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而”[权威资料]

《孟子》的“而”[权威资料]

ID:15085699

大小:36.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01

《孟子》的“而”[权威资料]_第1页
《孟子》的“而”[权威资料]_第2页
《孟子》的“而”[权威资料]_第3页
《孟子》的“而”[权威资料]_第4页
《孟子》的“而”[权威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的“而”[权威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孟子》的“而”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孟子》的“而”了。可见“而”的频率更高了。《孟子》中“而”字也随处可见,难得有几个章节不用“而”。本文拟从结构与语用上进行讨论。1.动+而+动(+宾)这种结构可称为“动宾型”,即“而”的两头都有动词,常带宾语,或顺接或转接。顺接的例子如:(1)“(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公孙丑下》14章)(2)(滕文公)过宋而见孟子。(《滕文公上》1章)转接的例子如:(3)辞十万而受万,(是

2、为欲富乎?)(《公孙丑下》10章)(大意是:辞去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万钟的束修。)(4)“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同(1))(大意是:做官但不接受俸禄。)此类动词的结构若具体分别则可有:1.1动+宾+而+动宾这类结构的特点是看似是并列关系,其实还可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其次是两个动词所带的是不同宾语。第三,此类句子的主语不现,多出现在对话中。表示并列的如:(5)无罪而戳民,(则士可以徙。)(《离娄下》6章)(6)用之而成路。(《尽心下》21章)(大意是:经过这里便成了大路。)(7)(古者)易子而教之。(《离娄上》18章)表

3、示递进的如:(8)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滕文公下》7章)(9)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45章)(10)莫如贵德而尊士。(《公孙丑上》4章)(大意是:不如提倡道德而且尊重士人。)表示顺承关系的如:(11)如枉道而从彼,(何也?)(《滕文公下》1章)(大意是:如果枉屈了正道去追随诸侯,怎样呢?)(12)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公孙丑上》2章)(13)(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尽心下》14章)(丘:众也。)表示动作先后的如:(14)zhěn@①兄之臂而夺之食,(

4、则得食)(《告子下》1章)(15)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同(14)7章)(16)再拜稽首而受。(《万章下》6章)表示转折的如:(17)过我门而不入我室。(《尽心下》37章)(18)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同(17)上46章)(齿决:咬断干肉。)(19)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万章上》6章)1.2动+而+动+宾这类结构的特点是共一宾语,在动作行为上表现为有先后,如:(20)(不足,)又顾而之他。(《离娄下》33章)(21)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滕文公上》3章)(22)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5、公孙丑下》6章)(23)行之而不著焉。(《尽心上》5章)(24)(若汤,)则闻而知之。(《尽心下》38章)以上所举(20)(21)是并列关系,(22)(23)(24)诸句有转折和条件意味。1.3动+宾+而+动此类结构与1.1相似,“而”后的动词可以及物或不及物,因而暗含宾语(从上下文里即可找到),如(25)(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梁惠王下》12章)(26)(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告子上》11章)(心:良心。)(27)今又弃寡人而归,不知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公孙丑下》10章)(“归”“见”都

6、可带宾语下列结构中的数量词(还包括数量短语),它们多数活用为动词,在表达上更简洁,如:(28)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何濡滞也?)(《公孙丑下》12章)(29)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公孙丑下》4章)(30)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梁惠王下》11章)2.主+谓+而+不+动这类结构在表意时是“肯定又否定”,如“三过其门而不入”(《离娄下》29章),“久借而不归”(《尽心上》30章),或者表示由于某种行为动作的结果,如“喜而不寐”(《告子下》13章)、“闻王命,而遂不果”(《公孙丑下》2章)。“而”的意义往

7、往是表转折的多,具体地说有下边几种类型。2.1主谓+而+不+动(31)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上》41章)(32)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告子上》12章)(33)兆足以行矣,而不行。(《万章下》4章)(大意是:开头能实行,后来却不实行了。)(34)父母爱之,喜而不志;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万章上》1章)(35)身死而不受。(《告子上》10章)(36)帝之妻(娶)舜而不告,(何也?)(《万章上》2章)上例(31)(32)(33)各句同一主语、共同宾语,都有转折意义;(34)“喜”、

8、“劳”的主语分别为“之”(儿子)、“孝子”的行为准则。(35)的“受”之宾语是指“一箪食,一豆羹”一类的东西(“不受”才“不失其本心”)例(36)的“帝之妻舜”(帝尧让舜娶自己女儿)是主谓短语作主语(这一件事),“而不告”可补充为“而舜不告(父母)”。这样的句式与前两类不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