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ID:13191667

大小:414.0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1

上传者:U-10243
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_第1页
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_第2页
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_第3页
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_第4页
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建筑学院论文三江学院课程设计(论文)课程名称:建筑概论题目: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院(系):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姓名:李杰学号:2016年12月24日7 建筑学院论文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摘要:禅宗推崇深远的美学意境,崇尚“抽象”的美,追求简洁、质朴的设计理念,擅长精致、细腻的处理手法,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传统建筑。战后,日本建筑师将禅宗思想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作了独树一帜的日本建筑。这种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精华的创作之路,值得中国建筑师学习、借鉴。关键词:禅宗;意境;建筑设计;枯山水;安藤忠雄TheInfluenceoftheZenBuddhismonJapaneseArchitectureAbstract:Zenrespectsprofoundartisticconception,advocatesthe“abstract”beauty,pursuesofsimpledesignconcept,andownsdelicate,exquisitetechnique.IthasaffectedtheJapanesetraditionalarchitecturedeeply.AftertheWar,JapanesearchitectscombinedthoughtofZenwithmodernarchitecturetechniques,andcreatedthewonderfulJapanesearchitecture.Theroadofabsorbingtraditionalcultureessence,isworthlearningbyChinesearchitects.Keyword:zenbuddhism;artisticconception;architecturedesign禅起源于梵语“禅那”(dhyana),又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或者“弃恶”。禅定后来成为佛教“三学”(戒、定、慧)的主要内容之一,修习者都是由禅定启发智慧,而进人成佛的境界(涅)。但在禅宗这一中国化的佛教中,“定”和“慧”被同一了,即所谓“定慧等”。所以中国禅宗中的“禅”就与“智慧”同义而获得了本体论意义。1.禅宗1.1禅宗义理有十六字诀可以概括: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认为,佛性真如不可言说,文字无以传达。禅宗立有一个宇宙本体。对此本体,宗门之中有各种称谓:“真如”、“佛性”、“佛法”、“实相”、“祖师西来意”、“第一义”、“胜义”等等。它如此之源始,如此之真,如此涵括一切,以至于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文字在它面前显露出分解、片面、凝滞、虚妄和相对的一面。如想接触这个本体,则只有通过直觉体验,也就是“直下便悟”。再说明心见性,自性自度。六祖慧能已经提出了“藉师自悟”,“五家七宗”时代的禅师们更是发挥了“自悟”这一点。倘若能够“明心”,即是在直觉体验中,直观到“我心即佛”,世界万物,与我心、与佛性齐一无别,那就是成佛,可以解脱一切外物羁绊,不必坐禅,不必苦行,也不必读经,“行住坐卧皆道场”可以适意自然地生活,心灵宁静,洒脱自在。禅宗的又一个特点是言下顿悟,当世成佛。南宗的禅师们对佛教教义的改革激进到如此程度,他们已经不说“人人有佛性(可以成佛的条件)”之类的话了。他们直截了当,说“我”就是“佛”,本来就是,没有什么“可以成佛”的问题。南宗禅顿悟之“顿”,从时间上是刹那间,从空间上是整体把握。一经顿悟,即达真如,也即成佛。1.2禅宗与日本7 建筑学院论文中国禅宗早由道昭、道睿、义空等传入日本,然未独立成为宗派。及荣西人宋回国,才开创日本临济宗。荣西灭后,日本禅宗逐渐得势,但多属临济宗派。及道元人宋归国,是日本有曹洞宗之始。日本禅宗自镰仓时代以来,由临济与曹洞两宗平分天下。到了德川时代,在临济、曹洞之外,另立黄粟一宗,成为日本禅宗三派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兴起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提出王政复古、“神佛分离”和“废佛毁释”。佛教势力式微。2.“禅宗”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结合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日本人日常观念和审美领域中的禅其实中国南宗早有了“行住坐卧无不是修禅”的说法,而禅宗义理与掌握文化强势的士阶层融合,已经在中国本土深深地浸濡于书、画、造园等各个域。但要注意,禅宗正式进人日本已经是宋朝,“五家七宗”的鼎盛时期已近尾声,造成了两个条件:一禅宗的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的禅化已经彻底完成,禅和中国原有的主流文化已是水乳交融,这时再作为不可分的整体,成系统地传入日本,以这种文化强势,对日本小国而言,相对的影响力自然较大。二此后禅宗在中国进入衰退期,而日本刚刚结束其历史上的平安时代,进人日本史所谓“中世”,仿唐的律令制国家解体,日本在反复的战乱争夺中开始形成自己的武家社会。这就正象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玄学大盛的情景,禅宗这一个关注现世,方便成佛的教派猛烈而深人地进人了日本文化的深层。荣西带来的茶文化演变出“茶道”,号称“旧本三笔”的弘法大师空海、磋峨天皇、橘逸势照搬的魏晋书风和唐人格调,在禅的濡染下变种为“禅宗样书道”;插花赏花的艺术形之为“花道”,连好勇斗狠的武士,也接受了“武士禅”的规范。倘若没有禅宗“呵祖骂佛”藐视一切权威的力量,没有直指人心并包容万物的博大襟怀,就无法熔铸近代以前的日本民族精神,就很难想象有突破因袭唐制的新日本文化出现,禅宗确为日本文明的组成部分和主要来源。历史上日本经常遭受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扰。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命的瞬间消逝,反而使日本人具有坚毅的民族性格和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淡定,进而将死亡、消逝、退却时所表现出的美,视为至高无尚的美。透露出一种对于生命的释怀,和对人生的参悟,它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这正与禅宗追求的境界相合拍。禅宗所追求的美,是一种具有深刻喻意的美,要求人去除杂念,用心仔细地品味。并通过一些平凡的事物,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感悟禅理就像读一首诗,透过文字,可以从中品味出更深的含义,眼中无景,而心中有景。读到“风定花尤落,鸟鸣山更幽”的诗句,令人感受到的是花瓣正在从枝头轻轻地飘落和深山旷谷中的青青鸟鸣,体现出了自然无限的静谧与幽深,进而使人联想到宇宙的博大,让人感悟在无限的自然之中生命虽然就像花瓣那柔弱,但是在凋零的一瞬间,依然努力带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这就是禅宗所具有的深深意境。它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在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无不体现出这种浓浓的禅意。3.禅宗的审美意境对于日本建筑的影响7 建筑学院论文伊势神宫内宫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期而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即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与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3.1枯山水7 建筑学院论文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有文化的阶层是朝廷贵族、禅宗僧侣,他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院里吟咏禅诗,观赏园景,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尤其称绝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不遗余力地表现了“空相”、“无相”的境界。枯山水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绵软的白砂和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如,京都龙安寺,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所以龙安寺也称“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所造之境多供人们静观,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把日本的造园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3.2茶庭日本的茶室建筑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性的代表。茶室面积通常都比较小,室内设壁龛,其中挂上一幅画、或摆上一枝花以供人眺望。通过这种处理来达到以有限表现无限空间扩展感。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尘而体认并表现清净寂静的佛心为第一要义,特别强调禅茶一如。桃山时代,艺术家干和休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茶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园林,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的情趣。园内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藓。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园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一般在茶庭之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这种由喧嚣入静寂的庭院设计,就像中国宋代兴起的“城市山林”7 建筑学院论文,使人人在朝野不妨心存江湖。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茶室外部造型好像草庵,尺度不大,材料结构都很简朴、原始。茶室内部利用凹间、窗户和天花布置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小空间。特别是大量自然材料的使用,不加修饰,追求空寂、枯寒的气氛。从而启发茶人的清静情趣,排除私欲,探寻本源,达到觉悟的目的。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①从日本枯山水园和茶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壶中天地”的园林审美倾向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改造成一种以高度典型化、再现自然美为特征的写意庭园。无论是枯山水园还是茶庭,虽然本身并不大,但常常让人感到其空间的无限延伸,或者是一种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是向无限空间扩展的精神诱导。它们那种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天地。佛教禅宗在日本兴盛,使日本人认为大自然是超脱凡世的,日本庭园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浓厚的禅的意趣。禅宗思想对日本庭园的影响是深远广泛、潜移默化的。它虽然来源于中土,但是经过和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特质的融合与变异,已经成为日本本土土生土长的主导文化,甚至是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思想体系。4.日本现代建筑对于禅宗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受到近代“脱亚入欧”的思想的影响,日本建筑师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过怀疑。二战后,日本建筑师重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现代建筑。4.1利用现代技术,追求深厚的建筑意境———代代木体育馆战后,丹下健三一直努力探寻钢筋混凝土材料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形式。1964年建成的东京代代木体育馆是其巅峰之作。该场馆包括体量较大的游泳馆和一个篮球馆。游泳馆长240m,宽120m,高40.4m,可以容纳13000~16000名观众同时观看比赛,其平面犹如两个月牙拼合在一起,两侧各伸出一个尖角,形成观众的出入口。场馆的看台为混凝土结构,屋顶则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悬索结构,形成了大跨度的建筑空间。该建筑造型极其简练,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有力地体现了钢筋混凝土桅杆和悬索屋顶的雄厚、有力及轻盈、飘逸之美。场馆还凸显了混凝土和钢板本身的质感和色彩。整个场馆虽然没有采用任何传统的建筑符号,但建筑的造型、细部、颜色无不流露着一种浓浓的禅意和日本建筑深沉、宁静的美。7 建筑学院论文4.2探索建筑材料的表现潜力——住吉长屋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擅长采用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除了表面涂有透明的保护剂外,不加任何修饰,直接体现天然的肌理,显得格外清雅与庄重,甚至比金碧辉煌更具艺术感染力。住吉长屋是安藤的成名作。该建筑两端的外墙上几乎没有采光,就像一个封闭的混凝土方盒子,靠中部的庭院采光。该建筑采用了简单的几何形体,院中也没有任何植物,似乎显得单调,毫无生气。但置身其中闭目凝神,在这个占地仅有57m2,充满漫射光的空间里,人仿佛感受到枯山水中的枯寂含义和茶室般的宁静细腻;厚重的墙体,将建筑变成了闹市中的“孤岛”,有着像桂离宫一样的野趣。住吉长屋形成了一个高度抽象的微观世界,诠释了深厚的禅意。4.3将自然元素引入建筑,表达深刻的美学意境——光之教堂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光线、声音、水流都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例如光的教堂,完全由混凝土墙围合,没有额外的装饰,也没有任何照明设备。在这异常昏暗的环境中,光线从墙面的十字形裂缝反射入室内。教堂室内冷灰的色调,为人们营造出一种沉静安宁的氛围,使人联想到它犹如是通向另外一个世界的容器。5.结语目前中国建筑师同样肩负着振兴传统文化的重任。设计什么样的建筑和怎样设计建筑是中国建筑师面对的主要问题。禅宗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但是在禅宗影响下的日本建筑却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禅宗所提倡的“抽象”7 建筑学院论文的美,简洁、朴素的设计理念,精致、细腻的处理手法,都可以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设计出简洁、精致、意境深远的建筑形象。日本建筑师将现代建筑技术、材料、手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注释:①铃木大拙著:《禅与日本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62页。参考文献:[1]张十庆著:《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2]刘 毅著:《禅宗与日本文化》,《日本学刊》,1999年第2期。[3]任晓红著:《禅与中国园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4]铃木大拙著:《禅与日本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5]彭修银著:《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6]杨晓东.建,境———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当代建筑设计初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7]向正祥.清水混凝土演绎出的日本禅学———析安氏建筑的精神源泉[J].中外建筑,2006,12(4):64-67.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