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专题检测17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专题检测17

ID:12872235

大小:4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9

上传者:U-3744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专题检测17_第1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专题检测17_第2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专题检测17_第3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专题检测17_第4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专题检测17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专题检测1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专题检测(十七)论述类文章阅读(二)(时间:45分钟 满分:27分,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核尘埃”:无须恐慌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王作元说:“核电站反应堆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要尽力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X光检查,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3月16日,有改动。作者:冯永锋)1.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对。解析:“已经飘散到我国”表述太武断,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对能不能飘到的问题,专家还在讨论。答案:D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影响不大。B.铯-137和碘-131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解析:A.“三重外壳”“影响不大”等表述不合文意;C.“铀元素”错,应该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D.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鉴定不是二十世纪末。答案:B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B.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和碘-131,会在短时间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解析:B.“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错,原文只是专家推测说“多半没有影响”,还需要继续观察;C.通过鉴定并符合卫生标准的辐照食品才有可能不影响健康;D.“恐慌”和“拒绝购买”过于武断。答案: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4~6题。小说沦为“经济作物”并不恐怖阮直当80后作家进军某杂志,某杂志的发行量每月高达50万册时,就有媒体惊呼:操盘该杂志的80后作家已是名利双收了。于是有些文学批评家与文学界的“前辈”们便开始“ 忧心”斯文扫地,认为小说已经沦为“经济作物”了。反对把小说当做“经济作物”侍弄的人担忧小说一旦失去“艺术的含量”就不再是“精神文明产品”了。那些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界的“前辈”们最担心沦为“经济作物”的小说,冲击了作家的良知,让一些已经在小说创作上赢得读者认同的作家(不知那位每月让50万册杂志发行的作家算不算得上赢得了读者的认同),也跟着乔装打扮,去制造“经济作物”了,使一大批不良作品充塞文学市场。其实郭敬明所做的也无非是媚俗、满足年轻人的阅读欲求,以至于侍弄好了几块“经济作物”的高产田,这有什么可奇怪和不可忍受的呢?连我国的新闻出版部门的审读机构都没开口说话,我们的作家、学者有什么忍受不了的呢?难道还想让我们的文学只能充当“载道”之车吗?言论自由不能只是“一部分人”的言论自由,而让老百姓只能在“背后骂皇帝”吧?言论自由不能不包括写字自由、出版自由吧?言论自由不能不包括写小说的自由,或把小说写成“经济作物”的自由吧?如果不把小说写成“经济作物”,那么把小说写成“青春偶像”行不行?写成“生命的虚无”行不行?写成“宗教信仰”行不行?写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平等、博爱”行不行?这个可写,那个就不可写,这该是一个什么时代?其实,小说的实质就是“媚俗”,它的原产地就是俗人俗物“聚堆”的民间。我们为什么非要把一个原本就不神圣的东西神圣化呢?主张“小说要有艺术含量”的学者们是不能把“纯文学”神圣化的,当然,郭敬明也夸大不了他的《最小说》。哪个是小说的“优良品种”,哪个是小说的“经济作物”,分辨的前提是要让人家成长。就算长成不结穗的光杆儿庄稼棵子,还可以做草料嘛;即便有几根带毒的野草冒出,还可入药治病呢,不然就当做分辨庄稼苗的“反面教材”。我们谁都没资格把“经济作物”连根拔掉。相信大众的审美能力,相信阅读市场的淘汰力量,也要相信我国新闻出版部门的审读机构的“把关”能力。就是有小说真的沦为“经济作物”也没什么可恐怖的。因为这世界从有文字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制造恐怖的文字组织”呢。连鬼都是我们想象出来吓唬别人也包括我们自己的。(选自《杂文月刊》,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经济作物”的含义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经济作物”是指在创作上强调写作技术、瞄准特定的阅读对象并重视作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文学作品。B.“经济作物”是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和经得起阅读市场的考验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学作品。C.“经济作物”是指不注重文学作品的教育性质与价值、只考虑经济收益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D.“经济作物”是指没有教育价值,也没有文学特质,只是为了赚钱的那些文学作品。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理解错误,原文为“满足年轻人的阅读欲求”;C项,“不注重文学作品的教育性质与价值……文学作品”于文无据;D项,“没有教育价值……文学作品”太绝对;A项最全面,最符合“经济作物”的本质特征。答案:A 5.下列对文中运用郭敬明名利双收的事例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郭敬明所做的也无非是媚俗、满足年轻人的阅读欲求。B.小说只要不被新闻出版部门的审读机构批评,怎么写都行。C.小说只要能获得经济效益,就表明它是成功的。D.即使小说的“艺术的含量”不算高,那么小说沦为“经济作物”也并不恐怖。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项,是对郭敬明的《最小说》发行量大的原因的概括;B项,表述曲解了文意,且不属于对“郭敬明名利双收的事例的解说”;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且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D6.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80后作家创作的小说艺术含量严重不足,而他们却名利双收,因此遭到有关人士的批评。B.沦为“经济作物”的小说冲击了作家的良知,以致让许多小说家迷失了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C.“经济作物”是利用媚俗来满足年轻人的阅读欲求的小说,有害无益。D.“经济作物”小说如果能让大众接受,不被市场淘汰,且能通过有关部门或机构的审查,则无可厚非。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原文并没有说“80后作家创作的小说艺术含量严重不足”;B项,根据原文可知,该项表述的内容只是有关人士担心的内容;C项,“有害无益”的说法于文无据。答案:D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社会积怨社会积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指滋生在民众中的一种大范围的负面情绪,自古就是人们理解和判断政治与社会现实的一种常识性感受。社会积怨可能导致社会冲突,也可能危及社会秩序。一旦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社会积怨就会演化为社会危机,它的最坏结果就是引起社会动荡。所以社会积怨既是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威胁,也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一种挑战。我们多把社会积怨仅看做民众的一种态度,或某种心理选择,这是远远不够的。它的根源其实在于社会制度本身。每逢社会制度面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变化,无法适应或自我调整时,社会积怨就会大量产生。亨廷顿有个观点,认为现代化进程会天然地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为经济增长虽在以某种速度改善人们的物质福利,但同时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人们的社会挫折感。对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来说,更是如此。有一些社会积怨比较容易解决,它是制度规范层面的,只要规范了某些制度,积怨就可能得到释放。比如高房价、就业难或环境污染引发的积怨。还有一类积怨是由社会及政治结构导致的,有深层的、基础性或历史性的原因。比如民族或宗教问题、社会阶层分化或政府正义引起的社会积怨。 如果不注意辨析,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就可能延缓前一类积怨的解决。前一类社会积怨,开始只是想规范制度,假如迟迟没有解决的希望,就可能深化为对整个社会及政治结构的怀疑、对执政者核心价值的追问。价值型积怨,化解起来就非常困难,这时政府无论怎么做,都难以取得对方的理解或信任,从而激化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最后导致狂飙突进式的社会运动。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灾难。其实,积怨不仅在摧毁积怨者,也在摧毁整个社会的防卫能力。民众因此对自身和未来感到恐惧,甚至觉得社会在走向崩溃。人们沉浸在一种普遍而持续的不安状态中,会变得冷漠而缺乏责任感,公共生活似乎在朝着一个虚空的目标狂奔。积怨不仅使民众失去了方向感,也会使政界人士体现出一种常态性的焦虑。此外,社会积怨也会成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工具。利益集团、政治派别可能有意识地操纵它,以达成自己的政治或利益目标。它们将激发或遏制社会积怨,视为争取民众或打击对手的手段,有时使用恐吓战术,有时使用鼓动战术。这种不断的刺激,会使公共生活呈现出一种过敏特征,民众个个成为消息灵通人士,政治人物也因焦虑感而放大对社会积怨的感受。7.下列对“社会积怨”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社会积怨是一种负面情绪,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B.社会积怨涉及面广,极具普遍性,挑战了现存社会秩序。C.社会积怨会威胁到社会,最终造成社会动荡,使积怨变成现实。D.社会积怨是人们理解、判断政治与社会现实的一种常识性感受。E.社会积怨不能只理解为民众的态度或某种心理选择。解析:B项,原文说的是“有一定的普遍性”。C项,社会积怨引发社会动荡是一种可能,不是必然。答案:BC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对社会积怨的态度能使社会积怨的性质发生改变。B.社会积怨可以摧毁积怨者,但不能彻底摧毁整个社会防卫。C.社会积怨最早是民众的情绪,但最终会转化为一种政治工具。D.利益集团有时会把社会积怨转化为一种过敏特征。解析:B项,原文说的是“积怨不仅在摧毁积怨者,也在摧毁整个社会的防卫能力”。C项,“一种政治工具”是在利益集团或政治派别的操纵下形成的,不是所有的社会积怨都会转化为政治工具。D项,原文说的是“使公共生活呈现出一种过敏特征”,不是“把社会积怨转化为一种过敏特征”。答案:A9.作者列举亨廷顿的观点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考生可以通过分析亨廷顿的观点的内容以及其观点与上下文的关系入手答题,注意答案要全面,语言要简洁。答案:证明社会积怨的根源是社会制度这个观点,引出下文对社会积怨的分类。10.请简要概括社会积怨的两种类型和化解的难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分析相关语段的内容。对于此题,分析文章的四、五段可以找出关键语句,稍加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①规范制度型积怨,解决比较容易。②价值型积怨,化解比较困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