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ycsyv瑜_伽师地论

afycsyv瑜_伽师地论

ID:25811149

大小:100.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22

afycsyv瑜_伽师地论_第1页
afycsyv瑜_伽师地论_第2页
afycsyv瑜_伽师地论_第3页
afycsyv瑜_伽师地论_第4页
afycsyv瑜_伽师地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afycsyv瑜_伽师地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瑜伽師地論》卷001、

2、!_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瑜伽師地論》卷1上淨下照老師指導長慈編2004/11/12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章十七地之總說(披尋記:冊1,頁1~2;大正藏:冊30,279a8)云何「瑜伽師地」(yogācāra-bhūmi)?謂十七地1。何等十七?ㄨㄛˋㄊㄨㄛ嗢拖南曰:「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samādhi)俱2、非,有心、無心地,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

3、無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ㄒㄧˋ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3(samāhitā)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1《瑜伽師地論》分為五分:「本地分」,「攝抉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藏譯本分為八事)。「本地分」是根本的,分為十七地,所以我國起初傳說為《十七地論》。「攝抉擇分」是抉擇「本地分」的。「攝釋分」與「攝異門分」,是對《阿含經》教體等的解釋,及經中以不同名字來表達同一內容的解說。「攝事分」是「經」(《雜阿含經

4、》的「修多羅」部分)與「律」的摩怛理迦──本母(mAtRkA)。在「本地分」的十七地中,第十五名「菩薩地」,有單行流通的,現在還存有梵本。對於《瑜伽論》,漢、藏的一切傳說,都是與無著有關的。北涼玄始三年(西元414),中印度人曇無讖(DharmarakSa),來到姑臧,譯出《菩薩地持經》。宋元嘉八年(西元431),求那跋摩(GuNavarman)從南方海道到達建業(今名南京),譯出《菩薩戒經》。這二部,都是「本地分」中「菩薩地」的早期譯本。求那跋摩又譯出《優婆塞五戒略論》,《三歸及優婆塞二十二戒》,《曇無德(法

5、藏部)羯磨》。求那跋摩是重戒律的,所以在所譯的《菩薩戒經》中,增加了「序品」,從布施說到菩薩戒法。宋元嘉十二年(西元435),中印度人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也從海道到了廣洲。他譯出《相續解脫經》,〈第一義五相略〉。所譯的《相續解脫經》,是《解深密經》的後二品;〈第一義五相略〉,據嘉祥吉藏所引,說三轉法輪,可見這是《解深密經》的〈勝義諦相品〉,到〈無自性相品〉的略譯。求那跋陀羅所譯的《相續解脫經》,經前都有「如相續解脫經中說」一句,可見這不是依經譯出,而是從《瑜伽論》「攝決擇分」所引的《解深密經》譯

6、出的。這樣,「本地分」與「攝決擇分」,在西元414~435年間,已有部分先後的傳到我國。(參見: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p.241~p.242)2三摩地,此云等持。通說欲界及在定地諸心心所,今顯定地心一境性,任運相續無散亂轉,名三摩地。於定地中有多差別相應而轉,謂得三摩地、三摩地圓滿、三摩地自在,是故名俱。(參見《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頁2。)3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雖說定心,是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故,欲簡欲界諸心心所,故易此名。(參見《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頁2。)1《瑜伽師地論》卷001九者,無心地

7、。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第二章五識身地之總說(披尋記:冊1,頁2~3;大正藏:冊30,279a22)云何五識身相應地?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何等名為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三章五識身地之別釋第一節眼識之五相(披尋記:冊1,頁3~10;大正藏:冊30,279a25)壹、眼識的自性云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

8、貳、眼識的所依彼所依者:4一、別舉三種所依俱有依,謂眼。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的]阿賴耶識。5二、略釋二種所依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一)辨類眼,是色。餘,非色。(二)出體眼,謂四大種所造,[是]眼識所依[的]淨色,無見,有對。意,謂眼識無間過去[的]識。一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6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參、眼識的所緣(約有見有對解)一、出體4關於眼識的所依之說明,詳見《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頁3~6。5sarva-bījakam-āśrayopādā

9、ta-vipāka-saVgahīta[3]m-āaya-vijānaVbījāśraya6「戲論」:執我者三際俱行,謂我為有或謂為無。又於諸法執有實性,或謂為異,或謂不異。如是語言皆由不正思惟虛妄分別之所發起;能引無義,不能引義,是故說彼名為戲論。(參見《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頁6。)2《瑜伽師地論》卷001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二、辨類(一)顯、形、表色1、辨別相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