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春天的故事

3.1.3春天的故事

ID:18732931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21

上传者:U-3156
3.1.3春天的故事_第1页
3.1.3春天的故事_第2页
3.1.3春天的故事_第3页
3.1.3春天的故事_第4页
资源描述:

《3.1.3春天的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课题:三、腾飞的中国1、春天的故事(第三课时)课时数:一课时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育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教学重难点:教育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感情。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揭示课题。二、学文明理。读课文,思考:1、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1979年前的深圳又是怎样的?深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祖国、江苏、本地、家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3、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经过了许多曲折和艰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怎么做?三、练习。完成课后“辨一辨”。四、总结全文。同学们,改革开放20多年来,祖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老师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练好本领,将来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中国敞开了宽广的胸怀  提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少年朋友们一定很熟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确实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备感骄傲。那时,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张春出使西域、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明朝郑和下西洋等等,不但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往来交流,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朝中叶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闭关锁国,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迫,政治经济文化每况愈下……闭关锁国用血写出一部近百年外强宰割的屈辱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充分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特别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直接生产领域,世界各国的社会再生产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要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大趋势。   多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特别是邓小平南巡以后,许多的跨国公司迅速进入了中国市场。  什么是跨国公司呢?少年朋友也许会举起手中的可口可乐,或指指路边的麦当劳快餐店,少年朋友们的想法是对的。但在北京的对外窗口——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官员的口中,跨国公司已经量化成一些具体的数字,如2000年世界排名、年销售额、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数量……如:在全球500家工业企业中排名第一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京合资成立了“万源通用汽车电控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万美元。德国西门子、美国HOST等五家跨国公司获准在北京设立控股公司,这为其长期投资提供了方便。  中国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但大家包括部分少年朋友都知道中国缺少的是用于发展的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当跨国公司携带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严格的管理和培训等一揽子生产要素叩动中国的大门时,中国持欢迎态度,允许跨国公司进人,并借助其手中的外资,让中国这条巨龙腾飞。  实行对外开放,中国已经敞开了宽广的胸怀,只要我们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本国国情出发,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一定能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就。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  一只漂游过五大洲四大洋的巨大铁锚,矗立在上海外滩滨江大道的鲜花绿草丛中,此处原是立新船厂所在地。现在它的周围是汽车城、钢铁城、国家生物医药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历经沧桑的铁锚位于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工业设施中,象征着上海传统产业的几代工人为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转换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也许最能体现共和国工业的历程。  新中国诞生时,上海保留了我国民族工业的精华。它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冲破外国的禁运和封锁,为新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材料和装备。从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套合成氨设备、第一套1.2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组,到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台20万倍电子显微镜、第一枚自行研制的7-MT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1960年发射成功,无数个“中国第一”,奠定了上海工业作为共和国中流砥柱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市场经济风浪渐起,上海这个计划经济的典型受到原材料短缺和涨价的双重困扰,发展速度降到“保四争五”,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使经济活动处处捉襟见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市委书记江泽民和市长朱镕基的主持下,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战役拉开了战幕:市政府选定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程控电话交换机等14个工业项目,以产品出口和替代进口为目标,组织科技和生产联合攻关。  汽车产业是上海工业化的一个杰作。1987年,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轿车工业要成为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踩下了上海汽车业高速发展的“油门”。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在引进德国先进车型和技术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率从起步时的2.7%,逐步上升到如今的96%,一下子把中国轿车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0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从改革“后卫”走向改革“前沿”的上海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下决心关停一批亏损企业,搬迁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时,尽快扶植和发展新一代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鼓励老企业更大胆地引进资金、技术、管理。   根据这一构想,曾经是国家“摇钱树”的上海纺织业率先迈出了“壮士断腕”的悲壮一步。大部分从事初级加工的纺织厂被关闭或搬迁,纺织锭子压缩到历史最高年份的三分之一。  199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上海要加快发展信息工程、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把上海工业提升了一个档次。于是拥塞在市区与民宅犬牙交错的数千家企业“拔点迁移”,来到绿茵环抱、设施齐全的浦东新区、三个开发区和市郊九个工业园拓宽空间,再创基业。总面积707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展示了上海工业的新形象,成为体现上海“实力和水平”的热土。  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共和国怀抱里的上海工业宛如新生的“凤凰”,振翅飞向新世纪!地下变通途  1999年国庆节前夕,京城传来一件大喜讯,地铁复八线(复兴门-八王坟)开始试运营。复八线全长13.5公里,沿途经过西单、天安门、王府井、东单、建国门、永安里、国贸中心、大望路等11个站。其中许多站的路面就是繁华的商业区,在这一路段坐公共汽车常常堵车,而乘地铁则显得十分快捷。  复八线开通前,北京有两条地铁线。地铁畅通、快捷的优势,受到乘客的欢迎,成为北京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支柱。  1971年,地铁年运量为828万人次,而到了1995年达到5.5亿人次。客运量以年平均20%的速度递增。但由于资金短缺、设备落后,车辆不足等原因,运输力量增长缓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运力更为紧张,特别是高峰期间,客流爆满,日均运量达到152万人次,超过固定能力的40.5%。199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时,日运量竟高达199万人次,相当于1971年年运量的四分之一。大客流造成列车晚点比1993年同期翻了65倍,京城地铁不堪重负了。  然而,城市交通的现代化,地铁是一个标志。北京市的一位领导在视察复兴门至八王坟地铁工程时曾说:“北京要发展,地铁势在必建。”  1987年开工的复兴门至八王坟地铁工程,引起了北京人的关注,建成通车后成为横跨市中心,连接东城、西城、朝阳区的地下主干道。北京地铁建设公司经理郭建国说:“修建复八线,最大的困难是拆迁问题。包括八王坟站在内,共有四万多平方米的拆迁面积,牵扯到两千多户居民。城区拆迁难度更大,居民大多留恋这里不愿动。更为难办的是拆迁房、周转房不到位,拆迁居民的安置问题没法圆满解决。在工程技术方面,除了受到地质状况、水位状况的影响,地处繁华地段,也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再难,我们也要把复八线建好。”  为了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地铁公司成立了四个专家顾问组:政府专家顾问组、建设公司专家顾问组、防降水顾问组、设备安装顾问组。这些五六十岁的专家顾问经常对各工地进行检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专家们没有报酬,但是任劳任怨,让人十分感动。尽管地铁复八线施工难度大,困难多,但在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下,如期完工了。  乘坐地铁复八线时,人们会发现新站台比老站台更加美丽。科学。新的地铁站一部分为三层站,地下一层供南北方向行人过街、存放自行车用;地下二层为站厅房,可供商用;地下三层才为站台层。这种布置模式在国际上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大量采用的,适用于大客流量的集散。与一、二期地铁工程相比,复八线在防灾方面增设了自动报警、水喷淋、排烟系统、化学灭火系统及防灾监控系统。   到2050年,京城将有八条地铁运营线路,近300公里长的地下铁道通车,届时的地铁客运量将占城市公共交通总客运量的50%。北京的“气化”不是童话  1992年3月初的一天,北京朝阳区红庙小学的贾老师带着儿子去爬香山,登上“鬼见愁”后极目远眺。“妈妈,咱们家住在哪儿呀?”儿子着急地问。“瞧,就在那儿。”贾老师指着远远的市中心方向。“在哪儿?在哪儿?我怎么看不见?”儿子急得直跺脚……的确,城里那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直筒子”正冒着黑烟,加上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京城上空好像扣上了一面“污罩”,象征古都辉煌的红墙碧瓦在“污罩”下模糊不清。  寒冷的冬季,北京市区所需燃煤量很大,造成了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尤其是四分之三的煤炭集中在仅占全市面积6%的市区内进行加工转换,由此导致市区大气环境中的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均超出国家允许的标准。  1993年9月,中国申奥代表团泪洒蒙特卡罗。民意调查中,“环境污染严重”位居申奥失败原因的前三位,而在“北京应改进的几个方面”一栏里,有57%的市民认为治理环境污染已刻不容缓。  要改善北京的大气环境质量,最主要的一条就是逐步减少燃煤量,提高优质能源在北京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这一点,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早有共识。  1983年10月,引华北油田天然气进北京工程正式立项。1985年,市政府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90多公里长的输管线。1987年,清洁、无毒的燃气——天然气进入了京城。  1992年,市政府再次投资1亿多元,建成华北油田天然气长输管线复线。日供气能力从26万立方米增加到40万立方米,供气范围已达到180平方公里。  但随着北京用户的快速递增,华北油田的天然气已不能满足北京的需求。  怎么办?决策者们又将眼光投向蕴藏量极为丰富的陕甘宁大气田。  引陕甘宁天然气进京,真是一个壮举。因为其浩大的工程量及施工艰难程度,称得上是今日的“蜀道”:长900公里、直径600毫米的输气管线经陕西、山西、河北三省,跨越黄河等大型河流五处,中小河流140处,穿越铁路20处,公路据处,不少地段为山地、峡谷、高原,地形及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尽管这一工程难度很大,但为了让北京天更蓝、云更白,施工者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2000年,16.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入北京。城区使用天然气供暖的面积达到4000多万平方米,用户133万户,占城区供暖面积的四分之一。  由于供热过程中普遍采取了天然气代替燃煤的措施,所以,虽然2000年-2001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达到了创纪录的800多万平方米,但是改烧天然气后的这个冬天变干净了。京城上空的“污罩”现象已经好多了。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010年从外地调入北京的天然气总量将达到30亿立方米以上,三环路以内将基本变成无煤区。相信到那时,贾老师再带着儿子爬上“鬼见愁”时,一定能眺望到自己的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