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四)同步练习

行程问题(四)同步练习

ID:14812895

大小:9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30

行程问题(四)同步练习_第1页
行程问题(四)同步练习_第2页
行程问题(四)同步练习_第3页
行程问题(四)同步练习_第4页
行程问题(四)同步练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行程问题(四)同步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六年级奥数通用版行程问题(四)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5分钟)一、一队士兵进行野外训练,他们以5千米/时的速度离开营地开始行进,走了27分钟时队长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回营地,通信员离开队伍,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返回。那么在队伍继续行进的同时,通信员从离开队伍到再次回到队伍共需多长时间?二、A、B、C三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条路追赶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这三辆车分别用6分钟、10分钟、12分钟追上了这个人。已知A车每小时行驶24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20千米。那么C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三、小米以50米/分的速度从家出发去少

2、年宫。8分钟后,妈妈发现小米将水杯遗忘在家中,立即从家出发骑着车去追小米,在距家800米的地方追上了小米。问:妈妈骑车的速度是多少?四、王叔叔从家到长途汽车站乘车,如果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去车站,则汽车开走时他离车站还有1千米;如果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去车站,则他会在汽车开走前10分钟到达。那么王叔叔家离汽车站多少千米?五、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果两人同向而行,甲36分钟后会追上乙;如果两人相向而行,则6分钟可相遇,已知乙每分钟行50米,求A、B两地的距离。六年级奥数通用版行程问题(四)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解:

3、通信员离开队伍时,距离营地的距离是队伍以5千米/时的速度走27分钟所走过的路程。即5×=(千米)。当通信员追上队伍时,他比队伍多走的路程(即追及路程)就是离开时队伍距营地的距离的2倍。追及路程为×2=(千米)。因此,追及时间为÷(14-5)=(小时)=30(分钟)。答:通信员从离开队伍到再次回到队伍共需30分钟。二、解:因为A、B、C三辆车是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因此这三辆车到骑自行车的人的距离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A、B两车的速度和追及时间求出骑自行车的人的速度,进而可以得到追及路程,从而求出C车的速度。根据A、B两车的追及路程相

4、等,可列方程。解:设骑自行车的人每小时骑行x千米。(24-x)×=(20-x)×144-6x=200-10x=14追及路程:(24-14)×=1(千米)。C车的速度:1÷+14=19(千米/时)。答:C车每小时行驶19千米。三、解:追及路程:50×8=400(米)。追及时间:800÷50-8=8(分)。速度差:400÷8=50(米/分)。妈妈的速度:50+50=100(米/分)。答:妈妈骑车的速度是100米/分。四、解:将题目中的条件列成:速度:5千米/时路程:少1千米速度:6千米/时路程:多6×=1(千米)可以看出:如果王叔叔将速度

5、提高1千米/时,则在同样长的时间内他可以多走2千米。由此可以得出从王叔叔离开家到汽车站这段时间:(6×+1)÷(6-5)=2(小时)。王叔叔家距汽车站的距离:5×2+1=11(千米)。答:王叔叔家离汽车站11千米。五、解:由题意可知A、B两地的距离即为追及距离。当甲、乙二人同向而行时,A、B两地的距离等于二人的速度差乘以追及时间;当甲、乙二人相向而行时,A、B两地的距离等于二人的速度和乘追及时间,由此可列方程如下:解:设甲的速度为x米/分。(x-50)×36=(x+50)×636x-1800=6x+30030x=2100x=70A、B

6、两地的距离:(50+70)×6=720(米)。答:A、B两地的距离是720米。XX中心小学每周例会教师谈课改体会(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主题:《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主讲人:2018年3月23日(第3周)内容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

7、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8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

8、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