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功能主义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ID:17619554

大小:276.0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8-09-03

上传者:U-960
功能主义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1页
功能主义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2页
功能主义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3页
功能主义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4页
功能主义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5页
资源描述:

《功能主义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功能主义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研究生姓名:戴庆锋导师姓名:李文华教授学科专业:社会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研究年级:2005级中文摘要功能主义是西方社会学理论史上相对最久远且最深厚的理论传统之一,它同时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视阈和方法。历经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默顿以及亚历山大等社会学家的创造、继承和发展,功能主义已经成为社会学领域内非常重要且相当完善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功能主义强调宏观社会系统由各个相互联系并有机结合的各个子系统构成,在社会宏观系统的整合功能下,这些子系统共同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均衡发挥着各自的功能。这种从宏观着眼,强调社会系统的宏观整合和协调的社会研究方法,对我国当前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指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需是充满生机活力、体现社会公平、实现和睦的人际关系、有团结稳定秩序的社会。在党的十七大上,会议主题更加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社会各基本要素有机地、高度整合的状态,要求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协调一致,有着统一的发展动力和方向,以及规范的社会发展模式,它涵盖着社会系统内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均衡和谐状态,包含了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的相关内容和相互关系,它显现出实现社会均衡、稳定的应然状态。本文从功能主义理论研究视阈出发,以功能主义所强调的社会整体性和建构性的特点,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对我国当前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实现小康社会作出功能分析。文章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部分介绍文章研究的主要来源,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基本思路。第二部分系统地回顾了功能主义在西方社会学领域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思想,尤其是他们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主要包括处于不同时期的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默顿以及亚历山大等社会学家,以及他们各自对社会学,尤其是功能主义的促进和发展作用。第三部分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特征和功能要求。从社会学I 功能主义视阈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而言是要实现社互会的整合和社会秩序的均衡和谐,注重社会宏观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功能发挥和相作用,最终维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功能分析,具体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以及整合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各自的功能。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相关研究,笔者从功能主义理论维度来分析和发掘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功能要求,尤其是将功能主义理论和研究视角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认为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从社会宏观系统的维度出发,注重构成社会宏观系统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文化系统等子系统的均衡和谐,强调子系统对宏观系统的建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发掘出构建社会系统内各子系统和谐的有效机制,功能要求以及功能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宏观系统的整合创造环境,最终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相关研究上,国内学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丰富的研究,但以社会学功能主义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并不多见,这对笔者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因此,在分析这一问题上,既有创新之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但笔者希望通过相关阐述和分析,试图以一个新颖的视角,向人们展示研究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维度,并能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探讨和总结。关键词:功能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系统II OnConstructingSocialismHarmoniousSocietyintheVisionofFunctionalismMentor:ProfessorLiWenhuaPostgraduate:DaiQingfengGrade:2005Professionaldisciplines:SociologyResearchdirection:ApplicationofSociologyAbstractFunctionalismisoneoftheoldestanddeepestwesttraditionalsocialitytheories,aswellastheimportantsocialityresearchperspectiveandmethod.WiththeeffortsbyComte,Spencer,Durkheim,Parsons,Merton,andAlexandria,thefunctionalismsystemhasbecomeanecessaryandperfecttheoryperspectiveandresearchmethod.Functionalismemphasizesthemacro-socialsystemisconstructedbysubsystems,whichplaytheirrespectivefunctionscontributedtosocialorder,stabilityandbalance.Themacro-socialresearchmethods,whichemphasissocialsystemintegrationandcoordinationindicateimportantsignificanceonconstructingour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The16thCPCNationalCongresshasproposedcontentsonconstructingour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whichshouldbefullofvigorandvitality,socialequity,harmonyandachiev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swellasstabilityofsocialorder.The17thCPCNationalCongressputsforwardtodevelopingoursocietywithChinesecharacters,thatwiththeleadershipofChineseCommunistParty,basingourselvesonthebasicnationalconditions,takingoureconomicconstructionasthecentraltask,stickingtothefourprinciples,reformandopeningup,liberatinganddevelopmentoftheproductiveforces,consolidatingandperfectingthesocialistsystem,includingbuildingasocialistmarketeconomy,socialistdemocracyandsocialistadvancedculture,a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andbuildingaprosperous,democratic,civilizedandharmoniousmodernsocialistcountry.The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societyisasocialdevelopingmodel,withcharactersofthebasicelementsoforganic,highlyintegratedstate,thedemandsofsocialcoordinateddevelopmentandunifiedmomentumanddirection,aswellasthestandardizedsystems.Itincludeseconomicrelations,politicalrelations,culturalrelations,andtheequilibriumandharmoniousrelationshipsbetweensocietyandnature.Anditisalsothesocialstateofbalanceandstability,whichincludingeconomicsystem,politicalsystem,socialsystemandculturalsystem.Thearticleholdsthetheoreticalvisionoffunctionalism,whichemphasizesthesocialconstructionandintegrity.Basingonourcountry’sconditions,thearticleanalysestheprocessofconstructiononsocialismofChinesecharacteristics,aswellasimplementing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andtherealizationofawell-offsociety.Thearticleisconstructedbybellows:III Thefirstpartgivesthemajorsourceoftheresearch,thestatusquo,aswellasthebasicresearchideas.Thesecondpartofthearticlereviewssystematicallytheprogressoffunctionalisminwestsociology,themajorsociologistsandthemainstreamideas,especiallythetheoreticalsignificanceonconstructionofour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ItincludesthesociologistssuchasComte,Spencer,Durkheim,Parsons,Merton,andAlexander,andtheircontributionstofunctionalismandsociology.Thethirdpartstatestheprofoundmeaning,characteristicsandtherequirementsofour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Fromthevisionofsociologicalfunctionalism,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etyshouldachievesocialintegrationandorderequilibrium,especiallyfocusonthesocialmacro-systemandthesubsystemsplaythenecessaryfunctionsinmaintainingthecommunity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forthpartshowshowtoconstructour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whichincludestheharmoniouseconomicsystem,politicalsystem,socialsystemandculturalsystem.Italsofocusesontherelationshipsamongthemicro-systemsandthemacrointegration.Thelastpartistheconclusion.Intheresearch,theauthoranalysestheessentialcharacteristicsandfunctionalrequirementsofconstructing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ThemostimportantmeaningofthearticleisbasedonfunctionalismandanalysestheChinesecurrentconditions.Andtheanalysesonthemacro-systemconstructedbymicroeconomicsystem,politicalsystem,socialsystemandculturalsystem,aswellastherelationshipsamongthem.Butthemostimportantandnecessarypartishowtoconstructour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andtheeffectivemechanismandmethods.Inrelatedresearch,thedomesticscholarshasmadeenrichstudyonthesubject,butontheotherhandwiththevisionoffunctionalismwaslimited.Totheauthor,thesituationisnotonlythechallengebutalsothechance.Thus,thearticlehasboththeinnovationandshortageforsomedegree.Afterall,theauthorhopesthatthearticlewillgiveusanewperspectiveonconstructingour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aswellasmoreresearches,discussionsandsummaries.Keywords:FunctionalismHarmonioussocietyHarmonySystemIV 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研究生签名:日期:导师签名:41日期: 一、研究的缘起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全会主题更加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各基本要素有机地、高度整合的状态,它要求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协调一致,具备统一的发展动力和方向,以及规范的社会发展模式。从社会学的视阈而言,这恰恰是功能主义理论的研究取向所在:社会的各构成部分是如何维护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作?各组成部分又有着什么功能?要素间的整合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使各要素有机整合并使功能最大化?在相关的研究上,国外社会学家,尤其是功能主义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此问题做出了较为丰富的理论解释:崇尚实证研究的迪尔凯姆以“社会团结”为主线,对社会团结的类型、特征和功能展开论述,对社会团结的基础(集体意识、道德),影响社会团结的因素(社会分工),社会团结的维持以及破坏机制(社会失范及越轨行为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提出了社会正常运行的功能需要、社会的“病态”和“常态”等问题(迪尔凯姆《劳动分工论》1893年)。结构功能主义集大成者帕森斯则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行动理论(《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年),在他的研究主题上,开始转变传统,逐步倾向于社会系统维持所需要的功能满足,并强调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制和过程都必须充分考虑,还提出了他关于社会系统的相关概念:秩序、均衡、适应、稳定、整合、协调、维模等概念。在关于社会系统的模式变量(《社会系统》1951年、《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年)的论述中,帕森斯具体阐述了社会价值体系如何通过影响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导致社会个体间相互依赖和共同作用,着重阐明了社会系统维度的重要性。在他所有的论述中,最重要的还是他关于结构功能的分析:行动的普遍功能要求的“AGIL”模式变量以及这些变量对社会所作的功能分析,和他关于社会变迁的思想的阐述。在功能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默顿关于社会功能研究的“中层理论”和“功能分析范式”(《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结构》默顿1949年),从更客观的角度对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更正,为功能主义对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解释,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当然,社会学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也离不开后功能主义的亚历山大和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的重要贡献。在功能主义发展的今天,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为功能主义开辟了新视野,从不同的维度对社会系统,尤其是对变迁和文化的研究分析,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此外,卢曼在论述系统功能主义的过程中,从具体的社会结构层次对社会系统的政治、法律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领域作出解构研究,发掘出社会进化的功能机制,并对社会系统进行了三类划分:互动系统、组织系统、社会系统,从而为我们研究社会系统的分1 化、整合以及冲突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外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学家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美中不足的是,外国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并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在理论创新上,而且在现实应用上都未能尽如人意。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要有正确的社会学理论的作用与之相辅,才能不断地发掘社会发展动力,协调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功能统一,促进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当然,国内学者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作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的《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书中,明确论述了和谐社会的涵义、本质、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等问题,并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现实国情与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必然关系、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各个维度的功能需求、协调机制等,从宏观而现实的角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充分的阐述。李君如编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中,对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发展,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问题作出阐释,并解析我国新时期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社会不和谐的状况和因素,强调建立和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李培林在《和谐社会十讲》中从实证维度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建立的重要性,并就利益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重要参考。整体而言,从功能主义视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这两者综合的相关研究却相对较少。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持续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甚至陷入困境。如何摆脱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和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未来发展方向,这同样也是我国社会学学者所面临的挑战,但更是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机遇。本文将以社会学功能主义维度出发,在功能主义视阈下分析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及其系统构成,社会结构的组成机制、运行状况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问题,从理论的维度为社会发展作出分析研究,以一个全新的视阈为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二、功能主义及其理论思想(一)功能主义视阈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西方社会学理论史上相对最久远且最深厚的理论传统之一,它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视阈和研究方法。在社会生活领域,功能是指一种社会现象对其所在的更大系统的客观后果,而功能主义所强调的应然状态是人类为了满足其生存或生活的需要,就必需进行生产和建立政治、法律、经济和教育等制度,这些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所构成的文化总和就是社会系统所要构建的结构体系,相互之间共同发挥作用进而维持社会的存在和进步。功能主义可溯源于孔德和斯宾塞等人的生物有机体论当中,并先后经历了迪尔凯姆、马林若夫斯基与拉德克里夫—布朗、帕森斯、默顿及亚历山大等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2 想的发展历程。虽然这一流派的不同学者在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存在分歧和争执,但整体而言,在作为研究出发点的一些基本假设上,以及使用概念及分析方法上,他们却都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从而使功能主义成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取向和分析方法,并具备其显著特征:首先,社会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构成的系统,功能主义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在功能主义中,源于帕累托(Pareto,1848~1923)的‘系统’概念,被明确赋予了核心的理论地位,成为所有关于结构和过程的分析的出发点”。1与此相对应,在研究层次上,功能主义有别于其他理论流派的传统,它从宏观的整体系统出发,着力研究社会系统得以运行所需要的功能要求,以及诸如文化系统、人格系统和行为系统等子系统是如何满足社会系统功能要求的范畴。其次,功能主义注重系统的稳定、均衡和协调,并主张社会变迁以渐进的、适应的方式来维持社会系统的动态均衡状态。功能主义认为:任何现存的社会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而这些制度模式之间发生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功能),从而保证社会系统的生存。2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必然会从宏观上整合各子系统资源,为社会系统的秩序和均衡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的社会系统经历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等变迁形式,导致原有的社会系统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和紧张。如何以一种渐进的、稳定的方式来保证变迁发生在可容许的范围内,既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又不影响到社会系统的均衡状态,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功能主义所要解决的中心议题。再次,在实现社会整合的因素分析上,功能主义非常强调价值观念的重要作用。无论孔德、迪尔凯姆,还是马林若夫斯基、帕森斯,他们都非常注重社会意识领域内价值共识的积极作用。作为社会意识统一的主要形式,价值共识是在整个社会和文化结构下,存在于特定社会系统的绝大多数成员同意和肯定的目标和原则,是高于个人之上的集体准则,它能够对其成员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因而也成为维系社会群体行动和情感的纽带。同时,价值共识的相对稳定性也为社会均衡状态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是社会维模的重要力量。最后,以亚历山大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学派,在基于功能主义传统之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继承和发展出包容与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相对应的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以及互动理论等理论在内的多视角理论,并把这些理论整合进功能主义框架之中,形成具有多维性、综合性的一般理论。这对于以往功能主义传统所强调的单维度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均衡的理论视角是个突破性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更加客观地研究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阈和研究方法。(二)功能主义思想发展历程1.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早期功能主义(1)早迪尔凯姆时期的功能主义思想功能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社会学家孔德和斯宾塞等人。孔德(AugusteComte,1789~1857)作为社会学鼻祖,创立了社会学,同时也开创了功能主义先河。在孔德看来,人类社会有机体如同生物有机体。我们可以这样看待社会有机体,把它分解为家庭——3“ 它们是社会真正的要素或细胞,然后是阶级或种族——它们是社会真正的组织,最后是城市和社区——它们是社会的器官”。3孔德认为,构建社会和谐必须突出家庭的功能作用,因为家庭是排除了“理性经济人”的要素,使情感因素大于智力因素而成为维护家庭秩序稳定的主要纽带,人性中的利己心和利他心之间的矛盾已被排除并达到了一致与和谐,将这种关系扩展到社会就可能实现和谐的社会。当然,孔德并不满足于这种有机体的简单类比,他进一步指出,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毕竟不同:家庭关系是靠家长调节,社会关系则是由政府调节,智力是主要的,情感是次要的,人们是在共同的愿望、信仰、情感、意识、道德规范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合作’的”。4因而,他又将社会秩序的建立基础转向了宗教和道德为主的心智因素,当然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了社会劳动分工的积极作用。这些观点积极引导了斯宾塞和迪尔凯姆对功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通过系统地比较社会和有机体,继承并发展了孔德的社会有机体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斯宾塞进一步指出: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由同质性到异质性的分化过程,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复杂,使得社会结构间的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的程度不断增加,社会要正常运转,就必需像生物有机体一样,要有获取资源和传输资源的系统、有生产功能的系统、有管理和整合内部活动的系统。对事实的仔细研究向我们表明了另一种惊人的相似之处。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的内在关系准则是一致的……有一些共同特征,每一器官都有一些部件或为其输送营养,或运输物资,或运送产品,或排泄废物,同时指挥器官的活动”。5确切地说,斯宾塞把社会的生产系统比作生物营养系统,社会商业循环系统比作生物分配系统,社会行政体制类的管理系统比作生物的调节系统,并依据这三个系统,斯宾塞将社会人划分为三个与之对应的劳动阶级、商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各阶级之间分工合作,并在尊重个人自由与社会公正的相互协调过程中,以实现社会动态均衡(Socialmovingequilibrium)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孔德、斯宾塞作为早期功能主义的社会学家,通过类比社会系统和生物有机体,强调了维护社会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不仅为其后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的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2)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早期功能主义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1917)的功能主义思想体现为他确立“社会事实”基础之上对社会团结、社会整合所作的功能分析,以及他关于“集体意识”的功能阐述。首先,“社会事实”确立功能主义分析方法的对象和起点。受早期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等人的启发,迪尔凯姆致力于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构建,并逐步确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不涉及个体层次,它只把社会层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6在此基础上,迪尔凯姆把社会事实(或者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对“社会事实”作出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他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4““ 普遍存在由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定的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7它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8迪尔凯姆对社会事实的界定,确定了社会学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确立了社会学独立学科的地位,同时也为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作了铺垫:一方面确立了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唯实论,反对任何形式的还原论。“某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9另一方面明确区分了解释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以及功能关系两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当我们着手对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解释时,我们必须分别地探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完成的功能”。10因此“社会事实”不仅确立了社会学独立学科的地位,而且也是迪尔凯姆功能主义分析方法的起点和对象,为探求功能主义方法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起着重要作用。其次,迪尔凯姆所倡导的功能分析,实质上是对社会事实范围内那些独立于主观动机的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这种分析范式始终在社会层次上进行并局限于考察既存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对既存现象的产生进行推论。当迪尔凯姆第一次将因果分析与功能分析明确区分的时候,他在论述中明确指出:当我们着手对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解释时,我们必须分别地探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充分原因和它所完成的功能”。11功能有别于原因,原因是现象存在的理由,功能是现象存在的作用,社会现象尽管有时因为与特定的目的相符合而显现出某种功能,但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和这一现象所服务的目的终究是相互独立的两码事,即功能不是逻辑推导的必然性,而是充分要素的归结所产生的客观后果。迪尔凯姆的功能主义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关于社会团结形式的分析上,而社会整合的功能分析是围绕着他的团结理论所展开的。第一,关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在迪尔凯姆看来,社会团结与“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的涵义大体相同,它指的是把个体联结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和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在确立社会整体也是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迪尔凯姆排除了社会发展是孔德的“国家”作用理论和斯宾塞的“个人利益自由竞争”作用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劳动分工的精细化。他指出,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正是源于高度的劳动分工,它促使人类社会的团结形式由“机械团结”(mechanicalsolidarity)向“有机团结”(organicsolidarity)的转变,同时也实现了社会联结的纽带由“集体意识”向“功能性依赖”的过渡。在关于社会团结形式的分析上,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是建立在一致的集体意识和信念基础上的团结形式,其成员同质性极强,在情感、道德标准及其行为上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一致性;而有机团结则是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它是建立在个人异质性和功能性相互依赖的基础之上的团结形式,其根本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异质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认同被精细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功能性相互依赖所代替,成为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在迪尔凯姆看来,人类社会由原始村落或农村社区向现代工业城市的变迁正是社会团结形式由“机械的”向“有机的”团结的过渡。在机械的传统社会,人们通过集体分享的意识和情5““ 感联结为一体,在排除和压制个性的状况下实现了强制性约束,并形成以惩罚为主要方式的维护集体情感的手段。与此相对应的是,传统社会的成员又以高度的自律来规范自身行为,并以相同的标准衡量其他成员,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规范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情感,两者存在显著的差距。这对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二,迪尔凯姆对社会整合所作的功能分析。社会团结的形式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变迁是社会整合的动态描述,是迪尔凯姆关于社会整合的主要概念,它围绕社会均衡和秩序从三方面对社会整合的功能要求进行论述:一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迪尔凯姆认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团结,都不能排除情感、道德因素在维系社会成员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巨大作用,价值认同不仅存在于机械团结的社会里,也同样存在于有机团结的社会,并以相同的形式发挥联结社会纽带的作用,只是相对两者而言,后者的功能性替代使其发挥作用的效度稍微弱于前者。迪尔凯姆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论述集中体现在他对“集体意识”的阐述当中。二是社会规范的形式。一般而言,社会规范的形式有法律、规范或习惯等表现形式。传统社会所奉行的社会规范是基于神权或君权的强权惯性,其合法性不需要任何质疑而无条件接受并实行,在规则与行为上几乎不存在任何弹性,机械团结的社会大多采用这种社会规范形式来对社会进行整合。在现代社会,人们所崇尚的规范是人与人之间订立的契约,以及相互尊重和共同遵守的权利关系,其合法性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协商和约定,在规则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极强的弹性,此外,在社会规范的实施过程中,它能有效地维护社会利益均衡,并以此来规范社会行为。三是联结社会关系的纽带是一个由传统的集体情感向现代的功能性依赖的过渡,社会发展对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有着强烈的功能要求。迪尔凯姆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向前推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更加紧张,分工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且不可替代,社会系统的整合必然要有社会分工的功能参与。迪尔凯姆关于社会事实、社会团结理论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尤其是他关于社会团结的维系纽带、价值共识等相关论述,为我们整合社会系统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2、以帕森斯、默顿为代表的成熟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早期功能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理论渊源来看,早期社会学家孔德和斯宾塞的有机系统论思想、迪尔凯姆的功能主义思想以及英国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都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明确解释了社会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的系统,并提出了诸如结构、功能、分化等概念工具,而这些概念正是后来结构功能主义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其次,迪尔凯姆从社会团结和整合问题出发,提出社会系统性和功能性的观点,认为社会均衡必需从社会整体层次考虑,由其内部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并借助于共有的价值共识作为规范模式来进行。此外,在功能主义方法上,迪尔凯姆也做出了严格的界定和区分,这些都为其后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三,英国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Kaspar6 Malinowski,1884~1942)和拉德克里夫—布朗(Radcliffe-Brown,1881~1955)从人类文化学的维度发展了功能主义分析方法,其注重文化体系内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文化体系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方式,都成为结构功能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从发展历程而言,结构功能主义是对早期功能主义思想的综合和发展,汲取了早期功能主义的优秀传统和有利因素,摒弃了早期功能主义思想的不足,并结合具体情况,发展成为具有其完整性和综合性的宏观社会学理论。(1)帕森斯及其结构功能主义思想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1979)是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功能主义旨在建构一种超越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功能分析范式,并能够解释和说明社会系统得以维系的宏大功能分析框架。帕森斯利用他所构建的方法论框架,从分析人的行动开始,认为人的行动是非随意性的,并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规范和制约,这种规范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就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秩序,秩序反应到社会存在中就是社会结构,从而成为社会运行的整体框架。从结构的形成到功能需求,社会系统的观念就顺其自然地成为帕森斯理论的中心议题,围绕着社会行动、社会系统、模式变量、功能分析以及社会变迁这些问题的展开的论述便成为帕森斯的结构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首先,关于社会行动系统及其模式变量帕森斯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围绕社会秩序是如何维持展开的,而关于社会行动理论的探讨则是他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尝试,也是贯穿于他的理论发展的一条主线,考察他的社会行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有助于了解他后期对社会系统所作的结构功能分析。行动”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帕森斯认为行动必需具备意志性和目标导向性这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因此,他的行动理论也被称之为具目的性、意志性和主体性的“自觉行动理论”。在具体构成要素上,帕森斯将其区分为:主体行动的目标、主体为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客观因素限制的条件以及贯穿行动始终的规范取向四个要素。因此,他的一般行动理论可以解释为:社会主体在朝向目标所采取措施的行动过程中,人们在选择、确定目标以及选择达到目标的手段时具有一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又会受到社会文化中价值规范等因素的指导和调节,以及状态背景所提供行动的机会或者障碍。显然,帕森斯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在于各个行动单位,而在于分析行动者与其状态之中所发生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即他所说的“行动系统”。任何单位行动都在特定的行动系统中进行,受行动系统的引导和制约,帕森斯把一般的行动系统区分为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行为有机体四个附属系统,四个等级系统按照其所在的等级层次同其他附属系统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并以此形成控制和制约的相互关系。这些系统的划分都为他论述社会系统及其模式变量作了充分的准备。模式变量理论既是帕森斯用来区分互动过程中行动者主观取向与客观状态之间关系的类型学工具,也是他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结构的类型工具。依据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分析,行动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行动者会必然面临五对范畴的抉择,即帕森斯所定义的五对“模式变量”:普遍性与特殊性(行动标准的适用范围);扩散性与专一性(互动双方权利与义务的界7“ 限程度);情感性与中立性(互动关系中的偏向性);先赋性与自获性(行动者相互对待的识别标准);私利性与公益性(利益目标的倾向性)。帕森斯认为,任何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都是上述五种抉择的某种组合,但组合的具体形式不是在个体行动者偶然的随意抉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价值规范制度化的结晶。换言之,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包含的模式变量组合是既成的和稳定的,是有社会文化价值规范预先规定好了的,行动者在进入社会体系中就已经默认和学习该社会特定的价值规范体系,并逐步内化为自身行为规则和行为取向,以保持社会互动关系的平衡。模式变量揭示了各种制度化社会关系的特征,但在具体的互动过程中,为什么特定的社会关系能够决定特定的模式变量的组合?这些组合的模式变量通过什么机制来整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促使了帕森斯的理论从社会结构分析向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过渡,因此可以说,帕森斯的模式变量是他成熟理论的催化剂,他对社会系统所作的结构功能分析,正是模式变量的引伸和发展。其次,帕森斯对社会行动系统所作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行动系统的普遍功能要求是帕森斯关于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重要理论构成。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基本任务包括识别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以及分析各种基本结构是如何满足这些功能要求的。在帕森斯看来,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一系列的功能来满足的,行动系统中的行为有机体、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功能需要由四个方面的功能范畴:适应(A)、达鹄(G)、整合(I)和维模(L)来与之相对应地满足。适应(adaptation),指系统必然处于特定的环境并和环境发生着相互关系。系统要生存,就必需具有从外部环境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手段,或者说系统必需要具备操控外部资源的途径和能力。行为有机体的生物特性决定着系统适应环境的性质,并为满足适应性功能需求提供基本能量,这也是社会系统得以维持所需要最基本的功能要求。达鹄(goalattainment),是指系统目标指向。任何行动系统都有自身的行动目标,只有在确定自身行动目标和取向的情况下才能调动系统资源和集中力量实现目标。对于人格系统而言,它所包含的社会个体动机、欲望和目标,只有在充分地聚合和调整的状况下,努力实现社会要求与个体要求相一致,达鹄才成为可能。整合(integration),行动系统是由多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在不同的层次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并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为使系统整体功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社会有机体有必要对各个部分进行调整,使之协调一致,共同朝向系统目标。社会系统能够通过制度化的社会机制来整合各行动单位的协调一致性,使之联结为高度统一的社会有机体,实现社会行动系统的整合。整合有两种意义:一是体系内各系统的和谐关系,使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变迁;二是体系内成分的维持,以对抗外来的压力”。12维模(latencypatternmaintenance),是指社会运行潜在模式的维持。社会必需拥有特定的机构和机制来维系社会潜在模式的运行,尤其是当正常的社会系统运行暂停或者中断时,原有的运行模式必需靠特殊的机制来维持,以保证原有的社会运行不至于断裂和混乱。8“ 文化系统中存有的价值规范则为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内的社会行动提供基本模式,规范社会行动者的价值取向和具体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实现维模的功能。帕森斯行动系统的四个功能子系统及其与之相对应的四个基本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共同为实现行动系统的正常运转而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在帕森斯的功能分析中,AGIL模式所扮演的则是适用于各个层次系统功能分析的框架。再次,帕森斯对社会系统所作的功能分析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给自足能力的社会系统,之所以它能够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因为在社会内部,它有着满足其功能需求的四个子系统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稳定制度模式(参见下图:图1、图2、图3)。适应: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对社会系统而言,满足适应功能要求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转。在社会生活领域,人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生产、分配等经济活动,才能主动地从自然资源中获取社会生活的能量,简言之,只有适应客观规律的主观行动才能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成员所需要的产品,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达鹄:达鹄涉及到社会目标的决策和实施,主要表现为政治子系统内权利能力的实现,它往往是以权威的方式而集中社会共同的目标,并有能力组织并协调社会成员朝向共同的目标而行动的社会机制。整合:它要求社会内部维持着一定程度的协调、团结与合作,社会领域内承担这一功能要求的是结构性和制度性规范以及宗教道德规范等,它是特定社会共同体发生作用的主要形式,它能够影响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行为取向和行动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精细化,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地分化,各个社会子系统间的差异性不断增强,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威胁必然要求社会整合功能的发挥。维模:是传承社会基本价值规范的重要载体。维模的作用形式通常是以家庭、教育和部分宗教道德等社会化机制为载体,以价值规范为主要模式的功能表现。当社会机制和刚性社会规范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或者缺乏社会机制作用时,以价值规范教育为主的维模功能则成为必然。在帕森斯看来,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不仅在于是否拥有健全社会子系统及其各自满足的9 功能,而且还在于这些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跨越边界的对流式的交换关系,即各子系统之间功能互补关系,实现各子系统的功能分化、功能对应、功能动态和功能交换的作用,使之达到均衡状态,避免冲突。(2)默顿对结构功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罗伯特・K・默顿(RobertK.Merton,1910~2003)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之一。早期功能主义学家,尤其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流派极力主张功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均衡与和谐,并勾画出社会文化功能统一性与一致性的理想主义状态。与传统的宏观理论相反,默顿认为功能并不是用来构造宏观理论的基本概念或形成带有抽象性的、倾向性的解释说明,而只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最重要的方法,其旨趣在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动态关系,并发展出一种既可以解释经验材料又可以被经验材料解释的“中级理论”(theoriesofmiddlerange)。在论述早期功能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默顿对传统功能分析(包括人类学与社会学)中三条“流行的假设”提出质疑,认为“功能统一性”、“功能普遍性”和“功能的不可缺少性”这三条假设是无根据和经不起事实检验的,在区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行动模式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的基础上,默顿进一步界定了“显性功能”(manifestfunction)和“隐性功能”(latentfunction)及其中级理论的功能分析范式,构建了他关于功能主义的主要分析框架。客观而言,默顿并没有提出统一的系统理论,他所注重和探讨的问题都集中于中级层次的研究,提出了诸如“社会结构与失范”、“科层制人格”以及“功能分析范式的项目、机制”等中级理论及概念,但正是他区别于帕森斯等人迥异的研究风格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尤其是他的功能分析范式完善了功能分析方法,将结构功能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是建立在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和修正的基础之上的。他所强调的是功能分析范式是指在功能分析过程中人们经常忽视、但又是必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包括一组精确的概念和研究方案,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用来指导社会研究、建立中层理论的有效工具。依据功能分析的步骤,默顿提出了一系列较为有影响的概念工具:功能分析的项目和机制、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功能接受者、功能替代物以及结构制约性等。基于此,默顿认为社会学家进行的功能分析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要把功能分析的重点放在对制度化行动模式的客观后果上,且要充分注意到客观后果的多重性,尤其是要注意到那些隐藏的潜在后果;其次是要把特定的后果放在特定的情境当中去综合评价分析,同时也要注意到反功能可能带来的社会冲突和变迁;再次就是要确定特定后果所涉及社会系统的范围和对象群体,特定的后果只在特定的范围内显现其稳定的性质;最后,功能是相对稳定的,但却不是绝对不可变更的,因此必然存在功能替代的可能性。因此,默顿对均衡社会强调的是“社会变迁对社会和谐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他认为,社会各系统必须要在动态变迁中才能不断达到和谐状态”。13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提出了新的概念和观察视角,理清了传统功能主义中混沌不清的概念体系,改变了传统功能分析中极力强调社会系统稳定、秩序、均衡和整合的理想状态和研10 究取向的惯性,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了功能分析的实然状况,并发展出一套能够指引人们进行社会行动功能研究的中层理论,开拓了人们进行社会研究的新视野。3、以亚历山大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经历了孔德、迪尔凯姆、帕森斯和默顿等社会学家的创作、继承和发展,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和框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并在20世纪中期取得社会学的主导地位,均衡、和谐的思想一度成为社会理论思想发展的主流。但时至20世纪中期,社会的动荡不安极大地动摇了功能主义传统的主导地位,社会理论家们纷纷指责以帕森斯为首的功能主义具有“反个人主义”、“反变迁的保守主义”、“唯心主义”和“反经验主义”的缺陷和偏见,并以此发展出一系列与之相对应的反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社会现象学、拟剧理论和本土方法论等,逐步占据着社会学的历史舞台。这些理论的兴起,极大地活跃了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范式,但另一方面,鉴于理论之间的界限,各理论学派间的相互沟通和学习被人为地划分,因此,众多的社会学家呼吁寻求社会学理论的大综合,以弥补各理论学派在行动与秩序、冲突与稳定、结构与文化、主观与客观等问题的争论所造成的鸿沟。其中便有以杰夫瑞.C.亚历山大(JeffreyC.Alexander)为首的一批新兴社会学家,逐步开始致力于排除众学派纷争,发展“新功能主义”的行动,但事实上,新功能主义并没有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和发展出相对完整的体系。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开始系统地重新思索那些我以前认为与这种综合性的理论假设、与帕森斯学派和新功能主义者的著作相对立的理论传统……只有一种奠基于帕森斯的一些基本观点之上,但在具体的和一般的方面都有别于他的理论的新的综合性模型,才能解决那些挑战者们在帕森斯的著作种发现的问题”。14至此,新功能主义才正式被提出,并形成了以亚历山大、柯罗米以及卢曼等人为主要倡导者的新生理论学派。“新功能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功能主义”与传统的功能主义有着巨大的差别,他既是对传统的功能主义尤其是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继承,又是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和发展。所谓新功能主义是指从后实证主义立场出发,试图重构帕森斯的功能主义,使之能融会社会学各种传统和当代诸理论观点成为更具包容性的整体而提出的一个多维性的框架……新功能主义是扬弃和发展了的功能主义”。15传统的功能主义的内容和方法都极为丰富,它以静力学的方式对社会的均衡和稳定、以及社会结构作出了丰富的分析和研究,并发展出一套有效的功能研究范式,但在部分问题的阐述上却是模糊和混乱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尤其是它反个人主义、反变迁的保守思想等缺陷,受到众多的社会学理论家的批判。在倡导者亚历山大看来,以帕森斯为首的结构功能主义虽然存在着保守和理想化等缺点的不足,但它却综合了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唯意志论和帕累托主义等古典社会学思想的传统,为社会学研究领域提供了完善的分析范式,也为综合社会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行的基础。针对功能主义的合理成分和缺陷,亚历山大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知识背景下必须对传统功能主义做出新的解释和发展,为此他提出了发展“新功能主义”(1985年《新功能主义》)的倡导,并形成了以其为首的新功能主义学派。“新功能主义”之所以称之为新功能主义,主要11““ 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功能主义尤其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优良传统。纵观功能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各功能主义流派都具备以下优良传统:(1)社会由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各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在社会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实现着不可替代的功能;(2)功能主义尤其关注社会结构和行动,尤其强调行动的实践性和工具性,以及在客观环境限制下特定的手段所能达到目的的程度;(3)功能主义关注社会控制的变异和过程,趋向于均衡论的整合思想虽然不能作为社会系统分析的参考点,但可作为功能分析系统的参考点;(4)功能主义假定人格、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区别是社会结构所必需的,相互之间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张力是社会变迁与控制的根源,因此,功能主义所要关注的对象除了社会性与制度性的分析外,还要包括相对自主的文化和社会化问题。(5)功能主义把“分化”看作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同时“分化”也是导致个人与制度性强制的主要形式;(6)功能主义追求独立的概念和16则使社会学理论走向统一成为可能,这就是亚历山大等新功能主义学者坚持功能主义传统的重要原因所在。另一方面,新功能主义在批判传统功能主义的基础上综合了对功能主义的批判理论,重构”了功能主义。“引进‘新功能主义’这个词是为了强调继承性和内部批判这双重要素。正如同‘新马克思主义’……新功能主义也是要在一方面对老功能主义的一些缺陷进行内部批判,另一方面在充分吸收20世纪60—80年代间产生的许多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重建’功能主义”。17亚历山大认为,以帕森斯为首的功能主义传统所强调的文化系统均衡、整合的主张在实际上已偏离了功能主义研究的初衷,也使其理论由多维的预设走向了单维的社会学观念论,最终偏离了他综合宏观理论的旨趣。当前的社会学所需要的是能够基于功能主义传统之上发展出包容与之相对应的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以及互动理论等理论在内的的多视角理论,并把相关的理论整合进功能主义框架之中的多维性、综合性的一般理论。为此,亚历山大把冲突论思想引入新功能主义,来批判功能主义传统的系统均衡论;把行动的偶然性与创造性引入批判传统的社会环境的决定论;把批判理论引入来驳斥帕森斯关于和谐社会的乐观理想化的社会状态的描述;以及发掘和重建帕森斯等功能主义传统中的冲突取向、互动取向、批判取向和变迁取向等,并在坚持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上吸收其他理论的思想则成为新功能主义理论产生的主要方式。功能主义所强调的社会系统构成、社会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的发挥、以及有效整合社会系统内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文化系统间的积极功能,都为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并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均衡有序的应然状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含义12理论形式。就此而言,功能主义有着包容众多社会学理论的宏观基础,坚持功能主义的传统“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大战略思想,并以实现小康社会为具体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与此同时,转型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问题也不断突显:腐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农村与就业问题、资源与环境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意愿也愈来愈强烈,正是在此形势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开班会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我党进一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一提出,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全会上,大会的主题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18此外,在此次全会的党章修改中,把党的基本路线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扩展,凸显了党和国家更加注重人本主义精神,关注民生状况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因此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生机活力、体现社会公平、实现和睦的人际关系、有团结稳定秩序的社会,它涵盖着社会系统内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均衡和谐状态,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相关内容,是实现社会均衡、稳定的应然状态。(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要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社会转型的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状态,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为社会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环境。社会要发展,充满活力的动力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充分尊重人的主动创造性,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一个要经济发展的社会,而且是一个要体现社会公正和安定团结的社会,因此,社会平衡机制的功能作用就必须发挥,而民主法治则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动力机制和社会平衡机制的有效运转,实现社会在效率和公平上的协调一致。此外,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息息相关的,只有综合这些因素,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才会顺利进行。具体而言:13 民主法治,是整合社会系统功能的制度保障。它是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在政治制度上保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性质;依法治国的实施,则从法律上保证人与人的平等性,充分尊重社会个体的独立平等性,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从而尊重个人的主动积极性和个人的创造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性保障。这与新中国早期建设过程中只注重集体、强调集体意识和社会整体层次观念不同,人们开始逐步重视个人创造力、强调微观和中层领域观念的重要性,从另一个层次来研究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动力,这与早期功能主义研究领域(以迪尔凯姆的整体的、宏观的功能主义研究为代表)向成熟的结构功能主义研究领域(以默顿的“中层理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研究)发展存在着共同的趋向性。公平正义,是社会系统稳定和谐的重要体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得到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共享发展机会,并按照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使之普遍受益。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成员只有在平等地享有社会权利的基础上,才会平等地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实行个体角色在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的互补,即社会个体所履行的责任恰好是其他社会成员所享受的权利,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则是其他成员所履行的义务,两者达到某种程度的协调一致性,这都是社会系统赖以生存的机制,一旦这种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稳定的机制得以形成,社会正义观则自然显现。诚信友爱,是整合社会系统功能的主要价值因素和情感纽带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为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使社会的诚实、信义、友爱等传统的优秀品质能够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发扬,它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继承的思想道德标准。社会团结得以维护,一方面出于结构性制约和制度性规范,诸如法律、法规、制度、章程等,它们具有对社会成员的强制性约束力;而另一方面,社会群体的价值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和引导力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如社会认同、“集体意识”等。诚信友爱是社会成员都期待其他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社会态度,这从本质上正是社会团结得以维系的功能要求,社会成员只有维护健康而有序的社会价值规范,才能保持社会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社会和谐才能实现。充满活力,指社会系统应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激发社会创造和发展活力,维系社会宏观系统不断进步。它强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地进步,从根本上而言,是人类不断实践和创新的结果,缺乏活力的社会短期内可以维持相对稳定和相对和谐,但长期而言,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创新。新中国的早期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性的错误思想,导致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严重偏离,过分强调集体一致,表面上形成了社会的和谐,但历史经验证实,缺乏创造力的形式和谐,从根本上会阻碍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就走了不少弯路。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我党从政策上支持、从制度上保证14 整个社会创造活力的体现,它从制度性结构上为社会新生力量保驾护航。安定有序,是实现社会系统功能整合的主要标准和目标,体现为社会组织机构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性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分化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突,人民内部矛盾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化,准确有效地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摆在党和国家领导集体面前的重要任务,这直接关系到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民生状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安定与发展。从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视阈而言,社会结构的稳定机制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社会子系统同样对社会整体机制提出功能要求,社会机制的均衡作用必然通过影响各子系统功能的发挥,从而整合各系统的资源,服务于社会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在当前发达的工业社会里,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和微观化,社会运行机制也倾向于复杂化,社会子系统只有在稳定、有序的环境下才能保障其微观功能的稳定发挥,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宏观社会系统的构建顺利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均衡和谐,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人类对抗自然、利用自然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文明程度愈高,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和利用程度就愈大。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经济系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恶性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恶意破坏,人类社会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人类欲望与自然环境的承受力不时地发生碰撞:全球变暖、沙漠化、降水失衡、污染严重、SARS等疾病传染等问题,给人类的生存状况敲响警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人们自觉克制自身欲望的同时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为了发展生产而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致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形成紧张的情势。要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就要努力实现旧式的现代性向新式的现代性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形成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有现实基础。19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中,公平正义”注重于从道德层次体现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间的机会均等,从而体现社会均衡和谐。民主法制”强调社会运行必须以规范的制度体系来实现,它要求政治制度民主,法律制度健全,实现规范体系的功能要求。“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以有序的方式进行,以团结友爱和相互信任为平衡支撑,积极创新,勇于开拓,实现人类社会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换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公平正义体现于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社会规范体系之中,通过人们在社会行动的互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和形成价值认同与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有序状态,实现人于自然和谐相处的均衡社会。为此,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具备健全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文化系统,并具备将这些子系统功能整合,以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状态的功能要求。换言之,15““ 在宏观社会系统内,经济系统的功能能够为社会行动主体提供物质能量,政治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即有的制度支撑和保证,社会系统则为社会的有序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文化系统则能够传递社会劳动技能,社会价值规范,从而有效地为社会整合发挥维模的功能。任何社会要维持其良性运行都有赖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正常发挥,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三)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主义释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各个部分都为维持社会整体的平衡发展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并在社会宏观有机体内得到有效的整合。这与社会学研究的功能主义取向十分相近,它们都强调社会的整合和社会秩序的均衡和谐,注重社会宏观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功能发挥和相互作用:首先,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均衡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基于经济发展和物质资源富足支撑的社会系统,必须处理社会与物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否则社会进步与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冲突必然会阻碍社会的最终发展。其次,在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群体和社会角色要进行适当的安排,使社会成员之间能够有效沟通和交流,各个社会群体间能够实现有效的流动机制。当前我国社会的结构转型致使社会的群体结构、职业结构、社会角色结构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社会成员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以及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必须建立有效的疏通和引导机制才能建立更加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系统。再次,确立社会群体的共同奋斗目标,并以社会规范的形式加以确认,使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和最终目标相一致,即要求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情感和行为规范。当前中国体制改革从实质上而言就是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体现,加之以改革所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失衡,社会问题凸显,矛盾凸出,必然改变人们在思想认同上的统一性。因此,在特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模式下,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会群体树立共同的社会行动目标,普遍认同目标的确立,可有效促使人们为“达鹄”而采取可行的手段,在此情境下社会必须规范人们采取合理的、合法的、以及公平和正义的手段来实现目标和手段间的有效整合,即目标合理和手段合理两者间的综合。最后,社会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化机制,并能够控制失衡状况,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社会化机制是维护社会发展、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它能够培养社会个体在合理与合法的社会规范内实现社会目标。社会秩序的维持,既依赖于社会强制控制机制的有效实施,同时也需要社会化机制的模塑和培养,只有整合两者功能的有效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处于良性的运行状况中。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分析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是一种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的具体国情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结16 构高度分化而又高度整合的有机统一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由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向民主政治的转变,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以及人们的思想由传统保守型向现代开放型的转变等。从功能主义视阈而言,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急剧的变迁,社会变迁在实质上是一个社会逐步解构和重构的过程,是新的社会结构形成并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的过程,也必然会经历社会矛盾冲突向稳定和谐的逐步过渡。社会整体作为一个宏观系统而言,其稳定、均衡秩序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组成它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文化系统功能的发挥:经济系统为社会宏观体系提供能量来源和动力基础,是其他社会子系统得以运行的先决条件;政治系统为社会宏观体系提供稳定的行动结构和制度安排,是社会其他子系统运行的规范和框架;社会系统则为宏观社会的运行起到控制和保障的功能;文化系统以社会关系为纽带,把社会各部分有机联结起来,为宏观的社会整体提供智力支持和维模力量。相对于社会整体这个宏观社会系统而言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这四个子系统既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在社会宏观力量整合作用下,共同服务于并支撑着社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实现“适应—达鹄—整合—维模”的系统功能。之所以,我们当前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不是要维持一个简单的、自发的社会稳定,而是要建立一个充分体现社会现代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动态社会均衡发展状态,这就对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功能以及社会宏观整合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经济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是社会宏观系统维持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必须以适应环境为前提,社会系统必须从自然系统中汲取必要的能量来转化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产品才能维系系统的生存,社会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操控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就是功能主义“AGIL”理论(帕森斯)所强调的“适应”,它包含着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从宏观社会系统而言,社会是个不断变迁的过程,既有的稳定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功能分化并产生新的机制,在这个“进化共相”20的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系统进化的功能要求,经济系统的“适应性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对经济活动效率提高的要求集中表现为新技术工艺的运用上。“组织要通过一套机制来获取和控制必要的资源,并把这些资源分配到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去”。21经济系统以此在提高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的实现,既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在经济系统内的增长,同时又要实现经济发展“适应”社会系统的功能要求。社会经济系统的调整和提高的过程也同样面临结构性变迁的过程:在特定空间内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使得社会范围内原本相对充裕的生存资源变得紧缺,生存竞争也逐步激化,人际交往频率的不断提高也增加了群际摩擦和冲突的可能性,维系社会团结的集体情感和道德规范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而日渐式微,并逐渐失去往昔缓和控制人际冲突的功能。就17 功能主义视阈而言,高度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一方面,通过职业专门化的社会分工来弱化人际生存竞争和冲突,使其归属于特定的职业群体并认同特定领域内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防止缺乏共同的价值情感而导致社会解体的威胁,从而减少冲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各个机构的分工和合作,平衡不同部门间和群体间的权利关系,使之产生功能上的欠缺和互补,形成相互依赖的功能结构,以建立和健全各部门和群体的协调机制,维系社会的均衡状态。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结构的各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日益频繁和重要,资源优势的惯性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相互协商与合作基础上的共同契约和相互依赖,只有基于相互独立和相互功能需要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才能保障社会公平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为此,要保证经济系统功能的正常有效发挥,就必须促进经济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并以建立和健全社会利益共享机制作为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的经济系统,既要经济系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又要社会宏观系统的完善和辅助,从而为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一种经济活动及其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另一种经济活动及其现象的相关运动。经济活动的这种‘效应’……实现这种和谐,一方面要处理好一种经济活动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客观联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相互关联的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的客观联系”。22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就必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我们必需充分认识到构建既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够综合经济平衡发展的有效机制来维系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是构建和谐经济系统的必然要求。经济和谐的发展最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而包括医疗、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国民保障体系,直接关联到社会民众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分享,是体现公平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对于普遍幸福主义的客观要求和体现。1、加强和完善经济系统自身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经济系统,加强经济系统自身建设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国民财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积累,经济发展模式也从以往的数量性增长趋向于质量性提高,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开始转向于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经济运行的平稳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以及经济主体间的竞争和合作的和谐发展,都成为构建和谐经济系统的应然状态,但经济系统的实然状况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经济系统功能。首先,要完善和发展经济系统功能,发展高效经济是关键。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来,我国经济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了较高的量性增长,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起点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集中表现为质的提高上的不足。要完善经济系统的功能,从根本上还是要促成经济的高效发展,改善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适应的状况,减少贫困带给构建和谐生活的阻力,使经济系统的完善和发展为社会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并使全社会都能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以及社会各方面更加完善18“ 的和谐社会。微观而言,一方面要求我们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自主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重“数量增长”向重“质量提高”的发展理念转型,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和谐社会经济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均衡发展提高。除此之外,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将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从精神文明建设意义上保证其顺利进行,实现社会子系统的良性互动。其次,构建经济增长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持续型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构建经济和谐的功能需要。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大致经历了人依附于自然的“自然决定论”阶段、人类主宰和支配自然的“绝对人类中心论”阶段、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对人类中心论”阶段这三个阶段,很明显,这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是与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程度紧密相联系的:近代工业文明的进步打破了人类对自然的绝对崇拜,而狭隘的人类沙文主义又遭受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惩罚人类的过度纵欲而带来的破坏,于是人们最终转向了与自然的相互妥协,形成了“人类相对中心论”的观念来与自然和谐相处。长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人们在潜意识中漠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逐渐形成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错误观念,为追求高效的经济生产能力,工具理性的思想替代了正常的经济发展模式,偏态的经济发展理念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埋下隐患。科技文明程度并不高的当前中国社会,单位能源所实现的GDP增长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自然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持续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构建新型的、合理有序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抛弃“人类以征服自然为旨趣”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价值观,实现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宗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它同时也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不仅能够使社会各主体和谐共存和发展、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协调,并且能协调人类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不同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健全利益均衡机制,实现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1)健全利益均衡机制的功能要求经济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无疑为我国宏观社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动力机制,其“显性的正功能”毋庸置疑,但客观而言,经济系统的发展并非总显现出“功能一致性”的趋向,追求经济系统自身单维性发展的现实也面临着“潜功能”、反23发展是“效率优先”的经济发展需要,那么健全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则是“兼顾公平”的社会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等社会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所主导的利益格局已被打破,社会利益分化加剧,尤其是市场化机制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过度渗透,已经使经济系统产生严重19功能”,尤其是“隐性—反功能”(默顿)的威胁。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如果说追求经济高速 的利益失衡状况,社会利益分化并逐步显现出利益主体异质化、利益需求多元化、利益获取途径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以及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扩大化和公开化的特征。显然,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就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要求而言,如何处理利益增长和利益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选择: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利益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差异引发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使得社会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分配方式的信任度降低,因而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上;另一方面,对于仍不够发达的中国经济社会,如果以牺牲社会经济发展来实现社会公平,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值得探讨。如何追求经济发展与寻求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从而有效整合经济系统的发展和社会系统,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利益分化所形成的群体差距正在逐渐扩大,基于生产力分配不平等、机会分配不平等、利益分配不平等等因素导致城乡分配差距、地区分配差距、企业分配差距和个人分配差距都显著增大,传统的宏观分配机制对这些差距的调节已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公平合理,尤其是对城乡差距和个人收益差距的调节和控制。建国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3,改革开放初期为0.38,改革开放至今这一系数已接近0.5;2004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65,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此后这一数据逐步扩大,2005年将近0.47,2006年为0.48,2007年已逼近0.49。这一变化趋势表明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逐步扩大,社会公平显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亟需建立和健全利益调节机制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此外,社会经济系统的整合也同样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威胁。如前所述,经济系统内高度的社会分工刺激了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也形成了不同以往的社会联结纽带,但辨证地看,我们会发现:高度分工的社会里,群际冲突、极端的个人主义、越轨行为以及“变态的分工形式”(迪尔凯姆)都会影响社会宏观系统的整合。首先是群际冲突,它源于不同职业群体缺乏共同的价值规范。高度的社会分工把社会成员划归到社会的各个机构和领域当中,使人际间的交往局限于特定的职业群体,形成特定的职业群体规范和特殊的群体认同感,并逐渐代替原有的全社会共有的价值规范体系。在社会系统层次,不同的职业群体已经逐渐演变为与外界缺乏有效联系的封闭式自治群体,一旦这些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由于缺乏全社会层面的共同规范体系和功能性依赖基础,很难达成共识。社会整合从来都不会自动实现,在此状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暴力控制冲突来维护社会秩序的激进方式必然会削弱和损害社会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在社会过渡时期,如若不能正确、及时地解决群际冲突,社会很可能面临解组的危险。其次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越轨会对社会共同价值规范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极端的个人主义过分夸大个性,崇尚无节制的自由,并试图摆脱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在分工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积极倡导的自由化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尊重和激发,人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挥,但我们不能漠视的是:在现代社会高度分工所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社会规范并不是同步进行的,通常是社会规范要落后于社会分化,因此而形成的社会道德真空地带,极有可能成为极端个人主义越轨行为发生的温床,威胁着社会的有效整合。因此,只有充分20 认识到社会整合的功能需求、功能缺失以及功能威胁,正视特殊的社会事实所产生的隐性功能和反功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转。(2)建立和健全利益均衡机制的有效途径社会利益机制的协调是我国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文化系统的重要内容,它要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又要求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兼顾,打破行业的界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行更加合理的初次分配、再分配方式,缩小利益分配差距。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第一,建立和健全利益引导机制。利益引导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能够使社会个体或利益群体树立正确的社会利益观,同时又能够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通过合理和合法的途径表达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取向,维护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当前中国社会,由于平均主义思想惯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并不能充分认识到利益分化的客观合理性,盲目仇视和排斥利益分化的客观事实,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广泛存在于社会现实状态中。这对经济系统的和谐是个巨大的威胁,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利益引导机制,并通过宣传和教育,人们才可能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和公正的利益获取观,明确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发挥这些机制保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安全阀”功能。第二,建立和健全利益调节和约束机制。当利益引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功能时,利益调节和约束机制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它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功能。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灵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调整劳动者的收益状况,并为利益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其次是有效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税收制度,可以积极引导地区、行业、企业以及劳动者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当中,并保证社会经济系统的规范运作。再次是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以制度化、规范化的强制措施保证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从而协调社会的良性的运行状态。最后是健全社会道德的约束机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以社会化的方式规范社会成员行动动机和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建立起社会共同的价值情感和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第三,建立和健全利益补偿机制。高速发展的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分化以及利益差距扩大化的趋势不可避免,社会不同的个体和群体间必然存在着收益和受损的不同状况,为完善社会宏观系统的稳定,经济系统必然要形成能够为社会利益损害群体提供补偿的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为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等利益补偿机制将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重要途径。从实质上,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是为了修正和补充社会经济系统对社会系统平衡所造成的欠缺,是完善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种辅助机制。有效整合这些系统的各项功能,实现经济利益的引导机制、调节约束机制,以及完善利21“ 益补偿机制,都将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政治系统1、当前我国政治系统的现状整体而言,当前我国政治系统处于非均衡向均衡状态逐步过渡的时期,政治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其他社会子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政治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集中表现为政治主体与经济主体间的相对稳定。在社会宏观系统内,作为两者的主体,政府和市场虽然归属于不同的系统范围,但却为维持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共同发挥着积极的功能。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看来,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总是协调一致,政治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失调集中表现为政府和市场之间存在着过分干预和消极不作为,即通常我们所说的“越位”与“缺位”现象。建国后,由于特殊的国情,致使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意识逐渐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府完全替代市场经济功能,本该由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和市场调节来引导经济主体活动的实际需要,却由政府指令性计划和安排全权统管,导致经济活力完全被行政管理所压制,致使整个社会的经济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激发,各方利益更加趋近于平衡,使得这一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于当前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而言,这些调整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差距,政治体制改革仍需要向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政府的服务机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缺乏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很容易出现混乱的状况,政府的“缺位”会导致政府和市场的失衡,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无序状况会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如经济混乱、社会分层明显加剧且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以及城乡失调等,都亟待政府职能的正确发挥。为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间的相互关系,并努力寻求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和谐有序,这将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第二,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发展,存在着政治主体与社会关系的失衡状况。传统的户籍制度管理和城乡划分都是政府硬性政策划分出来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遏制了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自发性与灵活性,也遏制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失衡的状况是社会系统功能缺失,政治系统功能对社会系统功能替代的体现,这从根本上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改革开放后,政治系统权力在社会系统领域开始逐渐弱化,社会系统功能逐步凸显,社会流动加速,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不断分化和产生,社会关系也日益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才得以缓解。客观而言,这一趋势利弊共存,一方面,社会向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会增加社会构成的异质性,社会活力得以增强,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群众的创造力得以充分激发;另一方面,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在增加各群体间的异质性的同时,会促使维系社会共同发展的价值规范和情感纽带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功能失调甚至是功能缺失,人们在社会生活的相当范围内仅仅是功能性依靠,而不是共同的价值规范和情感归属,群际关系的稳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各阶层、团体的形成和发展,各自的利益扩散和相互交往不断增加,群体间22 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产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力度。因此,政治系统如何有效地调节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重要功能要求。第三,政治系统内部亟需有效的平衡机制,从而构建和谐的政治结构。政治系统从根本上是围绕政治权力的拥有和实施展开的,政治权力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用的统治工具,以此为目标的政治结构必然是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系统要素,政治结构在根本上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的,但现实状况是:基于资本、知识、信息技术等社会资源存在先天性的失衡,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占有和支配这些资源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分享社会成果的实际操作中,各阶层或群体并不能平等地享有劳动所带来的利益,巨大的差距致使不同的利益群体极有可能在获取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社会分层严重,贫富分化加剧,都给社会均衡和谐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平衡的政治结构,健全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将是构建和谐的政治系统的关键所在。2、社会主义和谐政治的功能要求政治活动的实质是权力集团或社会精英阶层为实现社会目标而集中社会力量,以制度化、结构化的稳定形式来加强社会团结、避免社会冲突而进行调节的组织方式。在此过程中,社会分化与达鹄所涉及的目标决策和目标的实施是相互作用的,结构分化的精细化和复杂化促使政治系统内达鹄目标的进一步分化,并在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具体而言,政治系统正是为了解决社会领域内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并实现对政治系统的内在整合,同时又要协调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政治系统作为源于经济系统,又高于经济系统的系统形式,它的和谐是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以及整个社会和谐的关键。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建立和谐的政治系统,它需要从两个维度展开,实现两方面的功能要求:一方面,实现政治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间均衡和谐的功能要求。作为社会系统的构成部分,经济系统为政治系统及其他系统提供能量来源,政治系统则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政治保障以及公共产品,在经济系统与政治系统之间时刻保持着能量、物质以及信息的交换和互动,且政治系统对经济系统以及其他社会系统则起着制度保障的重要作用。相对于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而言,政治系统既根植于社会系统,但同时有高于社会系统,它是从社会系统中分化出来的特殊形式,管理社会、服务社会是其产生作用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实现政治系统内部均衡和谐的功能要求。作为独立的政治系统,其自身可分化为诸如政治结构系统、政党系统、行政管理系统以及国家权力机构等次级政治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化和发展,政治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分化,以调整和适应为主要取向的功能变迁则是政治系统在内部结构所发生的最大变化,表现为政治现代化。在这一分化、整合的过程中,结构性冲突、利益冲突、参与冲突以及规范性冲突不断凸显,如何解决矛盾、协调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实现政治系统各子系统的微调功能则成为政治和谐的必然要求。从功能主义视阈而言,实现政治和谐要求政治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功能和对内子系23 统整合功能相统一。一方面要求政治系统能够主动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系统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治参与主体和范围也不断扩大,政治系统则需要开发政治参与渠道和发掘政治参与深度,完善政治制度,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政治系统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其自身内部子系统也在不断地分化,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结构性紊乱,导致原有整合机制的功能失调。为维持政治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在政治系统内部必然会产生新的变化来调整和适应这些新变化,从而实现政治系统的均衡和谐。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我国的政治系统也在不断分化,新的政治主体不断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政治权力格局,各个阶层或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然会围绕政治权力展开角逐,从而产生矛盾和冲突,为克制紊乱,政治系统必然要发挥对内整合和对外协调的功能。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系统的策略针对政治系统在我国的具体状况,我们应从政治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治系统自身各子系统的整合上作出调整,实现和谐政治:第一,实现政治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间动态均衡的关系。政治系统功能的发挥,必须以社会系统的统筹为依据,实现维护经济系统高速、高效发展为目标,以维护安定有序为宗旨,以维护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旨趣,这样才能严格定位政治系统。在微观领域,政治系统所包含的政府、政治权力机制等子系统,必须实现维护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从而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社会系统各要素间,政治系统的功能发挥依赖于经济系统所提供的能量,只有经济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为政治系统提供能量来源,政治系统功能的发挥才有可能性。与此同时,政治系统功能发挥为经济系统提供制度规范和制度保障,以社会规范的形式保证经济系统向稳定高速的方向发展。对于社会系统而言,政治系统是社会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出现的社会子系统,实现社会关系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为维护社会的整合和均衡发挥作用,则是政治系统对社会系统的主要作用形式。政治系统与文化系统都同属于社会结构上层建筑领域,但相对于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则更倾向于自由化和松散化,必须依靠政治系统的有效规范,而文化系统则又为政治系统功能的发挥作必要的补充。因此,必须有效地处理政治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文化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宏观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才能保证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二,促进政治系统各子系统的均衡和谐,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和谐社会要求不同的阶层和社会群体在具体的政治利益上达到均衡的状态,而实现社会利益和价值的公正分配就必须协调好政治系统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由于各政治主体所拥有和支配的社会资源并不是平等的,要实现利益平衡、促进政治系统的和谐就需要政治结构既要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又能促使不同的利益群体服从社会整体的利益分配,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并缓解和消除矛盾。当前,我国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机制非常欠缺,较为显著的是人大代表的城乡构成、阶层构成都不够合理。24此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民众24 对政治活动的参与程度,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其政治愿望和经济利益诉求都很难通过合法的程序进入到社会政治系统,社会强势群体对他们利益的侵占和损害,极易造成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的对立,严重危害社会团结和稳定。因此,作为政治系统,必须拓宽不同利益群体的合法政治参与渠道,减少利益表达的非制度化参与,让弱势群体能够凝聚自身的力量,以组织化、制度化的形式表达自身利益需求,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享,从而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系统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的功能要求从功能主义视阈而言,社会系统均衡和谐的功能要求在于实现社会系统内的整合功能,它要求在社会内部各成员或组织之间维持着某种最低限度的团结与合作,避免分裂性冲突。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为使社会结构的分化不至于导致系统的分裂,系统的整合功能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容纳的能力在逐步上升,表现为功能分化过程中子系统间的边界关系的整合与协调,并逐步稳定的过程。当前,构建和谐的社会系统在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集中体现为社会秩序稳定的维持和发展上。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既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不断受到影响,在相当一部分领域,改革触及了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致使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导致社会利益群体不断分化,诸多矛盾不断凸显。此外,民主化浪潮和国际政治形式的复杂化也会对我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带来一定的冲击,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传统的社会化机制和社会控制机制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利益关系不断多元化和复杂化,体制的改革,社会观念的嬗变,这些都对我国社会稳定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地实行社会控制,都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系统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作为社会补偿机制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20多年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转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能够基本满足民生需求,并在维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而言,这一状况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为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过分依赖于当前的经济增长而缺乏长远的社会目标和政治目标。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政治体制也随之发生转型,对社会生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问题逐渐凸显:首先是依赖于政府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转型的过程中,通过责任分摊的方式来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虽然在政府财政负担上减轻了政府部门压力,但这种社会保障模式是以降低社会保障群体的平均受益水平为代价的。此外,相对于社会保障成本的增长而言,更多的社会保障群体需要花费更25 大的代价来获取水平更低的社会保障待遇,这显然违背了社会保障机制形成的初衷。其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了劳动者对于用人单位的依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但客观而言,此种举措是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来促进用人单位的经济受益,在宏观社会领域,这种社会保障体制并没有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反而剥夺了劳动者享受社会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效益。再者,单纯依靠劳动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并逐步跨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中国富足的劳动力市场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国际优势将不复存在,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压力也将继续加大,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有效发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性和实效性,同样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要求。2、建立和谐社会系统的有效途径(1)建立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既包括社会利益和社会矛盾的调节疏导机制,又包括有效的社会化机制,它能够在社会运行过程中调节社会利益取向,缓解社会群体矛盾,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功能。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使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逐步多元化和复杂化。随着社会利益群体的不断分化和社会阶层间差异性加剧,社会利益的调整和社会关系的调控机制显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功能失调,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制度和体制网络,促使社会成员和利益群体的利益需求能够正确合理地表达,并能够有效疏导社会不满情绪,保障社会成员公平享有社会资源。第一,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完善政府参与功能,加强法律对调节机制的规范功能是建立和健全社会调节机制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分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同质性社会群体也在不断分化为更加多元化和异质化的群体,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也随之不断加剧,原有的规范体系已逐渐丧失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这就需要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参与和介入,执行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最强有力的参与者,以其权威机构和政治精英为主要载体,依靠政治权威而又辅之以法律手段的社会管理功能,能够有效防止社会利益群体的不良分化和冲突,将这些危害控制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稳定容许的范围内。微观而言,有效的疏导和协调机制能够规范社会成员的互动行为方式,整合行动者的价值目标,使之确立合理的目标,合法的手段和途径,完善社会系统中行动者“适应”与“达鹄”之间的功能整合。值得注意的是,除政府主导的制度化、规范化的疏导机制发生社会调节功能外,以维护社会良性运行为目标的社会自发组织同样也能够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们与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社会调整机制相辅相成,为维系社会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建立有效的社会疏导机制。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结构分化和重组,这将意味着社会结构由原来承担着多种功能的单一结构类型向各自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结构26 类型的转化。传统社会承担着多功能的社会机构都是家族细胞的延伸和“机械团结”的形式,经济生产、家族管理、宗教传承、社会化等功能的实施都依赖于家族因素的统一整合功能,而在现代社会,承担着经济、政治、宗教、教育的各个职能的机构都已经专门化,相互之间共同为维持社会的发展履行自己的职能,而更加倾向于社会有机团结的形式。社会的发展也朝向两个辨证的方向:一方面,结构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度分化带来社会行动效率急剧提升,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高度分化导致结构的复杂化和边界冲突,给社会系统造成内部紧张和不平衡的紊乱状况,社会变革极有可能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当这种不平衡和冲突超出了社会可控制的安全阀域,原有社会机构作用无法继续发挥的状况下,社会变革则成为现实。要把社会变迁控制在正常、有序的范围内,就要求建立和健全疏导社会不满情绪的有效机制,建立和健全民意调查和反应机制,并将现实的社会运行状况和不满情绪及时、有效地反应,社会管理部门能够以此作出快速的应急反应,才能防止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因素的扩散。(2)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作为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安全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从实质而言它是社会利益平衡机制的经济辅助手段,能够有效防止社会成员因年龄、劳动就业等特殊性而产生的不协调,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经济的长足发展使我国社会在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重点应该放在建立覆盖全民范围内的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上来,因为这些公共事业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是保障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需要,是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核心因素。在现实状况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世纪末中央政府曾提出的“至2000年基本实现全民初级卫生保健”的25国家,健全的全民保障体制远远超过其经济发展状况,民众在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却能公平地享受低水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分享。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是:程度低、层次单一、管理混乱、以及仅局限与城镇狭隘覆盖面的社会保障,从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维系社会公平的调节功能需要。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主要参与者的界定以及运行模式都成为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应该明确的是,在市场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应该准确衡量市场化发展模式在社会领域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度,在公共领域,尤其是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既要反对全盘市场化,又要反对政府全盘统包统揽,积极寻求两者的契合点,是当前完善经济利益平衡机制的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我们从以下几点着手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宏观而言,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该从社会整体着眼,围绕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观和长远目标进行。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应该摆脱以往的仅仅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单维短期发展目标,而更加注重社会利益的均衡与和谐上,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旨趣,发展出一个高效高能、公平共享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27任务至今仍未能实现。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建国初期的毛泽东时代,以及当前的古巴社会主义 其次,在社会微观领域,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以提高民生质量为宗旨的社会利益共享。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平等享有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摆脱“泛市场主义”和“经济政策优先”的发展模式取向,而从更加微观和更加现实的维度来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增加社会流动,缩小社会阶层间的差距,并以提高各阶层劳动者的社会生活满意度为基础建立维持社会稳定的长效社会保障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再次,当前我国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运行模式应该从“政府控制资源、多方承担责任”的运行模式向“政府调动和分配资源、各方负责与资源相协调”的运行模式过渡。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看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依赖于政府的全权管理,民间参与力度和积极性都有待提高。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应该是政府、企业、个人和民间组织之间相互协调,建立合理的责任分担结构,各方面共同参与并合理地享有社会资源的有效机制。最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加强社会保障的覆盖广度和力度,争取全民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越性。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行业差距等社会状况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已很难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城乡之间、行业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人口流动逐步扩大的形式下,迫切需要有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来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保障功能。为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农村和劳动力转移以及行业平等性等相关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的力度和广度都应该进一步加深和放宽,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行业平等化的立体化社会保障模式势在必行。(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系统文化系统的构建涉及到功能主义视阈中社会系统“维模”功能的实现,“维模”能够保存和传递社会基本价值规范,使社会文化的传递不至于因其成员的更换而断层,它是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得以维持的重要机制,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抽象的模式和统一基础,其作用形式表现为价值的概括化。不论是传统的机械团结社会还是现代的有机团结社会,发挥着这一功能的“集体意识”或“价值共识”都为社会系统的维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文化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使社会的规范秩序合法化,文化价值模式在使社会规范执行合法化的过程中提供了社会体系与文化体系之间最直接的联系环节。”26具体而言,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构建是旨在构建文化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内生机制和环境,使“各民族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尚的文化品位和明显的文化战略目标为主要内容,且具有高度整合能力的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27它要求外来性异质性文化与内生的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相协调、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生活文化相协调,以及主流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相协调。借助于文化在社会系统领域内的维模力量,文化系统必须在调节社会矛盾,整合民族力量、协调社会运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微观而言,文化和谐既要受到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28 和制约,又要受到民族、区域、阶级与阶层等异质性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和谐,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大众文化发展的认同,它既包括优良传统的伦理道德,又包括制度化的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类历史的传承和现代化生活的延伸。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既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又要兼具广泛性和社会成员认同性,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追求”。28具体要求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加强文化系统自身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维模机制(1)发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优势,建立诚信友爱的道德基础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正是源于诚信友爱为道德基础的文化沉淀。诚信是“天道相融合的人的真实本性,反映人的言行一致性以及人的言行前后之间的统一,诚信是人近德向善、履行道德义务的稳定个人秉性……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资源,是个人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辩证统一”。29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美德,对于培养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增强其道德修养,以及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和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之上的有机共同体,社会的和谐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构成部分(或子系统)相互间的关系,而诚信友爱的道德基础则是联结各子系统的重要纽带,它通过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互动方式、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在对传统中国社会进行着深入的解构和新的建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不断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在逐渐凸显,尤其是社会主体和社会生活异质性程度的增加都弱化了社会成员相互间的信任感,和谐社会的稳定机制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动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传统信用意识仅仅停留在道德观念层次,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框架和健全的法律机制来约束具体的社会生活,此外,在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形成的经济理性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诚信道德底线,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领域都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诚信危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破坏了社会安定团结,败坏了社会风尚和道德氛围。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亟需建立一种倡导个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倡导人们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社会信用体系。换言之,我们所要建立的信用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制度性的规定系统,它能够对社会关系和利益起到规范、约束和调整的功能,进而整合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社会细胞有机结合和功能的实现。在健全我国的诚信机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诚信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结构性与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从多维度的功能视角来加强社会个体的诚信意识,它不仅包括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强化公民的诚信意识,而且也包括通过舆论的积极作用来树立诚信的价值观和社会氛围,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友爱,积极推29“ 进社会诚信制度化建设,使之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真正实现以诚信友爱为基准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体系,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文化。(2)构建具有现代性和创新性特征的大众文化结构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基础之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现代传媒传播技术为手段,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市民文化和都市消费文化形态。30它包括广告艺术、通俗文学、流行影视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当前流行的网络文化等主要表现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基础飞速增长为大众文化的消费提供了可能,中国当代文化的结构也在逐渐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所形成的多元共生的新格局正在日臻完善。我们之所以强调大众文化,是因为我国当前的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它以现代科技创新为技术载体,以满足社会大众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它集商业性、日常生活性、社会大众性、娱乐性和技术性为一体,这是以往任何文化形态所不具备的特征,体现了社会充分尊重个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想。从社会发展的维度而言,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社会充分尊重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显现了商品经济的相对发达、大众言论出版的自由、以及社会更加开放和民主的社会状况。在社会系统领域内大众文化的积极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在政治领域,大众文化以其现代化的手段扩大和构建了新型的公共领域,为社会大众进行文化、意义构建提供了新的空间场所,并以一种可普遍接受的方式来传播民主政治文化、培养大众民主意识,强化大众民主政治观念,从而形成社会舆论力量,显现民众意愿,提升社会监督力量,促进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在经济领域,大众文化能够形成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成一种以文体娱乐为主的文化消费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就业,改变社会产业结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联动效应。在精神文化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会给社会成员产生压力和困扰,大众文化通过文化参与、文化接受和意义沟通等手段,缓解人们的精神紧张和压抑、平衡心态、保持自我,起到“减压阀”的功能。同时,大众文化的普及,也拓展了人的现代化生活空间,维持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并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备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文化的广泛适应性也与主流文化(正统文化)、精英文化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冲突,表现为大众文化的迅速扩张迫使主流文化被动退守以及精英文化的逐渐边缘化,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信仰逐渐淡化,精英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力也明显衰减。另一方面,在丰富市民日常生活和缓解社会压力的同时,大众文化也存在明显不足,世俗化和单一化的适用模式会造成人格庸俗化,最终将损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寻求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功能整合:首先,主流文化要摆脱以往的“说教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将其表达形式回归于文化本位;其次,精英文化也要摒弃“唯我独尊”的强势思想,调整其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距离,充分肯定和尊重大众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合理性;最后,大众文化也应摆脱世俗化和单一化的束缚,不断进行人文提升,以充分尊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30 展,只有把这三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和谐。2、协调文化系统和社会其他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寻求有效的整合机制文化系统衍生于社会宏观系统中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等子系统,但却又综合了这些子系统的诸多要素,并主要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对社会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价值规范作用。一方面,基于社会系统之上形成的合理的价值规范,是社会生活领域内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实现形式,直接决定着社会行动的目标和动机是否合理;另一方面,政治系统、经济系统以及社会生活系统领域内的规范标准,都必须以文化系统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为前提,并以此作为政治行动的规范,经济行动的标准,以及社会行动的价值衡量。为此,实现社会子系统间“对流式的交换关系,它能给系统成员的往来、互动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与可能性”。31和谐的文化系统是我国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它要求我们重视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要求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互助互爱,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维模功能。通过多种大众媒体和方式、途径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32整体而言,我们应该处理好文化系统与经济系统、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系统各子系统间的均衡和谐发展。(1)发挥文化系统对经济系统发展的精神支撑功能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已经逐步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园囿,消费取向已经从物质资源消费投入逐步向文化资源消费投入的过渡,文化系统在保持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经济属性也正在逐步凸显。与此同时,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维护社会平衡的重要维模力量,一直在宏观社会系统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表现为文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导航,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文化素质,从而提升社会个体以及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强力渗透,中国的社会文化系统已不再凌驾于社会经济系统之上,而是微渗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形成各行业间的普遍文化认同,从而减少经济系统内的冲突和矛盾,维系社会经济领域的平衡和有序发展。换言之,文化系统作为参与社会宏观系统运行的子系统,已经提升了其意识形态的单纯属性,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生产力,直接参与到社会经济系统的建设当中,文化系统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决定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激发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撑功能,寻求文化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结构性功能。(2)发挥文化系统对政治系统建设的智力支撑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建立在统一的政治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它是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在根本上与政治形态一致的和谐状态。社会群体、个体的思想状况和文化修养直接决定着人们对制度建设的参与度和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寻求文化系统与政治31“ 系统的平衡必然要求两者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微观而言,国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直接决定着公民政治意识的觉悟和能力的发挥,与政治文明发展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政治、法律知识,民主意识,自由意识、公平意识,社会道德意识在内的文化素养,都将对社会政治系统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它是政治系统建设的智力支撑。要积极促进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间的相互结合和渗透,特别是将文化系统的智力支撑功能渗入到政治功能的发挥当中,促进政治系统更加完善与合理。(3)发挥文化系统对社会系统的维模功能文化系统是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它以非制度性和非强制结构性的形式为社会宏观系统发挥着维模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资源的积淀和传承都依赖于文化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社会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从实质而言是一个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相结合的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既有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在不断汲取和适应经济系统、政治系统以及文化系统所提供的能量和环境,逐步发生着演变,从而促使整个社会系统发生着一致性和相容性的社会变迁。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个体与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意识体系等非制度性的内生力量直接决定着社会制度性变迁的广度和深度,并逐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系统的完善有赖于文化系统功能的提升,并借助于文化系统的纽带功能维系社会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行和社会各个系统的相互联结。因此,提升文化系统对社会系统的维模功能,将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五、结语本文从功能主义理论研究视阈出发,以功能主义所强调的社会整体性和建构性的特点,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对我国当前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实现小康社会作出功能分析。功能主义宏观社会系统由相互联系并有机结合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文化系统等各个子系统构成,在社会宏观系统的整合功能下,这些子系统共同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均衡发挥着各自的功能。相对于经济系统而言,经济系统要素内的经济体制、经济动力机制、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都在维护经济系统的平衡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政治系统内的政党构成、政府机制和领导体制、民主法制状况等政治系统要素的构成和功能的发挥,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都为构建和谐的政治系统发挥着“适应性”的提高作用;社会系统内的社会关系、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程度、角色间的互动模式和社会群体间的流动等要素,以及社会系统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间的渗透性和适应性的相互关系,都直接关系到社会系统的和谐状况;在文化系统领域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间的要素构成以及相互关系的合理配置,都决定着文化系统内部的协调状况,且在文化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间的适应程度都直接关系到宏观社会系统的均衡与和谐。只有从宏观上整合这些系统与子系统间的要素构成,协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32 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实现功能需要。整体而言,这种从宏观着眼,强调社会系统的宏观整合和协调的社会研究方法,是本文对我国当前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作出功能分析的理论基础,而以这一维度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作的分析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行文至此已告段落,在写作中提及的相关问题也已经得到初步的结论,但从功能主义视阈下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关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中,相当部分的研究园囿于定性研究,而在量化研究的层次上缺乏更加深入、详尽的研究,且以社会学、功能主义视角来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定量研究的成果更加鲜见。为此,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限于笔者的能力,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只能作出相对浅显的研究和探讨,同时笔者也希望能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得到相关专家和同行的指教,以共同进步,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尽绵薄之力。33 注释1234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18.贾春增.西方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214.转引自[美]乔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蒋逸民.西方社会学家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及其启示[A].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构建和谐社会:多维视角下的理论思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226.5转引自[美]乔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0.6789101112贾春增.西方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29.E.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上海:商务印馆,1989:34.贾春增.西方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29.E.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上海:商务印馆,1989:110E.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上海:商务印馆,1989:95.转引自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34.蒋逸民.西方社会学家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及其启示[A].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构建和谐社会:多维视角下的理论思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233.13蒋逸民.西方社会学家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及其启示[A].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构建和谐社会:多维视角下的理论思索[A].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237.1417.[美]J.C.亚历山大著彭牧,史建华,杨渝东译:新功能主义及其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0:15高华.浅析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M].上海:2003,11:43.161718六大特征参见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30.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3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2007,10,15.19郑杭生在2004年11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中阐述了旧式、新式现代性:旧式的现代性是指那种以控制自然资源、争夺自然资源为中心,社会和自然不和谐,使自然和社会都付出代价的现代性;新式的现代性是指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双赢,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20参见贾春增.西方社会学史(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236:“进化共相”的出现,伴随着的制度性特征有:分层结构、政治结构的文化合法性、科层制、市场体制、普遍性法则和民主体制方面的显著特征。2122王敏,章辉美.帕森斯社会组织思想的几个问题[J].长沙:求索,2005,3:80.郭镇方.论经济和谐的内涵及其标志——从社会和谐与经济和谐的关系谈起[J].成都:经济学家,2006,1:29-30.23参见贾春增主编:西方社会学史(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243.24十届全国人大有2985名代表中,各方面人士均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工人农民551名,知识分子631名,干部968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480名,人民解放军268名,按照全国人大的有关决定,农村按人口每96万人选代表1人,城市按人口每24万人选代表1人。此外,从35个代表团的人数看,最大的代表团为人民解放军,有代表268名。25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至2004年享受养老保险的人口只有16342万,占总人口的12.6%,享有医疗保障的只有12386万,占总人口的9.5%。覆盖率从1993年到2003年,未获得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又67.4%上升到80.7%,城市人口中从29.1%上升到57.0%,农村人口中从94.2%上升到96.9%。262728杜娜.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整合效用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9.刘从德,董莎,方永武:文化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J].前沿论坛,2005,12(23):10.武菊芳,李先龙,刘云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功能、特征及构建原则[J].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13.29蒋逸民.西方社会学家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及其启示[A].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构建和谐社会:多维视角下的理论思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34 303132矫宇.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2:2.杜娜.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整合效用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1.武菊芳,李先龙,刘云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功能、特征及构建原则[J].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1435 参考文献[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美]乔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4]杜娜.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整合效用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5]方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6]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构建和谐社会——多维视角下的理论思索[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7]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刘中起,风笑天.整体的“社会事实”与个体的“社会行动”——关于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逻辑基点比较[J].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02,2.[9]林修果.政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省会的政治逻辑探索[J].重庆:探索,2006,1.[10]范全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1998.[11]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12]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13]熊循庆.论和谐社会及其构建[D].南昌:南昌大学,2006.[14]刘军林.和谐社会的阐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5]李培林.和谐社会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美)JefferyC.Alexander著贾春增,董天民等译.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依赖的理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8]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论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0]E.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上海:商务印馆,1989.[21]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05,5[23]吴建平,唐友平.论法社会学中的功能主义传统——迪尔凯姆的法社会学评述[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4.[24]徐超,殷正坤.试论涂尔干对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J].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1.[25]赵斌.论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中的科学[D].合肥:安徽大学,2006.[26]曾正滋.寻找和谐社会的社会整合机制[J].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7.[27]朱力.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J].北京:社会学研究,2005,1.[28]黄家海,王开玉.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2005・合肥)[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9]徐华等.和谐社会和谐中国[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6[30]张正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6.[31]向泽雄.论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32][美]J.C.亚历山大著彭牧,史建华,杨渝东译.新功能主义及其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0.[33]钞小静.天然和谐,还是人为和谐?——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论争的述评[J].西安:西北大学学报,2007,7.[34]张小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D].太原:山西大学,2006.[21]吴振兴.转型期利益关系协调与和谐社会构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35]李骏.和谐与稳定:社群的视野[J].西安:人文杂志,2005,6.[36]王颖.城乡二元结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6.[37]郭镇方.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和谐[J].哈尔滨:理论探讨,2006,3.36 [38]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平和效率的统一[J].西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9.[39]王启友.论公共利益与和谐社会[D].成都:四川大学,2005.[40]朱前星.论和谐理念与经济和谐[J].北京:商场现代化,2005,11.[41]李建国.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刍议[J].南昌:求实,2006,3.[42]郭镇方.论经济和谐的内涵及其标志[J].成都:经济学家,2006,1[43]张志元.论我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础及机制构建[J].南宁:改革与战略,2007,3.[44]任太增.公平、效率与经济和谐[J].广州:学术研究,2005,11.[45]胡耀苏,陆学艺.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结构调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46]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政府转型与社会再分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47]矫海霞.和谐社会的制度构建探微[J].南宁:学术论坛,2005,4.[48]夏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D].郑州:河北大学,2006.[49]杨静.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政府危机管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50]刘丁蓉.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政府信用问题探析——兼以A省政府信用状况为表述对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51]杨敏.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52]韩玮.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53]张国,林善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54]VincentN.Parrillo,JohnStimson,ArdythStimson著周兵,单弘,蔡翔译.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5]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8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1.[56](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7]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8]兰亚春,沈强.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6.[59]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0]胡静.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6.[61]张一兵,周晓虹,周宪主.社会学理论论丛[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2]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3.[63]潘丽娟.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64]王荣华,童世骏.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65]黄瑞琪.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6]武菊芳,李先龙,刘云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功能、特征及构建原则[J].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67]刘从德,董莎,方永武.文化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J].北京:前沿论坛,2005,23.[68]姜晓梅.文化和谐与文化建设[J].天津:道德与文明,2005,6.[69]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J].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70]刘从德,董莎,方永武:文化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J].前沿论坛,2005,23.[71]谢晓娟.从文化和谐的角度看和谐文化的构建[J].北京:理论前沿,2007,9.[72]矫宇: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1[73]周建明,胡鞍钢,王绍光.和谐社会构建——欧洲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7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1、浅析新功能主义与传统功能主义的关系》发表于《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8.4;2、《孔子伦理政治中的义利观》发表于《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3、参编教材:《社会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变迁中的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成功模式的探析》发表于《印象恭城——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初步解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5、我国初等教育隐性不公平的原因探索》发表于《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4;6、《实证主义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影响》发表于《石油教育》,2007.3;7、《对农村贫困原因的几点思考》发表于《大学时代》,2006.4;注:本论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7106020303M08)结题的主要成果形式之一。38《《 持和照顾,才让我学有所成,也正是她的全心付出,才让我在求学的道路上从不孤独和寂寞,我从心底感激她!此外,还有远在他乡的韦琼软老师,她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从不间断,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还有就是一直在关心和支持我的好友王雪莲,正是她在我读研期间,尤其是在作毕业论文期间对我的包容和支持,让我由衷感到欣慰。三年来,2005级社会学的11位同学,和睦相处而又团结活泼,让我生活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当中,成为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幸运,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戚杰强、罗仕健、曾名芹、周金运、李晓峰、谭燕瑜、李珍连、梁燕平、陈新花、李明慧。要感谢的人太多,无法一一言表,就把这些感谢藏在心里吧。在这里,我祝福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人幸福健康,人生精彩!戴庆锋2008年4月19日凌晨于广西桂林4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