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教案要点

有无相生教案要点

ID:14177467

大小:4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6

有无相生教案要点_第1页
有无相生教案要点_第2页
有无相生教案要点_第3页
有无相生教案要点_第4页
有无相生教案要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无相生教案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无相生——《〈老子〉选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的整体思想。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教材理解和教学设想: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包括“相对概念相反相成”的观点、“无”的功用问题)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包括“无为”、“贵柔处弱”等)。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

2、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趣味解读题目典故:据说当年有一次孔子去向老子讨教“矛盾的对立统一”,老子只张了张嘴(牙齿已全无),伸了伸舌,孔子便顿悟了: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最终却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强与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这题目的字面意思是:“有”和“无”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循环不止。一般生物都会死亡。松柏、龟蛇等长寿物也有死亡之时。生物死了,形体就由“有”变“无”。根据物质不灭原

3、理,尸体腐烂后各种元素还在,还会在阳光、雨露下转化为新的物质“有”。河流可干涸改道;山可下陷为海或消蚀为平地;地可沧海桑田甚至沙漠化;石头可风化为砂或飞散四方……但不管如何变,非生物的元素仍在,仍可重新组合生化,或沙变石,或由植物根吸收而成枝叶,或由生物吸食而成细胞。这都是有无相生。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二、关于老子其人。1.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汉族,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的河南鹿

4、邑县,由此确认老子为河南鹿邑人。2.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103.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

5、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三、老子基本思想述略。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所期待的是:人们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们返回到真诚质朴的生活形态与心境。下面通过几个概念略窥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无为——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此观念主要是针

6、对统治者而言的。不争——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柔弱非懦弱。柔,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虚无——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长。“无”,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空的空间”。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神空间。四、初读文段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恶(è):指丑恶的事物或行为;为(wéi)、相(xiāng)、焉(yān)和(hé):谐和的意思;行(xíng):施行;恃(shì):依赖的

7、意思;弗(fú):不的意思。102、编节奏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五、文意疏通及评论1.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通“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一种解释“形”为“形容”“形成”也许能更好地表达事物相反“相成”之意;另一种解释“形”为对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