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

ID:16096029

大小:172.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07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_第1页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_第2页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_第3页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_第4页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_第5页
资源描述:

《析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八屆政大哲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析論《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對「說一切有部」語言觀的批判—以遁倫《瑜伽論記》記載的三個過失為中心—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三年級趙東明摘要:*本文之寫作,承蒙政大哲學系主任林鎮國教授所提供的研究指引與資料借閱,以及詹偉倫先生在日文資料之閱讀上所提供的幫助。惠我良多,特此致謝!本文以唐代‧新羅僧‧遁倫集撰之《瑜伽論記》的記載為中心,析論《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對「說一切有部」實在論語言觀的三個批判。〈真實義品〉認為「小乘人」(依《倫記》的記載,筆者認為應是指「說一切有部」)的錯誤是屬於「增益執」(和大乘「惡取空」的錯誤「損減執」相對)

2、,小乘人以為名言「色等『法名』」(「能指」)所指涉的「色等『想法』」(「所指」),是有其自性、法體的,不能明瞭實際上是,除了「離言自性」(梵nirabhilāpya-svabhāvatā)的「實有『唯事』」外,名言「色等『法名』」(「能指」)及其指涉的「色等『想法』」(「所指」)是「一切唯假」(屬於「假說自性」)。依據《瑜伽論記》的記載,小乘人(「說一切有部」)的這種語言觀有三個過失:「一、隨名多體失;二、名前無體失;三、名前生覺失。」這是說:(1)、隨同一事物之不同名稱,有多個法體之過失;(2)、事物命名前無法體存在之過失;(3)、命名前就產生覺知之過失。本文將從《瑜伽論記》、《瑜伽

3、師地論略纂》、《攝大乘論》及《攝大乘論釋》的記載來說明這三個過失,其中特別以遁倫的《瑜伽論記》為中心,來作說明。關鍵詞:假說自性、離言自性、唯事、增益執、損減執、善取空、語言哲學略語表:OKR:JaniceDeanWillis,OnKnowingReality:TheTattvarthaChapterofAsavga’sBodhisattvabhumi:TranslatedwithanIntroduction,Commentary,andNotes,Delihi:MotilalBanarsidass,FirstIndianEdition,1982.U.W.B:UnraiWogihara

4、(荻原雲來),Bodhisattvabhumi:astatementofwholecourseoftheBodhisattva(beingfifteenthsectionofYogacarabhumi),Tokyo,Japan:SankiboBuddhistBookStore,1971.《瑜伽論》: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冊30。《地持經》: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大正藏》冊30。《善戒經》:劉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大正藏》冊30。19第八屆政大哲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倫記》:唐‧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大正藏》冊42。《基纂》:唐‧窺基,《

5、瑜伽師地論略纂》:《大正藏》冊43。一、引言本文旨在分析《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在說明「離言自性」(梵nirabhilāpya-svabhāvatā,本文因篇幅所限,無法詳述這個概念)時,所討論到與語言哲學相關之問題。在這方面,唐代法相宗的註釋書:新羅僧‧遁倫集撰的《瑜伽論記》,提供了許多值得深入探究的材料與問題,尤其是對小乘人(指「說一切有部」)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中完全沒有提到批判的對象是誰,然而,在《瑜伽論記》中則將「小乘人」視為批判的對象,而且在批判時,多次提到是「說一切有部」的觀點(如神泰、惠景等人)。因此筆者認為,至少就《瑜伽論記》而言,此批判的對象,

6、應是指「說一切有部」。此外,「說一切有部」「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語言觀,也確實符合〈真實義品〉所批判的觀點,所以,筆者推測〈真實義品〉中的批判對象,應該就是「說一切有部」。之語言觀的批判。故本文特別以遁倫集撰之《瑜伽論記》的記載為主(亦有引用窺基《瑜伽師地論略纂》、《攝大乘論》及《攝大乘論釋》的資料),分析其對「說一切有部」語言觀提出的三點過失。關於唐‧玄奘(602~664)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就漢譯本而言,異本異譯有:北涼‧曇無讖(385~433)於西元414~433年譯出的《菩薩地持經》‧〈菩薩地持方便處真實義品〉;劉宋‧求那跋摩(367~431)於西

7、元424~431年譯出的《菩薩善戒經》‧〈菩薩地真實義品〉。見平川彰,《印度佛教史》莊崑木譯(台北:商周出版,2002):317。此三個漢譯本,皆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後二者乃由《瑜伽師地論》之〈菩薩地〉抄出,並加以整理成「經」之體裁,內容上則有所出入。見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1988):5221。而漢譯本《瑜伽師地論》的註釋中,含有〈真實義品〉的註釋書,有:唐‧窺基(632~682)所撰之《瑜伽師地論略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