。5、颅脑CT可协助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脑血管造影。3、颅脑CT。4、脑电图。1、一般治疗,主要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减少脑栓塞范围。2、抗凝。3、抗血小板聚集。4、气栓可高压氧治疗。5、脂肪栓塞可用去氧胆酸和酒精葡萄糖液治疗。6、外科手术。7、原发病治疗。8、细菌栓子应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14~21同脑血栓形成。同脑血栓形成。I66.902084脑底动脉环闭塞症1、多见中、青年和少年。2、常表现为闭塞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3、脑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远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端严重狭窄或闭塞,脑底部有烟雾状血管网。4、脑血管造影可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脑血管造影。3、脑脊液常规。4、颅脑CT。1、出血者降颅压,止血等治疗。2、缺血者扩血管治疗。3、急性期后可手术治疗。14~21无治愈。1、症状好转。2、可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I60.901084蛛网膜下腔出血1、多在活动、激动发病。2、常迅速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3、脑膜刺激征阳性。4、脑脊液血性。5、常有原发病的病史、体征。6、MRA可协助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凝血酶原时间。3、脑脊液常规、生化。4、MRA。5、全脑血管造影。1、绝对卧床。2、止痛、镇静、止血、脱水、细胞活化药等治疗。3、蛛网膜下腔冲洗。4、病因治疗。(1)血管畸形出血首选微导管介入栓塞。(2)动脉瘤出血可微导管介入栓塞。(3)开颅手术切除畸形血管或夹闭动脉瘤。28~421、完全清醒,症状基本消失。2、脑脊液基本正常。3、可恢复工作。1、意识清楚。2、症状好转。3、可留有原发病体征。I61.902085脑出血1、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史的中老年多见。2、在活动、激动时发病。3、迅速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4、依出血部位不同可有相应局灶体征,但以偏瘫、偏盲、偏侧感觉障碍和失语最常见。5、也可见于脑血管畸形,脑瘤、出血性疾病等出血,并有相应病史、症状、体征。1、一般检查常规。2、凝血酶原时间。3、血脂。4、颅脑CT。1、保持安静,头高15°。2、降颅压、止血,预防感染。3、控制血压。4、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失衡。5、手术治疗:(1)开颅血肿清除。(2)颅骨钻孔血肿腔溶血引流。28~421、意识完全清醒。2、三偏症状体征好转。3、生活基本自理。1、意识清楚。2、肢体功能有改善。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0810061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征,晚期可脑疝形成。2、常有癫痫频繁发作、肢瘫、排尿障碍,失语等。3、可有眼睑浮肿,眼球突出,眼底静脉怒张,鼻静脉充盈,鼻衄等。4、常见外伤、感染、产褥期、休克等到情况,具有相应病史、体征。5、颅内压增高。6、脑血管造影静脉期可见上矢状窦梗塞。7、CT、MR可显示空三角征。1、一般检查常规。2、MRA扫描。3、头颅多普勒。4、DSA。1、抗感染治疗。2、抗凝剂应用。3、抗癫痫。4、降颅压。5、局部溶栓治疗。14~211、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2、原发病改善或控制。1、症状、体征改善。2、原发病好转。G0802061海绵窦血栓形成1、以一侧的Ⅲ、Ⅳ、Ⅴ、Ⅵ的第Ⅰ支损害为主征,早期可仅为动眼神经不全瘫。2、患侧眼球突出,眼睑、球结膜、额部头皮肿胀,重者视网膜、视乳头水肿。3、常有感染,特别是面部疖肿、鼻窦炎、中耳炎等病史。4、脑血管造影见海绵窦血栓。1、一般检查常规。2、脑血管造影。3、MRA。4、DSA。1、抗感染治疗。2、抗凝剂应用。3、抗癫痫。4、降颅压。5、局部溶栓治疗。14~211、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2、原发病改善或控制。1、症状、体征改善。2、原发病好转。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I67.202084脑动脉硬化症1、年龄常在45岁以上。2、有持久而固定的高级神经功能减退,且随脑力、体力活动而间歇性加重。3、具有一定而弥散的脑损害症状、体征或脑电图异常。4、具有全身性动脉硬化的旁证,如眼底动脉硬化、主动脉弓增宽、冠心病、颞动脉硬化等。5、血脂含量增高。1、一般检查常规。2、血脂。3、肾功能。4、颅脑、心脏X线平片。5、脑电图。6、核素脑血流测定。7、颅脑CT。1、镇静、降压药。2、扩血管药。3、脑细胞活化药。4、降低胆固醇药。21~28无治愈1、症状、体征好转。2、脑电图、脑彩超有改善。I67.201084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50岁以上,有多年高血压史。2、病程隐袭,进展缓慢。3、以记忆障碍为主的智能减退。4、可伴有局灶性神经体征,如偏瘫、失语等。5、颅脑CT侧脑室周围白质密度降低,也可伴有基底节等部位的腔隙梗塞病灶。6、智商、记忆商测定低于正常。1、一般检查常规。2、血脂。3、肾功能。4、颅脑、心脏X线平片。5、脑电图。6、核素脑血流测定。7、颅脑CT。1、治疗原则为改善脑供血、供氧,降低脑代谢,减少细胞死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可适当用抗凝药、扩血管药、钙通道阻滞药、细胞活化药等。3、合理安排生活,加强体疗。21~28无治愈1、症状改善。2、智商、记忆商测定好转。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A8602002病毒性脑炎1、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2、急性、亚急性发病,可伴发热。3、症状多种多样,常以意识障碍、癫痫、精神障碍、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症等。4、血液白细胞轻度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可正常,或有轻度改变,免疫球蛋白多有异常,相关抗体多呈阳性。5、脑电图多呈弥漫性高波、慢波、少数有癫痫放电。1、一般检查常规。2、腰穿测压、脑脊液常规、生化。3、免疫球蛋白测定。4、血玫瑰花环率测定。5、脑电图。6、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检查。1、对症治疗:(1)糖皮质激素。(2)脱水、利尿。(3)控制体温。(4)抗癫痫。(5)抗精神病药。2、抗病毒治疗。3、中药。14~211、症状、体征基本消失。2、实验室检查明显改善。3、生活能自理。1、症状、体征改善。2、实验室检查改善。A87.901002病毒性脑膜炎1、病初发烧和原发病症状(如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2、急性、亚急性发病,出现脑膜炎症状、体征。3、多无脑实质局灶损害体征。4、脑脊液常外观正常,白细胞计数增高,免疫球蛋白增高。5、病毒分离有助明确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3、病毒免疫学检查。4、病毒分离。1、对症、支持疗法。2、降颅压。3、激素治疗。4、抗病毒治疗。10~201、症状、体征消失。2、脑脊液正常。1、症状、体征好转。2、脑脊液改善。G03.906061脑蛛网膜炎1、发病可急可缓,病程长而多变。2、常有感染症状,如发烧等。3、常有颅脑外伤、感染、鞘内注射药物、造影剂、麻醉剂史。4、体征分散,难具体定位,常有颅神经受损,而脑、脑干受损征轻。5、脑脊液常为浆液性炎症改变。6、CT可见脑室对称性扩大。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3、颅脑CT。1、抗感染治疗。2、降颅压。3、激素治疗。4、手术治疗。14~211、症状、体征基本消失。2、脑脊液正常。1、症状、体征好转。2、脑脊液改善。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B45.101+(G02.101*)002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发病缓慢,发烧、头痛、恶心、呕吐。2、常有精神症状、脑膜激惹体征、颅神经受累等。3、脑脊液可见炎性细胞、检出新型隐球菌可确诊。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3、脑脊液涂片查新型隐球菌。4、头部CT。1、抗隐球菌治疗。2、降颅压。3、手术治疗。14~211、症状、体征消失。2、脑脊液正常。3、隐球菌检查3次阴性。1、症状、体征好转。2、脑脊液基本正常。G2004062震颤性麻痹1、多老年发病,病情进展缓慢,激动、过劳加重。2、多双侧肢体、颜面、咽喉肌肉的动作减少、始动困难、肌肉强直为主征,伴肢体静止性震颤。3、排除脑其他疾病。1、一般检查常规。2、肝、脾B超。3、血、尿铜测定。4、血清铜氧化酶测定。1、病因治疗。2、对症治疗。3、手术治疗。14~211、症状、体征恢复较好。2、生活能自理。症状、体征改善。G24.101060扭转痉挛1、以头颈、躯干、四肢肌张力增高,身体的持续而缓慢不自主旋转或扭转性动作为主征。2、症状入睡后减少或消失,活动加重。3、持发性多在8~15岁发病,症状常继发于脑炎、一氧化碳中毒、肝豆状核变性基底节血管病等。1、一般检查常规。2、血清铜测定。3、脑电图。4、颅脑、脊柱X线平片。5、头部CT。1、病因治疗。2、对症治疗。3、封闭治疗。4、手术治疗。14~21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症状、体征好转。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25.903060手足徐动症1、多以手、手指的缓慢而不规则的蠕动样扭转动作为主征,手指过伸或分开,下肢少见。2、肌张力时高时低,变化无常。3、安静时减轻,入睡消失。4、常见早产、产后窒息儿、急慢性脑病、中毒等。1、一般检查常规。2、颅脑CT。3、脑电图。1、病因治疗。2、药物治疗。3、手术治疗。14~21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症状、体征改善。G25.504060小舞蹈病1、以不自主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等为主征,有时可伴精神障碍。2、慢性、亚急性发病。3、多见有风湿性病史的青少年,并伴有相应症状、体征。4、脑脊液多正常,急性期白细胞可增高。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3、血沉。4、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C反应蛋白、咽拭子培养。5、脑电图。6、颅脑CT。1、抗风湿治疗。2、抗多动治疗。14~211、舞蹈样动作、精神症状好转。2、风湿症状基本改善。1、舞蹈样动作、精神症状减轻。2、风湿症状有改善。E83.001053肝豆状核变性1、以肌强直、肢体动作笨拙、粗大震颤、共济失调、语言不清、吞咽困难为主征,伴精神症状。2、缓慢发病,多见少、青、中年人。3、可有角膜铜色素环和肝病表现。4、血铜兰蛋白减少。1、一般检查常规。2、血尿铜测定。3、血铜兰蛋白测定。4、脑电图。5、肝B超。1、低铜高蛋白饮食。2、对症治疗。3、D-青霉胺、葡萄糖酸锌、二巯基丙磺酸钠等治疗。14~211、症状、体征恢复较好。2、能从事一般活动。症状、体征好转。23 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36.001060视神经脊髓炎1、以视神经、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为主征。2、常在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后急性、亚急性发病。3、排除其他有关疾病。4、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细胞计数增高。5、视觉、体感诱发电位早期异常。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3、视、体感诱发电位。4、MR。1、一般治疗:(1)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2)鼻饲。(3)静脉给血浆、氨基酸、能量合剂等。2、药物治疗:(1)激素。(2)维生素。(3)脱水剂。14~211、视力、脊髓功能基本恢复。2、并发症治愈。3、生活自理。1、视力、脊髓功能改善。2、并发症基本控制。G3501060多发性硬化1、常见10~50岁者。2、常同时或先后出现多灶性脑、脊髓白质损害。3、病程迁延,有明显复发、缓解、再复发的特征。4、排除其他脑脊髓疾病。5、血、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增高。6、视、听、体感诱发电位可显示早期异常。7、颅脑、脊髓MR可显示脑、脑干、脊髓病灶。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3、血清蛋白电泳。4、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5、视、听、体感诱发电位。6、脑电图。7、脑、脊髓MR。1、糖皮质激素治疗。2、免疫抑制治疗。3、血浆交换疗法。4、丙种球蛋白、干扰素、转移因子治疗。5、理疗。14~21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症状减轻,体征改善。G04.00106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急性、亚急性发病,多见儿童、青少年。2、常有出疹性病毒感染,疫苗接种史。3、以播散性脑、脊髓损害为主的症状、体征。4、脑脊液可有白细胞、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增高。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3、MR。1、免疫抑制剂治疗。(1)糖皮质激素。(2)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2、干扰素、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等。3、对症。14~211、症状、体征基本消失。2、脑脊液正常。1、症状、体征改善。2、脑脊液明显改善。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37.001060弥散性硬化1、慢性、亚急性发病,有家族史,多见婴幼儿。2、双侧大脑半球弥散性损害,以皮质盲、癫痫、肢瘫为主征。3、病情进行性加重,晚期出现智力衰退,去皮质状态。4、脑脊液多正常,少数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增高。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3、脑电图。参考多发性硬化治疗。14~21无治愈。症状、体征改善。Q85.101152结节性硬化症1、鼻唇沟及其相邻的面颊部出现大小不等的肉色皮脂腺瘤。2、全身有散在皮肤色素脱失斑。3、常伴癫痫发作和智力发育迟缓。4、颅脑X线平片有多发钙化。5、常伴视网膜晶体瘤或心、肺、肾肿瘤。1、一般检查常规。2、颅脑X线平片。3、颅脑CT。1、对症治疗。2、抗癫痫。3、手术治疗。14~21无治愈。癫痫控制,肿瘤已切除。G93.201060良性颅内增高1、急性、亚急性发病,多数可查到病因。2、颅内压增高症状。3、颅内压增高体征,如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外展神经不全瘫等。4、无局灶体征。1、一般检查常规。2、腰穿测压、脑脊液常规、生化。3、颅脑CT。1、病因治疗。2、降颅压。3、手术。20~301、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消失。2、颅内压基本正常。1、症状、体征改善。2、颅内压接近正常。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B69.001+(G94.802*)002脑囊虫病1、有绦虫病、食“米猪肉”史。2、皮下结节、癫痫、精神障碍、脑膜炎、脑局灶损害、高颅压等症状体征。3、脑脊液嗜酸细胞增高、间凝试验阳性等。4、颅脑X线平片或CT可见囊虫钙化影。1、一般检查常规。2、凝血酶原时间。3、颅脑X线平片。4、颅脑CT。1、驱绦虫、灭绦虫治疗。2、抗癫痫。3、降颅压,保护视力。4、手术。20~301、症状消失。2、脑脊液正常。3、可遗有某些神经体征。1、症状改善。2、脑脊液接近正常。B66.901002脑吸虫病1、有疫水接触史。2、有发烧、咳嗽、荨麻疹、腹泻等早期症状。3、常有嗜睡、昏迷、癫痫发作、脑膜刺激征等。4、肝、脾肿大。5、脑脊液白细胞、嗜酸细胞计数增高。6、便中查到虫卵,有关免疫试验阳性。1、一般检查常规。2、脑脊液常规、生化、嗜酸细胞计数。3、头部CT。4、凝血酶原时间。1、药物治疗:锑剂应用。2、控制癫痫。3、降颅内压等。4、手术治疗。21~281、症状消失。2、脑脊液正常。3、可留有某些神经体征。1、症状改善。2、脑脊液好转。B67.905002脑包虫病1、有牧区接触牲畜史。2、常有颅内压增高、癫痫。3、有内脏包虫病的阳性发现。4、包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5、脑脊液嗜酸细胞增高。6、颅脑CT显示颅内占位病变与梗阻性脑积水征。1、一般检查常规。2、凝血酶原时间。3、脑脊液常规、生化、嗜酸细胞计数。4、补体结合试验。5、颅脑CT。1、降颅压。2、抗癫痫。3、驱虫。4、手术。21~281、症状消失。2、包虫补体结合试验阴性。3、可留有某些神经体征。1、症状改善。2、补体结合试验滴度下降。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G71.003060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以缓慢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肌萎缩和无力为主征,呈现翼状肩胛、鸭步、假性肥大等征象。2、多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常有家族遗传史。3、尿肌酸增加、肌酐减少、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等增高,血和尿肌红蛋白增高。4、肌电图检查有助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尿肌酸、肌酐测定。3、血清酶测定。4、肌电图。5、肌肉活检。1、药物治疗。2、理疗。3、中药治疗。21~28无治愈。症状改善。G70.001060重症肌无力1、以受累横纹肌无力为主征,晨轻晚重,活动后加重。2、常侵犯眼外肌、咀嚼肌、吞咽肌、呼吸肌,少数累及四肢肌。3、多发病缓慢,急性发病者少见。4、肌电图可现肌疲劳现象。5、胸腺CT可见胸腺肿大或肿瘤。1、一般检查常规。2、肌电图。3、胸腺CT。1、抗胆碱酯酶药治疗。2、放射治疗。3、中药治疗。4、手术治疗。5、血浆置换、胸腺素、转移因子应用。6、有危象者应气管切开,按危象处理。21~281、症状、体征基本消失。2、能参加一般日常工作。症状、体征改善。G72.304060周期性麻痹1、发作性对称性肢体软瘫,近端重。2、常急性发作,周期性发病。3、青壮年男性多发,可有家族史。4、发病中可有血清钾降低、增高或正常。心电图有相应改变。5、需除外其他原因所致低钾症。1、一般检查常规。2、血清电解质测定。3、血清甲状腺素测定。4、24h尿钾测定。1、瘫痪发作时治疗:(1)低血钾型。(2)高血钾型。(3)正常血钾型。2、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3、有甲亢者应同时治疗。17~211、症状、体征消失。2、实验室检查正常。3、并发症得到控制。症状、体征减轻。23 ICD-10病名诊断标准检查要点治疗原则住院天数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统计治愈好转M33.201116多发性肌炎1、对称性肢体近端肌肉的无力、疼痛、压痛为主征,可侵犯咽肌、呼吸肌、颈肌。2、病前可有感染史或有皮肤、结缔组织损害或有恶性肿瘤史。3、中年女性多见。4、肌电图检查、酶学检查、肌肉活检有助诊断。1、一般检查常规。2、肌电图。3、血沉。4、血清酶测定。5、肌肉活检。1、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2、其他免疫抑制剂应用:(1)硫唑嘌呤。(2)氨甲蝶呤。(3)环磷酰胺。(4)环孢菌素A。3、血浆置换疗法。4、人体免疫球蛋白。5、放射治疗。14~21G40.901063癫痫1、以反复发作性抽搐、意识障碍、感觉、精神或植物神经功能异常为主征。发作间隙期可无任何不适。2、癫痫可分为全身强直性大发作、失神性发作、局限性发作、感觉性发作、自主神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3、常在过劳、惊恐、感染、暴饮暴食、月经来潮等诱发。4、脑电图可见癫痫波型。5、继发性癫痫常可查到致癫原因。1、一般检查常规。2、脑电图。3、颅脑MR。1、病因治疗。2、药物治疗。3、对症治疗。4、手术治疗。14~351、癫痫控制,短期内无复发。2、病因得到相应处理。癫痫发作减少,减轻。F44.902056癔症1、有癔症性性格特征。2、发病和精神因素密切相关。3、症状多样,且有鲜明的情感色彩。4、症状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亦可因暗示而加重或改善。5、能排除器质性病变。一般检查常规。1、心理治疗。2、暗示治疗。3、药物治疗。7~101、分离症状或转换症状完全消失。2、社会功能恢复。1、症状部分好转或强度减轻。2、症状基本缓解,但受损的社会功能未恢复至病前水平。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