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自考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自考

ID:14615809

大小:173.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07-29

上传者:jjuclb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自考_第1页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自考_第2页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自考_第3页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自考_第4页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自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自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社会研究方法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1、“社会研究”的概念通常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而探索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专门的科学研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要说明社会现象的表面状况,还要说明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并且把握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3、“社会研究”的概念比“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更为宽泛。社会研究要以社会调查为基础,但不止步于社会调查所得到的经验资料,而是要通过对经验资料的分析而得出对社会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4、我们可以将“社会研究”概念定义为: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5、社会研究的4个特征(多选题)(1)目的性(社会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认识活动,目的性是社会研究活动最主要的特征之一)(2)经验性(经验性特征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3)理论性(社会研究的理论性特征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结论两层含义)(4)社会性(是指社会研究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4、所谓“经验性”,是指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会的认知。5、社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首先,社会研究的目标具有社会性的意义;(2)其次,社会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3)再次,社会研究活动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并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4)最后,社会研究的结果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术发展产生影响。6、社会研究的基本4个要素:(多选题)(1)社会研究主体(是指进行社会研究的组织与人员)(2)社会研究的对象(是指被研究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是其他社会单位)(3)社会研究的内容(是指所要了解的社会现象和要探索的社会问题的具体内容)(4)社会研究的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社会研究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的总和,包括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各种程序、规则和各个研究阶段上应采用的各种方法)7、各类组织在社会研究活动一般扮演以下4种角色:(1)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政治组织、学术组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性组织)(2)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3)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这类组织主要是一些学术机构、政府和企业的研究部门、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多选题)(4)社会研究的资助者。8、“社会研究对象“在概念上不同于“研究内容”。社会研究内容是指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而研究对象则是指特定社会现象发生、发展范围中的人和社会单位。9、类别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10、所谓集合概念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11、社会研究是以揭示某类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为目标,对象应该是社会中某类群体或组织的总体。12、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使用“分析单位”的概念来区分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对象)与社会研究对象的不同。13、确定研究内容首先需要按照研究的目标将研究题目分解为若干方面,然后根据研究目标去确定每个方面所需要收集的信息。14、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态度调查、因果分析、预测分析及对策研究等不同的层次。(多选题)15、研究内容的广度和层次受研究的目标所决定。16、社会研究的3个目的:(多选题):(1)探索未知的事物(2)验证不确定的认知(3)扩展已有的知识17、社会研究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是要探索未知的社会现象。18、社会研究者探索未知社会现象的原初动机首先为了服务于社会实践。19、所谓社会研究的意义,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活动及其研究结果对研究主体(研究者、委托者等)所能够产生的作用。20、社会研究的意义(分为理论性意义和应用性意义)(1)判断一项社会研究是否具有理论意义,主要自它在上述几方面是否有新的观点、新的资料、新的理论结论等,总而言之,是否有理论创新。(多选题) (2)一项社会研究是否具有应用性意义,主要看其研究是否能直接应用于当前的社会实践,帮助人们解决各类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21、社会研究的4个基本原则:(曾考多选、单选、论述题)(1)客观性原则(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4)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22、所谓客观性原则,简单说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指社会研究应该尽最大可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实际情况。23、社会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24、所谓“事实判断”是指对社会事实客观情况的判断,即通过科学的研究而对一个社会及其原因和规律客观存在的状况做出的判断。25、所谓“价值判断”是指研究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好坏、意义、重要性程度等方面的主观评价。26、“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27、“价值关联”是指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要受到他们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28、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从事社会研究工作人员所必须遵从的基本职业道德。29、现代社会研究活动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必须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30、社会研究方法的2个意义:(1)保证社会研究客观性的意义;(在社会研究中采用科学方法的首要意义是社会研究客观真实性的要求)(2)提高社会研究活动效率的意义;(在社会研究中,采用科学方法的另一方面意义源于社会研究活动简捷性和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的要求)31、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4个特征:(多选题):(1)经验性(2)理论性(3)规范性(4)多样性32、所谓经验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过直接接触社会实际而获得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其具体的方法包括访谈、观察、实验等。33、规范性使研究的结论能够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34、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多选题、单选)(1)方法论。(指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即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哲学论证)(2)研究方法(指研究中采用各种的研究形式,包括研究的程序及每个步骤上具体的操作方式)(3)具体方法和技术。(具体方法和技术是指在社会研究的各个环节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和工具等,其中重点包括各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相关工具的使用方式等。35、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不直接应用于具体的研究工作,但它对具体研究工作中所采用研究方法起到理论基础的作用。36、在社会研究中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它们大致上可以分为问卷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几种主要的类别。37、社会研究的5个过程:(曾考论述题、多选题)(1)确定研究题目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收集资料阶段;(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5)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38、研究设计阶段中的主要任务是对整个的研究工作做出规划和设计,要制订出整个研究工作的总体方案以及研究工作各个阶段中各项任务的具体行动方案。(单选题)39、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研究路径设计、具体研究内容的确定、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工具的设计和准备,以及研究组织、人员和其它相关资源的调动方案等。(多选题)40、社会研究中最多采用的是通过社会调查来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41、整理资料的方法包括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类、转换和录入等。(多选题)42、资料分析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主要是统计分析,定性分析主要包括语义分析和内容分析。43、社会研究的选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所决定的。44、实施社会研究工作的过程,首先是收集资料的阶段。第二章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重点章)1、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分类:(1)从研究的性质划分: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2)从研究的目的划分: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3)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4)从研究方法划分: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5)从研究的时间尺度划分: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2、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2个主要差别是:(1)理论性研究强调通过研究来发展知识,寻找社会运行的规律;(2)应用研究则强调通过研究来直接帮助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3、理论性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增加对社会现象内在规律的认识。4、理论性研究既包括在抽象层次进行学术探讨,如建立概念体系和分类框架,对各种理论观点进行评述、批判和综合,澄清理论分歧,对经典理论和学史进行系统分析和介绍等;也包括在理论层次上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现实问题。5、通过建立各种理论假设而得出关于某种社会现象的理论解释,然后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抽象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和提供新的理论解释,这类研究称为实证研究,是理论性社会研究的重点。6、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3个不同点:(1)首先,与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在于其理论抽象的层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2)其次,与历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更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3)此外,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历史学研究在方法方面上也有所不同。7、理论性研究的任务不限于建立学科理论,还包括建立指导各种实践活动的理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一个经典例子。8、应用性研究是指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究。9、应用性研究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解释性和预测性的。10、应用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1)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研究目标的不同。(单选题)(2)理论性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发展一般性的社会知识;而应用性研究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3)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多经验性的理论研究本身在社会实践中也有应用的价值,而应用性研究一般也并不排斥理论研究。11、应用性研究的主要类型包括: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影响评估等。开辟新的领域:政策评估研究、社会指标研究。12、应用性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人口管理、劳动就业、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区域发展、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13、从研究的目的划分,社会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单选题)。14、探索性研究是对某一课题或某一现象进行初步了解。探索性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5、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系统地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它通过对现状的准确全面的描述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16、解释性研究则试图对社会现象做出普遍的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17、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单选题)18、探索性研究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简答题)(1)实地考察;(2)请教专家;(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研究课题的背景资料,为正式研究奠定基础)(3)查阅资料。19、通过探索性研究工作可以获得相应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提出关于所研究现象或问题的初始命题或假设,试验并确定正式研究应采用的方法,以及探讨进行正式研究的可能性。20、探索性研究主要是一种先导性研究。21、探索性研究对正式的课题研究在探求因果关系、建立理论假设、探索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2、探索性研究通常采用的收集资料方法包括:(1)观察法(包括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2)访谈法(主要是无结构式访谈)等,有时也进行小规模的问卷调查,或者一些典型个案的调查。(探索性研究中的调查对象规模通常都比较小)23、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即描述社会现象是什么,如何发展的,其特点和性质是什么。24、描述性研究不仅包括应用研究,如民间测验、市场调查、人口普查、犯罪问题和婚姻问题等,而且包括理论研究,如社会阶级状况研究、等等。25、系统周密的描述是正确认识与解释社会现象的前提,只有在客观真实地描述现状的基础上才能说明现象之间的 因果联系,同时发现新现象和新问题。26、描述性研究的基本要求是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应当达到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27、准确性是指应该对社会现象的状况和基本特征等方面都要做精确的描述和说明,这就要求有一个准确的指标体系。28、描述的概括性则是指在社会研究中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应当是能反映出总体及各个组成部分的普遍现象,而不应该只是个别的或片面的现象。29、描述的概括性包含两层含义:(1)一是描述研究要反映总体状况的一般特征;(2)二是描述研究也要对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的概括。30、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1)首先,描述性研究在研究的时间地点、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比探索性研究更明确具体;(2)其次,描述性研究在方法上与探索性研究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突出地表现在描述性研究所具有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上。31、描述性研究中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以自填、邮寄或结构式访问等方式进行的问卷调查。32、解释性研究就是对于社会现象或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单选题)33、解释性研究是在了解社会现象的一般状况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求这一现象的原因和作用机制,解释性研究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首先要对所涉及的社会现象进行描述性研究,即对有关的变量进行测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变量之间的关系时行分析,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并进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34、在定量研究方法中,解释性研究通常是先提出研究假设,然后从理论假设出发,设计出调查方案(收集资料的方案),并采用各种调查方法去收集经验资料,最后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验证假设,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35、解释性研究的方案设计首先要明确提出所需检验的假设,并且其理论假设一般是一种因果模型,它一般包括以下层次的方式:(1)列出现象的原因或后果。(2)提出某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或后果)和次要原因(或后果),即对各种因果变量的关联强度提出理论假设。(3)建立复杂的因果模型。36、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更加集中,更具有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解释性研究往往要建立理论模型,通过相关、回归、对数线性模型等高级统计方法来分析模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强度,从而达到检验理论模型的目的。37、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选取多少人来做调查,要依据研究的目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条件来决定。38、按照调查中选取被调查者的人数及其占总体中的比例,以及选取被调查者和实施调查方法的不同,可以将调查活动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39、普查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可以采写报表的方式(如国家统计部门每年进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普查),或直接登记的方式(如全国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等)。40、普查的4个主要特点: (简答题或多选题)(1)第一,结论确定。(2)第二,资料精确。(3)第三,调查项目少。(4)第四,工作量大。41、抽样调查是按照一定的方法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通过样本统计量来推论总体情况。42、在社会研究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研究目的的要求,往往无法或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研究对象都进行调查。43、抽样调查的核心在于抽样。44、抽样调查的3个特点:(简答题)(1)首先,它只对总体中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调查,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2)其次,由于调查规模有限,因此抽样调查的内容可以比较广泛和深入,并且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较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概括;(3)最后,由于采用了科学的抽样方法,研究者可以将抽样调查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从而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概括来看,抽样调查的结果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广泛应用于社会研究各个领域。45、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少数个体(这些个体被称为个案)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研究方式。它的主要作用是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46、个案调查的5个特点:(曾考简答题)(1)第一,调查的深入性;(2)第二,由于调查对象比较少,因此,个案调查一般比较节省人力和经费;(3)第三,个案调查一般不需要动员众多的调查员,只需要由研究者或少数经过专门训练的调查人员进行调查,因此调查的质量往往更高; (4)第四,在个案调查中,由于需要深入了解被调查者的各种情况,这种调查活动对调查人员的要求很高,一般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调查人员来担当调查工作;(5)第五,由于个案调查的调查对象很少,并且一般都没有按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因此不能将调查结果推论到总体。47、由于一般性的个案调查结论对总体的体表性较差,研究者会选取一些特殊个案,以提高个案调查结果对总体的代表性,此方面主要有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方式。48、所谓典型个案,是指能够代表总体中某类群体突出特征的个案。49、典型调查要求调查对象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50、重点调查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单位进行的调查。重点调查的对象不一定要有代表性,但必须在总体中占有重点的地位或在总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51、定性研究是通过参与观察、深入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并采用分类、比较、归纳、矛盾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对该社会现象的总体有较深入认识的一种研究类型。5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特点可以从其哲学基础、研究目标、分析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技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看出。53、定性研究的4个特点:(1)首先,从其哲学基础上看,定性研究是基于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社会与自然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不能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简单地应用到社会研究中;(2)其次,从研究目标上看,定性研究一般注重在复杂的心理、文化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去理解社会现象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社会现象的某种因果关系;(3)再次,从收集资料的方式上看,定性调查主要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等方式,有时也采用文献资料的方法,而一般不采用量表、问卷等手段。(4)最后,从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性研究主要采用语义分析和文字描述等分析方法,并有时辅之以图片和实物,不常采用统计分析、数学符号和形式逻辑的表述方式。54、定量研究是运用基于统计原理和概率论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55、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一般通问卷调查、统计文献资料、实验等方式去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的数据资料。56、定量研究的4个特点:(1)首先,从其哲学基础上看,定量研究是基于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应用到社会研究中。(2)其次,从研究目标上看,定量研究一般注重将所研究的问题从复杂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中抽象出来加以具体的数量化描述,并分析其因果关系。(3)再次,从收集资料的方式上看,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量表、问卷等手段去进行调查,并通过被调查者的语言和行为等外部信息去获得有关的经验资料;(4)此外,从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量研究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并且常常采用数学符号和形式逻辑的表述方式。5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基本特点的比较:(P43页)优缺点比较P44页l定性研究更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的灵活性、特殊性。l实地研究是定性研究最常见的研究方式。l参与观察、无结构访问、个人生活史是定性研究中主要的资料收集技术。l定量研究更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操作化。l抽样调查、内容分析是定量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式。l量表、测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结构式观察是定量研究中常见的资料收集方法。58、定量方法的3个优点:(1)首先,它能够快速地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2)其次,定量方法通过运用统计和数学分析而提高了研究的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3)最后,定量方法还能大大提高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程度。59、定性方法虽有其能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本质的突出优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定性方法所获得的结论难以在较大范围中推论到整体;其研究成果很难以数学的语言加以精确的描述。60、按照社会研究的时间跨度,可以将其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61、横向研究又称横剖研究,它指的是关于某类社会现象在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里的存在状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单选题)62、大多数的社会研究项目都是横向研究,如民间测验、市场调查、人口普查等。 63、横向研究是社会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各种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基本上者是采用横向研究的形式进行。64、横向研究的优点是调查面广,多数采用统计调查的方式,资料的格式比较统一,标准化程度较高,而且资料来源于同一时间,未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65、横向研究也有缺陷,如在进行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中,横向研究的资料只能对变迁时间进行间接的推测,而不能直接论证。66、纵向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1)趋势研究(是对某种社会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2)同期群研究(又称“队列研究”,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3)同组研究(又称“追踪研究”,它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67、纵向研究指的是在前后不同的时间里分别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调查,收集资料,综合分析,以描述这种现象的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68、纵向研究的范围很广,如社会史研究、生活史研究、政治制度史研究、家族生命周期研究。它也关注现实问题,如犯罪问题、人口问题、离婚问题等都可以采用纵向研究。第三章选题与研究设计师(重点章)1、在社会研究的最初阶段中,选题和研究设计是其最主要的工作。2、进行社会研究,首先要选择一定的题目;在题目确定后,需要设计研究方案。3、任何一个社会研究项目都是从选题开始。(单选题)4、所谓选题,是指社会研究者根据客观需要、自身的研究兴趣、条件等因素来确定研究题目的过程。5、所谓“研究题目”,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或解决的问题。6、选题过程一般从以下4个方面去确定研究题目:(1)一是确定研究题目的内容,即要研究什么问题;(2)二是要确定研究的角度,即从什么角度或什么方面去研究该问题;(3)三是要确定题目的层次,是宏观的、中观的还是微观的问题;(4)四是要确定研究的目标,是主要解决理论问题还是实际问题。7、选题过程是一个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过程。从客观上看,研究者确定研究题目要根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主观上看,选题过程要受研究者的研究专长、能力和兴趣等自身的主观特点的左右。8、应用性研究的选题更多地受客观实践需要的影响,理论性研究的选题则更多地受研究者学术专长和兴趣的引导。9、选题的意义:(简答、多选)(1)首先,从研究工作的社会意义上看,一个合理的选题过程可以使有限的研究资源有效地集中在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上,从而使研究资源得以合理的利用;(2)其次,从研究过程来看,选题规定着研究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个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10、选题选题过程事实上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标准从大量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中选择一定的研究题目来进行研究。11、所谓选题的标准,是指研究者评价和选择研究题目时所采用的一般标准。12、选题的标准:(论述题)l选题的标准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标准。l客观的标准一般包括题目的重要性、新颖性、可行性;l主观的标准则是指研究题目要适合研究者的特点;(1)选题客观标准的基础在于选题要符合社会实践或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2)在符合社会实践或理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需要根据重要性、新颖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来选择题目;(3)选题的主观标准是指在选题过程中研究者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态度、研究兴趣和其他自身条件而设置的标准。13、所谓“重要性”是指一项研究题目的意义和价值,它一般是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在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而决定的。14、所谓“新颖性”,又称“创造性”或“创新性”,是指研究题目具有与其他人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新颖性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1)首先,是研究领域的新颖性;(未有人涉足的、“填补空白”的领域)(2)其次,是研究视角的新颖性;(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新的研究)(3)再次,是研究内容的新颖性;(对已经研究过的内容补充不同的研究内容)(4)最后,是研究方法的新颖性;(即采用新的方法进行新的研究) 15、所谓“可行性”是指一项社会项目是否具备相应的研究条件。它包括以下5个方面:(多选题)(1)首先,是研究人员的可行性;(是否有足够的合格研究者及辅助人员)(2)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现有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想研究的问题)(3)再次,是组织体系的可行性;(是否需要并且能够得到必要的组织配合)(4)另外,是物质条件的可行性;(是否具备所需要的时间、经费、工具和其他物质手段)(5)最后,是社会的可行性。(是否符合法律、道德、习俗、政治标准,能否被社会所接受)16、题目的来源:社会研究的题目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展。(1)首先,社会实践是研究题目的主要来源;(2)其次,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理论发展也是社会研究题目的重要来源。17、对研究者来说,是从社会实践中还是从理论发展中选择题目,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术背景、研究基础和研究的兴趣。18、选题的方式:(多选题)(1)研究者选题(又分“纯自主选题”和“课题申报”)(2)实际工作部门定题(又分“上级定题”和“委托研究课题”)(3)学术界选题19、纯自主选题一般只用于一些教学性的研究项目和纯粹按照个人兴趣出发的项目。、20、申报研究课题:申报研究课题是社会科学研究中较常用的选题方式。21、实际工作部门定题的基本方式是由各类从事实际工作的部门(政府机构、企业或其他组织)根据其业务工作和组织发展的需要而拟定研究课题。22、上级定题:这类选题方式一般用在专门的研究机构中。比较适合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研究项目。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研究题目是以这种方式而选定的。23、委托研究课题:直接委托给有关的研究机构或研究者,或者通过招标的方式去选定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与研究课题的申报所不同的是,招标项目一般说来实用性更强一些,更多地体现了招标方对研究成果的需要。24、选题过程:(论述题)5点(1)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中需回答以下问题:①在选题者的工作和研究领域中有哪些应该研究的问题?(提出问题)②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问题是否具有重要性)③其他人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问题是否具有新颖性)(2)初步选择研究题目;(3)论证题目的意义;(一个研究题目的意义可以从其重要性和新颖性两方面分析)(4)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5)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25、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的目的:(1)一方面是为了使研究者更加明确其研究的目标和价值;(2)另一方面是为了使上级领导和资助者明白该题目的意义,使研究得更多社会支持。26、可行性论证一方面是为了帮助研究者进一步理解研究项目及其所需要的方法,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出准备;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获得上级的支持和有关机构的经费支持。27、所谓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进行规划和安排。28、研究设计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1)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性质;(2)确定分析单位和具体的研究对象;(3)确定研究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29、一般说来,在研究阶段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明确研究目的:(1)首先,确定研究目的的层次。(社会研究的目的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等不同的层次)(2)其次,在对研究目的层次做出了明确定位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对研究项目的具体目的须知出分析和陈述。30、社会研究项目以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为多。31、一般说来,研究性质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32、确定研究对象首先要确定分析单位,然后是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33、确定分析单位是确定研究对象中的重要环节。34、社会研究中的分析单位分为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产品等不同的层次。35、确定分析单位时,关键是要注意区别群体类别与集合体之间的不同。36、家庭、非正式群体、组织、社区等是集合体。37、研究方法的设计:(1)确定研究方式;(选择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是选择研究方式)(单选题)(2)选择资料收集方案;(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包括:各种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技术、文献选择、文献收集技术等)(3)设计资料分析方案。(资料收集的内容范围往往会大于资料分析的内容范围)38、社会研究中有以下4种常用的研究方式:(1)调查研究(2)实验研究(3)文献研究(4)实地研究39、调查研究是一种定量研究方式,是指采用问卷调查等结构性访谈的方法取得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的方式。40、调查研究的最突出特点是:可以获得标准化的数据资料,并且可以进行大面积的抽样调查,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当代社会研究中大量采用这种研究方式。41、实验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进行研究。在一些微观层次的研究中(如心理学研究)比较常用这种研究方式。42、文献研究方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而进行研究。43、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中,通过与他们的密切接触而理解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并能过观察、深入访谈等方法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44、实地研究方式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获得比较真实和深入的研究资料。45、在实地研究中,我们也可以选择是采用参与观察方法为主还是深入访谈法为主。46、资料分析方案包括资料分析的内容、方法及技术。47、资料分析的内容是指在收集的资料中需要进行各种分析的内容。48、社会研究项目的资料分析方案一般者在进行资料收集工作之前,与资料收集方案同步进行设计。第四章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重点章)1、发展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2、社会理论最终是来自于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经验观察,是对社会的理论抽象和普遍性概括。3、社会理论是人对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l从内容上看,社会理论是人们对客观社会现实的实质和规律的认识;l从形式上看,社会理论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方式,是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抽象概括。4、社会理论具有以下3个特点:(曾多次出题)(1)社会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包括日常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等)(2)社会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3)社会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5、所谓“抽象理论”,是指研究者在一次研究中抓住社会现象的一种特征,并且在考虑这一特征时暂时忽略其他特征。6、所谓“理论概括”,是指在思维中按照抽象出来的特征对社会现象进行归类表述。7、通过理论的抽象和概括以后,原来杂乱的社会现象在研究者的思维和语言里就变得有序了,而这种有序的思维和语言就是“理论”。8、所谓“社会理论”,就是社会研究者通过高度的抽象概括而对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实质做出的反映。9、从一般意义上看,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10、所谓经验概括,是指人们通过有限的经验观察而获得的对一类社会现象的规律带有普遍性特点的概括。11、建立理论所要做的工作包括:(1)在形式上使用抽象的概念;(2)提出具有理论形式的命题,并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3)通过一定的方式去论证和检验理论命题的真实性。12、从社会研究的角度看,理论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可以用它去解释和预测各种社会现象。 13、研究者一般相信,只要理论是按科学方法建造起来的,它就具有普遍的适用性。14、社会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4个意义:(简答题)(曾考简答题)(1)首先,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2)其次,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3)再次,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指导;(4)最后,社会理论可以为分析资料提供解释。15、社会研究课题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来自社会实践,二是来自理论发展。16、在理论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问题是许多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17、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抽象和概括。18、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概念、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多次出题)19、人们运用理论的基本形式是理论命题和理论模型。(多次出题)20、所谓概念,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表述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21、概念是人们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22、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概念、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基本关系。23、所谓“概念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对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进行说明.定义概念最基本的方式是对表述概念的语词进行语义说明。24、所谓“操作性定义”是指一组实际操作来说明概念的实际含义和使用方式。社会现象的经验研究中需要使用此种定义方式,尤其是对于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更是如此。25、概念不仅有质的含义,也有量的含义。26、所谓“变量”,就是指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概念。27、社会研究最初的理论准备阶段和最后的理论总结及表述时,往往更多地运用抽象的概念,而在设计测量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社会资料时则需要运用变量。28、与一般自然界的因果关系相比,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其概率性特点,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不具有必然性;二是社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常常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因此,研究者只能通过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共同变化情况来推测他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29、研究者需要通过以下3方面情况来推测两个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1)首先,两个社会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共同变化的情况;当一个出象出现改变时,另一个现象是否也有相应的改变;(2)其次,两个现象发生的时间上先后顺序,按“前因后果”的原理去确定其因果关系;(3)最后,按已有的理论和常识去判定两个具有共同变化的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30、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程度和方向之分。从程度上看,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有大有小。32、概念是理论的基本要素。3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还可以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33、在科学研究中,理论的基本形态是理论命题和理论模型。(多次出题)34、所谓“理论命题”,是指研究者用来说明各个概念(变量)存在及表现程度,以及各个概念(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的科学语句。35、根据各种命题所表述的理论类型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简单描述性命题、比较性命题、解释性命题、预测性命题。36、社会理论的3个目的:一是要描述各种社会现象存在和表现的程度(即“描述性理论”)二是要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及多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即解释性研究或因果性研究)三是要在描述和解释的基础上对未来和未知的领域做出预测(即预测性研究)37、所谓“理论模型”,是指人们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中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各种要素特征及其关系的再现。38、理论模型有多种表述方式,常用的有:变量结构图示法、坐标图示法和公式法。39、变量结构图示法的优点:(1)首先,它可以包含许多变量。(当变量数较多时,常用这种表述方式)(2)其次,这种方式能够较清楚地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和影响关系。 l这种表述方式的主要缺点在于:它难以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40、坐标图示法的优点是:能够表示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缺点是:它只能包含少数几个变量,而无法表述众多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41、当所涉及变量较少、变量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或随时间推移变化的特征时,常采用坐标图示法。42、公式法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较精确地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有助于精确的分析。它的缺点是:往往只能包含少量的变量。43、理论的层次:社会理论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理论、微观社会理论、中观社会理论。(1)宏观社会理论。(又称为一般性社会理论)(2)微观社会理论。(3)中观社会理论。44、宏观社会理论是对发生在整体社会层次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反映。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是反映社会映象的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宏观社会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往往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社会。45、所谓微观社会理论,是指关于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理论。微观社会理论反映的社会事实一般发生在个人和家庭层次等微观的社会层次上。46、微观社会理论所使用的概念抽象程度较低,理论命题和理论模型的结构也比较简单,因此,比较容易直接通过与经验事实的比较来加以验证.47、中观社会理论是指抽象和概括的程度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并且通常是反映社会生活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社会现象的理论。(如社会分层理论、社区理论、社会控制论都是属于中观社会理论)48、如何从经验材料中得出理论命题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线:一般的方法是:首先通过理论建构的方法从经验观察和经验概括中形成假设性的理论命题(理论假设),然后用理论检验的方法支验证这些理论假设的真实性。49、所谓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是指在社会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认识论原则,包括经验归纳原则,演绎推理原则、假设—检验原则、统计原则、抽样—推论原则等。50、所谓“经验归纳”,是指人们通过对特定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大量经验观察的资料中总结出关于该现象的普遍性命题。51、在社会研究中遵循归纳原则最大的好处是保证研究结论都能够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并且能够通过众多经验观察的归纳而为建立普遍性命题打下基础。但是,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常常无法观察到某一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所有情况。52、演绎推理是按照人们的思维逻辑从一个(或多个)命题中推导出另一个新命题。53、演绎推理中,新命题的真实性(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由原有命题真实性保证的。54、演绎护理的逻辑也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中。55、在社会研究中中演绎法虽然很重要,但它并不能保证一个命题的真实性,也不能检验一个命题的真实性程度。因此,在社会研究中要同时采用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即通过归纳逻辑去检验命题的真实性,而通过演绎逻辑去提供对普遍性命题进行经验检验的条件。56、所谓“假设—检验方法”是指研究先通过有限的前期调查研究而提出关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收集相关的经验资料去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从而得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解释。57、理论假设的来源可以是社会研究过程中的前期探索性调查、对以前文献的分析、或者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或常识。58、理论假设形成以后,研究者将围绕它去收集有关的经验资料,并通过经验资料去检验它的真实性。对理论假设的检验可以采用证实和证伪两种研究逻辑。59、社会研究过程中比较多地采用证实的逻辑。例如,在关于收入差别的研究中,提出了“人们的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有正向的影响”的理论假设,采用证实逻辑。60、社会研究中的“统计性原则”是指在社会研究要发现社会运行的统计性规律。所谓“统计性规律”,是指某类现象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概率度。社会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是一种概率性的事件,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一种概率性的因果关系,因此,社会规律常常是一种统计性的规律。61、社会研究中的抽样—推论原则是指在社会研究中要通过部分成员的调查结果去推论总体的情况。(抽样—推论原则多次出题)62、在社会研究中之所以可以用部分个案的情况去推论总体,其依据在于个体与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计性关系。63、根据现代统计学的研究,被调查的个体(样本)的情况与总体情况相一致的概率程度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总体的同质性程度、抽样的随机性程度、样本量。 64、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中要经历一个从经验观察到经验概括,再从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但是从经验概括到理论却需要通过专门的理论建构程序来实现的。65、所谓理论建构,就是指研究者根据经验观察和经验概括而建构理论假设的过程。66、理论建构的目标是形成理论假设。在社会研究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形成理论假设。67、在研究者比较熟悉的领域中,他们可以将过去的经验概括直接上升为理论假设;在一个不太熟悉的领域中,则一般要通过前期的调查而获得足够的经验观察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经验概括,然后再将其上各为理论形态的理论假设。68、在形成了理论假设以后,就可以进入理论检验的阶段。所谓理论检验,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经验资料去论证社会研究中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否符合社会实际情况。69理论检验一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进行命题扮演;第二步是对理论假设命题进行经验检验,即直接与经验材料加以比较,以确定经验资料是否能够支持理论假设。70、所谓命题推演,就是按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概念操作化的方式将一个理论假设命题推演为一个或多个能够进行经验检验的命题。71、命题推演包括逻辑推演和操作化推演两种类型。72、逻辑推演是按照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从一个理论假设命题中得到另一个或多个新的命题。73、命题的操作化推演是指,按照对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的方式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接进行经验测量的变量。74、所谓经验检验,是指研究者按照理论假设中的内容去收集和分析经验资料,以确定理论假设能否被经验资料所支持。75、经验检验的具体方法是:一是按照变量的测量指标提出收集资料的方案;二是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各种方法去收集实际资料;三是通过对经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所收集的经验资料是否支持理论假设。76、前面介绍的“假设—检验”主要是定量研究的逻辑过程,其研究方法的思路来自于实证的科学方法。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则往往采用不同的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即社会科学中的“理解方法”。77、所谓“理解的方法”,是指在社会研究中通过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语言和行为的实际意义来真实地认识研究对象。78、“理解方法”最初来源于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述。79、定性研究的方法特点: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定性研究不需要采用“假设—检验”的逻辑,因此,不需要在正式收集资料前设计一个假设性的理论模型,而是由研究者直接进入研究场所,通过与被研究者进行长期性的深度接触,并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去获得有关的定性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而得出研究结论。第五章抽样(重点章多次曾出应用题)1、社会研究中的抽样方法,即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或程序。2、抽样是一项有力的技术,除了社会研究外,它在市场调查、民间测验、生物和医疗实验、工业产品检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3、抽样的理论基础是数理统计学。4、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从一个规模很大的研究对象中,选出一部分作为研究,这个选取过程就是抽样。5、为什么进行抽样,主要是考虑研究成本和研究的可行性。6、抽样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1)非概率抽样(主要是依据研究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选取对象)(2)概率抽样(主要是按照随机原则来选取对象,完全不带有研究者的主观因素)7、非概率率抽样和概率抽样两种方法最大的差别是,在概率抽样中,能够比较精确地估算出抽样误差,而非概率抽样中,则无法估算抽样误差。(单选题)8、如果用专业术语严格定义,则抽样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取一组元素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元素集合体称为样本。9、在专业化表述中,每一个具体的调查对象被称为元素,全体研究对象被称为总体,样本则代表一组元素,即一部分研究对象。10、总体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研究总体和目标总体。l研究总体是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元素的集合体。l目标总体有时也称为调查总体,是实际抽取样本的元素集合体,它是排除了研究总体中的一些特例后的总体。样本只能推论目标总体,而非研究总体。11、样本中元素个数与总体中元素个数的比率(样本规模与总体规模)称为抽样比率。 12、研究者在实际抽样(特别是概率抽样)时,经常是先找到一份近似涵盖所有总体元素的名单,然后从中抽取部分元素,这份名单被称为抽样框。13、抽样框中的总体元素又被称为抽样单元,有时抽样单元与分析单位是相同的。但在较大范围的抽样中,可能有多个层次的抽样单元(初级抽样单元、次级抽样单元、终级抽样单元)。在一次抽样中,抽样框的数目与抽样单元的层次是相对应的。14、总体的情况或特征是未知的,由参数值来描述;而样本的情况或特征则是已知的,由统计值来描述。15、参数值与统计值之间的差异就是抽样误差。差异越大,抽样误差就越大;差异越小,抽样误差就越小。16、抽样误差是衡量样本代表性大小的标准,它主要取决于总体的异质性程度和样本规模。(抽样中因违反抽样规则产生的人为误差如抄写、资料录入和计算中的人为失误,并不是这里所说的抽样误差)17、抽样的步骤: (多选题或简答题)(1)设计抽样方案;  (2)抽取样本;(3)评估样本。18、设计抽样方案包括以下4点内容:(1)首先,要界定总体;(2)其次,介绍抽样框的具体内容;(3)再次,要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4)最后,要根据不同的目标总体,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19、抽取样本是指抽样人员按照抽样方案中选定的抽样方法,从抽样框中实际抽取总体元素,构成样本的过程。20、由于抽样方法不同,实际抽样工作既可以安排在实地调查前,也可以与实地调查同步进行。前者比较适合总体规模较小,事先有比较完整抽样框的情况;而后者则比较适合总体规模较大,抽样采取多阶段方式进行的情况。21、评估样本是指样本抽出后,对样本的代表性和各类误差情况的检验和评估,目的是为了防止由于样本偏差过大而导致对总体推断的失败。22、评估样本的方法是先找出一些能够反映总体特征的资料,通常是一些数据,与同类指标的样本统计值进行比较;评估所依据的总体统计数据越多,评估效果越好。23、非概率抽样:(多选题)(1)方便抽样(2)配额抽样(3)判断抽样(4)雪球抽样24、进行概率抽样的前提条件是有抽样框,但这个条件有时无法满足,如电视台收视情况的调查,就很难编出合适的抽样框。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采用非概率抽样。25、非概率抽样的成本较低,操作也比较方便,但无法预先估计抽样误差,因此,很难对总体情况做出可靠的判断。26、方便抽样又称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使用对自己最为便利的方法来选取样本。这种方法很容易产生系统误差,样本代表性很差,因此,在使用时要特别小心,总体的情况越复杂,方便抽样的效果就越差。27、两个方便抽样例子:记者“街头拦人”调查、报纸问卷调查。28、配额抽样首先要根据某些参数值,确定不同总体类别中的样本配额比例,然后按比例在各类别中进行方便抽样。29、配额抽样的逻辑是通过样本配额,使样本结构尽可能与总体结构保持一致;配额矩阵所依据的总体参数值越多,则样本元素的分类也越细,样本与总体的结构也越接近。30、配额抽样中经常采用的参数值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和职业类别等。31、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其研究的目的或专家的判断来选取样本。在这种抽样中,样本是否能满足研究目的的要求,是否能正确反映总体情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对研究个人的研究素质要求较高)。32、判断抽样经常被用于以下三种研究场景:(1)首先,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择特别能提供信息的独特个案;(2)其次,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取很难以接近的特殊人群;(如外来人员)(3)最后,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取某种特殊个案类型,以便深入探究。33、雪球抽样也称网络抽样,是一种根据已有研究对象的介绍,不断辨识和找出其他研究对象的累积抽样方法。(旧人介绍新人)34、雪球抽样是一种多阶段的技术。35、雪球抽样特别适合用来对成员难以找到的总体进行抽样。(如吸毒者、流浪汉、散工)第三节概率抽样(经常应用题、论述题)36、抽样能让研究者依据少量元量素,来推断元素众多的总体。而概率抽样则是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最佳方法,概率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因此又常被称为随机抽样。因为它是以随机原则为前提的,因此不仅能使研究者在选取要素时 避免各种形式的系统误差,而且还能估计出抽样误差的大小。37、概率抽样有若干种具体形式,社会研究中,要根据研究问题、总体性质和经费情况加以选择。38、概率抽样:(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4)多段整群抽样39、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指研究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来抽取样本。40、“随机原则”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意味着在选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每一个对象被选中的概率都相等,即要满足等概率要求;另一方面每一上对象的抽取都是相互独立的,即要满足独立性要求。41、概率抽样和等概率抽样在概念上并不相等。所谓概率抽样是指总体中每个元素都有一定的非零概率被抽中,每个元素被抽中的概率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相等称为等概率抽样,不相等称为不等概率抽样。42、随机抽样是一种等概率抽样。43、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先要建立抽样框,然后再从抽样框中选取元素构成样本。44、简单随机抽样这种抽样方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了解的概率抽样方法,。45、根据被抽中的元素是否放回总体,简单随机抽样又分为可放回和不放回两种。研究者在实际抽样中大多采用不放回抽样。46、当总体数目N不大时,可以用抽签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47、如果总体数目N很大,可以用随机数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这种方法的关键是产生随机数。(产生随机数最常用的工具是随机数表)48、用随机数表产生随机数,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1)第一,确定选出随机数的位数。(2)第二,决定从5位数组中选择哪几位数字。(关键是预先约定好规则,一直按此规则)(3)第三,确定在表中选择数字的顺序。(关键选定一个顺序后,一直按此顺序)(4)第四,确定开始选择的5位数组起点。(5)第五,处理大于总体规模或重复的随机数。49、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50、系统抽样的样本元素是按某种确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的,由于等间距抽取是最常用的规则,故系统抽样经常被称为等距抽样。51、由于抽样使用的是抽样间距,而不是随机数,故等距抽样是一种准随机抽样方法。52、与简单随机抽样相同,等距抽样也需要先建立起抽样框,即给总体的每一个元素按顺序编上号码。但与简单随机抽样不同,等距抽样不用随机数,而是按一个固定的间距抽取人选。53、等距抽样的步骤:(1)首先,确定开始抽取人选的位置;(任何随机的起始点都可以)(2)其次,计算抽样间距。(抽样间距k=N÷n)(样本占总体比例f=n÷N)(3)最后,确定抽取元素的方法。54、对于周期内性排列的总体,要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要么重新随机排列总体元素。55、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次级总体),然后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样本元素。56、与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相比,分层抽样能减少抽样误差,提高样本的代表性。57、除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采用分层抽样还有另一个理由。当研究者感兴趣的某个类别在总体中比例很小,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很可能会漏掉该类别的元素时,研究者就会使用分层抽样。58、实际进行分层抽样,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第一,怎样进行分层,或者说根据什么原则确定分层变量。(选择分层变量需要依据一定的总体特征、注意总体性质、尽可能选择与研究变量相关的分层变量)(2)第二,怎样确定样本比例。(分层抽样采用等比例方式进行,即各层抽取元素的数量在样本中的比例,与该层在总体中的比例相等。当某些层的元素太少或太多时,也可采用不等比例方式)(3)第三,确定实际分层抽取的方法。(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总体元素变量分层,并计算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二是分层等距抽样,这种方法适用于等比例分层抽样)59、前面介绍的三种概率抽样方法,在总体规模或范围很大的情况下,会遇到两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很多情况下,无法获得抽样框元素名单;其次,样本分布很散,实地调查的成本极其昂贵。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多段整群体抽样。60、这里“多段”指的是按总体内的层级关系,把抽样分成几个阶段。61、以群为抽样单元的抽样方法,就是整群体抽样。 62、整群抽样中的群可以是班级、学校、工厂、公司、街道、居委会、城市等,对群的抽样可采用简单随机、系统、或分层抽样方法进行。63、多段整群虽然提高了抽样效率,省时、省钱的代价,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抽样精度。多段整群抽样的误差会显著地高于一段概率抽样。64、实际进行多段整群抽样,需要解决以下2个问题:(1)首先,要决定是多抽群,还是多抽群中的元素。(经费允许时,尽可能多抽取一些群)(2)其次,处理群大小不等的情况。65、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如果不考虑经费问题,那么样本规模主要取决于抽样精度和总体标准差。抽样希望达到的精确度越高,总体的异质性程度越大,所需的样本规模就越大。首先,抽样精度是指抽样中希望达到的精确度,就是能容忍的抽样误差。其次,总体标准差是反映总体元素之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重点章简答题多论述题少)1、社会测量是一种科学观察技术,它要求观察结果必须是可检验的,或者说观察程序是可重复的。2、测量是人们通过现实世界细致的系统观察而把握某种现象存在程度的过程。3、测量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具有5个重要的作用:(1)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2)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如温度计)(3)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4)第四,靠一定标准化工个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5)第五,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如聪明、漂亮、态度消极)4、社会测量也是一种科学测量,它具备一切科学测量的3个基本要素:(1)首先,它是按照一定程序的系统测量,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记录,是可重复的、客观的和能被检验的;(2)其次,它不仅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还是在一定理论背景下发生的;(3)最后,它有精心设计的测量工具,特别是有针对类似偏见这样的非物理存在,发展出了特殊量表工具。5、社会测量中,与自然科学测量最为接近的是定量测量,即针对表示某种社会属性的概念,构造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对之进行经验观察,并以数字形式表示观察结果。6、社会研究中还有定性测量。7、一般说来,测量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首先,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形式表示出来,或者说对测量对象形成概念化认识,这就是“概念化”过程;(2)其次,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这属于“操作化”的内容;(3)最后,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8、社会测量过程的第一步是对测量对象形成一定的概念。9、社会测量过程的第二步是对概念进行操作化加工,将它们变为可测量的变量。10、构造提问属于问卷设计。11、在测量过程中,另一项工作是相伴而行的,这就是测量质量并进行评估,即根据一些标准来判断对社会现象的测量是否成功。12、测量的成功与否,主要靠信度和效度两项技术指标来评判。13、所谓信度是指使用相同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14、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实含义,指的是测量的准确性。15、概念化和操作化是测量的两个关键环节,前者对概念行名义定义,从理论层次对概念的含义加以说明;后者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从经验层次形成测量概念的工具性指标。16、概念化是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概念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即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名义定义。17、研究者经常用维度这个术语来指称概念的层面或具体方面。区分概念的维度,实际上就是对概念的含义进行分类,这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了解。18、除了个人主观认识上的差异外,概念所依据的理论框架的差异,也是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19、想要具体测量这个概念,需要把概念抽象的名义定义进一步具体化,使其转化成能从经验上进行观察和测量的变量和指标,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操作化,即在经验层次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 20、通过操作定义,概念转换为变量形式,即转变成了能有不同取值的概念。、21、变量是概念的具体化,可以在经验层次上观测,表明事物在数量、等级或类别上的变动状态。22、可以直接观察的变量又称为指标,它比变量更加具体,直接从经验层次反映出概念内涵中某个层次的内容。23、变量的经验观察只能通过指标观察结果的综合来实现,这种综合观察被称为复合测量,常见的形式包括量表和指数。24、测量层次:(每次会考到)在量化测量中,测量指标的精确度是用测量层次来衡量的,按精确度由低到高,测量分为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四个不同的测量层次。(1)定类测量(是根据属性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分类)(2)定序测量(不仅对属性进行分类,还根据属性强度的不同来进行顺序排列)(3)定距测量(以相等的固定间距(标准间距)来确定属性强度的实际距离)(4)定比测量 (是在确定了间距数字后,通过确定有实际意义的零点,将属性强度间的比例关系用间距数字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出来)许多重要的社会科学变量,如收入、年龄都有符合定比测量的要求。25、定距测量的例子比较少见,除摄氏温度外,标准化智力测验(IQ)也属定距测量。26、指数与量表是测量抽象概念的常用工具。27、在社会研究中,量表是一种将所测量的复合变量的各个方面都按同样的方式将其可取值按一定顺序排列出来的测量工具。在实际的社会测量中,量表就像一把有刻度的尺子一样,用来测量人们某种社会现象的态度、意愿以及某种社会特征存在的程度。(如测量对某一事物是否赞同的态度,1=完全赞同5=完全不赞同)28、在实际测量中,由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群,通常被整合为某种指数。29、指数是将多个指标整合为一个单一的分数。30、利用指数这个工具去测量个人和社会的某种特征,可以在给个人或社会的许多相关方面的表现进行打分的基础上,通过将这些分数加以整合形成一个综合分数,最终反映出此个人或社会特征存在的状况。31、量表不仅能测出变量的大小,而且还能反映出变量的强弱结构,因此能获得比指标测量更多的信息。32、量表测量和指数测量都属于定序测量层次,但是,在实践中,许多研究者从便于统计分析的角度考虑,都将指数测量作为定距测量或定比测量层次的测量来使用。33、从使用频率看,指数比量表运用得更加频繁,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已有的资料建立量表的难度较大。34、指数的建立包括以下3项技术:首先,选取指标的方法,这需要对指标进行表面效度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其次,对指标分值进行加权的技术最后,处理缺失值的方法。下面介绍每一步骤的具体细节:(1)指标的选取(建立指标数的第一步是选取符合标准的指标,首先,要尽可能挑选表面效度较高的指标,其次,要对不同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2)指标的加权(在按一定标准选定指标后,进一步要考虑每个指标在指数中构成的分量如何,也就是考虑加权问题。加权是给指数中的某些重要指标赋以特殊的分量)(3)处理缺失值(无论是何种方法收集到的资料,都会出现资料缺失的情况。产生数值缺失,就可能是影响整个指数的信度和效度。)35、量表的类型: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表36、美国心理学家李克特在20世纪30年代,将答案从两种选择扩展成了4种: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清楚的顺序回答形式,是李克特量表最大的优点。37、李克特量表的答案类别应保持在4~8个之间,最好能包含类似“不知道”、“未决定”“没意见”等中性类别。38、在实际测量中,一般总是针对某个议题的不同层面,设计出不同的陈述,分别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然后将每一个陈述的测量得分的进行加总,用加总后的综合得分,来代表对该议题的测量结果。这种形式的测量又被称为李克特总加量表,简称为总加量表或李克特量表。(李克特量表属于定序测量)39、语义差异表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出来的,主要用来测量人们对观念、事物或他人的感觉。40、以形容词正反语义为基础建立的量表,被称为语义差异量表。41、从语义上看,形容词大致分为三大类:评价(好与坏)、力度(强与弱)、行动(主动与被动),其中,最经常使用的是评价。42、进行语义差异测量时,首先要确立测量客体;然后选择3~15组语义相反的形容词或短语,他们应能够显示出测量客体在某个方面的对立形象。接下来,准备一份计分表,让被访者对测量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使每对语义相反的形容词之间 含有7~11个评分点。43、对测量质量进行评估,就是依据一些标准来判断测量的信度和效度。44、常用的几种信度: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45、信度是指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事物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如果说某个指标或测量工具的信度高,那它提供的测量结果就不会因为指标、测量工具、测量设计本身的特征而发生变化,反之亦然。46、再测信度又称为稳定性信度,是用同一种测量工具,在两种不同场合对同一群受试者前后测量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47、相关系数反映的是测量分数的稳定性程度,故称为稳定性信度。48、再测信度是最简单、最直接评估信度的方法,但它存在着不足之处,即第一次测量产生的“练习效应”,会对第二次测量产生影响。49、复本信度是在一个测量中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本来对同一群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时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50、复本信度是等值性信度的一种,它比再测信度的工作量大。51、相关系数反映的是测量分数的等值性程度,故复本信度又称为等值性信度。52、与再测信度中“练习效应”产生的困难一样,复本信度中完善的复本是很难构造的。为了克服复本信度操作上的困难,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使用了一种变通的方法,即只用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级一群受试者实施一次测量,但将奇数题和偶数题分开计分,再计算奇数试题和偶数试题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即所谓的折半信度。53、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54、社会研究中常用的效度: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55、表面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或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吻合程度高,则表面效度就高。56、测量是否有表面效度,主要是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57、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概念的全部内涵。测量工具代表了概念定义的内容越多,则内容效度就越高。可见内容效度实际是在检查由操作化得到的经验指标是否能够比较全面地代表概念所包含的内容。58、概念定义往往会包含数个维度或层面,具有内容效度的测量工具应该是所有层面的代表。59、内容效度的测定也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实现的,但由于有概念定义作为客观依据,因此,随意性比表面效度小。60、效标效度又称“准则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一些能够精确表示被测概念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根据比较标准与测量结果之间是否在时间上有延迟,又可将效标效度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两种类型。61、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和效度是评估测量质量的两个标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就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不可能有效度(必要条件);但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非充分条件)。62、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可信的测量,不一定者是有效的。第七章问卷设计(应用题)1、采用问卷调查是系统搜集资料的一种重要方法。2、问卷设计在社会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很多研究方法,特别是问卷调查方法的关键环节。3、什么是问卷?简单地说,它是一组问题的集合,这些问题经由研究者精心设计,并按照一定的版式和结构进行排列,旨在系统、科学地收集被调查者的信息以便研究者进行分式。4、在实际的社会研究中,由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等的不同,研究者采用的问卷类型是多样化的。5、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问卷可以分为:(基本类型)针对个人的问卷、针对家庭的问卷、针对组织的问卷。根据问卷填答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基本类型)一是自填式问卷;二是访问式问卷。6、问卷设计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问卷在内容上要符合测量方案,要反映测量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的要求。(2)问卷在语言上要注意用日常语言表达,以便被调查者能清楚地理解每个问题。(3)问卷具有规范性的结构,各种问题应该按照一定的结构提问并给出回答的选项。7、问卷的基本结构:(单选题或多选题)一份规范的问卷大体上包括这几个组成部分:封面、致被调查者的信、填答指南、问题、答案(选项)、编位码、访问记录、结束语。8、问卷中的问题是调查指标的具体化,答案则是研究者设计的测量尺度,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问卷的主体部分。(问题和答案是构成问卷的主体部分) 9、根据问题与答案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把问卷中的问题分成三种类型: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半开放式问题。10、问卷设计的4个基本原则:(多次出论述题)(1)满足研究需要的原则;(满足研究需要原则是问卷设计的首要原则)(2)考虑被调查者的原则;(3)与资料分析方法相结合原则;(4)考虑具体调查方式原则;(一)满足研究需要原则:l研究者确定的研究主题是问卷设计的灵魂,它决定着问卷的内容和形式。l在问卷设计中体现满足需要原则:一方面,要求设计者全面考虑研究目的,尽可能地收集所需资料,不要遗漏;另一方面,也要求设计者能够准确地理解研究的目的,将测量指标转换为问卷中的适当问题,提高问卷设计质量。(二)考虑被调查者的原则:需注意以下5个方面:第一,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第二,被调查者的语言习惯;第三,被调查者的文化心理背景;第四,避免设计过长、过于复杂的问卷;第五,问卷卷面的简洁明快。(专家艾尔·巴比曾指出过卷面问题的重要)(三)与资料分析方法相结合原则:要基本掌握分析调查资料的方法:(1)首先,问卷设计者应当明确对调查后的资料是进行手工分析还是计算机分析;(2)其次,问卷设计者应当明确对调查后的资料主要是进行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3)最后,问卷设计者应明确调查后的资料是进行简单的描述统计还是复杂的统计分析。(四)考虑具体调查方式原则:是指问卷设计者应当根据使用问卷的具体方式来调整问卷内容的设计、编排。11、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1)准备阶段(2)设计问卷初稿(3)试用问卷初稿(4)修改、确定问卷并印刷(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1)首先,是明确研究主题,了解究竟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哪些信息,或者说哪些信息是研究者必需的;(这项工作对问卷设计极其重要)(2)其次,要注意搜集已有的问卷调查,请教相关的研究者,了解哪些问题的设计是不适当的,哪些问题经过调查检验,表明是比较适用的。(3)最后,要通过探索性的访问,熟悉和了解被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从而避免提问和答案设计的盲目性,增强问卷的适用性。(二)设计问卷初稿:设计问卷初稿的具体做法有两种:(1)卡片法(卡片法遵循归纳法则,从个别到部分到整体)(2)框图法(框图法遵循演绎法则,从整体到部分到个别)(三)试用问卷初稿:l试用问卷初稿的最好方法就是参照实际调查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派访问员使用问卷初稿进行面访。这种方法也叫客观检验法。l客观检验法的成果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访问员的记录或报告,包括对每个问题的评估;二是实际完成调查的的问卷。l将设计好的问卷初稿送给相关的专家、研究人员以及少数的被调查者,提出修改意见,这种方法叫主观评价法。l大型的研究中,会同时采用主观评价法和客观检验法。12、问卷设计的主要技术:(1)提问技术(提问技术是问卷设计中的关键技术)(2)题型选择(3)答案(选项)设计(4)问题的排序设计(一)提问技术:(1)第一,提问应当尽可能简短;(2)第三,提问应当力求明确,让人一看就懂;(你上周看了几次电视?)(3)第三,避免一题两问甚至多问;(你父亲退休了吗?)(4)第四,应当避免使用抽象概念和专业术语进行提问;(如核心家庭) (5)第五,应当中性提问,避免暗示和诱导;(一女不嫁二夫)(6)第六,不要使用否定形式提问;(你是否造成物价不改革?)(7)第七,提问要使被调查者有能力回答;(首先,提出的问题应当尽量与被调查者相关;其次,要考虑被调查者的记忆能力、计算能力,不要设计超出其能力的问题。)(8)第八,要尊重被调查者,避免询问他们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如家庭存款、个人性生活、越轨行为、对领导的看法、某些政治话题的态度等)(9)第九,尽量避免设计某种情境进行提问;(假定性问题)(10)第十,尽量使用第二人称提问,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我是第一人称)(二)题型选择:问卷设计中的题型包括以下7种:(1)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2)填空式问题(填空式问题是开放式问题中的一种,年龄、收入支出、家庭人口常用填空式)(3)二项选择式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只有两项,如男和女、有和没有等)(4)多项选择式问题(多项单选式、多项任选式、多项限选式、多项排序式)(5)矩阵式问题(6)表格式问题(7)关联式问题(由第一个问题决定是否继续回答后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称为“过滤性问题”,后而的问题称为“相倚问题”)l运用关联式问题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其一,是对一部分调查者的回答进行追问,以便获得更多的研究信息;(2)其二,是方便一部分调查者,使其不用花费时间阅读和回答与其无关的问题。(三)答案(选项)设计:(论述答案设计的要求)答案设计的要求有:(1)第一,使答案与问题相对应,避免答非所问;(2)第二,应当努力设计完备的答案,即涵盖所有可能的答案;(3)第三,应该努力使每个答案彼此独立,也就是具有互斥性;(4)第四,鉴于答案实际上是测量尺度,所以,在能够使用高层次尺度时,应当尽量使用高层次尺度;(5)第五,答案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既要避免每个答案的表述太长、太啰嗦、又要避免答案数量太多。(四)问题的排序设计:排序设计遵循以下6个规则:(单选、多选题)(1)第一,把内容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避免问卷显得杂乱;(2)第二,把简单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复杂的问题放在后面;(3)第三,把容易引起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容易引起紧张或顾虑的问题放后面;(4)第四,把了解现状的问题放在前面,把需要回忆的问题放后面;(5)第五,在派访问员面访的情况下,先问个人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其它问题放后面;(6)第六,如果设计了开放题,一般放在问卷的最后面。l排序设计也会产生一定的顺序效应,即一定的问题顺序影响了被调查者对有关问题的回答。13、高质量问卷的4个标准:(多选题)(1)第一,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第二,问卷适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3)第三,问卷适用于研究对象;(4)第四,问卷中的问题少而精。14、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分为问卷访谈调查和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两大类。15、问卷访谈调查是指调查员按照问卷的内容和要求,通过与被调查者交谈而进行的调查。这种方法一般是由调查员提问,被调查者回答,然后调查员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16、问卷访谈调查是最常用的问卷调查方法之一。17、采用访谈法进行问卷调查最大的好处是能够通过调查员与被调查者之间的直接交谈而获得比较具体和翔实的资料。18、访谈式的调查又分为直接的问卷访谈调查和电话问卷调查。19、电话调查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其方便、快捷和成本低。20、问卷访问调查同时也是访谈法中的一种类型,属于结构性访谈法。21、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是指将问卷交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问卷中的各种问题,并且自己在问卷上写出回答。22、自行填写问卷最大的好处是比较节省人力和时间;但其主要的缺点是调查者缺乏对调查过程的直接控制,因此对于篇幅较大 和问题比较复杂的问卷有时候可能会导致被调查者不愿意回答或不认真回答,或者受到其他人或环境因素的干扰而使其回答扭曲被调查者的本意。因此它一般不适用于对儿童、老人和文化程度较低者的调查。23、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又分以下不同的实施方式:(1)留置问卷(2)邮寄问卷(适合于篇幅较小、问题比较简单的问卷。回收率一般低于访谈调查)(3)集中填写(常常用于工作、学习场所的调查;效率很高的方式。适用于整群抽样的调查)(4)报刊调查(推论总体时会存在问题,对抽样和推论要求较严格的项目不采用这种方式)(5)计算机网络调查(一是通过电子邮件二是登载在公共网页)24、调查资料的审核要注意以下三点:(完整性、逻辑性、控制性)(1)完整性,是不是该填写的项目都填写了;(2)有没有逻辑错误。(如年龄填23岁,工龄填18年)(3)通过检查问卷中的控制性问题来判断回答的可靠性。25、问卷调查的优缺点:(论述题)(一)问卷调查的5个优点:(1)第一,问卷调查可以面向众多的调查对象收集信息;(2)第二,如果面向同样规模的调查对象收集信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要比采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要节省资料,包括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3)第三,问卷调查通过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可以减轻研究对象的思想顾虑,有助于获得一些相对真实的研究信息;(4)第四,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通过常要比其他一些方法获得的信息更为标准化、规范化;(5)第五,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通常比使用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更便于进行定量处理和分析。(目前对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都是采用定量方法)(二)问卷调查的4个缺点:(1)问卷调查的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2)问卷是事先设计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也许与多样化的现实有所出入;(3)问卷篇幅一般经较简短,难以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4)问卷调查不利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自由交流。第八章访谈法1、访谈法是在当代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的一种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社会研究者们普遍地使用这种方法,以获得大量的研究资料。2、访谈法的含义:访谈法又叫访问法,即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的交谈而获取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3、访谈法的基本特点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交谈,既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交谈,也包括借助于电话等通信手段而进行的远距离交谈,以及通过翻译而进行的使用不同语言的交谈。(不包括信件进行的交流)4、访谈法比观察法更深入地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内在信息,能获得更为丰富的资料。5、调查者常常也要观察被调查者的非语言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表情、语气、衣着、家庭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但其最基本的获取信息途径是通过直接语言交流。6、访谈法的优缺点:(多次出题)l和其他调查方法相比,访谈法的突出特点是使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形成较多的人际互动,更容易获得真实、深入的资料。(一)访谈法的5个优点:(1)信息量大。(既可以了解被调查者的客观情况,也可以挖掘被调查者的内在主观情况)(2)灵活性高。(访谈研究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的灵活性)、(3)适用范围广。(适用于社会各个群体的被调查者,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调查群体)(4)控制性强。(可以保证回答是真实可靠的,同时可以确保回答的完整性)(5)访谈法可以与其他方法相合,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二)访谈法的5个缺点:(1)开放式的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2)成本较高。访谈研究费用极高。(3)访谈通常时间长。 (4)隐蔽性差。(5)受访谈对象周围环境的影响大。7、访谈法的类型:(访谈因研究的目的、性质或对象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方式)(1)根据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法、无结构式访谈法;(2)根据访谈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流方式分为:直接访谈法、间接访谈法;(3)根据一次被访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法、集体访谈法;(4)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可以分为:一般访谈法、特殊访谈法。8、按访谈内容的结构性程度不同,可将访谈法分为结构式访谈法和无结构式访谈法。9、结构式访谈法,也叫标准化访谈法。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10、结构式访谈法的特点是:对于每个被访者来说,访谈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顺序以及被访谈者回答的格式和记录方式等都是相同的,有时甚至连访谈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外部条件,也要求保持基本的一致。结构式访谈法的最大好处是,访谈结果在形式上比较统一,便于进行量化的统计分析。缺点:结构式访谈获取的资料比较固定,难以获取问卷之外的信息;并且它对于一些敏感性、尖锐性或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的信度往往不高。11、无结构式访谈法,也叫开放式访谈或非标准化访谈法,是不对访谈方式和内容预设严格的限制,而只按一个大致的提纲而围绕某一主题所进行的访谈。12、无结构式访谈的最大特点是:弹性大,有利于充分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3、无结构式访谈法比较费时,对访谈结果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对访谈员要求也更高,访谈员的态度、素质、经验等对访谈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14、直接访谈法就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面对面交谈而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15、间接访谈法是调查者借助通讯工具对被调查者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交谈,或者通过翻译进行不同语言而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16、电话访谈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间接访谈方法。17、直接访谈法所获取的信息更真实、完整,但同时成本也较高。间接访谈可以使访谈更加方便、快捷,并降低成本,但常常要损失一些信息,对访谈质量控制较差。18、个别访谈法是由调查者和一个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它常常用于深入了解特定个体的情况,尤其是用于了解带有个人性、隐私性和隐蔽性的问题。19、小组访谈法,又称“座谈法”“集体访谈法”,同时对多名被调查者进行的访谈。20、调查者邀请同类群体人就某一问题进行小组访谈,称为“焦点小组法”。21、一般访谈法,是对一般调查对象,如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所进行的访谈。22、特殊访谈法是指对特殊调查对象和在特殊场景下进行的调查。特殊调查对象包括具有特殊地位、特殊身份和特殊调查难度的人,如个有特殊职务或特殊知名度的人,重要事件的当事人、囚犯,以及儿童和聋哑人等。特殊情景包括突发事件现场、监狱以及正在执行勤务的现场等。23、访谈过程(访谈的程序),大体上可以分为访谈的准备、进入访谈、访谈控制、结束访谈、访谈记录与资料审核这几个阶段。24、访谈的准备工作:(1)熟悉调查内容;(2)了解被访者的社区特征;(3)确定并了解访谈对象;(4)拟定实施访谈的工作计划;(5)准备工具。25、问卷访谈调查多采用随机抽样选取对象,在采用开放式个案访谈时,需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群体的特点以及其所在社区的特点等因素来确定对象。26、进入访谈:(1)进入访谈的第一步,是要取得地方机构或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2)进入访谈的第二步,是与访谈对象见面;27、在访谈过程中,调查员始终应该对双方的交谈实施有效的控制。28、所谓访谈控制,是指调查员通过提问和其他方式对交谈的内容和方式实施控制。29、调查员对访谈过程实施控制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提问和采用一定的表情和动作。30、提问控制:(1)恰当的提问方式;(2)恰当的题目转换方式;(3)控制跑题; (4)对问题的追问;(5)合适的发问与插话。31、表情与动作控制:(1)动作技巧(2)表情技巧32、访谈结束应掌握两个原则:(1)第一,适可而止。(即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2小时)(2)第二,要把握结束谈话的时机。33、认真做好访谈记录是访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记录的方式分为当场记录与事后记录两种。34、访谈调查员(常简称为“访谈员”“访问员”)是访谈调查过程的中心人物,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谈调查员的个人品质、特征和能力。35、无结构式访谈对访谈员的质量要求更高。36、访谈员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任何研究的访谈员都应具备的条件,另一个是由研究主题的性质、社区类型及调查对象的特点所规定的条件。前者称一般条件,后者称特殊条件。37、访谈调查员应具备的一般条件:(1)诚实与精确。(这是访谈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2)兴趣与能力。(3)勤奋负责。(4)谦虚耐心。38、访谈调查员应具备的特殊条件:(1)性别(2)年龄(3)教育(4)语言与社会背景39、访谈员调查守则:(1)外观与举止得体;(2)熟悉调查的问卷;(3)严格遵循问卷的要求提问;(4)如实记录被访者的回答;(5)认真保管和及时上交调查资料,并严格为被调查者保密;(6)依法行事和遵守伦理规范。40、小组访谈法,也叫集体座谈法。“头脑风暴法”和“德菲尔法”都是小组访谈法在现代条件下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单选题)41、小组访谈法,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小组座谈的方式了解社会情况或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42、小组访谈法的特点在于,它所访谈的不是单个的被调查者,而是同时访谈若干个被调查者。43、围绕某个专门的题目而展的调查方法称为“专题小组访谈”“焦点小组访谈”。44、小组访谈法的种类:(1)按照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区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了解情况为主的小组访谈;另一类是以研究问题为主的小组访谈。(2)按照会议的形式也可将小组访谈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互相讨论式的小组访谈,即与会者互相研讨和争论,可互相补充和反驳;一类是各抒己见的小组访谈,一般不批评别人的意见。“头脑风暴法”属于这种。45、小组访谈前的准备:(多选题或简答题)(1)明确访谈的主题。(2)准备调查纲目。(3)确定访谈规模。(从实践上看,小组访谈多以5~7人为一组)(单选题)(4)物色访谈对象。(5)选好访谈的场所和时间。46、访谈过程的指导和控制:(1)打破短暂的沉默;(2)创造良好的访谈气氛;(3)开展民主、平等的讨论;(4)把握访谈的主题;(5)做一个谦逊、客观的主持人;(6)做好被调查者之间的协调工作;(7)应当场做好访谈记录。47、做好访谈后的工作:(1)及时整理访谈记录;(2)回顾和研究访谈的情况;(3)进一步查证事实;(4)作必要的补充调查。48、小组访谈法的优缺点:(多次出多选题或简答题)(一)小组访谈法的3个优点:(1)了解情况快,效率高;(2)可以通过被调查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获得更多的信息;(3)小组访谈法有利于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把认识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起来; (二)小组访谈法的3个缺点:(1)易受被访者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2)保密性差;(3)比较费时。第九章观察法1、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2、英国社会学家C.A.摩瑟说“观察可称为科学研究的第一等方法”。(单选题)3、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观察设备,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方法。4、观察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感知周围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途径,也是科学研究者探究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研究所需原始资料的重要手段,为了区别,将前者称为日常观察,将后者称为科学观察。5、社会研究中的观察法就是一种科学的观察。6、日常观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的,而科学的观察则是只有在科学研究中才出现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收集研究所需原始资料的活动。7、科学观察一般具有5个特征:(多选题)(1)在观察之前先具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然后根据研究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观察获取资料;(2)需要有系统的观察设计;(3)有系统完整的记录;(4)观察过程应避免主观和偏见;(5)观察的过程和获得的资料可以重复查证。8、观察法的优缺点:(曾考论述题重视)(一)观察法的3个优点:(1)第一,观察法可以实时地观察到社会现象或行为的产生;(2)第二,能够得到不能直接进行访问调查或不便于进行访问调查的对象的资料;(3)第三,通过一些特殊的设备(如单面透视镜)或特殊的方式(如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中的一员),观察者可以在不干扰被观察者的情况下,获取最真实的资料。(二)观察法的4缺点:(1)第一,观察法可获取最生动真实的资料,但真正碰到要观察的事件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2)第二,人类社会中有许多现象是不适宜或不可能直接观察的。(3)第三,研究事物或现象在长时间内发展变化的历程或趋势,观察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4)第四,当意识到有观察者在场时很可能会改变被观察者的行为,使其表现与没有观察者在场时有所不同,得到的资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9、观察法的4个基本类型:(1)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2)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3)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4)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10、根据观察场所和对观察的情景与条件的控制程度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11、实验室观察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在对观察的情景与条件进行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12、试验室观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班杜拉等人进行的有关模仿学习的研究。(单选题)13、实验室观察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一)优点:(1)实验室观察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客观和可重复验证性,可以用来研究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2)可以用来收集研究对象的自然发生的行为的最真实、完整、全面的资料。(二)缺点和局限:(1)很多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如集群行为或隐私行为,不可能通过操纵在实验室中发生;(2)而很多可以在实验室中观察的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由于实验情景要对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对实验对象进行人为的操纵,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人类生活的现实性,造成在实验室观察中得到的原则不能直接推论到实验室以外去解释现实生活的社会现象。14、实地观察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对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并收集资料的方法。15、除了地点和场景的不同之外,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的差异更主要地表现在:实地观察不对观察场所和对象进行控制和操纵,而是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对实际发生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16、实地观察是人类学家偏爱并经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以前主要用于研究原始社区和少数民族群体。 17、实地观察例子: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曾在一家精神病院呆了好几个月。(单选题)18、实地观察的优缺点:(一)实地观察的4个优点:(1)具有更大的弹性,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修正研究设计;(2)更能接近生活的真实性;(3)更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考察;(4)特别适合于对行为和态度的细微差异和长时间的社会过程进行研究。(二)实地观察的缺点在于:(1)在自然状态下观察者难以控制和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常常无法观察到与研究有关的行为和事件。(2)实地观察通常比较个人化,容易受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3)研究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性也比较差。20、参与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或团体之内,作为被观察者中的一员来进行观察,又称局内观察。21、参与观察一般是非结构式观察,是实地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22、参与观察是人类学家研究原始部落文化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用参与观察所进行的最著名的研究就是英国马林诺夫斯基在特洛布里恩群岛对当地土著的研究。23、参与观察的优缺点:(论述题)(一)参与观察的优点:受研究者先人之见的影响较小,能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最丰富、最真实资料。(2)参与观察的3个缺点:(1)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技巧;(2)观察者的出现对被观察者有一定的影响;(3)参与观察的信度较低。24、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转向置身于被观察活动或团体之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又称为局外观察。25、非参与观察常被用来研究儿童的行为,或用于研究公共场合及公众闲暇活动中人们的行为。实验室观察是典型的非参与观察。26、以非参与观察进行研究的一个例子:美国的反淫秽书刊委员会的一个研究。27、非参与观察的优缺点:(曾考论述题)(1)非参与观察的优点:克服了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参与对被观察者的干扰作用,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2)非参与观察的缺点:对研究对象的活动缺乏有效的参与,只能获取表面的资料,不能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丰富的、深层次的信息。28、根据观察过程的控制程度和观察内容的标准化程度,观察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29、结构式观察是指严格地界定研究问题和观察的项目,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采取标准化的工具进行记录的观察。30、结构式观察一般是以非参与的方式进行的非参与观察。31、采用结构式观察进行著名研究的例子:美国哈佛大学贝尔斯对小团体内部。32、非结构式观察是指对研究问题和观察的项目没有严格的界定,对观察的结果也不采用标准化的记录方式的观察,是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的自然观察。33、非结构式观察是实地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34、非结构式观察的优缺点:(1)没有严格界定的观察项目和标准化记录方式的约束,既是非结构式观察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2)它的优点在于它的弹性。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可以表现出足够的灵活性,所收集的资料不会受到事先规定的观察项目和记录标准的干扰和限制,能更深入、全面、客观地收集真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的信息。(3)它的缺点和局限则在于观察过程、观察内容、观察记录会因观察者不同而不同,所收集的资料带有较多的观察者个人色彩,观察结果缺乏必要的信度,难以重复验证。(4)非结构式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没有统一的形式,通常只能进行定性的分析。35、根据观察的对象是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还是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发生后留下的痕迹,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6、直接观察是通过对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现象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来收集资料的方法。37、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一般者是直接观察。(多选题) 38、直接观察的优缺点:(曾考论述题)(一)直接观察的2个优点是:(1)观察所得资料的真实性、生动性、客观性、丰富性。(2)更能准确地推断某个行为的意义或某个现象的本质;(二)直接观察的缺点在于观察者的在场或者被观察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被观察,有可能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和社会现象的正常进行,从而影响观察所获得的资料;影响得出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39、间接观察是通过对社会现象或人的行为发生以后所留下的各种痕迹的观察和记录,收集用来反映和推断此前发生各种现象资料的方法。40、根据观察内容性质的不同,间接观察又可分为物质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41、物质痕迹指的是人们的行为作用于某种物质所产生的变化。42、根据物质痕迹的不同性质,美国社会学家韦布将物质痕迹分为磨损测量和累计物测量。43、间接观察的优缺点:(论述题)(1)间接观察的优点在于:由于观察是间接的,被观察者的行为不会受到观察的影响,可以收集到反映人的真实行为的资料。(2)间接观察的缺点在于:由于没有直接观察到行为的发生,所收集的资料的效度不能保证,无法评价所观察的标志和痕迹是否真正反映了所要研究的行为和现象,即使能够反映,也很难判断这种行为和标志或痕迹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44、观察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多选题)(1)观察的准备阶段(2)观察的实施阶段(3)观察资料的审核、整理与分析阶段45、观察的准备主要包括:(多选题)(1)明确观察的目的(2)制定观察方案(3)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46、一个完整的观察方案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观察的目的和意义;(2)观察方式;(采用什么观察方式受观察的目的和所需收集的资料性质所决定)(3)观察的对象和内容;(观察的对象和内容受观察的目的和观察方式的影响)(观察的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情景、人物、目的、社会行为、频率与持续期)(4)观察的工具和记录的方式;(5)观察的时间和地点;(6)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47、观察的实施是观察研究过程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工作,它的任务是按照观察方案所规定的内容和步骤,系统、客观、准确地获取经验材料。48、观察的实施是否顺利关系到能否收集到研究所需要的客观、准确的资料,从而决定了观察的成败。49、观察的实施一般包括了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进入观察现场;(2)对变量进行操纵与控制或参加到观察对象的生活当中;(3)进行观察或测量并记录观察资料;50、对变量进行操纵与控制是实验室观察的重要步骤。51、两种记录:一种是日记;一种是对单独事件的记录。52、对观察法获得的资料的检查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1)检查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调查提纲获得的;(2)如果能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的资料,则应把通过观察获取的资料和通过其他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比较、核实。(3)当观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时,调查人员要随时将获取的信息同小组其他调查人员所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4)对于较重要的问题,要注意调查时间的长短。53、与其他任务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样,观察法也存在信度与效度问题。54、信度即可靠性,观察的信度也就是观察所获得资料的可信赖、可验证的程度。55、观察的信度包括三种类型:(1)不同观察者的相关程度;(2)稳定系数;(即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观察的符合程度)(3)信度系数。(即不同观察者在不同时间观察的符合程度)56、影响观察信度的4个因素:(1)观察内容界定的明确性;(2)观察类别定义的严格性;(3)环境的变化;(4)人的变化。57、提高观察信度的4个措施:(1)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观察的内容;(2)其次,必须对观察的类别进行严格的定义; (3)最后,必须考虑环境的变化和人在时间中的变化,减少对观察资料准确性的影响。(4)选择有经验的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都可以提高观察的信度。58、观察的效度指的是观察所获得的资料能够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被观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程度。59、影响观察效度的5个因素:(论述题)(1)观察方式、观察人员、观察地点、观察时间对于研究课题的适当性;(2)观察内容的选择与操作化的方式;(3)“观察者偏见”;(例子:失斧疑邻)(4)“被观察者效应”;(例子:“罗森塔尔效应”)(5)观察者的观察敏锐性和记忆的准确性。60、提高观察效度的措施:(注意论述题)(1)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和收集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观察方式、观察人员、观察地点、观察时间;(2)选择确定观察的内容,应尽量明确和具体,确实能反映研究的范畴;(3)虽然在观察和处理资料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完全客观,不存偏见,但应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观察者偏见;(4)在不违反科学研究伦理规范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匿名的方式,在不被知觉的情况下对被观察者进行观察;(5)对观察者进行必要的训练,提高其观察的敏锐性和记忆的准确性,减少惯性思维定势和注意力分散的影响。第十章实验法(不出大题)1、实验研究是探索各种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原因的重要方法。2、实验研究起源于自然科学,并在自然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3、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与控制某些因素,通过观察其后果对社会事实或现象获得认识的一种方法。4、使用研究实验,一方面,可以验证假设,达到构建社会学理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新的社会政策或社会改革,以获得必要的实践基础。5、实验方法有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主要的相关概念有:实验者、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实验对象、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等。6、实验者即实验研究者以及参与实验过程的实验工作人员。7、实验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8、自变量一般是试验中加以控制或者主动施加的可观测变量。9、因变量一般是实验中需要检测的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10、实验研究正是通过控制自变量和检测因变量建立因果关系。11、在实验的自变量中,需要加以控制保持其不变的自变量称为控制变量。12、主动造成其变化的自变量称实验刺激。13、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通常被称为倚变量。14、实验对象是指实验中涉及的人们,他们是实验调查的群体或个人。(单选题)15、实验法的3个特点:(1)人为设定观察情境;(这是与自然观察法的显著区别)(2)直接建立研究结论;(3)实验结果受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的主观影响。16、实验法与访谈、观察等方法最主要的区别是,它通过控制情境和变量来研究社会行为及社会现象的变化,以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17、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18、先假设现象A是造成现象B的原因,然后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假设而观察B的变化。实验法的一般逻辑原理是:先测量在没有受到A的影响之前B的情况(前测),然后施加实验刺激A并保持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再对受A影响后的B进行测量(后测)。最后,通过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来判定A和B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就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的分析原理。19、一项具体的实验研究必须具备以5个基本条件:(1)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必须是明确和具体的;(2)能够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3)实验刺激有足够的强度并容易操控; (4)实验程序必须是可重复的;(这是实验研究结论具有高确定性的重要基础)(5)实验条件应该得到较高程度的控制。20、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通过随机、配对、排除、纳入等方法创造出不同组的相同对象。21、在实验研究中,随机法是理论上最有效控制影响变量的方法。22、配合法在心理学的实验中比较常见。23、排除法的目的是把影响因素在实验前就进行排除。24、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1)实验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资料处理阶段25、实验准备阶段:(多选题)(1)确定研究课题;(2)根据课题确立基本假设,并制定检验假设的实验设计;(3)根据研究变量引入具体的实验刺激;(4)完善对因变量的测量方法,使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5)进行实验刺激和因变量的预实验。26、单变量的实验设计:(1)后测设计(2)前测后测设计(3)四组设计27、多变量的实验设计:(1)完全随机多因实验设计(2)拉丁方设计28、拉丁方实验设计是多变量实验设计中一种较为常用的设计方案,它的特点是实验顺序、研究对象的差异都被当做自变量使用。29、拉丁方设计的3个特点是:(1)每个因素在每个研究对象的实验次数是相同的;(2)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3)每个顺序在每个研究对象的实验次数相同。30、拉丁方设计能够抵消实验过程中因为实验顺序、研究者差异造成的干扰效应。31、实验效度表明实验所能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有效程度。实验设计者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法、资料分析手段的选择,往往影响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32、一个实验中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有如下8种:(1)特殊事件(2)被研究者的变化(3)受测经验的增加(4)测量工具信度差(5)统计方法的影响(6)被试者流失(7)前测影响(8)实验组与控制组出现沟通33、影响实验的4个外在效度因素:(1)实验控制的影响(2)样本的代表性影响(3)测量工具的影响(4)指标设计有局限性34、实验通常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个基本类型。35、实验室实验是在人工“纯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对实验环境可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典型案例:1、齐默巴多的监狱行为模式研究2、米尔斯莱姆的权威服从研究)36、现场实验是在自然现实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只能部分地控制实验环境的变化。(典型案例:1、霍桑实验2、“偷啤酒窃案”实验)37、一般来说,社会领域里的实验,多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这是因为相对自然的实验环境使结论有更大的推论价值。38、按照调查的目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研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39、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实验调查可分为单一实验组实验、实验对照组实验和多实验组实验。40、按照被调查内容的不同,还可分为社会心理实验、教育实验、经济实验、法律实验、军事实验、政策实验等。41、实验法的优点:(1)可检验因果关系(2)较为经济(3)易于重复(4)控制能力较强42、实验法的缺点:(1)人为干涉(这是实验法最大的弱点)(2)样本选取的缺陷(3)实验人员的影响(4)道德和法律的限制43、实验法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明确区分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明确变量间的因果关系。44、研究的可重复性是获得结论可靠性的来源。45、在各种社会研究方法中,实验研究的控制能力最强。46、霍桑实验是较典型的严格控制型现场实验。47、现场实验的特点是隐蔽性好、真实性较高,实验对象一般不易发现实验目的,很难常察到实验者的存在。实验变量引入比较自然,因而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第十一章文献研究(不出应用题论述题) 1、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文献材料来获得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一般不需要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不会在研究过程中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因此,是一种非介入式的社会研究方法。(单选题)2、文献研究是一种研究方式。它既包括资料收集的方法,也包括资料分析的方法。3、所谓文献,是以文字、图像、符号形式记录和储存人类各种知识和情报信息的资料。4、文献的种类:(一)根据文献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的不同,可以分为4种:(1)书面文献(以文字或数字记录的资料,是一种最广泛的文献形式)(2)音像文献(包括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唱片、照片等)(3)缩微文献(使书面型文献缩小许多倍的文献)(4)机读文献(指用电子计算机阅读的文献)(二)根据文献具体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2种:(1)原始文献(指由亲身经历某一事件或行为的人所写的资料)(2)第二手文献(利用别人的原始文献所编写或产生出新的文献资料)(三)根据文献具体来源的不同,也可以分为3种:(1)个人文献(包括个人的日记、信件、笔记、自传等)(2)官方文献(政府、企业或组织的会议记录、备忘录、财务记录、各种正式报告、各种材料案卷)(3)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期刊、书籍、歌曲、绘画、影视剧、电台节目、电视节目)5、文献研究方法主要有以4个优点:(1)第一,可研究那些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2)第二,具有非介入性和无反应性的优点;(3)第三,适于作纵贯研究和趋势研究;(4)第四,费用较低。6、文献研究方法主要有以4个缺点:(1)第一,文献内容无法控制;(2)第二,缺乏统一格式;(3)第三,编码困难,难以数量化;(4)第四,研究所需要的部分文献不易获得。(如私人文献、需要保密的官方文献)7、文献研究比其他资料收集方法(如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更适合于作长期的研究。8、编码困难是文献人员所面临最困难的任务之一。这种困境类似于问卷调查中对开放性问题的编码,或是观察研究中对非结构观察笔记的编码。9、在文献研究中,首先大量采用对既有资料的分析。对既有资料分析的方法包括二手资料分析、现存统计的分析和历史文献分析等方法。10、所谓原始资料或原始数据,是尚未经过统计汇总和统计处理的数据,而二手资料则是指由其他人为别的目的而收集和整理好的文献资料。11、二手资料所用的资料一般包括其他研究者或研究机构通过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或者是政府部门收集的统计数据等。12、二手资料分析要注意5个问题:(1)研究主题的选择;(研究人员主要根据理论的需要和研究的兴趣确定研究主题)(2)研究资料的搜寻;(政府统计部门收集和保存的原始资料是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3)资料的审核(4)对资料的加工(5)资料的分析。(对资料的重新分析,是二手资料分析最主要、最大量的工作)13、二手资料的搜寻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查阅有关的实证研究文献;(2)通过因特网搜寻。14、二手资料的审核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工作:(1)搞清楚文献的作者、出版者的背景;(2)注意文献编写的时间,尤其是记述历史事件的文献,必须把文献编写的时间和文献中所描述事件的时间加以对照;(3)在二手资料的审核中还应该特别注意不真实的数据和伪造的文献。15、二手资料分析的2个优点:(1)二手资料分析的突出优点是省钱、省时、省力。(2)二手资料分析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比较容易做对比研究和趋势研究。16、二手资料分析的2个缺点: (1)二手资料的效度有时难以保证;(2)有时候原始资料中包含一些错误和偏差。17、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是指利用官方或准官方的统计资料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式。它与二手资料分析的相同点是:它们所用的资料都是现成的;而其不同点在于:二手资料分析所用的资料是原始数据,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所用的资料是经过统计汇总的资料。18、在我国,最具权威的统计资料是各级统计局公布的各种统计报告。19、在国际上,最具权威的统计资料主要由联合国等权威的国际机构提供。20、经存统计资料分析的研究范例:迪尔凯姆的和《自杀论》。21、现存统计资料分析要注意4个问题:(1)明确分析单位;(常见的汇总单位:国家、省、地区、城市、县、群体、组织等)(2)注意效度问题;(统计资料不全面,数据无法准确代表所研究的变量和概念使效度无法保证)(3)注意信度问题;(信度问题与现存统计资料的质量有关)(4)对现存统计资料的审核。22、使用现存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应时刻注意资料的分析单位与结论的单位是否一致,应注意避免犯“区位谬误”。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结论来自严格的推论和经验,二是使用多种统计数据进行重复检验。)23、采用现有统计资料分析方法时,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处理效度问题:逻辑推理和重复验证。24、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常常采用重复验证来解决效度问题。25、面对现存资料分析中出现信度问题,研究者首先应该通过仔细的分析而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了解的问题,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如对统计数据进行修正、逻辑推理、重复验证等方法)26、审核统计资料时除了注意资料来源、调查目的之外,还要注意①指标的定义和分组标准问题;②指标的统计总体范围的一致性。27、所谓历史文献,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文献的总称。28、历史文献在社会研究中的运用:(1)首先,在对某些社会规律的研究中,需要从历史文献中发掘有用的资料,以发现或证明在不同的时间里都存在的一些社会规律;(2)其次,社会研究者在对当代的某些事件进行研究时,有时需要向过去追溯事件发生的源头或在过去一段时间时的发展变化状况。29、内容分析是一种通过标准化的编码,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简化为可以对之进行统计分析的形式化资料的定量研究方法。30、内容分析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它与一般社会调查的定量分析在性质上大致相同。31、只要有足够的文献资料,在几乎所有的定量研究中都可以运用内容分析。32、内容分析的5个主要环节:(多次出简答题)(1)抽取文献样本;(2)确定分析单位;(3)进行编码;(4)数据的加工处理;(5)信度和效度检验;33、分析单位是我们需要描述和解释的个体单位,它需要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34、对文献资料的编码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1)第一步,明确计数单位;(5种常见的计数单位:①单词或单个符号②主题③人物④句子或段落⑤项目)(2)第二步,建立分类体系并编制编码表;(确立分类体系是编码和量化分析的前提)(3)第三步,对计数单位进行编码。35、内容分析的信度与分类体系和对编码员的训练有关。36、内容分析的效度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加以检验:(1)一是检验其内在效度,即检验分类体系与研究目标和研究假设的一致性;(2)二是检验其外部效度,即通过引入其他方法(访谈或观察)检验内容分析的效度。37、美国社会学家多恩伯切和希克曼所做的“消费品广告中的他人导向”研究是内容分析的一个研究范例。(案例分析)38、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多选题、简答题)(一)内容分析法的3个优点:(1)内容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省时、省钱;(2)内容分析法的另一优点是便于重复研究;(3)另一优点是允许研究者对一段历史时期内发生的过程进行定量研究。(二)内容分析的缺点:(1)它只能研究记录下来的信息内容; (2)由于研究者不能控制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编制过程,因此,内容分析常常要面对面信度和效度方面的问题。第十二章研究资料的审核、整理与统计分析(出过大量应用题重点章)1、研究资料的审核、整理和分析都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2、研究资料的审核与整理是分析资料的基础,它同研究阶段后期的第一项工作,是保证调查资料客观性、准确性、条理性、完整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资料审核是指在着手整理调查资料之前,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与核实的工作过程,目的是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资料的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4、资料的收集和审核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同步进行的。5、资料审核和资料收集工作同步进行,叫做实地审核或收集审核。在收集资料后集中时间进行审核叫做系统审核。对重要资料进行反复的各种形式审核,叫做多次审核。6、资料审核的4个原则 (多选题)(1)真实性原则。(看其是否真实可靠地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客观情况)(2)标准性原则。(指标的定义是否一致,计量单位是否相同等)(3)准确性原则。(对资料进逻辑检查,有无不合理和相互矛盾的地方)(4)完整性原则。(是否收集齐全)7、资料的整理是根据研究目的将经过审核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使资料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条件。8、资料整理应遵循三条原则:(1)条理化。(分类反映着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2)系统化。(条理化是从分类着手,系统化是从整体综合的角度考虑问题)(3)统计汇总。9、从严格的意义廛,分类和分组都是一种定性分类方法。10、调查资料的分类有两种,即前分类和后分类。(标准是按资料收集前后)11、文献调查的资料、非结构观察、座谈会的记录、问卷调查中开放性回答是属于后分类。12、分类的方法有两种,即现象分类方法和本质分类方法。13、根据事物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现象分类法;(单选题)14、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本质分类法,本质分类法也被称为科学分类法。(单选题)15、分类的关键在于选择和确定分类标志。16、分类标志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17、按品质标志分类就是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为分类标准。(如男、女)18、按数量标志就是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为分类标准。(如子女数量)19、数量标志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按单值分类,(子女数分类)二是按组距分类。20、要选择正确的分类标志,必须遵循四条原则:(1)首先是从研究目的出发选择标志。(如研究文化素质,以文化程度为分类标志)(2)其次是从反映事物本质的需要去选择标志。(3)再次是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去选择标志。(4)最后,分组标志的确立必须坚持穷尽性和互斥性原则。21、如研究我国宗教信仰时,只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类,就是违反了穷尽性原则。(单选)22、穷尽性是指分组标志的确定必须使所有个案的特征都找到归属组。23、互斥性是指分组标志应该互斥,每个个案特征只能分配到一组之内。24、分类和分组标志制定下来后,下一步就是把资料分归,即资料汇总。25、汇总的技术有两种:手工汇总和计算机汇总。(大多使用计算机)26、计算机汇总大致分为四个步骤:编码、登录、录入和程序编制。27、编码是将问卷中的信息数字化,转换成统计软件和统计程序能够识别的数字。28、编码工作主要是建立编码工作。29、登陆是将编码好的问卷资料过录到资料卡片上去。30、录入是将登陆在资料卡片上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上,性质与登录相同。 31、完成录入这项工作后原始资料可以束这高阁。只要有编码手册、资料卡片或磁盘就能再现原始资料。32、给“无回答”答案的编码最常用的是0.33、卷面资料登录包含“转换”和“登录”两方面的意义。34、计算机录入有固定格式和自由两种方式。35、如果实际数字不够规定的位数,则应该在前而填加“0”.36、资料整的结果可以用不同形式表现,但统计表是应用最广泛的形式。37、资料通过统计汇总,得出许多说明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数字资料,把这些资料在表格上表现出来,这种表格就叫做统计表。38、统计表的主要意义是:(1)能有条理、有系统地排列统计资料,使人们在阅读时一目了然;(2)能合理地、科学地组织统计资料,使人们在阅读时便于对照比较。39、统计表按总体分组的情况可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和复合表。(多次出题)40、未做任何分组,仅罗列各单位名称或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表格是简单表。41、总体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运用简单分组形成的表格是简单分组表。按照分组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单项分组表和组距分组表。42、总体按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层叠分组的统计是复合分组表。又称交互分类表。43、统计表的设计:(1)统计表形式的设计。(上下两端粗线绘制,左右两端不封口,长方形)(2)统计表的内容设计。(指标数值都是同一计量单位是,写在表的右上角)(3)统计表制表的要点。第三节定量研究资料的统分析(重点章)44、资料分析是在资料审核和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资料分析包括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45、统计分析在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统计分析的作用)(1)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精确的形式化语言;(2)统计分析是进行科学预测,探索未来的重要方法;(3)统计分析技术是处理调查研究资料的必要工具。46、人们把根据事实,运用经验和判断能力,逻辑思维方法时行的预测称为定性预测。47、把根据数据、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的预测称为定量预测。48、统计分析的2个特点:(1)统计分析要以定性分析为基础;(2)统计分析有一套专门的方法和技术。49、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是保证正确使用统计分析的重要条件。50、统计分析的数字成果是运用数学模型来描述、解释、预测社会现象。二、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经常出应用题)重要考察点: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51、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是就是对一组数据两个基本特征的描述。前者是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后者是大量数据彼此离散的程度。52、集中量数也称集中趋势量数,它是用一个数值去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53、常用的集中量数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54、集中量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1)首先,集中量数说明某一社会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其数量的一般水平。(2)其次,集中量数可以对于在不同空间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3)再次,集中量数可以对一定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时间中的变化进行比较。(4)最后,集中量数可以用来分析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55、平均数是表明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数值。56、根据数字资料的不同,我们可以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法进行计算。57、简单算术平均数是直接由原始数据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方法。(3+5+2+6)÷4=16÷4=4(4就是平均数)58、使用统计表中的分组资料计算平均数时,要用加权平均数法进行计算。(P273页)59、把一组数据按照其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处于最中间的位置那个数就是中位数。60、中位数主要应用于定序测量资料中。61、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62、在描述某一社会现象时,有时不需要计算算术平均值,只要掌握最普遍、最常见的标志值就行了。这时可采用众数。63、用单项分组数据资料计算众数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采用直接观察法即可。64、从组距分组资料中计算众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组中值法,一种是摘补法。65、算术平均数包含的信息最丰富,代表性最好。66、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数就是离中量数。也称差异量数。67、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是配合使用的,众数和异众比率配合,中位数和四分位差配合,平均数与标准差配合。68、异众比率是指非众数的次数与总体内全部总体单位的比率。69、异众比率越小,众数的代表情越大。70、离中量数的作用:(1)第一,描述了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使我们对一组数据的全貌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2)第二,对集中量数的代表性作了补充说明,差异量数越小,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71、离中量数的意义在于阐明被研究现象的差异特征。72、集中量数的意义是用一个数值去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73、相关系数是表明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及方向的量数。它的符号是r,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如果r=﹣1,那么是完全负相关;如果r=1,则是完全正相关。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函数关系。如果r=0,则无相关。第十三章撰写研究报告(少出应用题和论述题出简答题和选择题)1、社会研究的成果通常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表现的。2、研究报告用文字和图表等形式将社会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社会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社会研究的结果和发现表现出来所形成的一种书面报告。3、研究报告的目的是将研究结果传达给他人,供他人参考、使用或批评。4、用文字和图表写成的报告能否把研究者的发现传达给读者,被认为是除了研究题目有无研究价值和意义及选用方法是否恰当之外,决定着社会研究成败的第三个基本因素。5、研究报告的4种类型:(1)根据研究报告的目的和面向的目标对象不同,分为普通研究报告与学术性研究报告。(选择题)(2)根据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分为描述性研究报告与解释性研究报告。(选择题)(3)根据研究的性质,分为定性研究报告和定量研究报告。(4)根据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分为综合性研究报告和专题性研究报告。6、普通研究报告主要以描述社会现实状况,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与对策为目的,其读者对象一般是政府决策部门的官员,各类实际工作部门的一般职员和普通大众,其作用在于为政府各级决策部门、各类工作者了解社会情况、分析社会问题、制定社会政策、开展社会工作等提供参考。7、普通研究报告主要以工作报告的形式存在,或发布于面向大众的报纸或杂志上。8、学术性报告的读者主要是专业研究人员,其作用在于发现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规律性。9、描述性研究报告主要用于展示描述性研究的发现和结果,其功能在于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回答社会现象“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通过对研究资料和发现的详细描述,向读者展现研究的基本状况、主要特点或发展变化的过程。(选择题)10、解释性研究报告主要用于展示解释性研究的发现和结果,阐明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说明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回答社会现象“为什么”的问题。11、定量研究报告主要通过对量化资料的统计分析展现研究的结果和发现。12、定性研究报告是以实地研究资料为基础撰写的研究。其特点是非数量化和以文字表述为主。13、专题研究报告主要用来展现专项社会研究的结果和发现或综合性社会研究的某一方面的结果与发现,内容通常只涉及研究对象的某一个方面的状况,通过报告能使读者对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有一个深入的、透彻的理解与把握。14、专题性研究报告要求聚焦于一个方面作深入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篇幅相对较短,多以解释性为主。(单选题)15、撰写研究报告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确定主题、组织材料、拟定提纲、撰写成文。(1)研究主题。(“主题是研究报告的灵魂”)(单选题)(2)组织材料。(“材料是社会研究报告的血肉”)(3)拟定提纲。 (写作报告被认为“是研究报告的骨架”)(4)撰写成文。16、组织材料应坚持以下3个原则:(1)与报告主题相关性原则; (2)精炼、典型与全面的原则;(3)事实、分析与讨论、建议相结合的原则。17、撰写报告时最重要的是要遵守两个原则:(1)必须包括所有的基本项目(2)体例一旦定下来必须保持全文一致。18、撰写研究报告时应注意5个原则(一般要求):(简答题)(1)对事实的陈述要力求客观平实,避免在文字中使用主观且带有感情成分的词句;(2)不要试图去说服读者,而要尝试把事实告诉读者;(3)避免使用第一人称;(4)避免借权威之名来增强文字的力量;(5)避免哗众取宠。19、引证是“引用事实或文献资料作为确立论点考评疑难的证据”。20、引证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1)一是直接引用他人的原话或原文,这时要求将直接引用的资料用引号引起来;(2)二是只是引用文献资料所展现的基本事实或观点,但并不直接引用原文。21、常用的加注释方式有文内注释和文后注释两种。22、参考文献应包括的项目有:作者、报告名称、提供报告的机构、报告撰写时间等。23、普通研究报告主要以工作报告的形式存在,或发布于普通的面向大众的报纸或杂志上。24、普通研究报告的重点在于对研究结果及其政策意含的描述和说明,不太强调对社会研究方法、过程和工具的介绍;25、普通研究报告在结构上都可以分成标题、导言、主体和结尾四个部分。26、标题又称题目,是放在一篇研究报告的前面,用来统领、揭示和评价报告内容的文字。27、按标题的复杂程度,标题可分为单一结构型和复合结构型。28、单一结构型的标题又可以分为3种类型:(1)直陈主题式(2)结论展示式(3)反问疑问式29、反问疑问式是普通研究报告常用的标题形式。30、复合结构型标题又称双标题式,是指由主标题和副标题共同构成报告的标题。这种标题形式比音标题式有更强的表现力,可能兼具各种单一标题的优点,是各类研究报告常用的一种标题形式。31、研究报告的导言(或称前言):社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者、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以及时间、地点等。32、撰写导言最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方式:(1)直截了当地把研究的目的、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展示给读者。(2)先描述某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此为前景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或争论,最后再介绍研究的主题和研究的基本资料。33、主体部分的撰写应注意以下3点:(1)研究资料呈现的顺序;(按时间先后呈现材料的纵向结构式、按研究内容之间的(2)文字与图表的配合;(结构关系呈现材料的横向结构式)(3)对事实的意义进行客观的陈述与分析。34、结尾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对导言提出社会研究目的或问题做出回应;另一方面能够保持报告结构的完整性和形式的完美性。35、学术性研究报告主要用于在专业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或刊登于学术期刊上。36、学术性研究报告在结构上通过常包括标题、导言、方法与步骤、结果与讨论、摘要与结论、参考文献与附录等六个部分。37、学术性研究报告多采用直陈式或双标题式,有进也采用结论展示式。38、学术性研究报告一般包括以下4个内容:(多选题)(1)说明研究问题性质和意义;(2)文献综述;(3)介绍研究目标与假设;(4)重要概念的界定。39、研究方法的严谨性、科学性和独创性是判断一项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40、有关研究方法与步骤包括以下3个内容:(1)介绍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状况(2)说明研究工具(3)介绍研究步骤。41、报告和分析研究的结果是学术性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是一篇学术性报告的重心所在。其表现方式与撰写方法与普通研究报告类似,所不同的是普通研究报告的重点是对研究的结果与发现描述,学术性研究报告描述研究的结果与发现之外,还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42、摘要一般在结论之前。摘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发现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