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程度副词{太} 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 的关系

论程度副词{太} 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 的关系

ID:15317412

大小:12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2

论程度副词{太} 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 的关系_第1页
论程度副词{太} 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 的关系_第2页
论程度副词{太} 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 的关系_第3页
论程度副词{太} 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 的关系_第4页
论程度副词{太} 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 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程度副词{太} 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 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的关系叶玉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从传世典籍来看,战国时期始有程度副词{太},同时“太”字已用来记录程度副词{太}。然而,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出土简帛资料表明:在字与词的关系上,程度副词{太}和记录它的“太”字出现的时代并不一致。西周时期已有程度副词{太},表示程度过甚。这种用法是从程度副词{大}表程度深引申而来的。不过在东汉中期以前,程度副词{太}在出土文献资料中多作“大”,或假借“泰”为之。程度副词{太}写

2、作“太”是在“大”、“太”二字分化之后,时间不会早于魏晋。典籍中“泰”作程度副词属假借现象,即“大”、“太”假借“泰”为之。这种现象集中在两汉时期,魏晋以后逐渐消失。关键词:程度副词;太;大;泰近年来,不少学者意识到以传世典籍作为研究依据,存在三个问题:第一,现有古籍都是世代传抄而来的,这使得我们很难断定一些语言现象的确切时代;第二,最早的传世典籍如《周易》、《尚书》、《诗经》等的成书都经历了很长时间,大约从西周到战国,因此我们无法确知商周时期的语言状况;第三,在语言与文字的孳乳分化过程中,字与词

3、的发展往往处于不平衡的状态。通常是一个词出现很长时间了,还没有造出新字来记录它,而是用与之字义相关的已有的字或假借与之音同的字来表示。凡此种种,常使我们的研究出现偏差。程度副词{太}(为了区分字和词,我们用{太}表示词,“太”表示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太}是先秦就有的程度副词。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所谓“先秦”,最早也是诗经时代。笔者翻检目前所能见到的出土文献后发现:程度副词{太}与记录它的“太”字在出现的时代这个问题上并不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检讨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

4、、{太}和{大}以及“太”字与“大”、“泰”二字的关系等问题。一商代甲骨文里中已有“大”字,其中有不少用作程度副词{大}的,但还没有用为程度副词{太}的,例如:(1)乙酉卜,宾贞:…秋大爯。(《甲骨文合集》13538,以下简称《合集》)(2)戊申[卜]:其大敦。11戊申卜:不大敦。(《合集》7665)(3)丙午,王卜:大延。《合集》23667)(4)…[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合集》1)(5)…其启,三日庚寅…大启。(《合集》8683)(6)……方大出。(《合集》6703)(7)

5、贞:方不大出。十三月。(《合集》6704正)(8)乙亥卜,宾贞:合鬯大禦于祖乙。(《合集》1076甲正)(9)…祖丁大久,王其延父甲。大吉(《合集》27363)(10)…甲子卜,王。卜,大。(《合集》22758)(11)乙巳卜,中贞:卜若兹不安,其大不若?(《合集》23651)(12)壬寅卜,癸雨,大骤风。(《合集》13359)在上引文例中,“大”的用法有四种:1、大+动词,即如“大爯”、“大敦”、“大令”、“大久”、“大告”、“大延”、“大禦”、“大示”、“大”,表示程度深。张玉金先生认为“大禦

6、”、“大出”、“大令”、“大敦”的“大”是情态方式副词,可译为“大规模”、“大举”。[1][P57]我们认为“大”译为“大规模”或“大举”于“大爯”、“大敦”、“大出”、“大久”、“大延”、“大禦”、“大”等文例中虽然可通,但于“大令”、“大启”等则不能读通。再者,文中“大”是表示这些动作行为的程度而不是方式,有如我们今天说“大战一场”、“大干一场”、“大操大办”。“不大出”、“不大敦”是“大出”、“大敦”的否定形式。因而还是视其为程度副词为妥;2、大+形容词。甲骨文中兆记辞常用“大吉”。“大”表

7、示程度深,可译为“非常”或“很”;3、大+不+形容词。《合集》23651片中“大不若”,张玉金先生认为“大”表示程度深,可译为“非常”、“很”;[1][P63]4、大+形容词+名词。如《合集》13359“大骤风”,“大”修饰“骤”,表示程度厉害。二在西周甲骨文、金文里,程度副词{大}仍沿袭甲骨文,有两种形式:1、大+动词,表示程度深。如周原甲骨文“大出于□”(H11:9)、“其又大乍”(H11:12)、“大还,思不大追”(H11:47);西周早期金文“王大省公族,于庚辰旅(中觯)”,西周中期金文“

8、唯戎大出于軝”(臣谏簋),西周晚期金文“11今大赦汝”(匜);2、大+形容词+名词,表示程度深。如西周中期金文“敢作文人大宝协龢鐘”(鐘),西周晚期金文“王受皇天大鲁令”(五祀鐘)、“降余大鲁福无斁”(梁其鐘)。《尚书·大诰》“宁王遗我大宝龟”与此句式相同。与甲骨文相比较,西周时期程度副词{大}有所发展,即由表示程度深,引申而有过甚的意思,因此语言中又出现了新的程度副词{太}。不过,此时程度副词{太}是用“大”来记录的。如西周晚期毛公鼎“大纵不静”中“大”字就当读为“太”。“大纵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